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娃娃是一种怎样的求子习俗?
拴娃娃是一种古老的求子习俗。
所谓拴娃娃是指想生孩子的夫妻到庙里的神像前烧三柱香,磕三个头,许下心愿,然后趁人不注意,用事先准备好的红布条把神座四周摆放的小孩泥偶瞅准了一个,拦腰一系,迅速地揣入怀中,扭头就走,而且一边走,一边还得轻声念叨着:好孩子,跟妈妈回家。拴了娃娃的妇女要把娃娃一直抱回家,不能回头。当然,每个人在求子时总会在神像前许下愿望,如果喜得贵子,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到神像前还愿。所谓还愿就是要把当初许下的愿一一兑现。最重要的是再买不少于三个小泥娃娃放回到神座前,以方便其他祈子的人拴娃娃。喜得贵子后,拴来的泥娃娃便是“大哥”,新生婴儿则排行第二,是弟弟。从此往后随着弟弟的成长,年年都要去到庙宇附近的娃娃铺换个与孩子年纪相仿的新“娃娃大哥”回来,这就是所谓的“洗娃娃”。
为什么将女子怀孕称为“身怀六甲”?
古人认为“六甲”是天帝造物的日子,女子怀孕期间正是孕育新生命的时期,因此女子怀孕就被称作“身怀六甲”。
我们都知道古人采用天干地支相互配合的方法来计算时日,“六甲”是天干地支组合后出现的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个含有“甲”的符号。这六种符号被古人用于计时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因为在古人看来,六甲各领起十年,不仅具用鲜明的时间观念,还代表着一种演化趋势。传说天帝造物时便依循着六甲变化的道理,人类繁衍后代就更是如此了。此外,还有人认为,因为在古人的阴阳观念里“甲”属木属阳,为阳木,六甲为阳神玉男,故“身怀六甲”可能是房中术和道教发展起来以后,人们求子说的祝福之语,类似中国人观念中常有的“生个男娃”或“生儿子”好传宗接代之类,希望怀个男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语言的演变,这类“专指”就慢慢演变成“泛指”,怀孕也就通称为“身怀六甲”了。
古人是怎样进行胎教的?
据记载,我国的胎教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到秦汉时形成了一整套的胎教理论。我国古代的胎教理论认为女子在怀孕之后,她的思想、视听、言行举止等都一定要遵守礼仪制度,这样才能给腹中的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如:口不食邪味、耳不听淫声、目不视恶色。胎教的最佳时间是从女子怀孕七个月到分娩。胎教的根本原则是“必慎所感”,这是因为孕妇在怀胎之时“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此外,女子在怀孕期间要经常诵读诗书,这样生出来的孩子就会聪明过人。
民间的催生习俗主要有哪几类?
催生,又称催产,是产妇在临产前后,其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以及助产妇女等人,通过赠送礼物、施行巫术等多种手段,促使婴儿顺利出生,确保母子平安的一种育儿习俗。各地的催生习俗五花八门、各呈异彩,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食物催生:赠送各类食品是亲人为临产妇女催生最常用的办法。这些食物的品种、数量、制成方式,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特有的含义。蛋是母亲送给临产女儿最常见的礼品,且赠送的蛋必须是生的,人们借用蛋的“生熟”之“生”与产妇“生产”之“生”同字谐音的特点,祝福产妇顺生。在催生食品中,送一些有利于滋补孕妇的高蛋白肉食及其一些含有大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果品也非常普遍。
祈神催生:是借助道、佛等宗教神灵的力量,来完成为产妇催生的目的。为了使产妇顺利分娩,婆婆和产妇的母亲往往携带纸钱、香烛到寺庙、道观、社灶等诸神居处许愿催生,有的野庙甚至塑有催生奶奶的神像。她们一边跪拜礼神,一边暗诵祝愿产妇母子平安、快生顺生一类吉词,以松弛自己对产妇的挂虑,告慰产妇的紧张心理。
巫术催生:巫术催生主要是旧时一些接生人员,由于对妇女生产过程完全缺乏科学的了解,总以为它是由一种冥冥之中无法预测的神奇力量左右,当产妇分娩遇上困难时,便依据自己的经验,想象性地发明了一些临时性的催生方法。这些方法多半没有科学道理。
生孩子为什么又叫“落草”或“临盆”?
