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机的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更感忧虑。治病寻根,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症结所在,我们曾多次在一起讨论导致男孩危机的原因,时常争的面红耳赤,逐渐冷静后慢慢达成共识。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流行文化等因素误导了当代男孩,使他们陷入成长的泥淖而难以自拔!
我们的学校教育:
没有认识到男孩与女孩的不同,用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男孩和女孩,导致男孩优势不优,劣势更劣。
往往更为关注女孩的教育平等权,而无意之中忽视了男孩。其实,男孩也身处危机,只不过男孩危机的表现方式与女孩不同而已。
我们的家庭教育:
父亲们,没有认识到他们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他们的儿子,使他们缺乏男子汉认同的榜样,阳刚不足。
母亲们,没有认识到她们的溺爱对男孩的伤害更大,她们的溺爱使男孩更为软弱,爱心更加贫乏……母亲们辛辛苦苦,用泛滥的“爱心”摧毁了男子汉气概。
我们的流行文化:
使我们的男孩陷入到一种性别认同危机之中,在所谓“中性化”潮流的挟裹下,逐渐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而浑然不知。
流行文化背后,是我们对性别认识的缺失。我们没有认识到:性别,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物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尊重它,而不能无限制地改造它。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流行文化的失误是男孩危机的三大主因,三大元凶。除此之外,下面一些原因也对男孩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城市生活不利于男孩。城市狭小的空间禁锢了男孩的身体,也禁锢了他们的思想和心灵。
过于女性化的生活环境。大多数男孩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女性化的环境当中,从小由女性养育,到了幼儿园和小学,他接触到的几乎全是女教师,而这段时间,正是个体性别角色的定型期。
性别刻板印象对男孩不利。传统上,我们认为男子汉应该是坚强的,应该掩饰自己的情感,这使男孩在童年早期就背负上情感负债,他们不能自由地表达情感,从而滋生了更多的心理问题。
社会对男孩更苛刻。社会给予女孩更多的参与异性活动的自由,女孩成为“假小子”不会招来多大的麻烦,但男孩的“娘娘腔”却必将遭受嘲弄和拒绝。
男孩所面临的诱惑更多。男孩天性顽皮、好冲动,而在当代社会,诸如电子游戏之类的现代娱乐恰恰盯上了男孩的这一天性,使许多男孩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
社会转型对男孩的挑战。男孩是天生的规则性动物,男孩的成长过程需要明确的规则和指导。在一个规则明确的社会,男孩可以很好的适应。但在一个社会转型、变化多端的时代,社会规则变得越来越不清晰,是与非、善与恶、好与坏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许多男孩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认为:“男孩正在经受‘混乱社会’的各种通病的折磨,在一个充满变数的社会里随波逐流,没有人帮助他们找到方向。”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研究的学者,我(孙云晓)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认识:男孩危机,其实是教育危机。
大多数孩子在3岁以后就开始进入幼儿园,此后的十几年中,他们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从时间长度上来看,儿童一周有5天、每天有5~8小时在学校中度过。如果以每年40周上学来计,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则至少在各类学校中度过长达15,000~24,000小时。这个庞大的数字充分展示了当今学校在个体发展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个教育体制的好坏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使男孩和女孩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的故事: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床,他守在路口,见到行人就把他们抓来放在床上量一量,太长就用斧子砍去脚,短了就拉长,以便让其符合床的标准。与之类似,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成语叫作“削足适履”。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拿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男孩和女孩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男孩危机现象的普遍性也让我们意识到,这并不完全是某一所学校、某一个家庭、某一位老师或父母的问题,而是某种错误的机制或制度使然。现代学校教育体制对男孩并不友好,它在某些方面甚至与男孩的天性背道而驰,“乖女孩、坏男孩”并不是生来就如此,而是学校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我们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对于男孩危机负有第一责任。
