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24

第24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成长(7)

当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此方面的缺陷时,便不能不为其感到由衷的悲哀。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一天,3岁的小女孩朱迪告诉她的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妈妈听后非常吃惊,于是便问她是怎么认识的。

朱迪说:“是她的幼儿园老师克丽丝小姐教的。”

于是,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克丽丝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一切圆形物体,然而当她学会了26个字母之后,朱迪便失去了这种能力。鉴于此,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赔偿小女孩克丽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经过审判,法庭得出的结果是起诉成立,判决幼儿园赔偿小朱迪精神伤残费100万美元。

在这位母亲因为女儿失去想象力而痛心不已,以至于不惜与幼儿园诉诸公堂的时候,几乎我们的每位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认识几个字而欣喜交加。

关于第二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孩子的问题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答案很简单,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示他粉色的小熊画作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像!真笨!熊怎么可能是粉色的!”

反过来,当美国家庭的孩子做出相同的行为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只粉色的熊,真不错,看上去很新鲜。”

于是在此之后,中国的孩子仍然会继续画画,但是在他的笔下,却再也不会有粉色的小熊诞生了;而受到夸奖的美国孩子,则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继续自己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出蓝色、绿色甚至银色的其他动物来。

在中国,三千年的文明传统为我们缔造了太多的礼仪和规矩,当这些条条框框渗入到家庭中时,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教育成为了传承这些条框的手段,几乎每一代孩子都在这些条框的限制下生活,等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被剥夺一空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规矩的传承者,于是,调教下一代懂规矩、讲礼仪的过程便再度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在创造能力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