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环是一种怎样的游戏?
九连环是古代汉族民间传统智力玩具。宋代以后即在民间流行,明清时最盛。九连环用铁丝和铁片制成。制作方法是用铁丝制成九个圆环,九连相环,套在条形横板或各式框架上,各环均以铜杆与之相接。玩时,依法使九环全部联贯于铜圈上,或经过穿套全部解下。它的解法有多种,得法者需经过81次上下才能将相连的九个环套入一柱,再用256次才能将九个环全部解下。这个游戏开始是在闺阁妇女、孩童中流行,以后逐步普及到民间。后被杂技艺人吸收,发展成为舞台上演出的古代戏法。
下五道的基本玩法是怎样的?
下五道是“下五道棋”的简称,流行于华北北部和东北大部地区。它的基本玩法是:在地面或纸上画出横、竖(连同边框在内)各五条直线的正方形格图,随便取两种可以区别的石子、小柴棍等小物件各五颗,作为游戏双方的棋子。先把棋子摆在五条边线上,每次走一步,横、竖、直走均可,但不能越子走。当一方的两子走在一直线上,而对方有一子在同一直线上时即被吃掉。但这条线上不管哪方若有四子以上时,便不能吃子。最后以剩子多者为胜。这种游戏由于不拘场地,随处可行,多见于田间地头,里巷庭院,老少皆宜。
斗鸟有哪两种方式?
斗鸟,即以鸟相斗为戏,是汉族民间游戏,流行于江南地区。八哥、画眉等都是好斗的鸟。斗鸟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隔笼相斗,即将两只鸟放进一只大鸟笼里,中间是隔开的,几个回合下来,胜者高声鸣叫,败者不声不响。另一种为滚笼相斗,即将两只鸟放入一只中间不隔开的大鸟笼里,任其相斗,最后往往斗得羽毛脱落,头破血流,甚至当场死去。仍活着或后死去的鸟为胜。
斗草中的“文斗”和“武斗”各是怎样的斗法?
斗草源于汉代,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据有关史料记载,斗草在唐代时很普遍,上自王公大臣、文人墨客,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无不乐于此道。入宋以后,斗草风习日盛,元、明、清三代亦如此。
斗草用草作比赛对象,主要有两种斗法。一种称为“武斗”,即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最好是车前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卜”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草不断方获胜。另一种为“文斗”,即众人采到花草后聚到一起,一人报出自己的花草名,其他人各以手中的花草来对答,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因此玩这种游戏没有一些相关的植物知识和文学修养是不行的。
荡秋千有几种玩法?
秋千是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玩时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关于秋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秋千起源于春秋时期一个名叫山戎的少数民族,齐桓公伐山戎时把秋千带了回来。另一种说法是秋千源于汉武帝时,原名“千秋”,寓祝寿之意,后才被误为秋千。
荡秋千有3种玩法。一种是比赛谁荡得高。人们或在高处系上花、铃等物,看谁在荡秋千时能碰到这些花或铃;或在秋千横板下系上一根用来量高度的绳子,看谁在秋千荡起时能把这根绳子彻底带离地面。一种是比谁荡的花样多。一些荡秋千的高手,能在秋千远离地面时,做出金鸡独立、翻身转体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宋时还有一种叫做“水秋千”的玩法,即将秋千架于船头,表演者借秋千悠劲,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后跳入水中。
汉以后,荡秋千成为清明、端午、寒食等节日流行的民间游戏。唐宋时,深受妇女喜爱,称“半仙之戏”。自唐以后的各个朝代,秋千运动一直在社会上流行,长盛不衰。
放风筝有哪些讲究?
风筝,亦称“纸鸢”、“纸鹞”、“鹞子”。放风筝的习俗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窥宋城。风筝之名始于唐代,因为当时有人在纸鸢上绑上一个竹制的哨子,当纸鸢飞上天空时,风进入哨子,发出像弹筝一样的声音,故称之为风筝。其用途,初期被用于军事,从唐代开始,放风筝才演变为一种主要由儿童参与的娱乐活动。
放风筝看似简单,其实是有很多讲究的。放风筝包括扎、糊、绘、放四个程序。扎,即扎风筝架子,它要求把风筝架子扎得对称,左右分量相等,这样风筝才能平稳地在空中飘飞;糊,即把纸糊在风筝架子上,它要求表面平整,干净利落;绘,即往风筝上绘画,人们可以根据需要绘出鱼、鸟、龙、凤等种种形状;放,即放风筝,什么时候该提线,什么时候该放线,都要根据风筝吃风的状况灵活掌握。
厄鸢是一种怎样的游戏?
