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3203800000109

第109章 道德教育沦陷,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陷入超级空白(5)

当这种道德意识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下去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完成。

反过来,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尽管对道德的强调丝毫不逊于西方世界,但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一点是,我们从来都将遵守道德的行为,视同为一种美德,将严守道德、循规蹈矩者看作是道德方面的楷模。

美德无疑是珍贵的,楷模无疑是稀缺的,而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我要求来说,只要做一个普通人,就足以完成个人的社会责任了。

当我们的定位发展到这一步时,就注定了道德在中国的最终命运——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遵守,大多数人逾越。

就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与传承,这种另类的道德观念也被逐步确定了下来。当人们习惯于将遵守道德当作高尚的美德时,也就意味着“缺德”成为了大部分社会成员的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在我们的行为观念中深深扎根的时候,一个道德崩溃的时代也就为期不远了。

基于这样的认知,就注定了我们的道德教育,绝不可能存在西方世界中那种自发的传承。所有道德意识的培养,都必须由家长与学校出面,通过后天的逐步强化,让孩子接受那些被视同为“美德”的道德标准。

相比之下,两种传承方式之间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于对道德的认识不同,使得这种差距不仅仅存在于传承方式上,比这更严重的是,在当下许多中国家庭中,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观念,还停留在一片空白之上。

3.道德教育的双重空白

良好的社会最终还是要靠它公民的品质,而早年训练又比一切更易改变公民的品质。

——斯宾塞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着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责任,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家长看来,学校理应承担着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职责。

这种观点的大行其是,的确有着其独到的理由。

诚然,对于中国孩子而言,有大块的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因此,由学校承担智育、德育职责,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