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是怎样得名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因为天气炎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用几天时间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风云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我们平常所说的农历和阴历是一回事吗?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的周期来制定的历法。在远古时期这种历法曾一度盛行过,但它不能反映一年的寒暑变化,因此现在已被淘汰,只有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由于宗教关系仍在使用。而我们平常所说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并不是纯粹的阴历。它兼有阳历和阴历的性质,既考虑到月亮运行的周期(朔望月),又考虑了太阳运行的周期(回归年)。它克服了阴历不能反映一年寒暑变化的缺陷,特别是这种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被称为农历。农历中月的长度平均约为一个朔望月,一个月约为29.5天,月、日的安排完全符合月相的变化,这是阴历成分。这种历法,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而阳历一年约为365天,两者相差约11天。阴阳历既要把月相变化一周作为一个月,又要使一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太阳运行周期。还要保持名义上一年12个月的习惯,因而采取设置闰月的办法。闰年13个月,全年384天。农历比阴历优越,主要缺点是平年(354天)和闰年(384天)的日数相差太多。
藏历是怎样的历法?
藏历属阴阳历,是我国藏族人民使用的历法,与农历极为接近。11世纪以前,西藏是以各代君主在位年数,或年号数,或干支来纪年的。11世纪以后,改用“拉布琼纪年法”,它以印度“星历”传入年——1025年为纪元元年,以60年为一世纪。平年12个月,全年354天;闰年13个月,全年384天。平均每32个月(即2年零8个月)加一闰月,每65年中置24个闰月。同农历一样,藏历的月份也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藏历也采用干支纪年,以五行、十干、十二支配合。十干配五行,木以甲阳乙阴,火以丙阳丁阴,土以戊阳己阴,金以庚阳辛阴,水以壬阳癸阴。干支纪年以五行区别阴阳,不用十干之名。十二支则用十二属兽名。
黄历和皇历一样吗?
黄历就是黄帝历的简称,比皇历要早得多,据说是我国最古老的历法。但黄历发展到后来,就掺杂了许多宣扬吉凶忌讳的内容,迷信色彩很浓,使得黄历成了旧历书的代名词。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9世纪初的唐朝统治者曾下令,历书必须经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颁布,并且规定了只许官方印,不准私人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关于“皇历”一词,据说与宋太宗有关,宋太宗每年到了岁末,都给文武百官各送历书一本,这本历书里刻有农历日期节令,以及在耕作种植方面的普通知识。因为历书是皇帝所送,故此叫它为“皇历”。书中所记历法,一般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果拿去年的皇历来查看今年的历法,就一定是错误的,因此,“老皇历”就有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意思。所以说黄历和皇历是不一样。
伊斯兰教历是为纪念该教历史上的一次迁徙而制订的吗?
伊斯兰教历亦称“回历”、“回回历”、“希吉拉历”。常用A。H。表示。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东乡、保安、撒拉等10个民族使用的历法。“希吉拉”为阿拉伯语音译,即“迁徙”、“出走”。622年7月16日夜,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为免受麦加古来氏族的迫害,率部分信徒出走。穆罕默德逝世后,为纪念这次迁徙,第二代“哈里发”欧麦尔规定,以迁徙的那一年为岁首。此历为纯太阴历。其计年方法是:太阴(月亮)圆缺一次为一月,12个月为一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不置闰月,一年共354日。以30年为一周,每周的第二、五、七、十、十三、十六、十九、廿一、廿四、廿六、廿九等年,于十二月末置一闰日,共11个闰日,全年为355日。故该历平均每年354日8时48分,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年相差一年。此历供伊斯兰教纪年、节日及宗教活动使用,元明清时对我国历法有一定的影响。
公元纪年为什么又叫基督纪年?
公历以公元纪年为标准,是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的一种纪年法。因它采用累计方法纪年,简便易记。它以传说中的耶稣基督降生年为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平帝元年),所以公元纪年又叫基督纪年。这种纪年法开始时仅在教会中使用,直到16世纪先后为欧洲各基督教国家采用。我国于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起采用公历。新中国成立后仍以前制。
人们为什么用“黄杨厄闰”来比喻境遇困难?