现行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它往往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忽视了男孩不同于女孩的特点,甚至把这种特点当作缺点来看待,从而阻碍了男孩的发展。现代教育,尤其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和教学的多个层面对男孩都有伤害,如教学内容忽视男孩的优势领域,教学方式与男孩的学习方式不匹配,教学评价机制更使男孩甘拜下风。
一、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
男孩和女孩不一样,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却常常漠视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对于体内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睾丸素的男孩,却要求他保持与女孩一样的规矩,不要打打闹闹。
我(孙云晓)关于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孩发展更不利的认识,其实由来已久,我认为男孩更容易受到教育的误解,甚至冤枉。早在1986年写作报告文学《“邪门大队长”的冤屈》时,我就初步开始探讨这一问题。
“邪门大队长”――赵幼新其实是一个很阳光的男孩。
赵幼新智力不错,爱观察,譬如看到两朵花,他要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习也不死记硬背,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有一道数学题,三个班只有他解出来了,方法极简单,老师都弄不清他是什么方法。当然,赵幼新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在我采访前的上一年期末,他各科总成绩第一。
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老师和许多同学却不喜欢,连年与“三好学生”无缘,因为他是个调皮大王,个性太强,对谁都敢提意见,爱接嘴。在接受我的采访时,他曾这样表达他的冤屈:
“作文课上,老师净让我们写好人好事。这个写拾钱包,那个写帮人推煤,另一个又写救落水孩子,哼,根本没有的事!老师却说:‘不管真不真,写得好就行了。’我觉得,写文章应当真实,稍有点假的,也行,可不能假得太狠了,都脱离实际了?”
“一个班,二十个人写拾钱包,还有的写捡小孩、逮小偷。最可笑的,有人还写他在公共汽车上逮小偷。我们这儿根本没有公共汽车,纯抄了!”
当我问到他为什么总爱接嘴时,他似乎有一肚子冤屈,一肚子话,不计较你怎么问,张口就说:
“我就是想弄明白一些。不然,明明不懂也不问,像个木头一样坐在那儿,有啥用?”
当我问到班里评“三好学生”公平吗,他斩钉截铁地回答:
“不公平!
甚至有辅导员老师在场,他也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而我们的老师和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呢?往往是下面这样的女孩:
“这小妮特守纪律。上课的时候,边上的同学用胳膊顶她或用手拽她,她也一动不动。下课了,有时还在位子上想问题呢。”
“她饭不吃,也要完成作业。如果作业未做完,电视节目再好,她也不看一眼。”
从上面的描述中,您知道我们的学校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了吧?老师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听话的孩子,而男孩由于天生叛逆心理较强,往往被教师看作为不服从管教,被教师从好学生的名单中去掉。
(一)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核心目标
教育家R. H. 里夫斯博士写过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动物学校》:
有一天,动物们决定,它们必须做件伟大的事,以便迎接所谓“新世界”的各种挑战,所以它们建了一所学校。
学校采用的活动课程包括跑步、爬行、游泳及飞行。为了公正起见,所有的动物都必须参加所有课程。
鸭子在游泳项目上的表现非常杰出,甚至比老师还优秀,但是在飞行方面,它的程度只是刚刚及格而已,跑步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因为它跑得太慢,所以放学后必须放弃游泳,留下来练习跑步。它持续地练习,直到它那有蹼的脚都磨破了,仍然只有游泳一项及格。
开始时,兔子跑步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不久后,它便因为游泳前繁琐的化妆而感到神经衰弱。
小松鼠本来在爬行课程上表现优异,直到有一次上飞行课时,老师要求它从地面起飞取代从树梢滑落,从而使小松鼠在心理上遭受了极大的挫折感。后来它因运动过度导致肌体痉挛,他在爬行上只得了70分,跑步课程刚好及格。
老鹰是一个问题儿童,所以被严厉地惩罚。以爬行课程为例,它不但打败其他同学先到树顶,同时也坚持用自己的方式。
一学年结束后,一只在游泳、跑步、爬行方面表现一般,但稍微具有一点飞行能力的奇特鳗鱼,平均分数最高,成为毕业代表。
山拨鼠拒绝入学,同时也反对纳税,因为学校未将挖掘列入课程,它们将自己的小孩送到獾的地方学习,后来土拨鼠及地鼠也纷纷加入,成立了一个成功的私立学校。
这个动物学校不正是我们现代学校的缩影吗?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样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试和统一的评价来要求每一位学生吗?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教育制度,工业化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现代的学校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故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对此感叹:“跟蒸包子一样一屉一屉的,出来一个模样”。
