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31959100000059

第59章 物流配送中心规划管理规范

(第一节)配送中心规划管理基础

一、配送中心的概念

⑴配送中心是根据用户的订单和销售预测的信息,进行规模化采购、进货、保管;然后,按客户订单所需商品及其数量,在规定的时间准时送达客户的物流场所。

⑵配送中心具有集货、分货、送货等基本职能,为了提供更完善的配送服务,配送中心有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流通加工能力。配送中心是一种以物流配送活动为核心的经营组织,其目的是为了提供高水平的物流配送服务,因此,要求其具有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和经营理念。

二、配送中心的分类

1.按功能分类

⑴储存型

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货物的储备和储存功能得到了强化,在充分发挥储存作用的基础上开展配送活动的配送中心。这类配送中心通常具有大面积的仓库和储物场地,在紧缺资源条件下,能形成储备丰富的资源优势。

⑵加工型

加工型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货物进行清洗、下料、分解、集装等加工活动,以流通加工为核心开展配送活动。

⑶供应型

供应型配送中心是以向客户供应货物,提供后勤保障为主要特点的配送中心。

⑷销售型

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是以销售货物为目的,借助配送来开展经营活动的配送中心。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多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促进商品的销售,通过为客户代办理货、加工和送货等服务手段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由此而采用各种现代物流技术,装备各种物流设施,运用现代配送理念来组织物流活动而形成的配送中心。

2.按归属及服务范围分类

(1)自用型

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是指丛书于某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团,通常只为本企业服务,不对本企业或企业集团外开展配送业务的配送中心。

(2)公用型

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是以赢利为最终目的,面向社会开展服务的配送组织。其主要特点是服务范围不局限于某一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

三、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

⑴存储保管功能

配送中心必须按照用户的要求,将其所需要的货物在规定的时间送到指定的地点,以满足生产和消费的需要,因此,必须储备一定数量的商品。储存在配送运行过程中创造着时间效用,配送中心通过集中货物,形成储备来保证配送服务所需要的货源。

⑵集散功能

配送中心凭借自身的物流设施和设备能够将分散的商品集中起来,并经过分拣、配装、输送给多家客户。

⑶分拣功能

配送中心在采购时为了降低运输成本,一般都会采用大包装或散装;此外,商品来自不同的制造厂或流通企业,运输包装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为了有利于配送中心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必须进行商品的集装单元化,即进行倒装作业。倒装作业一般在入库区和出库区的商品整理、检验作业时进行。

⑷加工功能

配送中心的流通加工与制造业的加工不同,它对商品不作性能和功能的改变,仅仅是商品尺寸、数量和包装形式的改变,其具体作业包含分类、磅秤、大包装拆箱改包装、产品组合包装、商标、标签粘贴作业等。这些作业是提升配送中心服务品质的重要手段。

⑸衔接功能

配送中心是物流活动中重要的结点,衔接着生产与消费,它不仅通过集货和储存平衡供求,而且能有效地协调产销在时间上、地域上的分离。配送中心的衔接功能必须通过其他功能来实现。

⑹信息功能

配送中心除了具有行销、配送、流通加工、储存保管等功能外,更能为配送中心本身及上下游企业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情报,以供配送中心营运管理策略制定、商品路线开发、商品销售推广策略制定的参考。

四、配送中心内部主要工作区域

⑴收货区

收货区主要负责完成接货以及入库前的工作,比如接货、卸货、验货及分类入库的准备等。

⑵存储区

存储区负责储存或分类储存所进的货物。由于这是个静态区域,进货要在这个区域中有一定时间的存放,所以和不断进出的收货区相比,该区域的面积较大。在许多配送中心里,这个区域往往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⑶理货区

在理货区,按用户需要,将配好的货暂时存放等待外运,或根据每个用户要货多少,决定配车方式、配装方式,然后直接搬运到发货站台装车。作业区域对货物是暂时保管、时间短、周转快,相对需要的面积不大。

⑷配货区

在这个区域里进行分货、拣货、配货作业,为送货做准备。这个区域的面积随不同的配送中心而有较大的变化。

⑸加工区

在这个区域里一般要进行分装、包装、贴标签等各种类型的加工增值活动。

⑹发货区

在发货区里,将根据客户需求配好的货物,装入外运车辆发货。发货待运区结构和拣货区类似,有站台、停车道路等设施。

⑺指挥区

指挥区可集中在配送中心某一位置,有时也分散设置在其他区域中。指挥区的主要功能是营业事务处理场所、内部指挥管理场所、信息处理场所。

五、配送中心规划的基本目标

通常情况下,企业设立配送中心常见的规划执行目标如下:

⑴降低物流成本。

⑵降低库存水平。

⑶整合上下游渠道。

⑷支持零售渠道据点。

⑸降低物流作业差错率。

⑹提高顾客服务水平。

⑺缩短物流作业周期。

⑻集中处理以产生规模效益。

⑼快速掌握分销分配信息。

⑽提升物流服务竞争力。

六、配送中心的选址

1.选址的基本内容

配送中心的选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地理区位的确定和具体地址的确定。

⑴配送中心的选址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理区位。对各地理区位进行仔细的评估,选择一个适当范围为考虑的区域,如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⑵配送中心的地理区位确定以后,还需确定配送中心具体的建设地点,如果是制造型的配送中心,应以接近上游生产厂或进口港为宜;如果是销售型的配送中心,则应该接近居民生活社区。一般应根据进货与出货产品类型特征以及交通运输的复杂度,来选择接近上游点或下游点的选址策略。

2.选址的主要制约因素

⑴政策情况

政策方面的规定是配送中心选址评估的重点之一,在目前,取得物流用地较为困难,如要能够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则将有助于物流经营者的发展。政策的条件包括企业优待措施(入土地提供,减税)、城市计划、地区产业政策等。

