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92

第92章 未来定位模糊,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3)

商人的逐利行为本无不妥,然而,这种逐利行为的营销理念,却远非是针对于孩子们的需要,其矛头只有一个——家长。

在过去的岁月中,当我们的家长还是孩子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的束缚,使得他们不得不牺牲了许多未竟的梦想,将注意力集中在应付生活的压力上面。

时过境迁,随着当代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的好转,绝大多数家长都拥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于是,出于对孩子的期望,出于对自己未竟理想的留恋,许多家长便开始不遗余力,不计钱财地将孩子送进这些辅导机构。

我们看到,在许多家庭之中,家长曾经想要成为音乐家,便让孩子去学钢琴;家长曾经想要成为运动员,就让孩子学游泳;家长没有机会站在舞台,便让孩子学舞蹈;家长没成为画家,便让孩子重握画笔……

归根结底,当我们的家长将孩子送进各种学习班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圆梦之旅”重启启动开来。

然而,在这样的动机之下,我们必须看到一件事实——家长们将孩子送进来的时候,往往包含了一种“一厢情愿”的意味。

于是,当孩子课外的时间被这些名目繁多的补习课程所占据时,使得许多家长欣喜不已,认为自己“后继有人”,重新启动了未竟的梦想,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孩子眼睛中闪过茫然而艰涩的光芒。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大部分家长在安排这种种的课程之前,从来不咨询孩子意见,也不问孩子兴趣所在,兴师动众地将孩子送进去,并开始期待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甚至当孩子明确提出“不喜欢”时,也百般劝阻,不予回应,我行我素。并坚持认为这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

在许多家长看来,这种行为无疑可以让孩子获益匪浅,同时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又满足了早年的心愿,无疑意味着一个两全其美的结果。

然而,良好的表象,永远无法掩盖真实的问题,当我们的探寻进行到这一层面的时候,就意味着一系列困境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