厄鸢是朝鲜族民间游戏,流行于东北朝鲜族地区。每年农历初孩子们开始放风筝,到正月十四或十五日,想象一年中将出现的各种不吉利的文句,并写在风筝上,或画上虎、狮、鬼面等,在风筝的一角写上自己的名字。晚上放风筝,当风筝高高升起之后,用火烧断筝绳,意思是让风筝带着各种不吉利远走高飞,所以放风筝又叫送厄。
荷叶灯是如何制作的?
荷叶灯是汉族节日时的一种儿童玩具灯,流行于北京等地,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制作。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八引《隩志》:“燕市七月十五夜,儿童争持长柄荷叶,燃灯其中,绕街而走,青光荧荧若燐燃。”荷叶灯制作很简单,就是将小蜡烛用一小段细硬棍儿扦插在带茎之荷叶中心,然后点燃蜡烛,举柄就可以上街玩耍。
什么是颠幕儿?
颠幕儿是汉族掷钱儿童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清蒋仁锡《燕京上元竹枝词》:“月明归路嫌萧索,更看顽童颠幕儿。”注:“京师儿童掷钱为戏,得面者负,得背者胜,名颠幕儿。”古铜钱有正背两面,正面有字(年号),背面无字。两人相对掷钱,等钱落到地上,如果钱正面朝上者为负,钱背面朝上者为胜。
击鼓传花是怎样一种游戏?
击鼓传花是我国古代酒宴上的一种助兴游戏。在酒宴上,宾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拿花,另一人背着大家或蒙眼击鼓。鼓声一响起,花束就开始依次传递;鼓声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则该人就得罚酒;如果花束正好在两人手中,则可通过猜拳或其他方式决定胜负。负者就要饮酒。击鼓传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游戏,但多用于女客。如《红楼梦》中就曾生动描述了这一场景。
摸瞎鱼是怎样一种游戏?
摸瞎鱼,亦称瞎子摸鱼,是古代汉族儿童游戏。流行于华北等地。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详细记载了游戏方法:由许多儿童手拉绳子围成“圆城”,中间空出一块地方。“圆城”中有两个小孩,各用手帕蒙住眼睛。一个小孩手执木鱼,即“瞎鱼”,边敲边转移,尽量不让对方摸着。另一个小孩循声去摸,直到摸着执木鱼者后,夺过木鱼,将执木鱼者推出圆圈外,自己代之成为执木鱼者,再上另一人扮成瞎子寻摸。
叠罗汉是怎样一种游戏?
叠罗汉是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古代由多层盘腿而坐的罗汉组成造型,故名“叠罗汉”。由若干人互相配合,组成造型动作。叠罗汉分为男子、女子和男女混合造型几种。简单的叠罗汉对参加者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也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它常出现于马戏团特技表演、啦啦队表演以及舞蹈表演等之中。
藏钩之戏始于何时?
藏钩是传统猜物游戏,据说是在汉武帝时创制的。汉昭帝之母赵婕妤生于河间(今河北境内),容貌秀美,但她从生下来就两手攥拳,不可张开。汉武帝巡幸河间时,发现了她,并亲自扒开她的手,拳头立即伸开,掌中有一玉钩,时号拳夫人,很得武帝的宠爱。从此汉代就有了藏钩之戏。
藏钩多在腊日之后进行。参加的人分为两组,称作“二曹”。如果人数为奇数,则有一人游附于游戏,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藏的东西除小钩子外,还可以是弓上系弦的小环,或者戒指、顶针之类容易藏握的小物件。游戏时,一方将一小钩或其他小物件攥在其中一人的手中,由对方猜在哪人的哪只手中,猜对即为胜。
猫拿耗子是怎么玩的?
猫拿耗子,又称“老鼠老鼠一月一”,为济南民间儿童游戏。游戏时,多个孩子手拉手向内围成一圈,一个小孩站在圈外扮“猫”,另一个小孩在圈内扮“鼠”。大家齐唱“老鼠老鼠一月一,早来!老鼠老鼠二月二,早来!……”一直唱到“老鼠老鼠九月九,逮住老鼠咬一口!”此时,“鼠”从圈内窜出,“猫”趁机捉“鼠”。若“鼠”连钻数“洞”未被捉住,则轮换。若被捉住,则罚“鼠”钻裤裆。
滚铁环是怎么玩的?
