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拯救男孩
31969200000007

第7章 男孩危机,更是父母危机

我们已经认识到:男孩危机是一种教育危机,学校教育男孩的方式出了问题。在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学校被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这是造成男孩危机的体制性根源。

然而,父母对男孩危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太多的父亲在男孩的教育中缺席,或是忙于工作,或是受限于严父的性别偏见而放弃了为父的责任。他们的男孩从小就整天处在女性的团团包围之中,从小身边就缺少可资模仿的男性榜样,不知道该怎样由男孩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太多的母亲,没有意识到男孩独立的需要,她们的过度保护和非理性的宠爱,窒息了男孩的阳刚、勇敢与坚强。她们不知道自己无意之中成为男孩成长为男子汉道路上的一道阻碍。

太多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应试教育对男孩的伤害,相反还可能推波助澜,导致男孩危机进一步恶化。有些父母虽然有所警觉,却又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男孩滑向危机的深渊。

我们认为,男孩危机更是父母危机,因为许多父母放弃了自身的责任,把教育男孩的任务托付给了学校教育这种工厂化教育体系。

一、父教缺失,让男孩的成长更危险

1990年,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热遍大江南北,赚尽无数眼泪,它让我们认识到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同时宣告父爱与父教是可有可无的。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了。

(一)父教缺失,对男孩具有破坏性影响

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身体验到父教缺席的影响,在2009年父亲节前夕,他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父爱缺失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空洞,任何政府都无力填补。”

众多证据早已表明,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父教缺失会让男孩终身“缺钙”。我们的社会所推崇和需要的男性风格,比如宽容大度的胸怀、坚强果断的行事作风、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等等,往往只有通过父亲和儿子的积极关系才能得以传承。儿子是在对父亲的动作行为和男性风格的模仿中逐渐长大成为男人的。

父亲角色是母亲永远无法替代的。心理学家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父教缺失会给男孩的成长投射下了阴影,并有可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违法犯罪就是其中之一。

自然界的教训

让我们先来看看来自自然界的教训。在人们的印象中,大象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虽然体形庞大,却极少主动攻击其它动物。但是在南非西北部的国家公园里,管理人员却发现了一个反常的现象:年幼的雄象变得越来越富有攻击性,在没有受到任何挑衅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凶狠地攻击附近的白犀牛,把它击倒在地,残忍地用脚踩死。

这种行为让公园的管理人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大象的这种行为极其少见,跟大象温顺的秉性不相符。

最终,公园管理人员找到了答案。原来政府为了维护公园的生态平衡,采取了猎杀成年公象的做法,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几乎所有的小象在小时候都成为孤儿。而成年公象对幼象成长非常重要,因为成年公象会管好这些小象,并为它们与其它动物和平共处提供榜样。在失去这种榜样和影响以后,年幼公象本能的攻击性就毫无节制的释放出来,并在象群中逐渐蔓延滋长。

小象暴乱的行为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早期监督和纪律管束的缺乏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无论对大象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如此。

硫酸泼熊的悲剧

很多人还记得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荒诞事件。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某某为了“研究黑熊嗅觉是否灵敏”,先后两次用火碱和硫酸伤害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刘某某被当场抓获,并送交公安机关,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刘某某被清华大学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北京西城区检察院2003年以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对刘某某提起公诉。

伤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媒体和社会各界展开了大讨论。许多专家学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刘某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从小由妈妈一手养大。父亲不在身边,而母亲又给予了刘某某太多不正常的爱,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与刘某某的行为有很大的关联。

在看守所里,刘某某回忆说,在他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婚了,他除了知道父亲姓刘,其他一概不知。刘某某的妈妈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刘某某出生56天后,我和他爸就分居了,但一直到刘某某3岁时才办了离婚手续。20年来,虽然和他近在咫尺,但我们没有一分钱、一句话的来往。”在反思刘某某的行为时,李女士认为儿子的行为跟没有父亲在身边有一定的关系。

