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划分的?
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各自的含义吗?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它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万物苏醒,大地回春。
雨水:意味着气温逐渐转暖,中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雷鸣开始,惊动万物,气温、地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
春分: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白昼与黑夜相等。春分是春季3个月90天的中点。这天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是白昼与黑夜平分日。
清明:天气清澈明朗,气温转暖,草木萌发,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等习俗。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雨水逐渐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生长极为有利。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夏天的开始,气温显著增高,万物渐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芒种表示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割。而这时也正是忙于播种晚谷、黍、稷作物的季节,故又称“忙种”。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最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古称日长至,日影最短。
小暑:“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时暑气上升,气候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小暑之后就要入伏了(中国习惯上是按干支纪日决定伏的日期,即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称三伏)。俗语说“热在三伏”,而初伏、中伏都集中在大暑附近,所以这段时期天气十分炎热。
立秋:“秋”是作物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天的开始,这时起炎热的气温逐渐下降,属于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时候。
处暑:“处”是“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到此终止。
白露:白露节前后,气温一天比一天低,气候逐渐转凉,昼暖夜寒,更易达到成露水的条件,因而露较多、较重,呈现白色,故称白露。
秋分:在秋季3个月90天的中间,这天太阳光同春分一样直射赤道,白昼与黑夜又相等长。
寒露:气温已经很低,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露华渐浓,草木枯萎。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所以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表示这一天是冬天的开始。
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表示已到下雪的季节,但雪量不大。
大雪: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将由小而大,地面出现积雪。
冬至:表示寒冷冬天到来的意思。这天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时称日短至,日影最长。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进入寒冬,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大寒: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正当“数九寒天”的“四九”期间,在数九歌里有“三九四九,冻破缸臼”。
二十四节气歌及其含义是什么?
现在最流行的二十四节气歌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指的是春季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指的是夏季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指的是秋季的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指的是冬季的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指的是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月,固定不变;今年的这个节气最多和去年的这个节气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指的是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上半年即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对应的日期吗?
同二十四节气一样,阳历也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有一定的对应日期,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
“双春双雨”是怎么出现的?
“双春双雨”指的是在一年里出现两个立春和雨水的现象,这和我国使用的历法农历有关。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来定的,每隔29.5天,月亮圆缺一次。所以,12个月只有354天左右。而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约365天,这样农历比阳历少了十一二天。为了弥补时差,使阴阳历协调,我们的祖先用“十九年七闰法”来调整,即与阳历相符。例如1984年甲子年正是闰年,于是便在十月置闰。这样,1984年便有26个节气。多出的两个节气正是该年的第二次立春和雨水。这便是“双春双雨”的由来。
我们平常说的“三九”与“三伏”各多少天?
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81天。冬至后第19天至第27天这九天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三伏”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何为“九九消寒图”?
冬至,我国民间叫“交九”,也叫“数九”。冬至后约一个月,就进入了真正的寒冷季节。从冬至算起,每过九天为一九,81天结束。“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人们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了许多记述数九期间寒暖变化规律的方法。人们把数九期间的天气变化编成民间歌谣,用有趣的图、表或字句逐天记录“数九”的进程和天气变化的方法,还有人创作“九体”对联。以上种种统称“九九消寒图”。
你知道“夏至九九歌”吗?
“夏至九九歌”是用“九九”计算来反映我国夏季气候变化的歌谣。歌谣的内容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帽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被头。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夏至九九歌”从6月22日(农历五月十六,闰年例外)开始,至9月10日(农历八月初七)结束。81天中经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
你知道“冬至九九歌”吗?
