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很清楚:男孩身陷重重危机之中。我们认真分析了男孩危机的原因所在,那么,接下去,怎么做才能拯救危机中的男孩?
第一,要发现男孩,即重新认识男孩。这是拯救男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实,我们要更为耐心地等待“暂时落后”的男孩,我们要学会去欣赏与女孩不同的男孩。
第二,拯救男孩,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导致男孩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最有希望尽快改变的首先是父母。父亲要认识到自己对男孩的独特价值,要学会恰当地发挥父亲的价值。母亲也要改变,要给予男孩足够但适度的爱,还要学会如何“放养”男孩。
第三,我们的学校,要直面现实,勇于改变。学校要认识到男孩的独特之处,学会接纳男孩、欣赏男孩,并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育行动来改变以往不妥的做法,建设“男孩友好型”学校。
第四,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也有改变的责任。政府和社会有责任创造一个有利于男孩发展的环境,让我们的男孩健康成长起来,更好的担负起建设美好明天的责任。
男孩危机是诸多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拯救男孩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尽其责、通力合作。
我们知道:体罚和羞辱,绝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我们需要:发现那些本来就潜藏在男孩体内的优秀品质,帮助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如果您是男孩的父母,您可能焦急万分。父母怎么做,才能拯救身陷危机的男孩?
作为父母:
我们无法改变性别差异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否认男孩在中小学阶段暂时落后于女孩的事实;
我们无法马上改变现行的不合理教育制度,可能也没有一个现成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可供选择;
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学校、教师的做法,因为他们自身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
我们无法在短时间里让领导、上司和老板认识到许多男人其实还可能有另外一个身份――父亲。
因此,愿意改变且能马上改变的唯有父母本人。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为深远和长久的人,也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拯救男孩的第一责任人,父母要做拯救男孩的先行者。
每一位父母,我们能改变:
改变看待男孩的视角:男孩有缺点,更有优点,男孩更多的是不同于女孩的特点;
改变对待男孩的方式:当男孩表现胆怯时,不是一味指责男孩,而要让男孩在接受胆怯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勇敢,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改变对待男孩的态度:对男孩更宽容些,当男孩在学业上暂时落后时,理解男孩,不放弃对男孩的希望;
只有深刻反思并理解自身在抚养男孩时的责任缺失、教养失当,父母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
送给男孩父母两句话:
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
认识并接受那些不可以改变的;
这才是新时代的父母!智慧型的父母!
一、父亲:从男孩到男子汉的引路人
15岁的崔诚一直是个乖乖男,今年中考完,正处在一个没有压力的假期里,但是爸爸给他布置了新任务―――每天上午跟家教待一个上午,学习、聊天。崔先生对记者说,孩子这么大了,说话还扭扭捏捏,跟个女孩一样,以前都点名要女家教,这次我硬是给他找了个男生,得带带他回到男孩子的样子。
崔先生称,自己工作一直很忙,从小到大,都是妻子带儿子,妻子喜欢女孩,有时候把小崔诚打扮成女孩样,儿子长大后却越来越安静胆小,前一阵他教儿子学自行车时儿子竟然吓得哭了。他意识到问题有些严重。
这个父亲意识到儿子需要男性的引领,但他做的还远不够,儿子需要的不是男家教,而是他本人,需要他亲自参与到儿子的生活和教育之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布森认为:“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公开呼吁:“回来吧!父亲!”
2008年6月15日,父亲节,芝加哥“上帝使徒教堂”,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在总统竞选集会上向黑人父亲们大声疾呼:回来吧!父亲!
在演讲中,奥巴马首先强调父亲的作用:
在我们建立我们生活所依附的基石中,今天我们要记起来的是,最重要的基石是家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并予以肯定的是,每位父亲对这个基础能起多么关键的作用。父亲是教师和教练,他们是导师和生活角色的模范,是成功的榜样,亦是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接着奥巴马提到了父教缺失:
但如果我们坦诚的话,我们应该承认有太多的父亲不在其位,有太多父亲失踪,有太多父亲未尽到父亲责任。他们不负责任,他们的行为举止就像个男孩,而不是个男人。我们的家庭基础因此遭到削弱。
奥巴马还列举出具体的数字:
统计资料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孩子将来落入贫困或犯罪的可能性高出五倍;他们将来弃学的可能性高出九倍;将来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高出二十倍。他们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更有可能离家出走,更有可能在未成年时就当上父母。由于父亲的缺席,我们社会的基础变得更加薄弱。
奥巴马呼吁:
我们需要父亲们能认识到做父亲的责任并不只是一个概念……我需要你们认识到使你们成为一个男人的并不是你有能力生孩子,而是你有勇气去养育孩子。
(一)父爱与母爱不同
作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认识到父亲对孩子的独特价值,更认识到父教缺失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影响。作为父亲,我(孙云晓)对父亲的独特价值深有体会,因为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再好的母亲都不能替代父亲的作用,就像再好的父亲都不能替代母亲的作用一样。
当孩子面临重大问题,比如升学、选择职业时,往往能看出父母视角、眼界不同。1995年,我女儿临近小学毕业,老师通知学生父母去学校开会,内容是毕业考前动员。
坐在狭小的椅子上,我发现这个会简直像生死大战动员会。现实明摆着,想让孩子将来上大学吗?那就让孩子上重点中学,可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前三名才有希望。 一个班50多个学生,考前三名谈何容易?那就准备钱吧,当时的行情好像是区重点中学5万元,市重点中学8万。不过考分太低了,5万、8万也不行!可是,花了高额学费,进了重点中学的门,学生又会是怎样的心理感受呢?会不会如坐针毡、四面楚歌?