滚铁环,旧时较流行的儿童游戏,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用较粗的铁丝弯一大圆环,再用铁丝弯一铁钩,铁钩的下端弯成V状,上端握手中,下端V状钩扣依铁环推其前进,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也有的在铁环上套一个或若干个小铜环儿,滚动时更响。玩时,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铁钩可以控制铁环的方向,可直走,可拐弯。比赛时,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铁环倒地为输。其他玩法有原地转圈、拐弯、推上坡等。
投壶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
投壶源自射礼,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由投壶人站在离壶一定距离的地方,把箭投向壶中来计算得分多少以定胜负的休闲娱乐形式。根据周代礼仪规定,凡是正规的宴饮,开始前要举行各项仪式,而射礼是其中较重要的一项。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但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活动起源很早,先秦时期即已流行。当时的投壶之戏,不是光投壶即可,还要有一定的仪式。汉魏时期,投壶活动仍然流行。到了宋代,由于理学的兴盛,人们对投壶的礼节变得特别讲究。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不再在投壶时作那么多的讲究,而是把它看做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
弹球是怎么玩的?
弹球,即弹玻璃球。玩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地上挖一溜小坑,然后再在十几步远处画一条横线,猜拳定先后次序后,挨个持球向坑中弹去,谁先进完所有坑者,谁就获胜。另一种是先在地上画一方格,然后每人拿出三四个球作底,将球散在格内,再在距几步远处画一条横线。弹球者持一“母球”,站在横线上弹球,如果将方格内的球击出格外,即为赢球归己,至弹完为止。如果弹球不中则须等别人弹过一轮后方可再弹。
弹弓是一种怎样的玩具?
弹弓,亦称“崩弓子”。民间儿童玩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就有“弹弓”的记载。弹弓是用铁“豆条”弯成叉形,两小环处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另端各连在一长兽皮之两端。也有用小树杈做弓身的。玩时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夹小石子的小兽皮,瞄准目标,向后一拉后松手,将小石子射出。
跳绳为什么又叫跳百索?
跳绳又叫“跳百索”,关于跳百索之名的来历,明代的沈榜在《宛署杂记·民俗》中称,那是因为绳子做环摆时,让人眼花缭乱,仿佛有一百根绳子在那里晃动一样。此俗早在明代已流行,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
跳绳的动作很简单,只要跳绳者用单脚或双脚起跳,不被绳子绊住,也不用脚把绳子踩住即可。跳绳有跳短绳和跳长绳之分。跳短绳是跳绳者自己持绳作环摆,然后自己跳动,也可带一人至数人同时跳动。跳长绳是由两人持一长绳作环摆,一人或多人在其上跳动。跳绳时可做出各种技巧动作,也可以进行跳绳比赛。
拍纸牌是怎样一种玩法?
拍纸牌,又叫“拍尪仔标”,汉族民间儿童游戏。流行于上海、台湾等地。纸牌是用纸折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纸包。玩时,预先一方把纸牌放在桌上或地上,由对方用其纸牌扇出的风或适当的角度把地上的牌翻个面,对方的这张就归你了,否则你的就归对方了。
抽陀螺是怎么玩的?
抽陀螺,也叫“鞭陀罗”、“打猴”。陀螺为圆锥体形(也有菱形的),最早是陶土制成的,以后有了石、竹、木等制成的陀螺。据考证,陀螺最迟在北宋时已非常流行,在宋人的绘画中已能看到陀螺和小鞭子,这说明那时的陀螺同现在的模样已差不多了。抽陀螺在10世纪前就已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家。
明代抽陀螺已很盛行,当时的木制陀螺,形似小空钟,中间空而无柄;玩时把它立在地上,用鞭绳绕住,然后顺着鞭绳缠绕的方向用力一拉,陀螺就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地抽打,陀螺就会不停地旋转。抽陀螺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做比赛游戏。最常见的游戏是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先停先倒的算输;还有一种对抗性游戏,各自将陀螺抽得飞快,向对方的陀螺撞去,谁的陀螺被撞翻撞倒,或者被撞得老远,谁就算输。整个游戏过程极为有趣。北方儿童经常在冰上玩这种游戏,叫做“冰陀螺”,又称“冰尜”;有的冰陀螺还镶有钢珠,或上端平面涂上漂亮的颜色,贴上彩纸,旋转起来既有趣又好看。
七巧板是怎样一种玩具?