中国民间认为产妇不洁,会玷辱丈夫或给家庭带来晦气,引来祸患,因而在设置产床时一般不允许用炕席等日常被褥,产妇生产时必须另铺以干草。生育时,让孕妇坐在上面分娩,故妇女生产古时有坐草、就草、在草、落草等多种叫法。在中原地区,是放一个小凳子,让孕妇坐上,下边放一个瓦盆,也有的用木盆,以用来接小孩衣胞。所以,人们也称将生孩子为“即将临盆”。婴儿产下后,接生婆常常要“检生”,她手举新生儿,把其两腿张开,让产房里众人看清新生儿的性别。若是男孩,就大声报喜:“恭喜贺喜,添了一个官人”;若生的为女婴,声调便稍微降低:“恭喜贺喜,添了个小姐。”事后,产家应赶快递上红包给接生婆,以表感谢。然后,接生婆依照经验,或用白酒浸过的剪刀铰断脐带,再用棉线来捆扎脐带断口;也有的地方,采用锋利的器皿来割断脐带,用头发扎住脐带断口。
古代为产妇接生的产婆为何又被称为“稳婆”?
古代没有什么助产士、接生员,往往就需要以替产妇接生为业的人。因地域及文化差异,人们对产婆的叫法也多种多样,俗语中的“三姑六婆”之一的“稳婆”就是昔时人们对接生妇女的称呼。为何称为“稳婆”呢?这是因为,旧时,由于科学不发达,卫生条件有限,常常有喜事变丧事的情况出现。人们就把妇女生产分娩,比作“下地狱”、“过鬼门关”等,碰到难产、横生、倒产,则母子难保。真是两命维系,生死攸关。如果产婆有经验,面对各种险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使婴儿安稳降生,母子平安,人们就将她们称为“稳婆”。后来,这个称呼便成为产婆的通称,寓有希望其稳保母子平安的意思。
产后为什么要坐月子?
产妇生下孩子后,便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民间所说的“坐月子”。产后为什么要坐月子呢?这是因为产妇由于分娩时出血多,加上出汗、腰酸、腹痛,非常耗损体力,气血、筋骨都很虚弱,这时候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补,因此产后必须坐月子才能恢复健康。坐月子的这段时间内作适度的运动与休养、恰当的食补与食疗,能使子宫恢复生产前的大小,气血经过调理也都能恢复,甚至比以前更好,也就将不好的体质在这段时间慢慢改变过来。民间各地坐月子时的习俗也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如:山西民间传统的做法是,坐月子时,三日之内不准下床,一月以内不许出房门,也不准上街,而只准在室内吃、住;月子期内,吃食要有节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饱,饱了会伤脾胃,弄成终生不愈的症状;禁止产妇多说话,说多了怕弄成舌疾;禁止产妇干活,怕干多了弄成劳疾;禁止产妇用冷水洗手,怕弄坏关节。
报喜是一种怎样的礼俗?
按我国的传统观念,一个家庭添丁加口,表明人丁兴旺。产妇顺利分娩后,产家为了把这一喜悦与大家分享,要通过许多有趣的形式向乡亲邻里、姻家亲戚报喜。在这些报喜活动中,杂有告诉婴儿性别、传播诞育婴儿的欢乐、防止邪魔侵害、通知举办喜宴邀请的日期等多方面内容。报喜的最主要对象是产妇的娘家,妻子产下婴儿后,女婿即携红鸡蛋(俗称喜蛋)到岳母家“报生”。去时还要带一把锡壶,内装黄酒,壶嘴插柏树枝或万年青,寓意长命百岁;返回时岳母家则必送米或蛋一类食品。有些地方有提鸡报喜的习俗,孕妇生头胎的当天,夫家要备上两斤肉、两斤酒、两斤糖、一只鸡,由女婿到岳父家报喜。此外,报喜之人还要通过礼物的不同形式,来说明婴儿的性别。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所谓“弄璋”、“弄瓦”之说。“璋”是美玉,代表男孩子;“瓦”是上器,代表女孩子。故此,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在浙江地区,报喜时提公鸡,表示生了男孩;提母鸡表示生了女孩;双鸡则表示双胞胎。在河南开封,生子报喜用双数鸡蛋象征男孩,而在其他地方反而以单数鸡蛋象征生男。安徽淮北地区,女婿去岳家报喜时,媳妇生的是男孩,送去的红鸡蛋数为单;如果生的是女孩,送去的红鸡蛋数为双。
“三朝”是怎么回事?