果然,女儿表示不愿去重点中学活受罪,提出要报考一所非重点的中学。这是一所全北京招生的日语特色学校,提前招生和录取。妻子立即表示反对,她是北京大学日语专业毕业的,一直与日语打交道。她认为学日语天地太窄,将来发展空间受限制,还是主张女儿力争进入重点中学,学习英语。妻子的担心不无道理,学任何小语种都会受到某些限制。
于是,女儿选择什么中学成了我家的争论焦点。我的观点:第一,将有关信息告诉女儿,然后尊重女儿自己的选择;第二,发挥优势,先生存后发展。女儿学日语固然面窄一些,但可与母亲用日语对话,加上那所日语中学对外交流多,会比学英语进步快,机会多,生存能力强。
争论的结果是女儿轻松地考入了那所日语特色中学,免去了升初中的大考之苦,也免去了升高中的考试压力。女儿在中学6年,总的说来是轻松愉快的,成绩处于良好状态。所以,我认为当时的坚持是对的。
最难以忘怀的是,女儿接待了三批日本女中学生在我们家住宿,她也到日本中学生的家里住过两个暑假。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实际生活的锻炼,女儿不但日语水平提高迅速,独立性与合作能力也显著增强。高中毕业时,女儿希望到上海读书,并考入了她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她说,她喜欢读复旦,也喜欢上海这座城市。
如今,女儿已经成为一家著名媒体的资深记者,过着奋斗和快乐的生活。虽然,女儿的英语水平弱一些,但懂日语也是她的特别优势。所以,我认为当时的坚持是对的。
对于父爱与母爱的差别,北京师范大学的陈建翔博士这样论述 :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男女性别的特质是对应的。我们自古有“天父地母”、“严父慈母”的说法。父亲与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亲切文静、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的特点;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相对阳刚,具有刚毅果断、强健有力、个性不拘小节、注重理性的特点。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气,达到感性理性的美的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我们的孩子们刚性不够、骨气不足、意志薄弱、没有主心骨;我们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倾向、女孩子更有“软弱化”的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或偏颇。
……
如果说,母性教育是一种叶根的教育,目标是达到生命的滋润、丰满,那么,父性教育就是一种“主干”的教育,目标是建立人生的“主心骨”,实现生命向空中的充分伸展!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同时兼备了慈爱与尊严,就拥有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美国《父母》杂志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
1.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
2.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
3.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
4.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
5.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
6.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7.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
8.父亲支持妻子;
9.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
美特斯?邦威的老板周成建说:“父亲是一个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而母亲对事物的变化感觉很敏锐,美邦(美特斯?邦威,一个服装品牌)能走到今天,这种执着、这种坚持是父亲给予的,而对时尚、市场的敏感性则是母亲给予的。”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强调母爱的力量,强调母爱最崇高,但事实上,父爱的力量同样伟大。就像一只鸟两只翅膀、一个人两条腿一样,母爱和父爱是缺一不可,无法替代的。
(二)父爱的独特价值
从1950年起,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尔斯等人对一群男孩和女孩进行了历时26年的研究 ,他们发现:如果父亲能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介入男孩的生活,特别是在男孩进入青春期这一阶段的生活的话,那么他将在男孩的情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父亲的介入对男孩的情感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父亲的介入还可以防止某些极端问题的发生,如违法犯罪。
众多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发展的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父爱对男孩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
研究证实:父亲较多地参与婴儿的交往,将有助于提高婴儿的认识技能、成就动机和自信心。还有研究指出,孩子在家里和父亲在一起的机会越多,时间越长,智力也就越发达。美国耶鲁大学一项连续进行了12年的研究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
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母亲在与孩子互动时,往往比较温柔,活动强度较低,有过度保护的倾向,而父亲往往跟孩子做一些活动量大的活动,如游泳、爬攀等活动,经常变换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专家们发现:由父母共同承担养育责任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如初次去托儿所)时的焦虑感较低。
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心理学家们发现,五个月大的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当他被陌生人围绕时会有较好的适应性。比起那些与父亲接触不多的婴儿,他们更不怕生,对陌生人会有更多的言语回应,也比较愿意让陌生人抱。一项跟踪研究指出,那些五岁时有父亲陪伴、且受到父亲照料的小孩,比五岁时就缺乏父爱的孩子,长大后更具同情心,有更好的社交关系。父亲与孩子接触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越强。
正因为父亲教育的独特价值,教育孩子,绝对不只是母亲的事情,父亲同样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绝不应该缺席。
(三)父亲对男孩“更重要”
父亲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父亲塑造了一个男子汉的形象,也是最重要的榜样形象。
父亲是儿子的第一个男子汉榜样
父亲是男孩男子汉气质的源泉,男孩的男子汉气质主要是通过模仿父亲获得的。父亲对男孩性别角色的形成、性别行为的塑造以及性别社会化的完成发挥着至为关键的影响。
