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26

第26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成长(9)

当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的支持与信任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画好一副画、或是搭好一架模型、唱好一支歌后,他就已经因此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满足感,如果再能够获得家长的认可与夸奖,那么由此带来的幸福感是无可比拟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最需要的东西是幸福感,而这种感觉最好的获取源头既不是吃不尽的零食,也不是玩不完的玩具,更不是一流的学校,比起这些东西,唯一能让孩子体验到最强烈幸福的只有从家长那里得到的认同。

正因为如此,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倒不如说是用孩子对于情感的敏感性来达到的。

如果一个孩子具有了自我实现的能力,那么他从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幅画、一架模型中获得的欢乐,要远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大的多,而这也正是家长能够给予孩子心灵上最好的关怀与慰藉,其价值要远胜于其他领域。

当我们了解到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之后,也就知道了孩子真正渴望得到的究竟是什么,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家庭教育的现状中时,实际的发现是——几乎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都无缘体验到这一层面的幸福。

让孩子幸福,给予孩子必要的心灵关怀,这本是家长必尽的责任,然而为想要知道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我们就必须转换视角,从家长的角度来考量这一严重扭曲的现实。

5.散落已久的心灵关怀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布鲁诺

或许是因为太珍爱自己的儿女,太强调自己爱的无私与奉献,因此我们的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时候,总是倾向于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保护,这种保护既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

所谓精神层面的保护,指的是我们的家长总是尝试着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自己的生活观念来替儿女做出选择,诚然,这种选择的出发点无可非议,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宝贵的经验,然而家长们往往会忽略的一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