美国杜克大学的玛格丽特?盖尔和休?奥斯本在《让我们消除学校工厂》一文中,描述了当前工业化教育发展的基本原理:“由工业家们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帮助我们设计了我们的学校,其目的是让孩子们为工厂生活做准备。孩子们伴着铃声穿梭在学校中,好似生活在传送带上一样,特别是他们要学习遵循指令,以便能够在正迅速扩散的工厂中工作。”
现代学校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是工厂,教室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生命,不需要个性,只要具备特定功能,能够满足预期需要即可,同样的生产线生产出同样型号、具备同样的功能的产品。学校教育用这种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大规模、大批量地生产制造完全相同的产品――学生,不管他们的天性如何,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孩子们被相同的教育模式规范教育成同一类型的人。
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书本学习,几乎否定了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其他途径,如动手实践。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下,教育就是接受学校教育,否定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对孩子来说,越来越成为一种被强迫从事的艰苦劳动,而不是充满乐趣的身体和心智成长过程。可以说,现代学校教育已经偏离了它的核心目标。因此,男孩危机不仅仅是男孩教育的危机,而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危机。
(二)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
男孩与女孩在许多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上学开始的那一天起,男孩在读写能力发育上就比女孩晚两年。然而人们往往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时间内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知识。男孩甚至连手指神经都比女孩发育得晚,因此让男孩握住铅笔并写出横平竖直的汉字更加困难。这些发育上的差异往往使男孩被视作笨或迟钝,这使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讨厌学校。
对此,美国学者黛安娜?麦吉尼斯博士一针见血的指出:
明明知道不同性别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却不予考虑,结果我们的教育是利少弊多。与女孩子相比,许多男孩子学习阅读比较慢,这是正常的,但我们的教育却因此而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痛苦。更糟糕的是,某个男孩子实际上一点毛病也没有,却判定他有“病”,智力不正常,乱贴标签,让他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麦吉尼斯博士甚至还指出:教育简直就是专门与男生的天资和倾向作对的阴谋诡计。
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导致现行学校教育漠视、忽视或者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从而危害到男孩的学业以及其它方面。在现在的学校,学习常常是一种模式化的智力活动,活泼好动的男孩身体被固定在座位上,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更无处张扬;不管男孩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与女孩有多大的不同,他们的优势智能又表现在多么不同的方面,他们只能与女孩在同样的年龄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
华东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认为,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两种有差异的儿童文化。“既然有差异,我们就不能简单以女孩为标准来衡量男孩,或者反过来以男孩为标准来衡量女孩。”
如今,关于儿童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我们了解到,男孩与女孩在大脑、思维、行为、性情、学习方式甚至健康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在以后的内容里面,我们将向您逐步介绍这些差异,走进一个与女孩世界不一样的男孩空间。
(三)教育更应该像“农业”
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类比: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把种子种到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如水、阳光、空气、肥料等等,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