七巧板亦称“七巧图”、“智慧板”,为汉族民间传统智力玩具,约有上千年的历史,由我国古老的燕几图演变而成。原为文人中玩的一种室内游戏,后流传到民间,逐步演变为拼图板玩具,即一块剪裁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大小共七块的正方形薄板。玩法是将七块板拆开,随意拼凑组合,可组合成各种事物图形,如人物动态、动植物形象、住房建筑、山亭楼阁、船轿车马、花卉鸟虫、太空星象以及各种几何图形。这种游戏可一个人玩,亦可几个人进行各种比赛。由于七巧板设计科学,构思巧妙,变化无穷,能提高人的想象和判断能力,活跃形象思维,启发儿童智慧,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清代传到国外,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兴趣,并被称为“唐图”,意即中国的图板。
吹田蛙是怎么玩的?
吹田蛙,又叫“喷田蛤仔”,为汉族民间儿童游戏。田蛙是用厚薄不同的纸,折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大有小,有大嘴,有大脚,也有四眼的等等。游戏时,双方相对,用口吹动自己的田蛙,使其冲倒对方的田蛙,被冲倒者为输,田蛙则归胜方赢取。这个游戏的胜败在于口吹的技术及力气上,而不在于田蛙的大小。
解绷绷是怎么玩的?
解绷绷为汉、土等族民间儿童游戏,多为土族女孩所喜爱。一般2人玩,用一根细线绳,两端相连为环形,先由1人用双手撑开构成某种几何图形,然后由另1人用双手挑、穿、勾等方法改变原来的图形,常变出的有格格子、爬楼梯、摇篮等。这样2人轮流解绷,巧妙地绷出各种有趣的几何图形,能者为胜。
跳背是怎么玩的?
跳背,亦称“跳一枝风”、“捺水牛背”,为汉族民间儿童游戏,流行于江南以及台湾等地。跳时,被跳的人蹲曲着背,由低到高,一次次让跳的人跳越。如果触动对方的身上,双方要交替,跳的人就要被人跳。也有在跳越时让对方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如说“跳你一枝到鬓边”,被跳者要伸一只指头在额边;“跳你二枝头毛丝”,要伸两只指头在头上;“跳出三枝半中节”,要伸三只指头在头上较高处;“跳你四枝尽手尾”,要伸直手又伸直指头四只;“跳你老鼠搬戏”,手要搔颊作鼠状;“跳你牛曲角”,要用手把头部左右搬动;“跳你虎张狮”,要扒开双手作虎状;“跳你兔满月”,手要按在额上作兔观月状;“跳你狗搔砂”,要作狗状等等。
跳房子是怎么玩的?
跳房子是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民间儿童游戏。玩法是:先在地上画六个方格,每一方格约两尺见方,每一格为一间。玩时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掷入第一方格内,然后单脚跳进第一格内,用支撑脚将石块踢进第二格。依次进行下去,直至将石块踢过全部方格,先跳完所有方格为胜。其间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或触及每格画线,违者要停跳,让其他人跳,等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继续自前次停止的格开始跳。
跳房子在不同地方玩法也有不同,比如有的地方在全部格子跳完后,可以自由选择一格,据为己有,下次跳至该处时,可双足着地休息片刻再跳,其他人的瓦片到这个地方时,必须跃过,不准入境。当一方占格子超过一半时就算胜利。
摸白菜是怎样的一种游戏?
参加人数不限,先抽签选一人为“当家的”,选一人为“鹰”。“当家的”搂“鹰”于怀,坐地上,所坐之处即为“家”。准备就绪,其余所有参加者站“家”前齐声唱歌谣:“踩白秸,摸白菜,摸摸哪儿再回来?”“当家的”即指前方某物,如墙壁、槐树、草垛等,唱答:“摸摸××再回来!”参加者立即跑去摸摸所指之物,返回。“当家的”问:“好了吗?”众答:“好了!”“当家的”说:“好了放鹰了?”众答:“放吧。”“当家的”即松手放“鹰”出来。“鹰”可追拿参加者中的任何一人,大家则纷纷奔“家”。在被“鹰”追上之前,用手拍到“当家的”就算到“家”,“鹰”即不得再追;到“家”之前被“鹰”追上抓到,这一局就算结束。重新开始时,上一局被“鹰”捉到的人做“鹰”,上一局的“鹰”改做“当家的”。
打鬼是怎样一种游戏?