来自心理学的证据

对于父教缺失与男孩犯罪之间的关系,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这样解释: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缺乏对孩子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美国加州大学的辛西娅?哈珀与普林斯顿大学的萨拉?麦克拉纳汉合作主持了“全国青年纵向研究”,以探讨父亲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选定了6,403位年龄在14~23岁之间的男孩进行连续追踪直至他们30岁。其中有两条重要的发现:

第一,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作出暴力行为,显然他们与父亲呆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一个婚外出生的孩子蹲监狱服刑的可能性是普通孩子的2.5倍。

第二,各种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支持的方法都没有特别的效果,男孩长大后依然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这种悲剧的发生,单身母亲的经济状况差似乎并非是主要因素,原因在于没有“爸爸”。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 ,尽管只有20%的未成年孩子住在单亲家庭中,但青少年犯罪的数据表明,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美国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80%的强奸犯的动机来源于无父家庭转移的愤怒。

父教缺失对男孩最常见的影响就是“父爱缺乏综合症”,患有此症的男孩主要特点有:过分怕羞、情绪沮丧、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少言寡语、不爱集体、厌恶交友、急躁冲动、喜怒无常、害怕失败、感情冷漠,严重的还可能上学逃课、早恋、离家出走、偷盗、甚至喜好使用暴力。

德、日两国的儿童心理疾病治疗专家联合对两国的3,000多名少年儿童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结果发现 :缺乏父爱的年龄越小,越容易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而且此症对于男孩的影响更严重,男童患上此症的可能性要比同龄女童高1倍。

美国著名的婚姻与子女教育研究专家麦道卫先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成长为危险男人”。因此,作为父亲的您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缺席”儿子的教育与成长,我们都要迫切地呼吁您回到儿子的身边。

(二)父亲们到哪里去了?

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儿童从父亲的身上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儿童从母亲的身上观察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妻子、什么是母亲。儿童从父母身上观察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男人和女人怎么样合作。因此,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长久也最为深刻的榜样,父亲是对男孩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由于父亲如此重要,我们特别关注父亲的存在,并注意到这样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实――父教缺失。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证实,即使在正常家庭中,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的情感中心,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甚至网友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一些父亲由于离异或其它原因而导致父教的缺失;更多的父亲虽是完整家庭的一员,但实际上并没有尽到父亲的教养责任,他们的孩子同样陷入成长危机。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父教缺失”。

父亲离开了孩子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迅速攀升,单亲家庭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数据显示 :从1979年到2006年,我国以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来计算的离婚率已从4.7%上升到20%,上海同期则从5%上升到29%,由此导致单亲家庭的数量也显著上升,中国目前的单亲家庭总数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量。我们知道,大部分单亲家庭是由单身妈妈及其孩子组成的,所以可以估计单亲家庭中父教缺失的现象相当普遍。

另外,每一年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到城市里打工,在他们中间有相当数量的父亲,他们在孩子的生活中也处于实际缺失状态。

父亲疏忽了责任

即使在完整家庭中,父教缺失也成了日益严重的现象,相当多的父亲专注于工作和事业,而把培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交付于母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五位;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排在第四位。可见,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母亲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对天津市9个区县1054人的调查显示 :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对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的调查发现:在小学儿童中,有9%的父亲称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零,有22.2%的父亲称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对北京地区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父亲与孩子的交往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 ,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26.3%“觉得不好说”,仅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11.4%选择其他,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当个负责任的父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是整个社会通过许多方式隔绝了父亲参与子女的教育。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仍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父亲对养育孩子的事情敬而远之,漠不关心;社会的工作结构和政策制度也在强化父母角色的差异,将教育孩子的职责指向母亲,使父亲对孩子教育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另外,传统的“严父”刻板印象也降低了父亲对孩子表达关爱的意愿和能力。这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如此强大,所以我们看到远离孩子的教育并不是个别父亲的选择,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测验:您是一个缺席的父亲吗?

