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94

第94章 未来定位模糊,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5)

然而,事实却远非想象那样完美,家长们的圆梦之路,看上去很美好无比,走起来却荆棘密布。

举凡具有这种心态的家长,无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的梦想,未必是孩子的梦想。而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没有权利,孩子也没有义务来完成这种梦想接力的过程。

当家长决定让孩子延续自己的梦想那一刻起,就忽略了孩子是个单独的,有自己喜好,自我行为能力的个体。所以在这些家长看来,根本无需咨询孩子本身的意愿,只需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一切。

然而,家长们所不知道的是,孩子心底真正想要的,跟家长们给予的,差距大得离谱。从我们上一节中提到的调查报告就可以看出,父母的期待与自己的梦想,两者往往是截然不同,甚至于背道而驰的。

更重要的是,孩子想要的,绝不会是家长的梦,他们需要的是自己的梦。

在这样的鸿沟面前,家长与孩子的梦想,无疑构成了梦想的两极,而在鸿沟两边的心中,必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3.爱的暴力

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孩子心灵伤害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跟性格结合在一起的心灵伤害,往往会使得孩子在各方面出现衰退。

——乌申斯基

在许多家长看来,自己的行为完全出自于对孩子的关爱,是出于对孩子的负责态度,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不能理解这种关爱,由此造成了家庭教育中的许多不和谐场景。

然而,我们要说的是,当爱错位的时候,其表达形式便脱离了爱的本质,演化为一种另类的暴力形式。

当“溺爱不是爱”已经成为了教育学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时,我们却没有注意,另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暴力之爱”却正在我们的家庭中大行其道。

在家长对于孩子的安排过程中,这种“暴力之爱”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对孩子的暴力效应,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层面。

第一:言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