教育家叶圣陶极为赞赏这个比喻。他认为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漫画,标题是《教育》。他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做泥人虽然非常简单,也算得上工业;原料是泥团,往模子里一按就成了产品――预先设计好的泥人。可是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注定无疑的 。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人也应是具有个性、充满活力的个体,而不应是批量生产的模式化产品。男孩与女孩、男人与女人的差异,无疑是这个世界最美的风景。教育的目标不应是抹平这些差异,而应在尊重天性的基础上,因材因性施教,促进每个人自由健康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男孩、女孩的公平发展。
二、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男孩危机雪上加霜
在我国,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应试教育的倾向日益突出,孩子们依然在升学指挥棒下,每天埋头于厚重的书本中,为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考试而忙碌,进行着极为残酷的升学竞争。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反而成为对孩子的伤害。
我们认为,应试教育对男孩和女孩都不利,但与女孩相比,应试教育对男孩更加不利。
(一)教育“新四化”,男孩深受其害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是最能盅惑人心的教育宣传,它让无数父母深感焦虑。这一观念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升学压力下移,学校教育被人为提前,具体表现为“教育新四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幼儿化。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对男孩更具杀伤力,让许多男孩过早在学业上掉队,最终丧失了在学业上追平女孩的机会。
幼儿教育小学化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了,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征兆在孩子入园时已经显现。为了筛选优质生源,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许多幼儿园不断提高入园门槛,2、3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习数数、背诗、写字、记单词。
进入幼儿园后,小学化倾向更是明显。据报道,天津河西区一所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橘、凳、酱、藕、墨”这些原在小学三年级才会学到的字,也出现在《学前500字》之中。哈尔滨某幼儿园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幼儿们周末应完成的作业:抄写古诗《静夜思》三遍并背诵、默写汉语拼音字母、父母出20道退位减法题。
这样的幼儿教育的恶果之一就是让男孩从一开始就畏惧学校、讨厌学习。在他们应该游戏、唱歌、跳舞、绘画、到处跑、到处玩、胡思乱想的年龄,孩子们不得不规规矩矩地坐下来学习、读书、写字。这会让他们认为,学习是枯燥的,甚至是一种惩罚,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学校心生厌倦。
小学教育中学化
在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相对规范了很多,课堂上超纲“抢跑”现象还不算太突出。但到了课外,各种五花八门的补习班给孩子们上紧了发条,早就叫停的奥数班遍地开花,英语培训和各种考级随处可见。
小学奥数培训,甚至已经把初中,甚至高中才可能学到的内容提前灌输到了男孩脑袋里。我(孙云晓)曾说,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奥数的过程就是反复证明自己是个傻瓜的过程。奥数在中国的泛滥,绝不意味着科学的振兴,而是文明的堕落。
前几年,为成人设置的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小学生竟然成了主力军,2007年北京超过一半以上的考生是“娃娃考生”。
虽然这种做法对所有男孩、女孩都造成了伤害,但女孩适应起来似乎要容易一些。这是因为女孩的大脑和身体发育得要比男孩更早、更快。研究表明,5岁男孩的大脑语言区发育水平只能达到3岁半女孩的水平。
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男孩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总体落后于女孩。但是,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男孩发展落后于女孩的事实,以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要求所有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评价标准评价所有男孩和女孩,因此,许多男孩自然会表现得落后于女孩。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也包括男孩本人)并没有认识到男孩的这种落后只是暂时的,只要假以时日,只要男孩有信心,他们将来仍有机会追赶上女孩。正是由于我们成人的错误认识,过早地对男孩做出失败性的评价,导致许多男孩很早就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成人的消极评价最终会被传导给男孩本人,转化为男孩的自我评价。在学业失败的阴影下,许多男孩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继而讨厌老师,讨厌学校,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努力,最终丧失了将来追平女孩的机会。