⑵交通运输情况

交通运输情况是影响配送成本及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运输不方便将会直接影响车辆配送的进行,因此必须考虑对外交通的运输渠道,以及未来交通与邻近地区的发展状况等因素。为了确保配送运输作业的顺利进行,配送中心地址的选择应该紧临交通要道。考核交通方便程度的条件有: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快速道路、港口、交通限制规定等几种。

⑶供应商情况

供应商的情况也是配送中心选址时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因为物流的商品全部是由供应商所供应的,如果物流越接近供应商,则其商品的安全库存可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⑷人力资源情况

在物流配送作业中,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由于一般物流作业仍属于劳力密集的作业形态,在配送中心内部必须要有足够的作业人力,因此在决定配送中心位置时必须考虑工人的来源、技术水平、工作习惯、工资水平等因素。

⑸客户情况

配送中心选址时必须重点考虑所服务客户的分布情况,对于零售商型配送中心,其主要客户是超市和零售店,这些客户大部分是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或大城市,配送中心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及降低配送成本,配送中心多建在城市边缘接近客户分布的地区。

⑹自然气候条件

在配送中心选址的过程中,自然气候条件也是必须考虑的,事先了解当地自然环境有助于降低建构的风险。例如在自然环境中有湿度、盐分、降雨量、台风、地震、河川等几种自然现象。有的地方靠近山边湿度比较高,有的地方温度比较低,有的地方靠近海边盐分比较高,这些都会影响商品的储存品质,尤其是服饰或电子产品等对湿度及盐分都非常敏感。另外降雨量、台风、地震及河川等自然灾害,对于配送中心的影响也非常大,必须特别留意并且避免被侵害。

(第二节)配送中心总体规划操作规范

一、区域规划操作规范

1.物流作业区的规划

⑴确定配送中心厂房空间范围、大小及长宽比例。

⑵确定配送中心内由进货到出货的主要物流路线型式:决定其物流模式,如U形、双排形等。

⑶按物流相关表和物流路线配置各区域位置:首先将面积较大且长宽比例不易变动的区域先置入建筑平面内,如自动仓库、分类输送机等作业区;再按物流相关表中物流相关强度的大小安排其他区域的布置。

2.行政活动区的规划

⑴一般配送中心行政办公区均采用集中式布置,并与物流仓储区分隔,但也应进行合理的配置。由于目前一般配送中心仓储区采用立体化设备较多,其高度需求与办公区不同,故办公区布置应进一步考虑空间的有效利用,如采用多楼层办公室、单独利用某一楼层、利用进出货区上层的空间等方式。

⑵行政活动区域内的配置方法:首先选择与各部门活动相关性最高的部门区域先行置入规划范围内,再按活动相关表,将与已置入区域关系的重要程度依次置入布置范围内。

二、配送中心设备规划操作规范

⑴在预定的区域内合理地布置好各功能块相对位置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空间、设备、人员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物料搬运:简化作业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力求投资最低;为员工提供方便、舒适、安全和卫生的工作环境。

⑵实施规划与设计应根据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求得整体优化;以流动的观点作为设施规划的出发点,并贯穿在设施规划的始终;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作业流程,在时间上缩短作业周期,空间上少占有面积,物料上减少停留、搬运和库存,才能保证投入的资金最少,生产成本最低;作业地点的设计,实际是人一机一环境的综合设计,要考虑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

⑶配送中心的主要活动是物资的集散和进出,在进行设施规划设计时,环境条件非常重要。相邻的道路交通、站点设置、港口和机场的位置等因素,如何与中心内的道路、物流路线相衔接,形成内外一体、圆滑通畅的物流通道,这一点至关重要。物流设施与道路过近可能影响道路利用率,过远则可能造成运距过长、网络成本增高,此外,物流设施与道路的距离还与物流中心的类型有关。

三、软硬件设备系统规划操作规范

⑴一般情况下,软硬件设备系统的技术水平常常被看成是配送中心先进性的标志,因而为了追求先进性就要配备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设备,在投资方面带来很大的负担。但是,国外物流界认为先进性就是合理配备,能以较简单的设备、较少的投资,实现预定的功能。也就是强调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方法。从功能方面来看,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是衡量先进性的最主要因素。

⑵在国内,对于配送中心的建设,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贯彻软件先行、硬件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说,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与控制软件的开发,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而机械设备等硬件设施则要根据我国资金不足、人工费用便宜、空间利用要求不严格等特点,在满足作业要求的前提下,更多选用一般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装备。例如仓库机械化,可以使用叉车或者与货架相配合的高位叉车;在作业面积受到限制,一般仓库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也可以考虑建设高架自动仓库。

四、作业与人力需求规划操作规范

⑴作业流程规划

需依照配送中心作业形态、配送点范围、接单处理周期及配送出车时段等因素,规划配送中心的作业时序安排。以北部的配送中心为例,如果配送地点包括北部地区近距离配送及中、南部地区的远程配送,则需制定不同的接单截止时段,以分别完成拣货作业及配送作业,中、南部远程运送部分可经由夜间配送方式避免白天高峰塞车时段,因此作业时序的安排需充分运用设备、人力、空间及时间等资源因素,以作完善的整合及运用。

⑵作业操作规范

以组织架构为依据,配合事务流程分析、作业制度的规划及作业时序的安排,即可针对各项作业项目规范作业内容及所需人员,并依相关作业量及设备数估计操作执行人力。

⑶人员配置计划

需考虑人员来源及编制,部分工作项目需考虑是否全部以自有人力方式取得,是否可以部分外包或以聘雇兼职人员方式作业,以降低人事成本。完成组织编制与人力配置的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