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93

第93章 未来定位模糊,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4)

2.梦想之间的差别

扼杀了理想的人,才是这世界上最恶的凶手

——佚名

对于一个人而言,梦想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这一点,我们不需要有任何的怀疑。

然而,比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于性格、兴趣、爱好、天资的不同,其梦想也绝难达成一致。

那么,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为什么众多的家长,会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而忽略了上面我们提到的因素呢?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必须对梦想这一词汇做一深入的了解。

所谓的梦想,指的是人类对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具有不切实际性。这也就是说,梦想的本质有一种艰难的实践性。由于它的难度,所以极少能够达成现实。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往往会在言语和心理上付出努力,却很难在实际中前行半步,将这种梦想付诸实践。唯有坚持不懈的行动与探索,才克服困难步步向前,最终达成梦想。

正因为如此,对于我们的绝大多数家长而言,出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半途而废,就成为了其梦想破灭的原因,然而,在他们的心目中,这种对梦想的憧憬却绝不会有一时一刻的停止。

当家长们对自己未竟的梦想念念不忘时,孩子的出现,就为家长的“梦想延续”心理找到了最合适的着力点。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

“唉,自己老啦,也没什么出息啦,就看我们家孩子的啦!”

在许多家长心中,既然自己的梦想未能达成,出于时间与精力的原因,现在也很难达成,索性不如让孩子来替自己完成。而只需要将孩子送进各种补习班,让孩子面对那些艰难的学习过程,然后就可学成归来,光复自己的宏伟梦想。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梦想接力”的现象,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频频出现,而在其背后隐藏的,则是家长们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