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名街(学无涯丛书)
32018400000008

第8章 哈尔滨中央大街

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誉的哈尔滨,是一座深受欧洲文化印染的多姿多彩的城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随处可见的欧式建筑,而中央大街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了。假如你漫步在中央大街,即使没有去过巴黎、莫斯科等欧洲城市,也可以在这条街上尽情地领略欧洲城市的风情。到过哈尔滨的人,若是没去过中央大街这条亚洲最长、最美的步行街,将会留下巨大的遗憾,就像你没到过哈尔滨一样。因为这条大街,几乎浓缩了哈尔滨的所有历史与美丽。

始建于1898年的中央大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当时被称为“中国大街”。那时,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和修筑铁路,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后来随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国人的铺子也多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修表,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欧式建筑却渐渐多起来,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因此这条街就像外国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顿时显得华贵起来。据有关资料介绍,一块小小的方石,当时就值1美元,真可谓是黄金铺成的路。马蹄敲击在熠熠发光的、原始的方石路面上,发出“哒哒”的声响,震得两侧参差耸立的欧式建筑发出嗡嗡的回音。斗子车里通常坐的是洋人夫妇……

当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饭店、商店、药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旅馆在整个远东地区也是很有名气的。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英国的呢绒、俄国的毛皮、德国的药品、法国的香水、日本的棉布、瑞士的钟表、美国的洋油、瓜畦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更名为“中央大街”。现在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被誉为“亚洲第一街”的中央大街,最能体现“东方小巴黎”的丰富内涵。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老街、名街、步行街、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又是当年(20世纪30年代)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最繁华的商业街、金融街、文化街,大街两侧洋行商店、饭店旅馆、舞厅影院、餐馆酒巴林立。大街的建筑,穹窿突起、拱券高窗,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丽,有常见的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18世纪的折中主义,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等建筑。整条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中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的欧式风格的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20、30年代,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一条小小的街道,囊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中央大街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街道两侧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五步一典,十步一观,丰富得让你目不暇接。

当时人们将这条大街同伦敦的摄政王大街、巴黎的爱丽舍田园大街、柏林的菩提大街相提并论。中央大街就像一条建筑艺术长廊,成为国人鉴赏西方建筑和了解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美轮美奂的名街。

转眼间,哈尔滨中央大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不经意间留下了许多往事,这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文人雅士吟咏的身影,更有革命志士的豪情壮志。今天的中央大街,游人如潮,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当人们走在街上棠槭树的林荫下,一边踱着轻松的缓步观看街道两旁的欧式建筑,一边欣赏着街边的雕塑,人们的脸上充满了甜美的笑容,很惬意。“马车与车夫”青铜雕像,老车夫沉静的脸上刻着岁月的沧桑,他紧锁着的眉头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当我们脚踏着面包石拼排起来的马路,望着夜影下街道两旁风格迥异的各种建筑,心中不由漾起片片美的涟漪。

极具欧陆风情的古旧建筑,在夜晚灯光的映照下,漫步街头令人感受到一份难言的浪漫。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400年文化发展史的中央大街,不论白天或者夜晚,都是哈尔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国内一条罕有的建筑艺术长廊。经专家考证,中央大街虽然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但大街上的方块石仍能磨上一、二百年的光景。

1996年6月1日,哈尔滨市把中央大街定为禁止除儿童车以外的一切车辆过往的规范的步行街,现在的中央大街已成为了集浏览、休闲、购物为一体,世界闻名的一条百年老街。

知识链接

巴洛克: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于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奥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各个艺术领域,内涵也极为复杂。但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注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作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