男孩对男性的认识,是从父亲开始的。从父亲身上,男孩学习如何举手投足,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爱女性。每个父亲都很容易从男孩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每个儿子长大以后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在心理学上,不管是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还是认知发展理论,都一致强调父亲在男孩性别社会化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研究发现,充满男子汉气慨的男孩,其父亲的教养行为往往是果断的、具有权威性的。相反,如果父亲在家里是软弱无能的、母亲具有支配性的,那么,男孩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就会受到严重伤害,男孩会表现出过多的女性化气质。那些攻击性行为很高的男孩,往往有一个软弱、不起作用的父亲,而那些害羞、自卑的男孩,其父亲大多行为专横,对男孩漠不关心。
模仿是男孩性别角色形成的基本途径。父亲提供一种男性的基本模式,男孩通过观察与模仿学习男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问题。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指出:与那些一星期内接触父亲不到6小时的男孩相比,每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更有男子汉气质,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更开放,他们更具有进取精神,也更愿意去冒险。还有研究证实 ,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失去雄心和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往往喜欢那些非躯体对抗性、非竞赛性的女性化活动。
父亲是男孩的玩伴,习惯用男性特有的力度和行为风格对男孩产生特殊的吸引力。美国心理学家谢弗研究发现,在游戏中,父亲会严格地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标准来要求男孩玩那些适合其性别的游戏,否则,父亲就往往会惩罚男孩,这使得男孩更好的习得了男性的角色和行为模式。
男性研究专家大卫?斯杜和斯坦分?阿特伯恩认为:“经验告诉我们,今天最快乐、对自己性别角色最满意的男性,是有父亲在他们生命中倾注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男人。”
父亲的养育方式更有利于培养传统的男子汉气质:独立、勇敢、坚强、责任;对于弥补男孩男子汉气质不足、独立性不够、胆小怕事等弱点,父教更是一剂良药。
父亲的养育方式更符合男孩发展的需要
父亲的养育方式往往跟母亲是不一样的,在绝大多数的文化和社会阶层中,父亲经常用不同的方式来抱宝宝,而母亲通常每次都用相同的姿势。在父母抱孩子的动因上,母亲抱孩子主要是为了照顾他,而父亲抱孩子则是同孩子游戏玩耍,为了让孩子多探究。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稳定性和安全感,父亲给予孩子更多的变化性和多样性。父亲教育孩子,往往只给他们划个大框框,为孩子留下较大的自主空间。
在亲子互动上,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而父亲则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心理学家拉姆的研究发现 ,母亲经常与孩子玩他习惯玩的游戏,而父亲则吸引孩子玩那些具有力量感的、刺激身体的和不可预知结果的游戏,或者孩子不习惯、感到新奇和开心的游戏。在亲子游戏时,母亲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和孩子温馨的对视,父亲则常让孩子骑在肩头,或者把孩子抛上抛下。
当面临冲突时,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母亲倾向于立刻帮助孩子,而父亲却往往迫使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智慧、能力,从而在意志品质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充分锻炼。
总的来说,父亲和母亲在养育男孩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父亲是外放的,母亲是内倾的;
父亲鼓励独立,母亲讲求依恋;
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
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
父亲的方式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母亲的方式是静态的、稳妥的;
父亲传递的是坚强、勇敢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的是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之风。
总之,父亲在培育男孩的男子汉气概,在培养男孩的独立、负责、冒险进取精神,在培育男孩的强健体魄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父亲和儿子一样,他们都属于男性
男人和女人或许来自不同的星球,只有男性才能从根本上去理解另外一位男性。
男女两性差异巨大,这种差异是千百万年来进化的产物,就像男性很难理解伴随女性月经的心理低潮,无法体验分娩的痛苦一样,女性也同样很难理解男性,她们很难理解男性为什么不愿安安静静地坐着,为什么那么愿意争斗、叛逆、不安分。
儿子成长中所面对的难题,极有可能是父亲小时候曾经的困惑。父亲成长的经历与经验,更有可能成为儿子解决问题的钥匙。父亲和儿子有几乎同样的大脑结构,他们的体内涌动着同样的雄性激素。父亲的视角更能贴近儿子的视角,也只有父亲能理解在儿子血液中澎湃的雄性激素对他意味着什么,理解什么是性,什么是爱。如果您承认男性和女性有显著的差异,那么您就会认识到父亲在儿子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父亲对男孩“更重要”这种说法,并不是要否定母亲在男孩养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是想强调父亲在培育男孩的男子汉气概方面发挥着母亲无法比拟的作用,父亲是男孩成长为男子汉的引路人。
(四)如何成为儿子的好父亲
麦克阿瑟:“儿子记得我的不是战斗,而是家园”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二战期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打败了日本军队,推翻了日本法西斯。除此之外,让美国人尊敬他、记住他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是一位儿子的好父亲。
1942年,二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麦克阿瑟还是挤出时间去领一个奖――“优秀父亲奖”。 站在领奖台上,他这样讲:
“没有什么比由全国父亲节委员会(给予我这一荣誉)更使我感动的了。从职业来说,我是一名士兵,我对此感到无上的光荣。但是我感到更自豪的是我是一名父亲。一名士兵为了创造而去从事毁灭。做父亲的只从事创造,决不去毁灭。前者可能导致死亡,后者则意味着创造和生命。死亡的队伍虽然很庞大,但是生命的队伍更为壮大。我的希望是,在我离去以后,我的儿子记得我的不是战斗,而是家园。”
作为父亲的麦克阿瑟,是值得所有父亲学习的榜样。做一个好父亲,可能是您一生中最感荣耀的事情。
成为一名好父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正确的态度、良好的榜样以及持续不断的时间投入。
态度决定一切:好父亲是一种无上荣耀
杜布森: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西奥德?罗斯福总统:“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
鲁迅说过:“怜子如何不丈夫!”