如果您是一位父亲,请您在下面一些有关父亲教养行为的陈述中进行选择。

1.教育儿子,我(父亲)不是配角,父亲和母亲同样重要。

是【】 否【】

2.我(父亲)每个学期至少去开一次家长会。

是【】 否【】

3.我(父亲)知道儿子的身高和体重。

是【】 否【】

4.我(父亲)知道儿子的班主任的名字。

是【】 否【】

5.我(父亲)知道儿子上学所用教材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

是【】 否【】

6.我(父亲)平均每天专门陪伴儿子的有效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是【】 否【】

7.我(父亲)去外地时总会给儿子打电话。

是【】 否【】

8.我(父亲)知道儿子好朋友的名字。

是【】 否【】

9.儿子有心事时,愿意跟我(父亲)分享。

是【】 否【】

10.儿子愿意跟我(父亲)一起说话聊天。

是【】 否【】

11.儿子遇到困难时,愿意征求我(父亲)的意见。

是【】 否【】

12.我(父亲)知道儿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是【】 否【】

以上12个问题的答案都为“是”。如果在以上12个问题中,您有8个的回答为“是”,那么您是一位合格的老爸,您在儿子的生活中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您没有缺席。如果您对以上12个问题的回答都为“是”,恭喜您!您是一个超级棒老爸!儿子将为有您这样一个老爸而感到骄傲!如果您回答“是”的数量少于8个,那么您应该警惕了,您极可能是一位“不合格”的老爸。

二、母亲“溺爱”,让男孩永远长不大

2009年9月,我(孙云晓)应邀去河北某城市讲课,课后,一位中年母亲找我咨询。等别的父母离开后,她悄悄问我,说儿子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还是总愿意与她同床睡觉,有时还要吃奶,她也觉得似乎不好却不忍心拒绝,问我这是否正常?经了解,这位母亲正与丈夫分居。我告诉她,这种溺爱孩子的做法当然是不正常的行为,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伤害尤其严重,而改变需要从母亲自身做起。

有一位胆小怕事、性格拘谨内向的小伙子找心理医生咨询,他说:“母亲对我的爱太深了!我到高中三年级,她都不肯我坐校车到学校去。我苦苦哀求,她才让我坐校车。她怕我在外面受到伤害,所以她天天开车,把我送到学校并接我回家,这给她增加了许多负担。她真的是太爱我了!”

我们都承认,母爱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充满爱的教育给孩子带来幸福,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孩子的不幸。但是,那些教育失败的母亲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爱孩子,问题的症结在于她们误解了母爱的内涵。

上面那两位母亲的行为是真正的爱吗?她了解爱的本质吗?

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溺爱,它以爱为名义,剥夺孩子的自由,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记得1991年6月,当我(孙云晓)采访著名作家冰心时,这位饱经沧桑的92岁老人说道:“我长大了才明白,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母爱。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就因为母爱不健康。”我问:“您是指溺爱孩子吗?”老人点点头,回答:“对!‘小皇帝’是独生子,什么事情都听他的,什么东西都任他享受,这就会害了他。”

溺爱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过分满足,不考虑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无原则地予以满足;二是过度保护,不愿意让孩子面对困难,遇到问题包办代替。

在生育和养育过程中,母亲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加之母性的本能使许多母亲容易成为溺爱的实施者。

(一)“溺爱”,男孩伤害更大

“溺”,在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也就是所谓的溺爱。溺爱实际上是一种软暴力,是一种失去理智的行为,是极端自私的表现。溺爱是在爱的名义下行自私之实,溺爱的目的是使孩子依赖父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理解和尊重,以恰当的教育促进孩子的成长。

男孩所受到的伤害往往比女孩更多,因为男孩的天性更脆弱、更叛逆、更不愿被束缚,社会又要求他们必须成为勇敢、刚强、独立、负责、有爱心的男子汉,而溺爱正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天敌,足以摧毁其中任何一种品质,使培养男子汉的理想成为泡影。