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主家要摆宴席招待亲朋邻里,同时举行各种仪礼。这些仪礼简称“三朝”。三朝的主要仪礼是洗儿,其主要内容是给婴儿洗澡,因为是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举行,故俗称“洗三”。它是生育中的重要礼俗,繁文缛节颇多。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此仪式一般由一位妇女主持,她一边用手指把几滴黄连汤抹在婴儿嘴上,一边说:“好乖乖,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把肥肉做的元糕、酒、糖、鱼等和成的汤水,用手指蘸少许涂在婴儿嘴上,同时念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子有富余。”然后,让婴儿吃一口别的母亲的乳汁。最后由接生婆为婴儿施行洗礼,洗儿一般用温水,也有用桃树根、李树根、梅树根各二两,用水煎煮,去渣浴儿的。民间认为这样能去不祥,终生无疮疥。也有用艾虎汤的,即用端午艾一斤、虎头骨一枚,以水三斤煮汤沐浴,民间认为此法能辟恶气。还有用姜葱等煎汤的,葱取聪明之意;姜,可能因为与“强”音近,取孩子强壮之义。
寄名是一种怎样的育儿风俗?
寄名是指婴孩出生以后,父母怕孩子夭亡或多病,就将孩子在神或僧道面前“寄名”为弟子,婴孩无须剃度出家,民间认为这样做可以祈求孩子长命延年。通常情况下,在为孩子寄名时,父母要抱着婴孩到庙里供奉、烧香。可先把孩子的生辰八字具体文书奏名于神位前,并用红布缝制一个袋子,俗称“过寄袋”。孩子的年庚要放进红布袋之中。悬挂在佛橱之上,然后由僧道替小孩取名,并且将衣帽或镌刻着“长命百岁”、“金玉满堂”的银质项圈、锁形饰物、符箓等东西赐予小孩。小孩接收后叫僧为“寄爷”。以后,每逢岁末,寺中的僧人便备僧饭,送至小孩家中。其家长必给“寄爷”以钱,作为回礼。这样要连续三年始毕。直到小孩成年完婚以后,家人方可将“过寄袋”从佛橱上取回,称为“拔袋”。“拔袋”完毕,方才结束这种“寄名”的关系。
满月礼中有哪些活动?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时,许多地方要为婴儿举行满月礼,又叫弥月礼。满月之日,亲朋携礼品至婴儿家祝福,称为“弥月之敬”。主家除宴请亲友之外,还有各种礼仪活动。剃发就是普遍流行的一种重要仪俗。满月剃发,也叫剃头、铰头、剃胎发、剃头发、落胎发等。其仪式严肃而隆重,一般都要请理发师傅来剃,讲究一定的规矩。剃落胎发,并不是将胎发全都剃光,不少地方要将头顶囟门一寸见方的胎发留着,叫“孝顺发”、“孝顺毛”、“百岁毛”。其实起初大约留着是为保护囟门的。因所留这块胎发呈瓦片形状,故也有称剃“瓦片头”的。汉族各地满月礼除了剃胎发的重要仪俗外,还有出行的仪俗,是指婴儿由特定的人怀抱外出。宋代满月礼落胎发以后,即由外婆或舅舅抱婴儿到自己家礼节性地小住。在这之外的外出游走,也是由外婆或舅舅抱着孩子到大街上或邻居家里去走一走,因为是孩子第一次出家门,要“向上走”,也就是选择比自家地势高的地方出行,寓意是孩子将来步步向上。
你知道“做百日”的礼俗吗?