父亲们首先要端正态度,要认识到当个好父亲是一种无上荣耀,要有勇气突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改变传统的养育态度,把教养孩子视为父亲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记得,有一天傍晚,我(孙云晓)从北京一所小学出来打车回家。出租车司机是个30多岁的小伙子,显得很健谈,主动与我攀谈起来。
当他得悉我刚讲完家庭教育课,一脸诧异地说:
“儿童教育?老爷们怎么能干这个呢?”
我知道他有女儿后,不解地问:
“怎么?您这个父亲不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是她妈的事,我的任务是挣钱。”
正像这位年轻的的哥一样,许多父亲受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赚钱,是养家糊口,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母亲。这种观念影响了许多父亲的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使他们缺席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下面这位男孩的疑问――要爸爸干啥 ?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才是妈妈生的。昨天我的小姨在医院里生下了一个小弟弟,我才明白:原来男孩也是妈妈生的。那么,要爸爸干啥呢?
爸爸每天早出晚归,一回家就懒洋洋地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看报纸。他既不会烧菜做饭,也不会洗碗刷锅,连被子也不会叠。他的脏衣服臭袜子全是妈妈洗干净的。他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还要把我们支得团团转,给他倒茶拿烟灰缸、端洗脚水、递拖鞋。他看到扫帚倒地也不会去扶一下。可他对我们说一定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时一点也不脸红。
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总要求我们去做。他没上过大学,他就千方百计地想把我们整入大学。他对我们的吃喝拉撒和喜怒哀乐从不操心,可他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家庭作业,抽查白天没有学过的课文,过不了关就别想睡觉。他平时寡言少语,但教训起我们来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从来就看不到我们身上的优点,也从来没表扬过我们。有一回我考了第二名,只比第一少了1分,心想这回爸爸该满意了吧!谁知他拿过我的通知书质问我好几遍:”为什么要比人家少了1分?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同样长着一颗脑袋同样一双手同样两只眼睛同样两个耳朵同样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你为什么就心甘情愿比人家差?”我心里不服气,不就是差1分吗?还有那么多不如我的人呢,就会让我比这个比那个,你自己为什么就不比比人家?
爸爸从外面回来,从不像妈妈那样为我们带点小礼物,所以我们对他的来去也从不关心。妈妈外出一天,我们总觉得有一年那么漫长,而爸爸出去几个月我们都不会想他。他不在家的时候我们都不会想他。他不在家我们反而玩得更自在。
看完这篇文章,父亲们有何感想?想想看,在儿子的眼中,您是不是这样一位父亲?如果您觉得儿子的将来以及幸福跟父亲密切相关,如果您觉得您的将来和幸福也跟孩子密切相关,那么请您从现在开始,努力去学习如何做一名好父亲。
当好儿子的榜样
有一位酗酒成瘾的父亲,在大雪天前往酒馆,偶然一回头,发现10来岁的儿子正跟在身后。
儿子说:“爸爸,我正踩着您的脚印玩呢?”