“冬至九九歌”是用“九九”计算来反映我国冬季气候变化的歌谣。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在“九九”期间的气候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人们编出来的“九九歌”也风格各异,丰富多彩。
陕西、河南、河北一带的“九九歌”通俗易懂,流传很广:“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冰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川、湖南、湖北一带的“九九歌”,不仅形式活泼,而且娓娓动听: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三九二十七,见火如见蜜。四九三十六,关门把炉守。五九四十五,开门寻暖处。六九五十四,杨柳发青丝。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飞满地。九九八十一,穿蓑戴斗笠。”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如何对应的吗?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三候:初候、二候、三候。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的对应情况:
七十二候是怎样的历法?
七十二候是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它的计算方法是五天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七十三候,为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为七十二候。并根据鸟兽虫鱼、草木生态的变动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出现与消失,来验证气候与季节的变化与推移。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的出现,相互对比,叫做“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乃发声等。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二十四番花信风代表了哪二十四种花的花期?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与花期相应而来的风,简称“花信风”。它既是测量花开时期的一种方法,也表示了气候的变换。由小寒到谷雨共四个月,120天。其中八个节气,每气15天,一气又分三候,八气共分二十四候,每一候对应一种花信。这样,二十四候便成了二十四种花期的代表。二十四候的顺序是——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棣,三候蔷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茶花,三候楝花。
侗族的迎春雷是一种怎样的习俗?
迎春雷是侗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广西龙胜、平等、龙平地区,在立春之日进行。当地民间如遇立春日当天打雷,不论男女老少,都须跳几跳,把身上的衣服抖一抖,以示春天来到,雷公降临,消难灭灾,来年全家安康。此外,人们还须把鸟枪、鱼网、柴刀、锄头等生产工具抖一抖。此俗有劝农之意。
春牛和一般的耕牛不一样吗?
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用泥塑纸粘的假牛,也叫“土牛”。春牛一般用于立春期间的迎春、鞭春。据历史记载,先秦时期,立春之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土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杜佑《通典》记载唐时风俗,土牛于立春前两日立京城及各州县门外,牛旁有耕人,以耕人立于牛边的位置表示农耕的早晚宜忌,或是官吏人等执彩杖围着土牛鞭打。北宋时,在立春的前一天,京城开封府要向皇宫进献春牛,各重要衙署为了表示对农耕的重视,也要在衙署门前置放春牛。到了立春之日的凌晨,将置于皇宫及政府各衙署门前的春牛打碎。市民则争抢着把打碎的春牛残片抱回家中,成为祛病、宜蚕、祈求丰年的吉祥物。
民间为什么称立春为“打春”?
立春,又称“打春”。为什么立夏、立秋、立冬均称“立”,唯独立春叫做“打春”呢?中国自古以牛祝春,每到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俗说可以保佑儿童不患疾病,平安健康,现在已成为娱乐节目。到立春当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撒在各自的农田。我国的一些农村至今仍有打春牛的风俗。由此可见,打春的原意是“打春牛”。
炒惊蛰是哪里的习俗?
炒惊蛰流行于广东大埔等地。当地有一种黄蚁,只要发现了人家收藏的糖果,必蜂聚而食,引起了人们的厌恶。于是,每年惊蛰日夜,家家户户炒黄豆或麦粒,炒完舂后又炒,反复多次,并且边炒边说:“炒炒炒,炒去黄蚁爪;舂舂舂,舂死黄蚁公。”民间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减少黄蚁的危害,并且当年家中不再出现蚁蝼。
你知道雨水时节回娘家的习俗吗?
雨水回娘家的习俗流行于四川一带。每年农历雨水节气时,当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罐罐肉、椅子回去拜望父母。久婚未孕的女儿,也要带上礼物回娘家,届时,母亲要给女儿缝制一条红裤子,让女儿穿在衣裤里面,以示吉祥,求来年得子。
芒种为什么有送花神的习俗?
芒种已近五月间,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凋谢,花神退位,因此,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人们有的摆设多种礼物为花神饯行,有的用丝绸悬挂花枝,以示送别。此俗今已不存,但从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气时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春社指的是哪一天?