(二)实践体验不足,男孩优势遭到忽视、敌视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教育教学主要围绕着考试指挥棒展开,教与学的内容大都放在考试科目上,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毫无疑问,今天学校里最受重视的科目是语文、数学和外语,实验课、体育课等往往不受重视,课外活动更是可有可无。在一些学校甚至有两张课表,一张贴墙上,应付检查;另一张课表则藏在孩子的文具盒里,那上面,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往往被“语数外”占用了。而体育课、实验课、课外活动等可以动手和探索的项目恰恰是男孩所需要、偏爱和擅长的。
很多父母早就注意到,男孩子似乎天生就有充沛的精力,他们很难安安静静地坐上一会,即使在读书的时候,他们也会摆弄着什么小东西,或者眼睛不时地瞟来瞟去,或者随意站起来走动。千万不要把这看作是男孩的缺点,这就是男孩的正常表现。男孩需要大量身体的活动,需要刺激与冒险,才能将精力释放出来、展现出来,我(孙云晓)对此深有体会。
孙云晓:我的童年经历
我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家乡青岛读小学的时候学业极为轻松,玩耍的时间取之不尽。
我无法忘记,我钻进茂密的树林,在一片硕大的梧桐叶子下屏住呼吸,因为一只金色的小鸟正在叶子上唱歌,我们相距不足一尺。我紧紧捂住自己的胸口,怕怦怦心跳的声音把它惊飞。
我无法忘记,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一手提着嘎斯灯,一手握着钢叉,走进冰冷的大海。在波光粼粼中,追踪着闪电般游动的鱼儿和急速横行的螃蟹,而我需要以更快的速度和精确的计算来击中目标。
我无法忘记,在清清的溪水边,采摘了一篮红艳艳的野草莓,又逮住几只翠绿的大肚子蝈蝈,与伙伴们历尽艰险爬上高耸入云的崂山余脉――浮山,那种成功的体验激发我生出欲展翅飞翔的强烈梦想。
我无法忘记,炎热的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急切地奔向大海。可是,当我们趁着退潮走进大海深处,归来时却赶上涨潮。当发现一个伙伴不慎走进海沟渐渐沉没,我们虽然吓得魂飞魄散,却紧紧拉住他的手,直到脱离危险。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到生命与责任,我为此骄傲至今。
在我的儿童时代,大自然是我真正的课堂。我的生命在大自然中自由奔放,接受高山和大海的洗礼与考验,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学习与成长。时至今日,我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未知充满好奇,这不能不感谢童年的经历。
因噎废食,体验成为纸上谈兵
如今,像我(孙云晓)童年时的经历在学龄儿童中变得非常稀罕了。孩子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他们很少有机会到野外游玩。全国许多学校已经停止了包括春游、夏令营和秋游等野外活动,因为众多教育部门把别出事、集中时间精力抓学习看作头等大事。2004年国家统计局、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显示,对夏令营、冬令营等未成年人喜爱的体验活动,城市中参加3次以上者为15.7%,农村仅为5.2%;参加一两次的,城市为40.5%,农村为28.2%;没有参加过的,农村比城市则要高出22.8个百分点。
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就连学校的体育课都只能选择一些绝对安全的项目,很少开展跳高、跳远、跳山羊、单杠、双杠这样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课的时间在很多学校也难以保证。
更有甚者,在一些学校里,课间十分钟只有上厕所、喝水时才可以走出教室,并且要慢步轻声;在教室里只能坐着或站着说话,甚至不能玩一些简单的拍手游戏,削铅笔都有统一的时间。
而对于男孩子来说,他的学习更倚重体验,缺乏体验使男孩对枯燥的单纯书本学习和知识学习丧失兴趣,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学业表现。
否定男孩的学习方式,男孩成为牺牲品
一个四年级的男生这样说:“一堂课40分钟,老师恨不得能讲45分钟,把我们都烦死了”。
一位五年级的老师一提起男生就来气:“同样一堂课,女孩子认真听讲,一句话都不漏,有几个调皮的男孩,上课没一会就开始听不进去,就开始做小动作,还故意乱提问题”。
怎么样解释上面的现象?男孩烦老师,老师也对男孩不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跟男孩的学习方式是不匹配的。
有关专家认为,许多学校和老师不是去适应男孩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孩子一动不动地坐着听老师讲课,这种盛行的做法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不是最好方法,但相比之下女孩比男孩更能忍受这一点,女孩具有更细微的感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准确地了解教师的心思,而男孩则更喜欢向权威挑战,更愿意竞争和冒险。
男孩的学习方式跟女孩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对全国10个省市3737名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表明 :男生更倾向于动手实验和操作的学习方式,女生更倾向于文字及语言类的学习方式。男生更喜欢用电脑这种学习方式,男生更喜欢“实验”,而女生更喜欢通过“读课外书”、“聊天”来学习。
精力更为充沛的男孩更倾向于以身体运动和参与体验的方式学习。性别教育专家迈克尔?古里安认为,男孩的大脑与女孩大脑相比,更多地依赖动作,更多地依赖空间机械刺激。男孩天生更容易接受图表、图像和运动物体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单调的语言刺激。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说得太多,那么与女性大脑相比,男性大脑更有可能感到厌烦、分心、瞌睡或坐立不安。