父亲惊出一身冷汗,从此滴酒不沾。
孩子是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的。父亲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自动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亲是男孩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男人,父亲的气质、男子汉气慨,是男孩对男性的最初理解。父亲角色中所蕴含着男性特有的气质,如刚毅、果断、勇敢、自制和责任等等,无一不被男孩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男性气质的一部分。
有一位称职的父亲在身边,男孩的健康成长就有了保障。如果一直陪伴在身边,那么父亲就会成为男孩心目中的英雄,给他力量,给他信心,给他指引。如果这个英雄不存在,就很容易在男孩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留下心理空白,就会给男子汉气概的发展留下阴影。
每一位父亲,请您记住这样一句话:“没有哪个男人比蹲下去帮助孩子的时候站得更高。”
好“爸爸”需要大量的时间
爸爸的称号是孩子给予的,“爸爸”这个称号跟孩子是同龄的。好爸爸的起点是孩子出生第一天。
有关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孩子一出生,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建立了。出生6周时,婴儿就能分辨出父亲和母亲声音的差别,8周时,婴儿就能够分辩出母亲和父亲照料方法的差异,而且,令许多研究者和妈妈们感到大惑不解的是,大多数婴儿先会叫“爸爸”,而不是妈妈,这让许多辛辛苦苦抚育孩子的妈妈感到不满。
要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就要从儿子出生第一天起,舍得投入时间去养育他、教育他。为了儿子的成长,父亲要甘于做出一定的牺牲,甚至比较巨大的牺牲,因为儿子的成长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爸爸,金牌属于您
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最有可能夺得划艇金牌的是美国的4人组合,其中一位名叫比尔?哈文斯。不巧的是,他的第一个孩子的预产期正好在奥运会比赛期间。而当时,从美国到巴黎,只能乘坐速度很慢的远洋轮船。比尔进退两难:如果他去巴黎参加比赛,他就有可能实现自己参加奥运会的最大梦想,并极有可能收获一枚奥运金牌,但他无法在孩子出生的时候陪在妻子身边;如果他不去参加比赛,他多年参加奥运会的梦想就无法实现,因为这种机会对他来说只有一次。
虽然许多人,包括比尔的妻子坚持要他去参加比赛,但比尔最后决定放弃机会(事实上也放弃了金牌,因为美国队获得了该项目的金牌),陪伴在妻子身边,等待孩子的降生。
28年后的1952年春天,比尔在家中接到了一封来自芬兰赫尔辛基的电报:“亲爱的爸爸,感谢您在1924年我出生的那一刻,等候我的来临。我即将返家,身上还带着原本应该属于您的一块金牌。”他的儿子――富兰克夺得了加拿大式独木舟个人金牌。
国内最大的拍卖网之一―易趣的创始人邵亦波在谈到父亲时,曾这样说:“我所取得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我的父亲。父亲从我懂事起就给予我的独特教育、严格督促和精心设计,是我成长的关键。”他的爸爸邵振平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付出了无数的时间和心血,在关键的时刻陪伴在他身边,指引他做出重要的决定。
在全世界掀起钢琴旋风的朗朗,也把今天的成就归功于父母,尤其是父亲。他说:“父母为了我放弃了自己的发展,尤其父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美国巡演,父亲每场都跟着我,我与他有很好的默契关系,是别人想像不到的,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在朗朗9岁的时候,父亲为了陪儿子去中央音乐学院学琴,毅然辞去了沈阳市公安局的工作,并在北京一间筒子楼里,陪朗朗学习钢琴。朗朗的成功其实凝聚着父亲数不清的汗水和心血。
如果父亲对儿子的发展投入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多的爱,儿子就会永远记住您,您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位好父亲的形象。相反,如果您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您缺席了,当儿子将来发展不顺或者走上斜路时,他第一个要指责和埋怨的将是父亲,他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父教的缺失。他们往往会觉得母亲已经尽了心力,而他们的状况正是由于父教缺失所导致。
在美国,曾有一家贺卡公司在母亲节来临时,向监狱的囚犯免费发放贺卡,结果领取贺卡的囚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贺卡公司准备的贺卡远远不够,需要再次开车回厂取卡。同样是这家贺卡公司,在父亲节来临时,想如法炮制,向囚犯免费发放父亲节贺卡,结果却大相径庭,没有一名囚犯想寄贺卡给自己的父亲。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父子关系形成的关键期。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在儿童时期,父亲每1个单位的投入,他在将来可以有10倍的回报;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当孩子长大成人,父亲再多的投入,也可能收获甚少或没有收获。
二、母亲:男孩的“安全岛”和“放飞基地”
(一)母亲的影响,谁也无法否认
不管是对男孩,还是女孩,母亲无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著名的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
美国历史上两位特别伟大的总统这样评价母亲:
乔治?华盛顿:“我的母亲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我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从她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
亚伯拉罕?林肯:“无论我现在怎么样,还是希望以后会怎么样,都应当归功于我天使一般的母亲。我记得母亲的那些祷告,它们一直伴随着我,而且已经陪伴了我的一生。”
杭州市铁路五小的小学生们这样评价母亲:
谢密珂(四年级):母亲,一个含辛茹苦抚养孩子的天使,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是她,辛劳教导着子女;是她,温暖着家庭的每一个人;又是她,使我们懂得了爸爸的劳动 妈妈的付出 子女对家的热爱才能等于一个真正温馨的家。
姜丹宁(五年级):我的母亲,并不漂亮,可我觉得她是万花丛中的仙子,她无时无刻、无微不至地培育着那棵矮小并不起眼的花儿。我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可她却有一把金钥匙,轻轻地打动了我的心灵之门,解除我的烦恼。我的母亲,永远是我最心爱的人!
