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29

第29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成长(12)

家庭是一个人最温馨的港湾,然而在这个孩子看来,这种温情已经在家长与自己的冲突中,被磨损到了极尽微薄的地步。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损伤。

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各自对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才,这种观念是着眼于未来的,其对手段的选择,是以家长的社会经验与生活观念来作为标准的。

家长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确保孩子用最快的速度、走最少的弯路来获得成功,用命令、压制的办法,来处理孩子与家长观念中存在的冲突,让孩子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由于需要恪守许多规范、条框,而不得不按照家长的要求,在家长提供的保护下来生活。

因此,在家长看来,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服从”,服从的意义是将孩子的一切生活轨道,都纳入家长所设定的保护环境中,其价值是让孩子在自己所设定的程序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家长所期望的人。

诚然,在孩子还很弱小的时候,家长给予他们各种成长所需要的东西,为孩子遮风挡雨,营造出安全的环境,这一切的贡献是无可磨灭的。

但是这样的观念,却是建立在一个不可能的前提之下,这个前提就是孩子的独立性永远为零,是以先认定孩子不变的思维得到的这一观念,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来重新看待问题,结论就会完全不同。

在孩子看来,自己每天都在变得成熟,变得能够逐渐承担一些责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而家长却对此表现出不信任的态度。

在小的时候,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中,无时无刻不对其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规定孩子要吃什么,该吃什么,何时该睡觉,要读什么书,看什么节目,甚至于为孩子挑选爱好、老师、游戏玩伴等等。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过度保护的范围可能更广,不仅包括了本该由孩子做的家务劳动,甚至还包括那些本该孩子自己做出选择的事情,比如选择学校、报考专业、未来职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