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模仿哪五种动物的动作?
五禽戏为东汉名医华佗所创。它模拟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姿态和动作进行肢体活动。五禽戏中每一禽戏的功能各不相同。经常练虎戏可增长气力,使精力旺盛;经常练鹿戏能使腰肾坚固,利于长距离行走;经常练熊戏能增强脾胃功能,利于消化;经常练猿戏能增强人的灵活性,并利于智力开发;经常练鸟戏则利于提高人的平衡能力。原动作早已失传。南朝梁名医陶弘景《养生延命录》载有华佗五禽戏诀。现行的五禽戏,均为后人根据华佗的语意编制而成。该戏流传至今达数百种之多,已形成导引学派,在国内享有盛誉。
马球是一种怎样的竞技运动?
马球史称“击鞠”、“蹵球”、“击球”等,为蒙古等民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今内蒙古等地。一说来自西藏,一说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时称“波罗球”。马球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竞技形式,最初主要用于军队的训练,后来成为民间与官方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至宋又有步击者,乘驴骡击者。东汉末曹植《名都赋》中,写京洛少年“连翩击鞠壤,巧捷唯万端”,当是马球的最早记录。中国古代吐蕃、契丹、女真等族均有。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
唐代马球运动所用的球是用质轻而坚韧的木材制成,大小与拳头相似,中间挖空,外面涂朱红色或绘彩。击球杆的顶端呈偃月形。球场为长方形,或在球场的中间设一门,或在两边设两门。门用木板制成,中间是直径1尺大小的洞,背后罩上网。比赛人员分为两队,根据把球击进球门的次数多少计算胜负。
蹴鞠出现于何时?
蹴鞠,是我国古代皮制的足球,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足球运动。蹴即踢,鞠指球,蹴鞠就是踢球的意思。据说,早在距今四五千年的黄帝时代,中国就已经有了蹴鞠运动。有确切史料记载的蹴鞠运动产生于战国时期。当时有名的说客苏秦到齐国游说连横抗秦之事,看到齐都临淄十分繁荣,市民无不奏乐下棋,踢足球。可见当时蹴鞠普及的程度。汉代是蹴鞠运动发展较快的时期。汉刘邦称帝,怕其父过不惯宫中生活,在长安东边仿家乡丰邑建新平,并将家乡的老邻居以及父亲的球友迁于此,其父十分高兴,可见当时踢球之风大盛。这时的球还是以毛发充塞。到唐代,则改为充气皮球,里面以动物的尿泡作球胆,吹满气闭口,再在外面包上用八块皮革缝合起来的外壳。这样制出来的球,不但形状更圆,而且更具弹性。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
龙舟竞渡历史悠久。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历史上一直有不同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大的说法当数认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楚大夫屈原遭谗,于农历五月五日屈投汨罗江,黎民催舟相救而遗留此俗。故赛龙舟多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另一种说法认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因忠而遭诛,尸体被以革包裹,抛入江中。吴国百姓感念伍子胥对吴国的忠诚,便奉他为波神,立祠纪念,并于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赛,以迎波神。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龙舟竞渡源于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践。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中失败,被作为人质扣留在吴国,受尽屈辱。因此,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决心复仇。吴越两国均属江南泽国,要想复仇,首先就必须有强大的水军。于是,勾践发明了龙舟竞渡之戏,以训练水军。
赛马有哪几种方式?
赛马,古代称为“驱逐”或“走马”,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赛马在春秋战国时诸王公子中已有流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就记载了孙膑帮助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并获千金得胜的故事。元代统治者更是大力提倡赛马,沿习下来的最为出色的当推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
赛马一般在喜庆节日进行,分为跑马和走马两种。跑马主要赛马的脚力和速度;走马主要赛马走得既快又稳。决出胜负后,人们要给得胜的马戴花、献礼,同时还有歌舞表演。
射箭是一种怎样的竞技比赛?
射箭是一种极为古老的运动。据考古发掘资料,在距今两万多年前的山西峙峪人遗址中,已发现有石制的箭头。原始时代,射箭成为人类狩猎和战争的手段。
现代射箭是体育运动的一类。它是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以比赛射准或射远的运动。比赛时,射箭运动员用执弓手握住弓,并伸直执弓臂,再用拉弦手向后拉弓弦,直到满弓点,注视瞄准然后撒放。比赛成绩多数以在不同距离内射中箭靶的环数为准,命中靶的箭越靠近中心,所得环数就越高。现代国际射箭比赛有多种,如射准射箭比赛、射远射箭比赛、室内射箭比赛、野外射箭比赛、环靶射箭比赛等。叼羊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一项体育活动?
