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赢在预见
32049400000030

第30章 观察身边的成功者和成功事例

“如果我所见的比笛卡儿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缘故。”牛顿的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见得每个人都去实践过。

曾经的,或者身边成功者身上往往具有成功者的优秀品质,而且很多是需要我们借鉴的。要想更好地把握机遇,赢得成功,向成功者学习不失为一条捷径。

有的人以为模仿只是幼年、童年或少年时代的事,到了成年就不再模仿了,甚至耻于模仿、反对模仿。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本质上认识模仿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但是你知道他的不朽作品是怎样产生的吗?他是继莉每顿、莫扎特的传统,吸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成果,集古典派的大成,从而再创出来的,特别是《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欢乐颂》的合唱,是模仿法国作曲家卡比尼创作歌曲的结果。贝多芬在这里的模仿,既有思想模仿,又有音乐风格模仿,还有作曲技法模仿。

在古今中外艺术史上,贝多芬的例子不是绝无仅有的。比如:毕加索是从模仿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等起步的,在郭沫若的书法中,我们可见柳公权字体的框架和颜真卿字体的风韵。又如,京剧艺术中存在的各门各派唱腔,内行人只要一听便知道属于哪一派,这是因为京剧是模仿的艺术,虽然每个演员都有自己再创造的独特风格,却不能不留下师承的痕迹。

模仿分两种:一种是邯郸学步式的;另一种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智慧型的模仿或者说创造性的模仿是建立在发挥自己的特性、肯定自我的基础上。只有创造性模仿才能走向超越之路。

“创造性模仿”是由哈佛大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最早提出的。他说:“创造性模仿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超越和再创造。”此后,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其提升为“创造性模仿战略”,彼得·德鲁克认为创造性模仿是“创造性仿制者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所谓创造性模仿,就是在模仿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造,它的实质仍然是创造。许多成功的企业或成功者都是运用了这个战略,“抄近路”取得成功的。

大家熟悉的IBM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但历史学家却很少把IBM公司作为计算机的创造者。原因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并不是它制造的。1953年IBM公司推出自己的第一台计算机IBM701之前,宾夕法尼亚大学穆尔电子工程学院就在J·普斯佩·埃克特和约翰·W·英茨里博士领导下,于1946年成功地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它在当时主要作为美军军事用途。

IBM公司发现,ENIAC的设计其实更适合于商业用途,例如工资账目等,但它的设计者却不知道这一点。出于对计算机商业应用前景的乐观预测,IBM公司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采用ENIAC原理,重新设计并大量生产了ENIAC,使之能应用于最常用的一些数字统计。当1953年IBM公司推出重新设计的ENIAC时,它立即成为商业多用途以及计算机主机的标准。

第一次创造性模仿的成功,迅速地占领了商用计算机市场。为IBM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也使IBM公司有条件推陈出新,顺利地一个接一个地推出了IBM702、703、704、705等新产品。

IBM公司在个人计算机上同样采用了创造性模仿的策略。个人计算机技术本来是苹果公司的发明。IBM公司的每个人都曾认为不联网的计算机是没有市场的,既不经济,又不合理。但当苹果公司研制出个人计算机,并使计算机市场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时,IBM公司便立即采取措施,模仿并创新苹果公司的技术,制造出一种能够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机,并占领或至少是领先于这个领域的机型。

两年后,IBM公司个人计算机又取代了苹果机的领先地位,成为最畅销的名牌和标准机。

IBM公司的模仿创新的成功,源于它的借鉴和再创造。它不是一味模仿,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身和市场的实际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人之长,避人之短,使自己的创新较对手更上一层楼。

众所周知,日本工业技术的起步和经济的发展,是从模仿他人的先进技术或产品开始的。进而创造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电子技术和汽车技术均落后于美国十几年,但日本人却抢夺了美国电子和汽车市场。为什么日本人模仿成功了?原来是日本人将模仿、仿效建立在推陈出新和超越上,不是死搬硬套,而是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从而超越了美国人,获得了成功。

多观察身边那些成功者,站到巨人的肩膀上,这是一个减少时间和节约成本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