“黄杨厄闰”来自旧时传说,据说黄杨木难长,遇闰年非但不能生长,反而要缩短。因此就以“黄杨厄闰”来比喻境遇困难。宋代苏轼《监洞霄宫俞康直郎中所居四咏》诗有“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一句,苏轼自己作注:“俗说黄杨岁长一寸,遇闰退三寸。”
寡妇年和立春有什么关系?
寡妇年是民间对没有立春的年份的称谓。二十四节气轮回,由于农历日期不固定,所以节气的时日前后变化较大,不像公历只有一两日之差。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气,早可在头年的十二月十五,迟可在当年的正月十五,相差一月。故此,有的年份一年双春(两个立春),有的则无立春节气。
在古人的观念中,阳是天,是男;阴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春天阴阳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谐,正是生育季节。“立春”,是春天的起始,代表着阳气的来临。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人,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因此民间认为在没有立春的年份结婚,夫妻多不能长久,丈夫大多会夭亡,故称“寡妇年”。
农历中常说的“大尽”、“小尽”分别指什么?
农历中30天的月称为大尽,又叫大建。一个朔望月约为29.5天,一个回归年约为365天,在农历中为了以年统月,平年安排12个月,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小尽指农历只有二十九日的月,即农历的小建之月,也称小月。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分别指什么?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古代的中国人对星空的分析。
三垣:古代黄河流域的人们将北天星空划分成三个区域,分别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此即“三垣”。
四象: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即黄道。此即地球上最美妙的处所,故又被古人视为“黄道吉日”。古人又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南、西、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东方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似龟、蛇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犹如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因此,人们把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即表示星的形象)。
二十八宿:古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又将每象分为七宿,则四象共二十八宿。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你知道朔、望、上弦、下弦分别是指什么日子吗?
当月亮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
在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的西半边是明的,东半边是暗的,叫做上弦。
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这时月亮东半边是明的,西半边是暗的,叫做下弦。
你知道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别称吗?
正月:孟春、孟阳、孟陬、元月、初月、冠月;
二月:仲春、酣春、令月、如月、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暮春、晚春、末春、桃月;
四月:孟夏、初夏、槐夏、麦月、梅月;
五月:仲夏、恶月、蒲月、榴月、皋月;
六月:季夏、盛夏、暑月、荷月、伏月;
七月:孟秋、初秋、上秋、兰月、巧月;
八月:仲秋、中秋、正秋、桂秋、桂月;
九月:季秋、深秋、暮秋、菊月、玄月;
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阳月、露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雪月、畅月;
十二月:季冬、末冬、严冬、残冬、腊月、岁尾。
你知道农历四季有哪些别称吗?
春季:主春、九春、阳春、青春、春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苍灵;
夏季:三夏、清夏、炎夏、九夏、朱夏、盛夏、朱律、炎节、炎亭、朱明、长赢;
秋季:三秋、九秋、金天、素节、素商、高商、商节、凄辰、白藏;
冬季:三冬、九冬、元冬、青冬、隆冬、冬辰、严节、岁余、安宁、元序。
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我国古代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
民间习惯上用农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春季为农历一月到三月,夏季为四月到六月,秋季为七月至九月,冬季为十月到十二月。
在天文上,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端。
气象上通常以阳历的3月到5月为春季,6月到8月为夏季,9月到11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为冬季。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季节变化的物候情况,气象部门是用五天平均气温的高低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为冬季;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为夏季;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是春季和秋季。
干支纪年法起源于何时?
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10干与12支循环相配,可配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组,俗称“六十甲子”。60年周而复始,一直沿用下来。
怎样运用干支农历纪月法推算月份?
若遇甲或乙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顺序推知。
怎样运用干支纪日法推算日期?
甲子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你知道十二时的别名及含义吗?