叶漾漾(六年级):母亲在我心中有多重?我会说:“母亲在我心中好比金灿灿的太阳,为我打开了一道道充满阳光的大门,每当阳光照在我身上,我就想起母亲。”
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学生,从他们的言辞里,我们看到的是母亲的伟大与可敬。
不同的母亲,不同的母爱,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造就不同的孩子。有人将母亲的角色与孩子的发展结合起来,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母亲角色 母亲教养态度 子女性格
“希特勒” 支配、专制 服从、依赖、逆反
蜜糖罐 溺爱 任性、刁蛮、自私
仆人 顺从 自大、自我中心
路人 忽视 冷漠、消极、孤僻
合作者 民主 独立、有主见、团队协作
“鲁智深” 简单、粗暴 暴力倾向、乖戾、仇恨
好朋友 理解、信任 谦和、善解人意
母亲对男孩是非常重要的,但养育男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养育男孩,对母亲是一种挑战
母亲的优势
培养男孩,母亲具有天然的生理优势,那就是生养育一体。母亲是男孩的孕育者与喂养者,从怀胎、分娩、哺乳到婴儿断乳,几乎整天与孩子朝夕相处,这一特殊角色决定了母亲在培养男孩上的生理优势。与父亲相比,母亲与男孩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母亲的爱抚让男孩感到安全。
除了生理优势,母亲还有后天的社会优势。母亲是男孩了解异性的第一渠道,用弗洛伊德的话说就是:母亲是“独特的、无可比拟的、最强烈的、一生无可替代的第一个爱的对象,是将来两性之间爱情关系的模范”。男孩对母亲的印象是他将来处理异性关系的基础,将影响他对女性的看法,并将对他未来的婚姻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与父亲相比,母亲更敏感,更具爱心,对男孩的照顾更为细心,母亲更擅于言语沟通与交流。而这些母亲所擅长、父亲所欠缺的心理特质,正是男孩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母亲的敏感、爱心与细心,对男孩的生存和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因为男孩生来更脆弱,在生长的过程中面临的危险因素更多。
母亲对男孩的言语发展至为关键。男孩发育的最初几年,正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由于母亲与男孩接触时间最早、最长,母亲能为男孩提供最多的语音刺激,母子之间的言语交流,最有力、最直接的促进了男孩的言语发展。
母亲的劣势
母亲最大的劣势,又是她与儿子最大的不同,就是母亲跟男孩分属于不同的性别世界。众多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不同的性别,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大脑,分泌不同的性激素,有着不同的性生理和性心理。下面就是两位母亲的亲身感受 :
――我简直无法想像如何与一个男孩保持一种亲密的联系,我自己也没想过这方面的事情,我有的只是教育女孩的想法……还有,我是女性,我不知道男孩是如何长大的,我无法给我的儿子做出示范,证明男孩不必大喊大叫,也不必大发脾气,同样能够成为一个可爱的人。
――同样作为母亲,我真想同一个小女孩一起再做一次小女孩。我很幸运自己是个女孩。不管和我的哪个儿子在一起,我都觉得他完全生活在另外一个星球上,他对世界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并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接近这个世界。从技术性的立场来看,这种动作和需要体力的争斗对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从有记忆开始,在孩提时代,我就无法理解这一点。我始终在问我自己: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为什么要捣乱?为什么要互相打斗?直到现在我还是这样问。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金德伦认为:对许多女性而言,养育一个儿子之所以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是因为她们觉得自己不能理解儿子,因为她们自己从未真正体验过男孩的世界,或者她们对儿子的理解与期望只是沿用了她从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交往中领会到的一些东西,但这可能蒙蔽了她对儿子的理解。
美国女心理学家伊夫琳?S?巴索夫认为,对母亲而言,教育儿子意味着艰辛的付出。因为“母亲和儿子之间缺乏相同性和一致性,母子之间更多的只是一种对异性的感受。”
作为妻子,理解异性的丈夫尚且不易,与丈夫相比,儿子更难理解,因为它既是男性,又是小孩子。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性别差异以外,还存在年龄差异。小孩子的心理与成年人有非常大的差异,小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跟成年人都是不一样的,他的思维方式、道德评价标准都异与成人。
正是由于性别和年龄的双重差异,加大了母亲与男孩的距离,使母亲很难真正理解男孩的行为。养育男孩,母亲面临双重挑战,要克服两大障碍:性别鸿沟和代际鸿沟。培养女孩,母亲可以依靠女性的直觉,但培养男孩,她注定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母亲的第二大劣势,就是母亲容易溺爱孩子。十月怀胎,母亲经受了许多男性难以想像的痛苦和付出。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母亲更是孩子的主要照看者,吃喝拉撒睡,母亲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数不清的心血。正因如此,每一位母亲都会本能般的溺爱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生怕孩子遇到什么危险,受到什么伤害,她更不愿意让孩子独立去面对外面世界。
对母亲来说,最重要的是母爱能给男孩以安全感,是他自由探索的“安全岛”。放养则使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把男孩比作一棵树,那么充分的母爱是他的根基,而“放养”使他能向上向外不断生长,终成参天大树。关爱与放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三)母亲如何做,才能培养真正的男子汉?