男孩与女孩的学习方式差异是有生理基础的――男孩和女孩的大脑存在性别差异。女孩颞叶中拥有更强大的神经联系,使女孩具有更为复杂的感知记忆存储能力,对声音的语调更为敏感。而男孩对声音并不敏感,他们需要更多的触觉型体验,才能激发大脑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男孩与女孩大脑中的海马(记忆存储区)的工作方式也不相同,使男孩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记住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否定男孩的学习方式。作为学校主科的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方式无一不是以言语教学为主,体验、活动和观察被认为是极不重要的方式。而女孩的语言天赋优于男孩,女孩获得语言、发展语言的年龄较男孩更早,因此,对于以语言为主的学习内容,女孩更容易掌握,对言语为主的教学方式,女孩也更容易适应和接受。
应试教育把孩子局限在校园,把学习局限于书本,把教学等同于言语灌输,少了动手实践,少了身体运动,少了野外探险。应试教育的教学内容忽视男孩的优势领域,教学方式也与男孩的学习方式不相匹配,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男孩的长处无处施展,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发展,很容易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三)单一评价方式,男生深感挫败
一个小学男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没有个性,如果我听话,我就会变成一个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上海市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浩浩说:“老师喜欢安静乖巧听话的女孩,不喜欢淘气、任性、有想法的男孩。”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它对学生的评价必然集中在学习成绩、考试分数上。考试,特别是中考和高考需要的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它并不适合那些活泼好动、长于动手操作的男生。这种认识已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认同:
国内著名考试专家谢小庆教授把现如今的考试归结为知识型考试,并斥责这种考试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这类考试侧重于考察对知识的记忆,也就是需要死记硬背的能力。而女生比男生更能静下心去贯彻老师的要求。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钟文芳指出:“追求公平、要求统一,这是以一样的标准来教育男生女生,而这个标准更利于女生学业的成功。”“总的来说,女孩子的思维更侧重形象思维、语言表达等,男生更加倾向于逻辑推理、整体把握等,而现在的这种知识性的考查更利于女生,因为女生更容易静下心来去学习功课,记忆知识点。”
上海大学教授、女性学研究专家胡申生认为:“高考考的就是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考生的细心程度,男生在这方面不占优势。不仅是高中,即使到了大学期间,文科类学科当中,女生拿奖学金的比率也要超过男生。只要是考背诵的东西,总是女生强。”
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方式还将错误的“成功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以为只有考试名列前茅才是成功。2009年国庆节,我(孙云晓)与北京一些著名中学的学生父母交流时,他们说孩子最近经常谈论的话题是考试,许多孩子认为,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成绩决定命运。这种目光短浅的成功观严重伤害着男孩。由于考试内容无法让男孩发挥他的长处,因而使不少男孩从小就戴上了“差生”的帽子。据2008年12月16日的《南国早报》报道,广西隆安县民族中学初中二年级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班级,一个班53名学生全是男生,并被认为是纪律差、不好好学习的差生。几乎在每个学校里,大多数“差生”都是男孩。
“差生”现象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顽疾。九年义务教育本是国民素质教育,是合格的教育,是让人人成功的教育,却在许多地方被扭曲为精英选拔的教育、淘汰的教育。给中小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是一个天大的冤假错案,当孩子自认为自己是差生时,这种自我否定倾向有可能让他们一生都生活在阴影里,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拯救男孩,需要全社会尽快摒弃“差生”的观念及称谓,因为谁叫孩子“差生”就等于谁向孩子捅刀子。
三、男教师缺乏,男孩损失大过女孩
男孩们为何显得柔弱、娇气?这与他们从幼儿园到初中所处的学校环境不无关系,在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男孩子们基本都处在女教师的影响圈内。
一位女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深有感触:“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部分老师都是女老师”。她的儿子在小学五年级才第一次碰到男老师,“当时,他非常开心”,由于这位男老师是体育老师,于是她的儿子就开始天天练跑步,后来还进了田径队,“因为有积极性了,连暑假都去锻炼,而他对女老师只有两个字――‘很烦’。”这位老师还表示:女性教育和男性不同,女性比较细腻,而男生需要更坚毅更宽松的教育。
