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看到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就要把它死盯住不放,还加以宣扬,自鸣得意地让对方感到为难,这是一种幼稚的举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是一种对人友好,给人留余地的做人方式。
客观地说,人只要活着,去说话、办事,就难免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但人的心理本能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因为这毕竟是意见不愉快的事情,会伤面子,脸上挂不住,况且还有可能要去承担某种因此带来的责任。
正因为如此,逼迫别人认错是一种很不明智的做法,这样做不但不容易让对方改正错误,相反还会因为伤了别人的面子,让对方对自己产生抵触情绪。
一般来说,一个人免不了会看错事情,想错事情,假使他们能够自己发觉错误所在,他们就会自动地加以纠正。但是如果被人不客气地当众指出来,他们就要尽力去掩饰,尽力去否认,尽力去争执,因此为了避免使他们情绪激动,我们就不去直接批评他的错误,不必逼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错了,”或者说:“我全错了。”有的人一看到别人犯了一点错误,就要把它死盯住不放,还加以宣扬,自鸣得意地让对方感到为难,这是一种幼稚的举动,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不是一种对人友好,给人留余地的做人方式。
与别人争辩,实际上也是在设法证明别人是错的,也等于是在逼着他人认错。
古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常常无情地撕掉别人的面子,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抹杀别人的感情,却又自以为是。我们在他人面前呵斥别人,找差错,挑毛病,甚至进行粗暴的威胁,却很少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
罗宾森教授曾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因为那想法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所以,任何情况下,都要让对方下得了台阶,保留他的自尊心。保全别人的自尊,是我们通向成功的一条宽广之路。面对别人的过失或窘境,一句指责的话语、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如果我们当面驳斥一个人,他会同意我们的观点吗?绝对不会!因为我们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同意我们的观点,还要进行反击。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常常以一种“坚持真理”姿态去焚烧别人的自尊心,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碰壁,人生的旅途就很容易拐进死胡同。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才是“真理”。除此之外,只有冲突和调和,没有真理。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在其自传中写道:“我立下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上或语言上持过分肯定的意见。我绝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我想象’。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看来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使我提出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造句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来说,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面临争辩时,常常把事情暂且搁下。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他口头没有承认错误。但这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听见别人念念有词地说:“我错了,我错了。”
某大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写信向公司的经理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这位经理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去。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乎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
事情的最后归结如何?他说: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辩了。
有一位社交专家说:让人改正错误的最高效果,是你绝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认识到错误。对于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怎么的效果好得多了。
自然,那些专门要别人“怎么怎么”的人会提出抗议说:“我不是有意向别人唠叨,而是对方实在是个蠢材,如果不清楚讲明要怎么怎么,对方就不能领悟。”
请注意,这正是很多人的弱点,而不是长处,应该马上改变这种面孔和风格。
你逼迫别人认了错,可能会得到一时之快,殊不知,这种违背他内心意愿的做法不仅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使事情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会在他心中积下怨恨。如果这种事发生多了,你应该明白“怨恨”会转化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