婴儿出生第一百天时举行百日礼,俗称“做百日”。百日礼的名称就寓意着祝福新生儿长命百岁,民俗观念中认为百日是个大关,过了百日婴儿就可望平安成长了。有的地区将“百日”与“百岁”、“百禄”、“百晬”等吉语联系起来庆贺。在民间,百日礼这天由亲友携礼祝贺,礼物一般为白糖、红糖、鸡蛋、糯米粑粑之类,同时要赠以小儿衣物。不论南北,古代婴儿在百日的时候都会收到许多礼物,如衣服、鞋袜、绣花织品、银镯、面粉蒸制的寿桃、一百枚鸡蛋、一百个烧饼不等。在北方也流行送一百枚面蒸的小寿桃用棉线串成一项圈式,由外祖母或舅母为小孩挂在颈项,然后套过全身,由足部褪下,表示被锁住了,小孩一定健康长寿。现在有些地方还流行在婴孩百日时照百日照、亲友们一起喝百日酒等习俗。
周岁礼中的“抓周”是怎么回事?
小孩出生满一周年,称作“周岁”。民间通常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俗称“做周岁”。“做周岁”时,家长要举行一些仪式。其中最突出、最普遍的是“抓周”。抓周之俗也叫“拈周”、“试晬”、“试儿”等。它是一种预测婴孩未来的前途、志向和兴趣的仪式。举行这种仪式时,由家长在婴孩的面前摆放文具、玩具、食品等物品,任幼儿抓取。然后家长对幼儿所抓之物进行占卜,预测未来。显然,抓周具有明显的巫术、兆验的特点。它以各种各样的象征物品在一刹那间测卜孩子的志趣、前途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这种做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今天的很多地方依然保存着这种习俗,只不过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习俗的喜庆气氛。
踩生是一种怎样的生育习俗?
旧时,汉族人家中如果有婴孩出生,在孩子还没满月以前,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月房看望婴孩的。倘若外人不小心冒昧进入,就被称作“踩生”,表示不吉利。但是流行于湘西土家族的“踩生”则是对孩子出生后第一个来做客的客人的称谓,毫无禁忌之义。不过,主人家都愿意来者是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高寿者,或学业有成就、性格豪爽的人。取意为婴儿将来的一切都像这人,是一种吉兆。产妇家对踩生人要热情接待。临时款待是吃些团馓、煮蛋和甜酒、糖水,以后还要另择吉日郑重地请踩生人吃一顿丰盛的酒肉饭。吃过饭后,踩生人看婴儿,要对婴儿说些如“长命富贵”、“易养成人”之类的祝福话。土家人认为,孩子长大成人后,其性格、脾气将和踩生人踩生时的情绪一样,因此必须尽量招待好踩生人,使其始终愉快。一般是女人吃鸡杂鸡肝,男人吃鸡头鸡腿。
民间为何有给小孩认干亲的习俗?
认干亲是人们为了让孩子免灾祛病、健康成长而想出的一种办法,认为认了干亲,孩子就多了一层保护。民间认为凡是怕孩子短命的人,可以找多子多孙的人做“干爹”。除此之外,也有父母辈之间交情厚、相处甚好的相结而成为干亲。当双方谈妥条件后,即由孩子的父亲亲自备置礼物送到干亲家去。孩子还要主动叩头、礼尊干亲全家。在认干亲的过程中,孩子的家长还要写一张《承继纸》,干爹同时给刚认的这个孩子起个名字,俗称“继干名”。有些地方认干亲时,干娘要穿一条裤管很宽的裤子,让小孩从裤管里爬出来,象征着这个孩子如自己生的一样。还有的地方不是拜人为干亲,而是拜物,如碌碡(农具,用石头做成)、柏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