叼羊是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和许多兄弟民族中普遍盛行的体育游戏活动,被誉为“草原上勇敢者运动”。
叼羊比赛,一般是选用两岁或三岁的健壮的山羊,先割去头和四蹄,紧紧扎住羊的食管,再放到清水中浸泡或向羊肚中灌水。这样比较坚韧,不易扯烂。叼羊比赛一般是一个队与另一个队的集体较量。每一个队的众多骑手,要有战略战术,首先是要有明确分工,每队都有冲群叼夺、掩护驮遁和追赶阻挡等分工。一个人要在十几名强手中单打独斗夺得羊,还要冲出重重包围,所以,要想获胜是有相当难度的。一旦夺得山羊,同队的伙伴要向前拽缰绳,抽打马背,前拉后推,才有可能顺利冲出对手设下的重重包围,把夺到的山羊先放到规定的地方,以获得胜利。
赛牦牛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比赛活动?
赛牦牛是藏族民间传统比赛活动,流行于西藏等地。多在喜庆节日举行,也可在秋季单独举行。参加比赛的牦牛头顶一簇红缨,牛角悬挂各色彩绸,身上有鲜艳的条饰,尾巴上系着扇形的藏绘,以祝福吉祥如意、夺魁在即。赛场仪式隆重,首先由喇嘛主持进行宗教仪式,后由主持人祭酒祝福。仪式完毕,骑手牵牦牛入场,排列整齐,待于起点线上,待到喇叭声响,骑手们立即翻身跃上牛背,驱牛奔跑,角逐激烈,场面壮观。赛程通常为200~300米。比赛结束后,要为优胜者献上洁白的哈达,并为他们颁发龙碗、红绸、砖茶等奖品。
扒龙船是怎样一种竞渡活动?
扒龙船,也称“斗龙舟”,是汉族端午节竞渡活动,流行于台湾近海地区。为纪念屈原、辟邪恶和祈求五谷丰登、人口平安而举行的一种仪式。龙舟舟底和两侧斜面,由5块大樟木板制成,一般为长5丈余,宽4尺5寸,高1尺5寸,前后斜度为155度,船身细长,有横木(称“龙骨”)15支,成直角排列,以钉子固定组合。舳为龙头、舻为龙尾,船身涂满彩色鳞甲,船上插着红布长旗,上写:“四时无灾、八节有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有各种彩旗,有的船尾还画着象征稻谷的图案。每船划手有15到30多人。
比赛前还要举行拜龙船仪式,即在龙船头顶的两孔间,插上两撮香,各地参与者对天发誓,表示在竞赛中坚守信义道德。然后各船下水,以击锣声为号,开始竞赛,以先到者为胜,经过数回争夺,始定输赢。
跑旱船中的“旱船”是什么船?
跑旱船又称“采莲船”、“旱划船”,是一种在陆地上模仿水中划船情形的表演活动。旱船通常由竹篾或木条扎成船架,用布罩上,用绿绸缀饰船身。由一男子扮成青年女子“坐”船中央,用带子把旱船捆在自己的腰间,做一对假腿,连在跑旱船者的身上,假腿呈盘腿而坐状摆放在船面上,似女子坐船的样子。这样,随着“女子”的跑动,船便在陆地上移动起来。因为旱船在陆地上的这种移动是靠人跑造成的,所以称为跑旱船。
跑旱船有多种表演形式,常见的是一女子“坐”在船中间,边上由一个男子扮演成她的父亲或丈夫,两人一问一答,或一同唱曲,所唱的多为传统戏曲中的内容。与此同时,他们还会表演各种动作,或表演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轻轻悠荡,或表演遇到狂风暴雨时的惊险激烈。在一些重要的庆祝场合,则会有几只甚至几十只旱船同时表演,场面宏大,热闹之极。
角抵是一种怎样的技艺?
角抵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角力游戏。它主要是通过力量的较量,用非常简单的人体相搏的方式来决出胜负。最早起源于古代“蚩尤戏”,东周时期,这种角抵戏比较普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多见。
比赛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对抗的双方席地而坐,两腿蹬直,双手握于中间的一根木棍上,各自向己方用力,以身体先离地者为输。另一种方式是两人相对而跪,互拿腰腿,而后立起,拉扯勾绊,以倒卧者为输。
相扑起源于中国吗?