社日是祭祀社神的日子,一年两次,即春社和秋社。社神相传为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管土地与农业之事。举行春社的时间,古无定日,自宋代起,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春社又有官社、民社之分。官社日期不变,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举行。民社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并有饮酒、分肉、赛会、妇女停针线之俗。
秋社指的是哪一天?
秋社,又称“秋报”、“报社”、“报岁”等,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或秋分前后举行。在秋收以后,人们为感谢农神等的帮助、保佑,以新谷及酒肉、社火等飨祀神灵。此俗起源很早,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每到社日,人们要祭祀农神和先祖,然后会餐聚饮。
立夏秤人的由来与刘阿斗有关吗?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民间传说这一习俗与孟获和刘阿斗的故事有关。据说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之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托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刘阿斗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正好是这年立夏,孟获当即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年立夏之日,孟获都来蜀拜望。后来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也把阿斗带走了。而孟获仍不忘丞相嘱托,每年立夏仍带兵去洛阳看望刘阿斗。他扬言假如晋武帝亏待阿斗,他就要起兵反晋。为了验证阿斗是否被晋武帝亏待,他每次去都要秤阿斗的重量。晋武帝为了迁就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豌豆糯米饭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获进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因立夏秤人会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所以,后来民间就有了立夏秤人的习俗。
清明也有真假吗?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后15日为清明,这时日行15°,天气晴朗,故名“清明节”。那么,清明节也有真假之分吗?什么是真清明呢?在我国民间称与农历三月三日重合的清明节为真清明。此种清明百年难遇。民俗认为,在这天,夫妻并坐,吃煮熟的大南瓜,就能生儿子。因为“南瓜”的谐音是“男娃”。由此可见,真清明是存在的。
小满之后,为什么有“麦梢儿黄看亲娘”的习俗?
在陕西的广大农村中,每年小满之后都有“麦梢儿黄看亲娘”的习俗。因为小满之后,麦子逐渐成熟,出嫁的女儿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忙的准备情况。有的地方还把它定为一个节日,叫“看忙罢”。届时,女儿、女婿携带油旋馍、油糕、绿豆糕、猪肉、黄杏、蒜薹等食品或蔬菜水果去丈人家慰问,并受其热情款待。农谚云:“麦梢黄,女看娘;卸了拨枷,娘看冤家。”意思是说,夏忙前女儿过问娘家的麦收准备工作;麦收后母亲又去看望女儿,关心女儿家的收成和在麦收中的操劳情况,体现了生产劳动中的心心相连,母女情长。
送大暑船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口一带的民间习俗。相传晚清时,这一带病疫流行,尤以大暑前后为甚。士人认为这是五位瘟神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所致,于是建五圣庙,祈求五圣保佑一方平安。乡人有病就向五圣祈祷,祈求祛病消灾,事后以猪羊等供奉还愿。后选大暑为供奉日,并用渔船将供品沿江送到江口外,以示虔诚之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送大暑船”的习俗。
白露时民间有哪些习俗?
在浙江苍南、平阳等地,白露这天采“十样白”煨乌骨白毛鸡,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这“十样白”是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术、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福建福州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而且认为吃得越早越好,所以不少人家大清早爬起来,就要喝上一碗龙眼香米粥。在文成,民间认为白露时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什么是“咬秋”?各地的“咬秋”习俗有何不同?
“咬秋”的意思是炎炎盛夏难耐,忽逢立秋,将其咬住不放。
北京的习俗是立秋那天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江苏各地立秋时吃西瓜“咬秋”,认为可不生秋痱子。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立秋时吃西瓜、喝烧酒,认为可免疟疾。天津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可免腹泻。“咬秋”这个习俗到上海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的习俗。
“摸秋”是怎样的一种习俗?