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时辰用地支作名称,又各有别名。从子时开始直至亥时。每一时辰的前一小时为初,后一小时为正。比如7时叫辰初,8时叫辰正;9时叫巳初,10时叫巳正。
子时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北京时间的23时至凌晨1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指夜的中间时段。
丑时为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相当于北京时间的凌晨1时至3时。名鸡鸣,又名荒鸡。夜半之后雄鸡开始啼叫,所以称此时辰为鸡鸣。但有的鸡不按一定时间鸣叫,被称作荒鸡。因此此时辰也叫荒鸡。
寅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3时至5时。名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昧旦等。平旦指的是此时太阳刚刚露出地面,天灰蒙蒙亮。黎明、早晨指的是此时正值夜与日的交替之际,临近天明之意。昧旦指的是此时天色将明不明,昏暗不清。
卯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5时至7时。名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辰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7时至9时。名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巳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9时至11时。名隅中,又名日禺等。指临近中午的时候。
午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1时至13时。名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指太阳运行到一天的中间时段,处于天的最高空。
未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3时至15时。名日昳,又名日跌、日昃、日映等。太阳偏西为日昳。指太阳已过中午,开始向西斜落。
申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5时至17时。名晡时,又名日餔、夕食等。这是古人吃第二餐——餔的时间。
酉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7时至19时。名日入,又名日落、日沉、日晦、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戌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19时至21时。名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亥时相当于北京时间的21时至23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为什么一小时中的15分钟又叫一刻呢?
15分钟为一刻的计时方法源于古代的计时工具。古代是用漏壶来计时的。首先在漏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掉而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朝初期,确定一昼夜十二时辰为96刻,这样一个时辰就是8刻,每一个小时辰(小时)就是4刻。现在一小时4刻为60分钟,所以15分钟就是一刻。
中国人为什么有虚岁?它和周岁之间怎样换算?
中国人的虚岁来源于中国古人的观念。古人认为女子受孕结胎之时,便已经算作生命之开始,所以在经过十月怀胎之后,婴儿落地之时,便算作一岁。周岁则是在出生之日到第二年的生日那天才算做一岁。虚岁是以春节(农历新年)为分界点的,而周岁是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的。虚岁和周岁的具体换算方法是:
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
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 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 1.
“岁”和“年”是一回事吗?
“岁”和“年”,我们现在看起来,似乎是一回事,然而在古代却是有严格区别的。古代以阴历的正月朔(初一)到下一年正月朔称为一年,即12个月约354天;而“岁”则以中气一周,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也就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是365.2422日,即一回归年。所以“年”实际上是以月亮运动周期(圆缺周期)为依据的,是阴历的时间单位;而“岁”则是以太阳的运动周期(寒暑变化周期)为依据,是阳历的时间单位。
公历2月为什么是28天?
公历平年的2月只有28天,据说,这是古罗马的两个独裁者造成的。
公元前46年,罗马独裁者恺撒主持修订了“儒略历”。经过细心计算,他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逢单月是31天,为大月;逢双月是30天,为小月。但这样一来,每年就有366天。实际公历一年总共才365.2422天,因而必须在某月中减一天。
在当时,2月是全国处决死刑犯的时间。罗马人将2月当成“凶月”,当然希望它越短越好。于是,恺撒就将2月份减少一天,只设置29天。
后来,另一个独裁者屋大维执政。他发现恺撒大帝生于大月的7月,而他生于小月的8月,感到非常“吃亏”。于是,他下令把8月也改为大月,还将下半年的10月和12月都改成大月,9、11两个月改成小月。这么一改,一年又多了一天。他就从“不吉利”的2月里再减去一天。这样,2月就只剩28天了。
农历中的大月和小月是如何确定的?
