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023

第23章 心灵关怀缺失,扼杀独立人格成长(6)

3.谁在扼杀创造力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

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情况,一定曾经在你身上发生过。

在你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做很多的习题。当某道习题的答案应该是A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却都会选择B。

为什么呢?因为参考答案是B。

就这样,在老师讲评答案的时候,这些学生仍然认定答案是B,但是老师宣布的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参考答案印错了。

于是,又会有许多学生长叹一口气:“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选A来着。”

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其中一个是中国家庭,另一个则是美国家庭,它们的相同点则是都有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

每当中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他总是会拿着自己的画,飞快地跑到父母身边让他们鉴赏,同时会问:“你看,我画得像不像?”而每当美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则会向父母提问道:“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在这一字之差中,我们的思考就此开始。

关于第一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迷信标准答案?

在那些选择B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脱离思考,直接抄录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则是经过了思考,却因为知识掌握不足而错选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况则是——本来选对了,看到答案后则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三种情况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个直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象的能力!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固然要负一定的责任,然而最主要的责任,则应当归结到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当孩子在如此种类繁多又死板教条的规矩、标准下成长时,所受到的要求、管制必然导致了他们逐渐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想象与创造的潜质,继而变成无主见、无思想,无灵活性的“小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