书城历史大宋王朝之赵家天下
32051900000039

第39章 无意抗敌,有心偏安

在家族政权面临灭亡的严峻形势下,赵构和他的祖先一样无意抗敌,积极求和,他在皇宫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然不顾中原军民正与金军在浴血奋战。腐朽的大宋政权在“祖宗法度”的掩护下,仍然动荡不安。

金兵虽撤出了东京,但仍然控制着中原诸地。宋金战争初期,金朝有一个明确的战略,那就是追击立足未稳的高宗小朝廷,俘获赵构,以确保不再有一个赵氏政权与其为敌,以便自己扶植的傀儡政权能代表金朝统治中原地区。刚刚侥幸登上皇位宝座的宋高宗赵构也不得不表示一下抗敌复仇的决心,以顺应民意。于是,他便以抗金最积极的宿将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但又命主张议和的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还封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不久,赵构查出张邦昌僭居内廷时曾以宫人侍寝一事,又听说金人以废张邦昌为借口称兵南下的消息,不禁勃然大怒,下诏将张邦昌赐死。

北方军民心向南宋朝廷,他们自动组织起许多支队伍,多者数万人,少者也有数千人,神出鬼没地出击敌人。李纲为相后,派马忠、张焕率军1万人袭击河间的金军,取得了胜利。鉴于当时南宋小朝廷刚刚建立,正规军还来不及整编,还没有形成一支足以抵抗金兵大规模进攻的力量,李纲设置了河北招抚司、河东经略司两大机构,委派官吏,拨给钱钞,招募河北、河东各地奋起的义兵,共同抗击金军。

南宋小朝廷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对金和战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赵构在这个问题上内心也极为矛盾。一方面,他也想利用李纲抗金的威望,振作士气,维护南宋王朝的一点面子;另一方面,他又与汪、黄二人一样,幻想用对金朝屈膝投降的办法,来换取其对刚建立的南宋政权的承认。赵构虽然并不真正想让徽宗和钦宗回到南宋,却以探望和迎请被俘北去的二帝为幌子,不断派人带着奇珍异宝去奉献给女真贵族,向金朝试探投降的可能性。

金兵撤离东京后,赵构害怕像其父兄一样成为阶下囚就一直没有进城。因此,他只以宗泽留守东京,收拾残局,自己却在应天府做起皇帝来了。实际上,赵构即位之初就决定南逃。即位第二天,赵构任命翁彦国知江宁府,并赐钱钞十万缗,让他在江宁城修缮宫室,以备南逃时使用。

李纲对赵构要巡幸东南很不满意,他对赵构说:“自古以来,中兴的帝王都是起于西北,立足中原,控制东南。这也许是天下精兵健马都在西北的缘故。如果陛下坚持巡幸东南,使中原的抗金将士大失所望,今后要收复北方失地就很困难了。”抗金将领岳飞也上书赵构,指责黄潜善、汪伯彦奸臣误国,使中原军民大失所望,建议赵构乘金人在北方立足未稳之机,亲率六军北渡,收复失地。赵构不但不敢这样做,反而认为岳飞越职言事,对其予以削官的处罚。

赵构及黄、汪等人的掣肘,使李纲感到自己在小朝廷中已不能有所作为,不得不提出辞职要求。赵构顺水推舟,以各种各样无中生有的罪名,贬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至此李纲居相位才75天。李纲被罢相后,张焕也因“罪”被贬,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略司都被废罢。

建炎二年(1128年)春天,金兵再次南下。赵构带着六宫宠臣和卫士家属逃到扬州。

同年二月,金军再次入侵东京,这时的开封府尹兼东京留守是宗泽,他有效地部署了东京防线,粉碎了金军夹攻的计划。

在此次金兵南下之前,南宋将领张浚认为金兵定会大举南犯,请求赵构作好临战准备。建炎二年五月,宗泽在上书里提出六月出师渡河的计划,请赵构回京主持北伐壮举。但赵构安居扬州,置若罔闻而黄潜善等人出于对宗泽的忌妒,宗泽每次上疏,他们都损毁有加。

七月,宗泽见坐失良饥,忧愤成疾,与世长辞。死前,他沉痛吟诵杜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无一语及自己的家事。宗泽一死,北方抗金形势迅速逆转,李纲像加图:《二十四史》p500的S1807义军被逐个击破,官军分崩离析,一年以后开封再次被金军占领。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军前锋攻下徐州,直驱淮东。赵构一行只得再向临安逃去。为求得金人的谅解,赵构下了个“罪已诏”,大赦天下,唯独李纲不免。治李纲的罪是为了求得金人的谅解。

同年五月,宋军在陈彦的率领下,渡江打败金军,收复了扬州,赵构的小朝廷才在杭州暂时安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