打鬼是汉族民间儿童游戏,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载称:“小儿共以绳系一儿腰,牵焉,相距寻丈,迭于不意中,拳之以去,曰打鬼。不得为系者儿所执,执者,哄然共捉代系,曰替鬼。更系更击,更执更代;终日击,不为代,则佻巧矣”。游戏的玩法是:众小儿用绳一端系一小儿腰,牵另一端,突然击被系者,名曰“打鬼”。击者需出其不意,不得为“鬼”捉住,若被“鬼”捉住,则替代为鬼。如此轮换,尽兴而止。
华容道的游戏取自哪里?
华容道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华容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被刘备和孙权的“苦肉计”、“火烧连营”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又遇上诸葛亮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明逼实让,终于帮助曹操逃出了华容道。游戏就是依照这一故事情节设计的。
华容道有一个带20个小方格的棋盘,代表华容道。棋盘下方有一个两方格边长的出口,是供曹操逃走的。棋盘上共摆有十个大小不一样的棋子,它们分别代表曹操、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关羽,还有四个卒。棋盘上仅有两个小方格空着,玩法就是通过这两个空格移动棋子,用最少的步数把曹操移出华容道。
升官图是怎么玩的?
升官图最早起源于唐代李郃的“彩选格”,是一张木版印的按照明、清两代官制排列的格子图,正中一个长方形格子,分成三个竖格,中间顶头两个大字“太师”,右面“太傅”,左面“太保”。大字下面,用横线隔开,用小字注明“德、才、功、赃”四种奖惩办法。
升官图的玩法人数不限。玩时由“白丁”玩起,最后的目标是进入“内阁”。每人用石子或铜钱放在“白丁”处,以旋转陀螺或掷色子获得的各种判语决定个人仕途的进退命运。
如“白丁”下注云:“德秀才、才监生、功童生、赃不动”。旋出“德”来,玩家就获得了秀才的功名。擢升、贬黜、原地踏步全在“手气”,最先升至“太师”、“太傅”、“太保”一级的人可以赢得其他玩家所押的彩注。简言之,升官图就是从草根百姓到位极人臣的全程体验。
老鹰抓小鸡是怎么玩的?
老鹰捉小鸡,又叫“黄鼠狼吃鸡”,是一种多人参加的游戏。玩法是:由一人扮老鹰,一人扮老母鸡,其余皆为小鸡,且排成纵队。老母鸡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用手抓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只小鸡,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为止。被抓住的小鸡充当老鹰,原来的老鹰改扮小鸡。游戏重新开始。
丢手绢是怎么玩的?
丢手绢,又称“丢手巾儿”。游戏开始前,先推选出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坐下。游戏开始时,拿手绢的人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在唱完之前,拿手绢的人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而丢手绢者要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上。如果被丢手绢者能追上丢手绢者,则罚丢手绢者表演一个节目;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就要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他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代替。
丢沙包有哪些玩法?
丢沙包是非常受孩子喜爱的一个游戏。沙包为用方块布缝制的六面体,内装豆子或细沙。游戏分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单人玩法带有表演性质,有体前扔接、转体扔接,有背箭式、举腿式、穿裆式、翻身式、腋下式、换身式、背后换手式等花样。多人游戏时,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退出场外,若接住沙包,则增加一次被击中而不退场的机会,或者让一个已经“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待场内一方全部被击中退出后,双方换位打接。
捉迷藏是一种怎样的游戏?