对母亲来说,把一个处处依赖他人的孩童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了。培养男孩,虽然充满艰辛与挑战,但是绝对值得。
母亲不能单纯依靠母爱本能去培养男孩,还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引导。
关爱,但不溺爱
有相当多的父母存在一种看法,那就是为了让小男孩变成坚强的小男子汉,应该减少对男孩的关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男孩和女孩一样,同样需要足够的关爱。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们长达36年的追踪研究表明,在婴幼儿时期,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关爱,如拥抱、亲吻、爱抚他们。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的孩子,他们更有安全感,更为自信。这些安全感和自信使他们的婚姻更美满、友谊更亲密、心理更健康、事业更成功。
男孩需要更多的关注,因为男孩本来就更脆弱,尤其男孩在情感上更加脆弱。为了说明这一点,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研究:
当6个月大的婴儿坐在座位上与母亲玩耍时,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录了像。首先,婴儿的母亲给他们呈现玩具并对他们说话;然后,母亲停止与他们玩耍并假装板起面孔以使婴儿烦躁不安。实验结束以后,母亲们会尽可能来安慰他们的孩子,如抚摸他们,注视他们,母亲们对儿子所使用的策略与对女儿们所使用的策略几乎相同。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研究录像发现:当母亲停止与婴儿玩耍并假装板起面孔时,与女孩相比,男孩哭泣和烦躁的次数更多,表现得更为愤怒。当实验结束以后,男孩需要母亲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安静下来。
研究人员据此认为:在保持良好的亲子互动方面,让情绪烦躁和愤怒的男孩高兴起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著名男孩教育专家波拉克也呼吁父母们应该尽可能多给男孩一份关爱,声称这样做绝不会宠坏他们,相反,还会增加男孩的爱心、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波拉克认为只有这样,男孩才能够成为人际关系良好的青少年,才会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心理学的依恋理论特别强调,母爱所提供的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探索的条件与保障。充分的母爱会让男孩感到安全,充分的母爱是男孩心理避险的“安全岛”。 男孩只有在心理上感觉到他是安全的,他才会敢于冒险和探索。
毫无疑问,男孩需要母亲足够的关爱,但关爱应当是理性的,毫无节制的关爱就会演变为溺爱,而溺爱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溺爱而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
什么是真正的关爱?有原则的关爱才是真正的母爱,严慈相济的关爱才是真正的母爱。在这方面,有一位母亲值得我们学习,她曾经这样对顽劣的儿子说:
妈妈此生都疼你,不过你记住,如果你吸毒,就是你毒瘾发作痛苦死掉,我也不会给你钱去买毒品。如果你盗窃抢劫,我一定会去报警,我不会为了面子帮你隐瞒,也不会帮你在法律人情上周旋。你坐牢的时候,我也不会送一分钱到监狱里去,让你在那里吃穿舒服,你只能在那里挨饿受冻。你应该明白,家里人虽然都爱你,但是你没有特权。
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关爱!真正的母爱!真正的母爱是为了男孩的未来考虑,要考虑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将来要承担责任的人,这是母爱的真正起点,这样的母爱才能够与弱化男孩的“溺爱”区分开来。
爸爸是妈妈最好的“合作伙伴”
母亲们首先应该认识到:母亲再能干,也无法代替父亲的作用。当一个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女孩蹲着小便,而男孩站着小便时,再高明的母亲也会觉得难以回答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一个与男孩身体构造相同的父亲则很容易让小男孩明白其中的原因,父亲只要示范一下,男孩马上就不会再问了,因为他知道爸爸就是这样的。
聪明的母亲应该知道:父亲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父亲在塑造男孩的男子汉气质方面具有比母亲更重要的作用。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加油站,父亲是男子汉气质的养成所。现在许多男孩,甚至成年男性之所以缺乏阳刚之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在他们的生活中缺席,他们缺少可资模仿的男性形象。
明智的母亲,应该想办法让父亲回到男孩的生活中来,让爸爸成为教养男孩的“合作伙伴”,发挥他独特的价值和影响,让儿子顺利成长为男子汉。
要发挥父亲的作用,母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
明智的母亲会积极维护父亲的正面形象,让儿子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男性榜样。母亲是儿子与父亲之间的一座桥梁,男子汉气质正是顺着这座桥梁由父亲传递给儿子。
如果一位母亲尊重她的丈夫――儿子的父亲,那么儿子就会尊重并进而模仿父亲。如果一位母亲看不起、轻视她的丈夫,认为他一无是处,是一个失败者,那么母亲就破坏了那个男孩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榜样,让男孩轻视、看不起自己的性别。下面描述的就是一个儿子对饱受母亲欺侮的父亲形象的痛苦回忆 :
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和两个兄弟、父亲和母亲坐在晚餐桌边,畏畏缩缩地听着母亲骂我父亲。“你们瞧瞧他,他的脸都塌了下来,他是个失败者。他没有勇气去找好一点的活儿,或是去多挣点钱来。他是个没指望的人。”他只是把眼睛盯着自己的盘子,从不去搭她的话。她从来没有说过他好的地方,比如,他的执著不懈、他的埋头苦干。相反,她总是抓他身上不是的地方,在他的三个儿子面前描绘一个与世无争的男人形象,这个男人被他无法控制的世界压得喘不过气来。
父亲从不对母亲的唠叨指责顶嘴。这样的态度在他的儿子面前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似乎那些指责都是有道理的。母亲对父亲的态度以及父亲那副形象带给我的是:婚姻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儿,或者说女人基本上不像人样。从我那受笞责的父亲身上,我对自己担当起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没有什么动力。
积极维护丈夫的形象,并不是要让母亲袒护丈夫,而是要引导孩子发现父亲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让他感到生为男性、将来成长为男子汉是件令人倍感自豪的事情。