溺爱,让脆弱的男孩更软弱

一只幼蝶正从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痛苦地挣扎着,有好心人于心不忍,便拿剪刀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早产的蝴蝶却身体软弱,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原来,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在锻炼自己,让身体更加结实,翅膀更加有力,使自己脱茧后能够飞翔,恰恰是那颗充满同情的“爱心”害死了这只本可翩翩起舞的蝴蝶。

我们的男孩就像幼蝶一样,要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一定要经过痛苦的挣扎。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溺爱而人为地剥夺了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磨炼和完善自己的机会,就会使男孩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软弱无能。母亲的包办代替其实向男孩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因为你做不好,因为我们对你不放心,所以才帮你。长此以往,这种信息就会内化为男孩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独立的,是需要他人帮助的。他会因此而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进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软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会逐渐演化为男孩的人格。一旦转化为人格,男孩就会习惯性地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这样的男孩连自身的生存都有可能成为问题。

溺爱,让男孩的爱心更稀缺

有一个倍受宠爱的男孩,由于平时有好东西习惯先吃,在奶奶60大寿时,非要先吃一块生日蛋糕。父亲不允,儿子犯横道:“不让我先吃,你们谁都甭想吃!”一巴掌把生日蛋糕打翻在地。奶奶哭道:“我爱了你12年,你爱我一天也不行吗?”

其实,溺爱与爱心培养背道而驰,溺爱的结果往往会扼杀男孩的爱心。当妈妈身体不舒服或生病时,小男孩也会本能地表示关心:“妈妈,您怎么啦?您哪里不舒服?”许多妈妈的反应是:“儿子,我没事,死不了,不用管我,你玩你的”,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撑着给孩子做饭。一次两次,当次数多了,本来就不够敏感的男孩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妈妈是“铁打”的,舒不舒服,生不生病,都不用别人关心,他的爱心就会逐渐萎缩。当父母年迈体衰多病时,需要孩子奉献孝心时,他们会发现儿子是一个对父母漠不关心、没有爱心的孩子,后悔为时已晚。

发现妈妈不舒服,孩子动了恻隐之心,这是十分自然并且容易见效的教育契机。按照孟子的说法,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说,同情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爱的萌芽。所谓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爱。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却被溺爱变成了训练孩子麻木不仁的过程,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爱心辛辛苦苦的摧毁了孩子的爱心。

溺爱,让男孩更不受欢迎

女孩(女性)是天生的人际关系专家,男孩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处于劣势,溺爱则会雪上加霜,使男孩原本就落后的人际关系表现得更糟糕。

溺爱常常会使男孩自视甚高、自我中心。在家里,父母围绕着男孩转,他成为小皇帝,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待遇,走出家门以后,他仍然希望得到同样的待遇,时时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有意无意的冒犯别人,这样的男孩往往最不受欢迎。

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个双向的过程,要获取,必须付出。被溺爱的男孩已经习惯了单向的索取,他会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样的男孩不知道需要付出,更不知道该付出什么,如何付出,他不可能有什么好的人际关系。

被溺爱的男孩,人际交往的范围往往很小,局限于父母与家庭,缺乏与人交流的体验,人际交往的能力很差。一旦在与别人交往中遇到挫折,他们就会很自然的退缩回父母的怀抱,形成恶性循环:越缺乏交往的能力,就越不愿意与人交往,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越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溺子如害子

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你想害死你的孩子吗?请给他足够多的幸福,这就可以害死他了。”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陈小东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的孩子,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只要陈小东想要的,父母都会尽力满足。他们节衣缩食,却给儿子买最好的东西。五六岁时,为了买一件玩具,他哭闹着不依,对母亲又打又踢,还扯下了母亲的一缕头发,直到最终如愿。