捉迷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它源于唐代,到北宋时就已经很流行了。捉迷藏有多种玩法,规则也不同。一般玩法是:先选定一个范围,众人经过猜拳或一定规则之后选定一个人,然后蒙上他的眼睛或背着大家数数,可长可短,其他人必须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地方躲藏,等时间到后,那个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找的人;没有被找到,且最后回到出发点没有被寻找者发现的人,将不参与第二局的猜拳,直接成为躲藏者。
还有一种玩法是将众人分成两伙,“将军宝”决出胜负。选一棵树或一面墙为“家”,负方守“家”,胜方则在附近各处藏匿起来。负方寻找胜方躲藏者,胜方若躲开负方追逐并摸到“家”,即胜。若被对方抓住,则被带至“家”内严加“看护”。被抓的同伙则相机前来“搭救”,手接触到即“活”,可以再跑。若被抓的人数多,他们可手拉手待“救”,来救者只需“救”一个即可全“活”,俗称“连电”。一方若将对方全部抓获,则为胜。
“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石头、剪子、布”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后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俗称“贼幺贼”、“将军宝”。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出拳之前,大家一起喊“将军……宝”或“贼幺……贼”,并同时伸手决出胜负。其中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剪子胜包袱、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
抓子儿是一种怎样的游戏?
抓子儿又称“拾子”,是汉、满等族娱乐活动,流行于华北、东北大部地区。旧时多为小姑娘或未嫁的大姑娘所玩耍。从满族传统游戏“嘎拉哈”演变而来。用橡木银砾制成掷丸,或用石头代之。玩时,把四丸放在炕上、地上或桌上等平整处,以一丸上抛,同时要迅速抓起剩余的一丸或几丸,并把它们叠在一起,然后接住落下的一丸;或者边抛边拾边接,连续不断,全靠眼明手快。若抓不到、抓错了,或未接住抛出的子,便为输。
打呱儿是一种怎样的游戏?
打呱儿即打手背。游戏人数为两人,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对方手掌相靠。游戏开始后,掌心向上者要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果未被打中,则继续玩;否则,则两人轮换。
挑冰糕棍儿是一种怎样的游戏?
挑冰糕棍儿是非常受小孩子喜爱的一种游戏。玩法是,参加者事先拿出一定数量的冰糕棍儿,以“将军宝”决出先后顺序。玩者将所有冰糕棍儿散落地面上,先将散落一边的单棍捡起,再用手中棍插进交错叠压在一起的棍中,轻挑至一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触动其他棍,则冰糕棍儿归自己,否则,即为“瞎了”,由第二个人挑棍,依次轮换,最后,谁挑得的棍多即为胜。
捶丸与现在的高尔夫球有哪些类似之处?
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球类运动,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有人认为捶丸是高尔夫球的鼻祖。捶丸源于唐代的步打,到宋、金、元三代,就变得非常流行。
捶丸与高尔夫球相比,最显著的共同点是球窝都设在地下,以杖击球,以球入窝为胜。捶丸的场地,一般都设在地形凸凹不平,高低不等的野外。在场地上挖一些比丸稍大的球穴,在其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为了使比赛者在击球时能够正对球穴,在场地上还画有击球点,叫“基”,基的大小约一尺见方,选择正对球窝的地方画基,基画好后,不许更换,也不许毁掉。捶的时候,分头棒、二棒。头棒需先安基再击丸;二棒时,丸在哪里,就在哪里捶,不得另行安基。捶丸用棒十分讲究,棒分杓棒、扑棒、撺棒、单手、鹰嘴等多种。全副有十根棒,八根为中副,八根以下为下副。
捶丸击球时,握棒要紧,用力要适中,两手握棒,用力相等,不能一松一紧。捶丸游戏,可几个人一伙,也可以各自为战。游戏时,每人先领筹。捶丸时,每人三棒,三棒都将丸击入窝中,才能赢一筹,所赢筹由输者给。此外,还有许多游戏规则和惩罚条例。
骑竹马是怎样一种游戏?
骑竹马是民间儿童游戏。胯下骑一根竹竿或一把笤帚,手执一鞭,口中喊“驾,驾”,学马儿奔跑的样子跳跃前行,稚拙天真,憨态可掬,这便是男孩子小时候常玩的“骑竹马”游戏。早在汉代,骑竹马就已经非常流行了,《汉书》中已有儿童骑竹马的记载。《后汉书·郭伋传》中记载了一条有关“竹马”的史料。东汉初,郭伋在并州(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陕西、河北的一部分地区)做官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他到西河美稷时,有数百儿童骑竹马来迎,于是便有了“竹马交迎”的成语,用来称颂地方官的贤德。唐朝李白也曾在《长干行》中说:“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以后历代均有此习俗。后来骑竹马又发展演变成为一种乡土味十足的民间舞蹈——跑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