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但是它起源于中国,是由秦汉时的角抵发展而来。相扑在宋代十分盛行,民间有相扑社,宫廷有专业的相扑手,名“内等子”,专门在典礼集会上进行相扑表演。他们袒露着上身,头发竖直如竿,互相推搏较量,获胜者能够得到优厚的奖品,有的还可以做官。当时还有女子相扑。宋代女子相扑所穿的竞赛服与男子相近,短袖无领,颈项臂膀都裸露在外,北宋大臣司马光曾认为是“妇人裸戏”而奏请朝廷严加禁止。明清以后相扑日渐衰落,而传入日本的相扑却发展起来,成了日本的“国技”。
摔跤分为哪两种?
相扑发展到明清演变为摔跤。摔跤分为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禁止抱握腰以下的部位、做绊腿动作以及主动用腿做动作,而自由式摔跤则允许抱握对手的腿、做绊腿动作,允许积极地用腿做动作。双腋下握颈动作禁止在女子摔跤中使用。
当时流行两种摔跤形式,一种是“官跤”,又叫官腿。清代朝廷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善扑营”机构,主要营众是由八旗兵中选出的摔跤勇士,摔跤的人叫做“布库”,善扑营的布库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级领取钱粮。每年腊月,由高级官吏主持,进行一次摔跤比赛。除了“官跤”,在民间还有一种叫“私跤”或“私练”,即老百姓自发的练习摔跤。
拔河运动是何时出现的?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其起源和军事训练有关。当时称为“钩强”或“牵钩”。到了唐代,始有拔河之名,而且拔河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体育运动。
参加拔河的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分两队,用一根粗绳,双方各持一端,中间系红绸,地面划出两线作为河界,裁判一声哨响,双方各自用力拉绳,各队有一人持旗指挥,双方各有啦啦队呐喊助威,竞争激烈,场面热烈。将中间红绸拉至己方河界者为胜。
踢毽子的花样有哪些?
踢毽子,一直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它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到唐宋时,踢毽已非常流行,到明清之际,无论是毽子的做法,还是踢法,都有很大的发展。在清代,踢毽子在民间发展成一种专门的技艺,清末北京城里有个杂技演员谭俊川,78岁时,竟能一口气连踢6000下,并且还接连不断地表演20多套花样,一时名噪京城,他还写了一部《翔翎指南》,这是中国第一部,也是难得的一部“毽谱”。
毽子的踢法花样很多。旧时,踢毽子的招式都有专用名称,例如:“里外廉”就是用脚的内侧与外侧轮流踢毽;“耸膝”就是用膝盖撞毽高飞等等。现在,最普通、最常见的踢法是,用脚的内侧连续踢,不让毽子落地,踢的个数越多越好。还有一种踢法叫“三六九攻毽”:三五人轮流踢一个毽子,如果毽子落地时的数目恰逢尾数含3、6、9,或数字含3、6、9,如30、63等,那么这个人就需向参与游戏的同伴“攻毽”,就是把毽子掷向任选的一个对象。被攻的对象必须及时踢到毽子,若踢不到或虽踢到却又被攻毽者踢回,那么,攻毽者即告成功,可以接着刚才落地时的数目继续踢下去。若攻毽失败,或罚下场,或轮空一次。若逢33、36、39等含有两个“3、6、9”的,则需攻毽两次,称“双攻”。做这种游戏,人数不限,气氛热烈活跃,非常有趣。
武术产生于何时?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徒手或手持器械按照一定套路进行训练或表演的一种活动。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武术的内容极为丰富,概括地讲,可以分为拳术、刀术、棍术、剑术、枪术等几大类。而在每一大类中,又可分为具体的小类或派别。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武术的器械来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人类在同野兽的搏斗和部落的争斗中,学会了基本的攻防格斗技术。秦汉时的蚩尤戏中已具有了武术的雏形,手搏、剑道已经很盛行。到了唐宋时期,武术已趋于成熟,使拳、弄棒、舞刀枪形成了一定的规格,武术渐以套路为主。元明清时期是武术的极盛时期,不同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及各家拳法广泛流传。建国后,武术被正式列为体育竞技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
十八般武艺具体是指什么?
十八般武艺指武术中常见的诸种兵器,最早见于南宋永嘉戏文《张协状元》。后世有多种解释。明万历年间谢肇浙《五杂俎》中说:“十八般:一弓、二驽、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第十八般名目“白打”,就是徒手拳术。后人称之为“大十八般”。清代以来又有“小十八般”,即:棍、棒、槊、镋、铲、钯、锤、戈、矛、刀、枪、剑、戟、斧、钺、鞭、锏和叉。此外还有“九长九短”的说法。九长是指枪、戟、棍、钺、叉、镋、钩、槊、环;九短是指刀、剑、拐、斧、鞭、锏、锤、杵。总之,十八般武艺包括了各种长短、单双、软硬、明暗武器。
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
太极拳,早期民间曾称“长拳”、“绵拳”。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著《太极拳论》,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从此“太极拳”这一谓称普遍被采用。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出不同的派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五大流派,它们分别是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特点是心(意识)、息(呼吸)、身(动作)三者紧密结合,运动时要求心静神聚,舒缓自然,“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气如车轮,腰如轴,如环无端,绵绵不断;专气至柔,纯任自然。外形“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有“圆、柔、慢、稳、匀”几大特点。太极拳动作舒展大方,协调性特别强。所有运动过程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
长拳有哪些特点?