中专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父母依然每月给陈小冬500元至1000元零花钱。陈小冬的母亲患癌症多年,他却连母亲患什么癌都不知道。他从小娇生惯养,工作以后不愿挤公共汽车,就要求父母掏空所有积蓄为自己买车,却从未想过母亲的病需要大量的医药费。父母先为爱车的儿子买了摩托车,后又贷款买了两辆汽车,但这样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儿子的回报与关爱。陈小冬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可能是我长期以来想要的东西都太容易得到了吧,所以对这些都没感觉要珍惜”。

陈小冬沉溺于享乐中,迷上了赌博。一直省吃俭用的父母再也无力满足陈小冬奢侈的生活,他就自己想出了一个快速赚钱的方法子――租车抵押。陈小冬用这样的手段,短短4个月内骗得20辆汽车,涉案金额高达171万余元。最后因诈骗罪入狱。

在提讯陈小冬时,检察官发现,他其实是个单纯的大男孩,做事不考虑后果,也不为长远着想。对无辜的被害人,陈小冬没有丝毫愧疚,认为他们“活该,谁让他们贪小便宜的”;对为自己操劳一生而心力交瘁的父母,陈小冬也没有关心和惭愧,只有埋怨;对自己的未来,他也显得很无所谓:“大不了在里面待十几年,怎么着不是活啊,出来不才30多岁吗……”

还有一个用母爱葬送自己和儿子的母亲――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郭宝云。

郭宝云曾经是个女强人,她从普通技术员,一步步走上正厅级领导干部,成为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作为女人,在事业上,她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妻子,她却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夫妻二人越来越没有感情,最终办了离婚手续,分道扬镳。儿子杨青川成为郭宝云最亲近的人,郭宝云认为守住儿子就是守住幸福,她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儿子:

儿子因三门功课不及格被高校开除后,她利用关系将儿子安排到一家大银行信贷部工作。当儿子随意放弃银行的工作后,她又替儿子找到发财之路――儿子开公司,自己用职权为儿子敛财,数年之间违法牟利近3,000万。儿子身陷赌渊,不仅赌光了数个公司的所有资金,借了别人数百万元的外债,而且还欠下赌场数百万元高利贷,被黑帮头子追得四处逃命,这位母亲又帮助儿子摆脱了困境,替儿子还清赌债。儿子违法事实败露以后,她又把余下的878万元兑换成美元寄到国外,并委托他人替儿子办理赴加拿大的护照,让儿子逃往加拿大。

2002年7月,杨青川瞒着母亲偷偷回国时,被警方抓获,在交代犯罪问题时,他将母亲为他牟利的事情一五一十做了交代。最终,郭宝云因犯受贿罪、贪污罪,数罪并罚,判刑18年。

对于儿子杨青川,郭宝云说:“我把心肝都掏给他吃了,他还把所有责任推到我头上,我白养了这个儿子。”

在向执法机关提供母亲犯罪证据时,杨青川说:“我对妈妈恨之入骨”。他还曾对办案人员说:“老太婆不是称职的母亲,她处处管着我,事事束缚我,我只有花钱的自由,结果既毁了她,也害了我。”

这是一个让人愤怒又深觉可怜的悲剧,不懂爱的母亲在爱的名义下害了儿子和自己,她的包办为儿子筑起了一个保护网,但她的专制也让儿子永远无法成长为一个独立负责的男人。

与女孩相比,男孩出现各种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高,他们的暴力犯罪倾向也远远高于女孩,未成年犯管教所里90%以上是男孩。在暴力犯罪面前,男孩本身就像个火药桶,母亲的溺爱,更可怕的后果就是把男孩推向犯罪的深渊。

研究数据证实溺爱与犯罪之间有很强的关联 ,对湖北省某县167名(男性113名、女性54名)11-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及其家庭的调查发现,这些违法犯罪青少年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型约占3%,放任型占29%,粗暴型占20%,溺爱型最多,占44%。

(三)停止溺爱吧――一个男孩的呐喊

事实上,许多父母溺爱孩子是近乎“关爱强迫症”状态的,周海宏教授认为这是父母对溺爱孩子的依赖性,即不管孩子需不需要或是否愿意,我非溺爱他不可。处于母亲的关爱强迫下的男孩也会深感痛苦,一个男孩曾发出这样无助的呐喊:我该如何阻止母亲毁灭式的溺爱?

