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物流企业规范化管理全书
31959100000058

第58章 物流配送中心管理基础(2)

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配装和一般送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及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已往送货的重要区别。

5.配送运输

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额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与干线运输的另一个区别是,配送运输的路线选择问题是一般干线运输所没有的,干线运输的干线是唯一的运输线,而配送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线又较复杂,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

6.送达服务

配好的货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结,这是因为送达货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使配送前功尽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也是配送独具的特殊性。

7.配送加工

⑴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

⑵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于一般流通加工的特点,配送加工一般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

二、配送的-般流程特点

⑴配送的一般流程比较规范,但并不是所有的配送都按流程进行。

⑵不同产品的配送可能有独特之处,如燃料油配送就不存在配货、分放、配装工序。水泥及木材配送又多出了一些流通加工的过程,而流通加工又可能在不同环节出现。

(第三节)物流配送的合理化管理

一、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

对于配送的决策优劣,很难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例如,企业效益是配送的重要衡量标志,但是,在决策时,常常考虑各个因素,有时要做赔本买卖。所以,配送的决策是全面、综合决策。在决策时,要避免由于不合理配送的出现造成损失。但有时某些不合理现象是伴生的,要追求大的合理,就可能派生小的不合理,所以,这里只单独论述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但要防止绝对化。

1.资源筹措不合理

⑴配送是利用较大批量筹措资源。通过筹措资源的规模效益来降低资源筹措成本,使配送资源筹措成本低于用户自己筹措资源成本,从而取得优势。如果不是集中多个用户需要进行批量筹措资源,而仅仅是为某一两户代购代筹,对用户来讲,就不仅不能降低资源筹措费,相反却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筹代办费,因而是不合理的。

⑵资源筹措不合理还有其它表现形式,如:配送量计划不准;资源筹措过多或过少;在资源筹措时不考虑建立与资源供应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等。

2.库存决策不合理

⑴配送应充分利用集中库存总量低于各用户分散库存总量,从而大大节约社会财富,同时降低用户实际平均分摊库存负担。因此,配送企业必须依靠科学管理来实现一个低总量的库存,否则就会出现单纯库存转移,而未解决库存降低的不合理现象。

⑵配送企业库存决策不合理,还表现在储存量不足,不能保证随机需求,失去了应有的市场。

3.价格不合理

总的来讲,配送的价格应低于不实行配送时,用户自己进货时,产品购买价格加上自己提货、运输、进货之成本总和,这样才会使用户有利可图。有时候,由于配送有较高服务水平,价格稍高,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不能是普遍的原则。如果配送价格普遍高于用户自己进货价格,损伤了用户利益,就是一种不合理表现。

价格制定过低,使配送企业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下运行,会损伤销售者,也是不合理的。

4.配送与直达决策不合理

一般的配送总是增加了环节,但是这个环节的增加,可降低用户平均库存水平,以此不但抵消了增加环节的支出,而且还能取得剩余效益。但是如果用户使用批量大,可以直接通过社会物流系统均衡批量进货,较之通过配送中转送货则可能更节约费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直接进货而通过配送,就属于不合理范畴。

5.送货中不合理运输

配送与用户自提比较,尤其对于多个小用户来讲,可以集中配装一车送几家,这比一家一户自提,可大大节省运力和运费。如果不能利用这一优势,仍然是一户一送,而车辆达不到满载(即时配送过多过频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则就属于不合理。此外,不合理运输若干表现形式,在配送中都可能出现,会使配送变得不合理。

6.经营观念不合理

在配送实施中,有许多是经营观念不合理,使配送优势无从发挥,损坏了配送的形象,这是在准备开展配送时,尤其需要注意克服的不合理现象。例如,配送企业利用配送手段,向用户转嫁资金、库存困难;在库存过大时,强迫用户接货,以缓解自己库存压力;在资金紧张时,长期占用用户资金;在资源紧张时,将用户委托资源挪作它用获利等。

二、配送合理化

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一般认识,以下若干标志是应当纳入的。

⑴库存标志

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具体指标有以下两方面:

库存总量。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从分散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量之和。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量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准,某个用户上升而总量下降,也属于一种不合理。

库存总量是一个动态的量,上述比较应当是在一定经营量前提下。在用户生产有发展之后,库存总量的上升则反映了经营的发展,必须扣除这一因素,才能对总量是否下降做出正确判断。

库存周转。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一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

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

为取得共同比较基准,以上库存标志,都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数量计算。

⑵资金标志

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具体判断标志如下:

资金总量。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资金周转。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资金投向的改变。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实行配送后,资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能增加调控作用。

⑶成本和效益

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例如,配送企业、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又例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业的微观效益。

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对于配送企业而言(投入确定了的情况下),则企业利润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

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高供应水平(产出一定)前提下,供应成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

成本及效益对合理化的衡量还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具体配送环节,使判断更为精细。

⑷供应保证标志

实行配送,各用户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这是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

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这样,才算实现了合理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

缺货次数。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未到货以至影响用户生产及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理。

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

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也是有限度的。

⑸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运力使用不合理,浪费较大的领域,因而人们寄希望于配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了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运力使用的合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而其它问题有赖于配送及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判断起来比较复杂。可以简化判断如下:

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

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

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

⑹用户企业仓库、供应、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配送的重要观念是以配送代劳用户。因此,实行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用于订货、接货、供应的人应减少才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理化程度才可以说是达到高水平了。

⑺物流合理化标志

配送必须有利于物流合理。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

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

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

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

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

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物流合理化的问题是配送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标志。

2.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

国内外推行配送合理化,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办法,简介如下:

⑴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通过采用专业设备、设施及操作程序,取得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

⑵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配送结合,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而不增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入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

⑶推行共同配送

通过共同配送,可以以最近的路程、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从而追求合理化。

⑷实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密切的协作关系。配送企业不仅成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作为代存代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

⑸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配送做到了准时,用户才有资源把握,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物力,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⑹推行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的断供之忧,大幅度提高供应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的体现。

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用户实行零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