“摸秋”,就是在立秋的那天晚上,到瓜园去偷瓜。平日里,瓜田李下,园主看得很紧;立秋后,瓜园多数已经看管不紧了,索性让孩子摘去。也只有这天,才偷得正当,偷得合理入俗。因此,为避忌“偷”,人们给这种习俗起了个有诗意的名词叫“摸秋”。
各地“摸秋”的时间、人员和用意,不尽相同。关中平原,中秋夜晚,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女伴的陪同下,到瓜田豆棚里,暗中摸摘瓜豆。当地人认为,摸取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有夫妻白头到老的好兆头。陕西雒南地区,中秋之夜,孩子在月亮初升时钻进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如果是葱,则认为孩子聪明;如果是瓜果,则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什么是“贴秋膘”?
“贴秋膘”,也叫“抡秋膘”或“补秋膘”。
流行于北京、河北及东北地区。是指立秋这一天,普通老百姓家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这种习俗的来历是,由于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又经过夏季的辛苦劳作,需要弥补劳动者身体的亏损,所以,到了立秋节气就要杀猪宰羊,做些营养丰富的菜肴,给那些壮劳力补补身子,也就是所谓的“贴秋膘”。
为什么古代有秋分祭月的习俗?
在中国古代,朝廷在秋分这天有祭月的仪式。之所以选择在秋分时举行祭月仪式,是因为日代表阳、月代表阴,秋分以后,阴气渐重,世界归月神主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宋史》上说:“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这一仪式被称为“夕月”。夕是黄昏,月亮在黄昏时出现,在黄昏时祭月,所以叫“夕月”。
霜降举行菊花会是怎样的习俗?
霜降是秋菊盛开之际,民间在这时举行菊花会,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北京文人多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聚集,参加菊花聚会。菊花的品种有金边大红、映日荷花、粉牡丹、墨虎须、秋水芙蓉等几百种。菊花会的菊花不仅品种多,而且多为珍品。有的散盆,有的数百盆四面堆积成塔,称作九花塔,红、黑、蓝、白、黄、橙、绿、紫色彩缤纷。文人墨客从早到晚饮酒、赋诗、泼墨,直到掌灯时分才离去。
还有一种菊花会是在霜降前采集百盆珍品菊花,架置广厦中,前轩后轾,也搭菊花塔。菊花塔前摆上好酒好菜,先是家人按长幼为序,鞠躬作揖祭菊花神,然后邀请至亲好友到家里饮菊花酒、食米糕、赋诗泼墨,自娱自乐。这种菊花会主要由富贵人家举办。
立冬“扫疥”的习俗是怎样的?
上海民间在立冬时有“扫疥”的习俗。华北、华中一带,冬日天冷,洗澡不便,疥虫、跳蚤等寄生虫便乘机在人身上繁殖起来,皮肤病也容易流行、传染,于是,上海人在立冬这天洗药草香汤浴,把身上洗干净,并把寄生虫全部杀死,使得整个冬天都不得疥疮。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扫疥”。
冬至杀年鸡的习俗和殷纣王有关吗?
每年到冬至这天,汉族家家户户都要杀一只公鸡,称为“杀年鸡”。这一习俗的来历据说和殷纣王有关。相传殷朝末期,殷纣王非常宠妲己。妲己让殷纣王下一道命令,要全国老百姓每人捉四条毒蛇,上缴朝廷。她又在王宫四周挖了一条“阴阳河沟”,把毒蛇放进沟里。然后将无辜的忠臣良民推进沟里喂蛇。最后,老百姓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推翻了纣王的万恶统治。因“鸡”与“妲己”的“己”谐音,所以人们就于每年冬至杀一只公鸡作为象征,以纪念这次胜利,后来年复一年,冬至杀年鸡成为一种既定的风俗。
冬至节有哪些习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节亦称冬节、长至节、亚岁、贺冬节等。冬至祀天,是周秦时代就有的节俗,至汉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节令。在我国古代,人们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团聚家宴、祭祀祖先以及拜贺尊长的习俗。北方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