同公历一样,农历也有大小月的分别。一般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所谓“朔望”就是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但一个朔望月所包含的天数并不恰好是“日”的整倍数,它的平均值是29.5306日,也就是29天12小时44分3秒,而“日”是历法中的基本时间单位。为了生活上使用方便,我们不能把一日划成两个部分,使它分属于不同月份。因此,为使每一个历月所含的天数是整数,在农历中把历月分为大小两种,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这样,大月和小月彼此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于朔望月。至于哪一个月应该是大月,哪一个月应该是小月,都必须经过严密地计算“朔”的时刻后才能确定,也就是根据两朔之间的间隔天数而定:两朔之间的间隔为30天时为大月;两朔日期之间的间隔为29天时为小月。
农历中为什么会有闰月?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农历年的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回归年)为准的。但是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日,这个数目比12个朔望月的总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的总日数少。我们不能把一个朔望月划分为两个部分,使它分属于不同年份,也不能固定地把12个朔望月或13个朔望月作为一年,于是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每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如,初一无月,十五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使农历年和回归年大致相符合。这样做就能使农历月份与季节大致相符,这就是农历设置闰月的缘故。
黄道吉日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黄道吉日是迷信的人认为可以办事的吉利日子。迷信说法指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六辰是吉神,六辰值日之时,诸事皆宜,不避凶忌。还有一个关于婚嫁黄道吉日的民间传说。唐宣宗年间,有个名叫吉日的书生即将结婚,把日子告诉给好友黄道。黄道说这天刚好是皇帝兵马挑美女,劝他择日再娶。吉日不听,照样办喜事,结果新娘还未上轿,就被抢走了。几年后,吉日考中状元,闻听宣宗皇帝又要到民间选美女,遂去阻拦,宣宗大怒,把他推出午门斩首。人们为了纪念吉日保护百姓的功绩,把他埋在黄道墓旁。从此,百姓办婚事,都到黄道和吉日墓前举行。后由于不便,结婚的人们不再到黄道、吉日的墓前举行婚礼了,就将结婚的日子择为黄道吉日,渐渐推广到其他领域。
动物纪年法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动物纪年最早起源于东汉以前。古代的术数家用12种动物配搭12地支,叫12肖或12属。先是用此纪分每天的12时辰,后来才发展为用此法纪年。王充的《论衡》中就记述了以12禽兽配12地支的说法: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为何子配鼠呢?一说是子时为半夜,老鼠出没之时;一说是其他11动物的足趾有单有双,唯独鼠趾是前四后五,无处可放,所以排列第一时辰。这种12肖纪年法,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产物,它通俗易懂易记,使用简便,因此一直流传到今天。
夏商时代的纪日法是怎样的?
夏商时代的纪日法,就是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干支纪日法,即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依次搭配,组成六十个干支单位,用来纪日。夏商时代偶尔也单用十干支或十二地支纪日。
五更为什么又叫“五鼓”?
五更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夜晚计时制度。五更又叫“五鼓”,这是因为古人靠打鼓来报时。古人把从头一天的黄昏到第二天的拂晓这一夜之间分为五个更次,一更为戌时,即19点至21点;二更为亥时,即21点至23点;三更为子时,即23点至次日凌晨1点;四更为丑时,即1点至3点;五更为寅时,即3点至5点。
什么是“朔、望、念”?
农历的一个月可分为朔、望、念三个时段:初一到初十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为“念”。比如,一个月的初七称为“朔七日”,十六日称为“望六日”。
你知道我国历史上通用的三种纪年法吗?
我国历史上通常使用的纪年法有三种:
(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表示时间的“光阴”怎么会用“寸”这个长度单位来计算呢?
“一寸金”容易理解,金之珍贵,无人不晓,一寸长的金条当然价值不菲了。可是,“一寸光阴”应当是多少呢?“光阴”指的是时间,我们通常用秒、分、时、日、月、年来计时间的长短,可怎么能用长度单位“寸”来衡量呢?
“光阴”是时间的意思,来自“光的阴影”。古代的人们没有钟表,计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他们就用“晷”来测算时间。
在故宫可以看到摆放在各宫殿门外的计时器具——日晷。在石制的圆盘上,刻着表示时间的刻度,圆心通常竖立着一根铜制的指针,太阳从升起到落下,照在圆盘的指针上,指针的影子由长而短,再由短而长,旋转着映在圆盘的刻度之上,这样就可以指示时间。日晷上指针的阴影简称“光阴”,随太阳东升西落移动一寸当然很快,“寸阴”由此而来。
§§第二章 人生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