如果父亲的形象被母亲破坏得一塌糊涂,男孩就缺失一个最重要的男子汉榜样,那么他就会四处寻找那些所谓的男子汉榜样,比如影视作品中充满暴力的“硬汉”形象等等,比如类似“小沈阳”这样的角色,而这往往使男孩陷入危险境地。
其次,母亲要主动“撤退”。
当男孩长到两三岁,具有独立行动能力以后,他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倾向,希望挣脱母亲的怀抱,向父亲靠拢。这时候,明智的母亲就会让出一些空间给父亲,让父亲慢慢走进孩子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父教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亲发现在孩子的教育上母亲包办了一切,他想插也插不上手,久而久之,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自己为父的责任。
做父亲的能力是需要逐渐培养的。母亲可以把一些自己不擅长、而对男孩发展非常重要的任务交给丈夫。如让丈夫跟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运动,让男孩在游戏和运动中锻炼身体,增长才智。不少研究都发现:与父亲接触较多的男孩,在身高、体重、体质、运动能力方面都优于那些与父亲接触较少的男孩,而且较少发生感觉统合、动作失调的问题。
对母亲来说,让父亲加入到男孩的教养之中来,绝对是明智之举。父母共同培养的孩子,
(三)“放养”育出好男孩
男孩就像玻璃,本性脆弱,而男子汉就像玻璃钢,既刚硬又有韧劲。男孩成长为男子汉就像玻璃转化为玻璃钢,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绝对不可能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一个离不开母亲的男孩,永远长不大,不会有什么出息。这就像一首歌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微软中国研究院的院长张亚勤博士,12岁就读大学,成为中科大少年班年龄最小的学生,20岁硕士毕业,23岁中科大博士毕业。他就是母亲“放养”出来的。张亚勤曾详细描述了母亲“放养”的过程 。他认为是母亲的放飞,让他一次又一次展翅高飞。
世上有一种爱,叫“放飞”。母亲对我的爱就属于这种。她不会把我捧在手心,许多事情总让我亲自去做,还说:学会独立,才能放飞。从小我就受到这方面的锻炼。上小学和中学阶段,我家很多与外界打交道的事,母亲尽量交给我去办……
小时我常一个人乘火车,去外地,母亲说:“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独立,才能真正了解外面的世界。”我经常一个人坐火车来往于太原到晋南姥姥家,都从来不会害怕,因为我觉得本来就应如此。
那年上大学,我才12岁。办理转移粮户关系、买火车票、托运行李等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自办理的。虽然有母亲陪着,但她不出面,只是提醒我不要把证件弄丢了。有趣的是那次办理托运行李时,工作人员说:“叫大人来办,小孩不能办。”坐在稍远处看管行李的母亲这才上来说:“他能行,让他办好了,我不会写字。”工作人员无耐,只好让我办……
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终于要启程上学了。离家那天,母亲送我到火车站,简短地交代了一下路上注意的事项后,又是带着微笑地说了一句“你能行!”虽然我多么希望母亲也能一起上车,陪我去那遥远的城市,但一句“你能行”给我很大的自信和力量。我克制着眼里的泪水,心里默念:“妈妈,我要飞走了,我有勇气,一定会飞好,请您放心。”
张亚勤还特别谈到七岁时就独自坐火车出远门的经历:
那年,我独自坐火车去奶奶家。走之前,母亲给那边的亲戚去了信,让他们派人去火车站接。但是这封信亲戚没有及时收到,没有人到火车站接我。结果,我一下车就懵了。那时没有电话,身上钱也不多。想了想,我决定步行几十里山路,一个人摸到奶奶家去。天黑了还下着雨,我走在陌生的山路上,就这样边问边走,凭着曾经去过的一点模糊记忆,走了一天,总算摸索着找到了奶奶家。当我湿淋淋地出现在奶奶面前时,奶奶吃了一惊,她没想到我居然一个人找到她家,她更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放心我一个人出来。
很多年过去了,这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这些难忘的经历现在看来却成了珍贵的财富。母亲说过:“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有什么困难,都要自己去面对,永远不要指望别人。”
……
母亲常说:“孩子总是会离妈妈越来越远的。连动物都是这样,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啊,孩子从一出生抱在怀里,到慢慢挣脱怀抱蹒跚学步,直到千里之外读大学……母亲并不把我束缚在她的身边,这个渐渐远离的过程,她总是在一旁微笑着看我经历。
母亲的放手,是对我的信任,当别人孩子还溺爱在母亲的怀抱里时,我却经历了许多,也渐渐长大成人。轻松平常,自在成长,我享受着这种母亲给予的“放飞的爱”。
一个明智的母亲会懂得:好男孩是“放养”出来的。母亲们,一定要慎防溺爱的陷阱,只有放手、放飞,男孩才能在风雨中历练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
如何放养?怎样磨练男孩?有人总结为五个应该 ,您不妨试试看:
该碰的钉子让他碰
孩子初来人世,单纯幼稚,假如家长事事都替他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有真正的了解,将来很可能会碰大钉子。
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该绕的弯路让他绕
家长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他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设计的路难以忘怀。
该受的苦累让他受
平时适当地给孩子一点劳累刺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运动量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增长智慧,体验他人工作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该动的脑子让他动
一来可以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二来也可以让他们懂得生活的甘苦。
该受的批评让他受
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骄横傲慢,偶尔受到批评,便会大使性子、大哭大闹或者丧失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及时适当地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并子以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
亲爱的母亲,做出改变吧,用您的理智与爱心!
请相信,一个坚强、独立、负责任的男子汉正在向您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