另一位小学女校长也观察到,在户外活动中,男老师的带动性特别强,会让孩子们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当孩子感到焦虑或有困难哭泣时,男老师会以特有的方式来安慰他们,让他们感到自信和快乐。
但是,我国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面临同样的难题:缺乏男老师。《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女教师比例高于男教师,尤其是东部女教师比例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女教师比例高于农村,特别是城市小学女教师的比例高达79%。北京市2006年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9个区县180所学校中,女教师比例高达81.3%,男教师比例仅为18.7%。报告称,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不均衡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一)男教师,对男孩更有帮助
教育专家彼得?维斯特在《男生需要男教师的五大理由》一文中认为:有充足的理由证明,男教师的存在将给我们的课堂和运动场带来不同,他们将以女教师所不能的方式给男生提供帮助,他对这一观点给出具体的解释 :
首先,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让自己表现出男性的特征,但学校里女性多而男性少。按照塞巴斯蒂安?克莱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所说的那样,为了表现出自己是男性,男孩必须拒绝所谓的“异性特征”。但由于缺乏多种多样的男子汉典型,男孩们就会选择媒体上大肆炒作的“过度阳刚”的男性作为自己的榜样,如职业球员。这显然不是大多数父母所期望的。
其次,男孩从男教师那里获得的体验有别于女教师。男性的嗓音音量更大,更低沉。我教过的很多男教师反映,男孩们在操场上听他们的指挥,也愿意跟他们谈心。如果是女教师,他们则很可能不说。
第三,男教师对男孩特有的行为似乎更宽容。在我的培训小组里,教师们反映,男孩“嗓门大,更吵闹、更粗野”。这些行为更容易被男教师容忍,因为他们自己也这么过来的。
第四,男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女教师有所不同。研究发现,男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讲更多的笑话,语言更简捷,对科学和数学更加重视。如果用悉尼学者刘易斯和巴切尔的话来说,就是“更幽默”。理解男性行为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对男性幽默的理解。新西兰一个关于男孩学习困难的研究呼吁,应该让男孩接触尽可能多的学习风格。如果男孩在教室里只能看到女教师,他们只能了解一半人口的学习风格。
第五,英国有很多关于男孩问题的研究把评价作为重点,根据英国学者安妮特?麦克唐纳的研究,如果学校的大多数教师是女性,学校会倾向于采用女性喜欢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比如,相同的作业,如果外观整洁则会获得更高的评价。但男教师也许会更愿意帮助男孩通过别的更易接受的方式来呈现作业,如通过电脑。
据英国广播公司2008年10月6日报道:英国负责师资培训的“训练与发展机构”针对1,000多名男性做了一项调查。调查中,近一半的人认为,小学时代的男老师对他们的学习生涯影响最大。接受调查者还表示,男老师是促使他们更努力用功的动力;22%的人表示,男老师增加了他们的自信。英国政府顾问、临床心理学家坦尼亚?拜伦博士也认同男老师的重要性,认为“他们是男孩早期的榜样。”
(二)男生,学习更依赖于教师
《中国教师报》2007年7月30日曾刊登了《调查发现:男生学习更依赖于教师》一文,引述了英国教育的监督机构――教育标准局的研究报告:
之所以男生在几乎所有的科目上成绩都不如女孩,是因为男孩比女孩对教师更挑剔。同时,英国的督学们还发现,男孩更容易在一个不利于学习的氛围中成为牺牲品。但是,在那些男孩的进步快于女孩的学校,研究发现,如果在传统的3R教育(阅读、写作和算术)基础上再加上第四个R ――尊重教师( Respect for their teachers),男孩就能在学习上赶超女孩。
“督学们发现,相对于女孩来说,教学质量的好坏对男孩的影响更大。”报告说,“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平庸,女孩通常也能学习,但对男生来说,事情就不那么简单。”
“有证据显示,当遇到一名不受尊敬的老师的时候,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受影响,更容易放弃。
受男孩尊敬的教师,一般有严格的纪律要求,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能给予个体充分的关注,对所教的学科充满激情且知识丰富,课堂教学组织严密,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竞争又能感受到快乐。同时,他们还能让学生在短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时很慷慨。
督学们发现,对于有这些特点的教师,女生同样也很欣赏,但当教师不具备这些特点时,女孩的表现要比男孩好。“男孩似乎特别看重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在教师的密切关注之下,他们学起来会更加努力。”报告说,“男生似乎需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需要通过取得明显的进步来维持学习的动机。在学校里,不利于学习的同辈压力给男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从这些论述及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男孩比女孩更需要男教师,男教师缺乏给男孩造成的损失超过女孩,并使男孩在校园的困境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