长拳是武术中拳术类别之一,流行于我国北方。长拳是相对于短拳而言,通常在出手或出腿时以放长击远为特征,其动作撑长舒展、筋顺骨直,有时在出拳时还配合拧腰顺肩来加长击打点,以发挥“长一寸强一寸”的优势。另外,长拳的拳路清楚,力点明确,出手含蓄,刚柔相济。典型的长拳包括查拳、花拳、炮拳、红拳、华拳、六合、少林等拳种。各拳种的技法不同,但套路的内容和形式却有共同点,即都有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以及起伏转折、蹿奔跳跃、闪展腾挪、跌扑滚翻等动作。
气功包括哪些内容?
气功古称有吐纳、导引、行气、服气、食气、练气、静坐、坐禅或内功等,是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之一。
我国的气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论述气功的出土文物《行气玉佩铭》,经考证是公元前380年左右的实物。《庄子》中也有关于气功的论述,中国最早的一部医书《内经·上古天真论》关于气功的论述很详细。另外,古代不少著名著作中,如老子的《道德经》、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等等,也都涉及气功。
气功的内容非常广泛,有以练呼吸为主的吐纳功;以练静为主的静功;以练动静结合为主的动功;以练意念导引为主的导引功、站桩功和以自我按摩为主的保健按摩等。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的主观努力对自己的身心进行意、气、体结合的锻炼,主要包括调身、调心、调息、自我按摩和肢体活动等。
跳皮筋有哪几种动作?
跳皮筋又称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是发展于20世纪中叶的一种民间游戏,主要在儿童中间流行。跳皮筋有10余种基本动作,如挑、钩、跨、踩、碰、摆、掏、绕、踢、压等。跳时可以把几个动作编排起来,花样百出。跳皮筋可3至5人一起玩,也可分两组比赛。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它要求有一定的连贯性和身体平衡能力。20世纪中叶以来,跳皮筋发展很快,它的动作花样越来越复杂,难度也越来越大。
抖空竹最早始于何时?
抖空竹亦称“抖嗡”、“抖地铃”、“扯铃”。流行于全国各地,京、津及东北等地尤为盛行。最早始于明代。空竹又称“空钟”、“响簧”、“地龙”、“地牛黄”、“闷葫芦”,是一种抖动发响的竹木玩具。分双轴、单轴,轮和轮面为木制,轮圈为竹制,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转发声,中柱腰细,以便缠绳抖动产生旋转。抖空竹时,用两根短棍,在棍端系线,再用此线绕住空竹的轴,来回扯动,空竹便会旋转起来,加速旋转使之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做出串绕、抢高、对扔、过桥等动作,诸此技巧有“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名目。也有耍单轮空竹或代之以壶盖、酒瓶等器具的。
举重物的竞技活动在我国古代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在夏、商、周三代的传说中,就有许多以举重物闻名的大力士。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和文物资料中开始出现了与“翘关”和“扛鼎”有关的举重的记载和描述。翘关就是举城门上的大木门栓,扛鼎就是举烧食物的大锅子。
举重物的竞技活动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和其他重物,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大象等,都是古代举重物竞技活动的名称。
什么是贵由赤?
“贵由赤”是蒙古语,意为快行者,是元代的一种体育活动,旨在锻炼和选拔兵士。元世祖忽必烈的禁卫军中曾有一支快速部队,善于长跑,他们担任着由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地区)之间的警卫任务。据《山居新语》记述,这种长跑在元大都和元上都分别举行。每年由宫廷组织一次比赛,并定有严格的比赛规则,由“监临官”检查监督和裁判,起点处横有一条绳索,检录之后绳索落地,选手起跑。元大都的“贵由赤”起点为河西务(今河北武清县境内),终点为大都皇宫;元上都的“贵由赤”起点为泥河儿(今河北宣化境内),终点为上都宫中。二者距离均为90公里,这一距离约为现代马拉松的二倍。前三名为优胜者,第一名赐银饼,第二名赐缎子四表里,第三名赐二表里,其余参加者也各赐一表里。当时此项运动曾著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