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07

第7章 人性之爱欠精髓,同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4)

从家长的职责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便已经将爱无私地给予了孩子。而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在成长的环境中得到正确的爱,恰当的爱,也就意味着得到了爱的精髓。

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在一个家庭中,爱的正确表现形式应当是在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由此促生出一个具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孩子。

这样看起来,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爱绝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这也就是说,一份高质量的爱,足以令孩子受用终身,反过来,一份欠缺精髓,漫无边际的溺爱,只能令孩子在过于宽松的环境中畸形发展。

然而,就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能够做到“正确去爱”的家长实在是少之又少,由溺爱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比比皆是,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局面,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就中国而言,在过去的时代中,每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都极其匮乏,家长为了生活而奔波,从无闲暇顾及子女,甚至于子女也不得不帮助父母来承担家庭生活的重任。

在最近的20年里,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曾经在少年时代饱尝困苦的一代人,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父母,由于这一代父母品尝过物质匮乏所带来的苦难,因此便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子女再为此折磨,。

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新一代的父母便很难认真地去思考,如何理智正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难以探索教育子女成长的科学方法,我们的家长所能做的,只有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尽量屈从孩子的想法,替孩子包办一切事务。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落入这样的怪圈时,其本质就不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爱,更不代表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而仅仅是家长在为自己过去所遭受的贫穷与苦难做补偿,这样的补偿并不是在自己身上体现,而是在孩子的身上得到体现,孩子此时所代表的身份,仅仅是万千家长的化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