毁灭式,为什么我要称我母亲对我的爱为毁灭式呢?我母亲太爱我了,以至于这种爱已经根植到她的血液中,她愿意为我做任何事,这样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包办,但是我深知这样的爱将不但摧毁我这个人,更将摧毁我的人生。

我身边不乏溺爱所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一个变成了不会说话的哑巴,不愿交际,只愿意和母亲讲话,其他的一个都不敢说话;一个变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什么事情都不会做,连上大学都叫妈妈每天陪伴着,一起睡觉;一个变成了没有主见,完全听从于父母的“乖孩子”,穿的衣服,买的鞋子,头上的发型,全由父母一手操办,使得她的打扮完全和一个小学生一样,与其年龄极其不符。我不想变成这个样子,我害怕,我愤恨。

我每天每天跟她讲道理,说溺爱会毁了我,可是每次吃饭时她还是会不停地给我夹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吃掉一口,夹一次菜,我说你不要再给我夹菜了,我自己会夹菜,让我自己来,可是她还是会习惯性地夹菜给我。我恨呐,我骂过她,我咆哮,可是第二天她还是会故伎重演。我父亲是不支持她对我的溺爱的,也多次提出不要再这样溺爱,可是她依旧溺爱着我。

这简直就是一种变相的折磨,折磨我的灵魂和肉体,我现在已经不能离开这样的爱了。这种爱使我堕落,使我沉迷,使我依赖。可是我母亲一天不放弃对我的这种折磨,我就一天不能从这种爱河中探出头来,只要我稍稍往上,她便会水涨上来又把我淹没。我不停地挣扎,不停地呐喊,可是我却怎么也逃不出这无边无际的毁灭式的爱河。我说你别做了,让我做吧,我已经这么大了,可是她每次都抢着把所有事都做了。她包办了一切事情,更助长了我的惰性。她不辞辛劳地做着,她默默无闻地做着,她任劳任怨地做着。不论我好说歹说,骂过哭过,她都不会让你做一点点的事情。我不要!我不要你这样地爱我,我不要,我不要……

青春期的男孩急迫地想要成长为男人,有一些男孩会对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男人而心存害怕。这时候,母亲的溺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她吞没了,男孩不得不激烈地挣扎、反抗,这也是很多母亲感到难以与青春期的儿子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沐浴着父母之爱的孩子,心灵能得以健全发展。但是,今天,许多父母却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些父亲疏于或完全放弃了对儿子的关怀,一些母亲用不健康的爱把儿子紧紧包裹。在这样的环境中,千百万男孩的心智受到了损害。

父母是否能够通过改变教育方式来拯救男孩?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坚信,父母仍可大有作为,99%的父母完全有能力成为合格的父母。

测验:您是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吗?

如果您是一位母亲,请在下面的选择中划对勾“√”。

1.只要条件许可,我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是【】 否【】

2.小孩子宠不坏。

是【】 否【】

3.只有富人家才会溺爱孩子。

是【】 否【】

4.不管合理不合理,孩子高兴最重要。

是【】 否【】

5.在生活上,我优先满足孩子的要求。

是【】 否【】

6.我不忍心拒绝孩子的要求,哪怕这些要求不太合理。

是【】 否【】

7.孩子想要的东西,我总是千方百计予以满足。

是【】 否【】

8.别的孩子有的东西,我的孩子一定要有。

是【】 否【】

以上8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都为“否”。

在以上8个问题中,如果您有6个问题的回答为“是”,您极有可能是一位溺爱儿子的母亲。您要当心了!时间一长,不知不觉中儿子会被您宠坏的!

如果您在以上所有8个问题的回答都为“是”,您应该悬崖勒马了!您需要立即改变您的溺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