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30

第30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成长(13)

在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之中,家长往往无视于孩子个人的志趣,迫使孩子服从自己的志愿。这种思维方式,彻底将孩子与家长对立起来,得出的结果令人难以忍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上的心灵暴力。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家庭教育过程的本身,孩子在成长中的烦恼本已十分强烈,却还要生活在家长所布设的“保护网”中,在家长过度保护的高压下,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犯规”行为,甚至只是与家长所认同的观念相冲突,孩子也需要为此承受家长的反对与呵斥,成为了家长眼中“不听话的孩子”。

由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过度保护”在制度上的不合理性,接下来,我们需要开始进一步的探讨,以其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7.从保护到伤害的距离

孩子需要保护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保护与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

保护与伤害之间,往往只有非常细微的界限。

由家长提供的保护,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免受外来不必要的侵袭,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的环境,然而,如果保护没能够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变化及时做出伸缩调整,如果保护本身已经对孩子有益的个性造成了限制,那么就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

具体来说,过度保护的不良影响集中于以下三大层面:

其一:过度保护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感。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孩子在最初接受过度保护时会感到反感,然而,当孩子习惯了这种保护之后,就会感觉到事事由父母包办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于是,当家长一时无法面面俱到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家长未能尽到责任,就这样,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中,逐渐养成了喜欢依赖的性格,丧失了未来作为人的责任感。

其二: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

当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责任感,处处、事事、时时依赖于别人的时候,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掉全部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