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09

第9章 方言(1)

关中方言乱弹

关中自古京畿地,正音、雅言出此间。吃了饭,没事干,寻俚语,觅方言——胡拉被儿乱扽(拉。扽,普通话读dèn,关中话读如“顿”)毡。

(一)

大方叫戳撑(词意仅适用于年轻人),聪明叫灵醒,感谢叫谢承。糟糕叫颟顸(关中读如“抹卡”,普通话读音为mān hān)。得意叫得能。下贱叫低搭,大夫叫先生。经常叫徹常,答应叫答声。心烦叫瞀乱(“瞀”字关中读作mú),发呆叫发愣。故障、弊病都叫毛病。火光闪耀叫作烳烘。北京人说的一团糟,陕西人叫乱马咕咚。说咕咚,道咕咚:天气阴马咕咚(阴沉昏暗),脸上脏马咕咚(脏),连锅面(一种汤面)(关中读如“护”)马咕咚(稠),说起话来黏(rán)马咕咚(口齿不清或叙述不清)。说罢咕咚,再提楞登。张家小子人前苶不楞登的(呆滞),瓷不楞登的(迟钝笨拙),李家女子穿的花不楞登的(服色艳丽、但不协调),看起瓜不楞登的(傻)。这里的“咕咚”和“楞登”,都带有某些厌恶或稍许的批评。

(二)

盛(水、饭)叫舀,(biè)是跳,蹭(摩擦)叫跐(读如“此”),苦(药味)叫痨(关中读如“闹”)。估是猜,煮叫熬。哑(嗓音沙哑)叫(与“腮”同音),夺叫刁。内衣因汗而发(翻译成汉语拼音就是chàn,潮湿黏乎),一身白素不耐褿(即不耐脏。褿,cáo)。老曹的亲家是老赵,这个老赵,脾气太懆:懆:懆、躁有别。懆:烦懆,不安宁,爱生气,爱发火。《说文》:“懆,愁不安也。”躁:急躁不冷静。

(翻译成汉语拼音是cào)——不是嘴撅,就是脸吊。跌了个尻(读如“勾”)子墩(北京人叫屁股墩儿),拾了个老婆针——得了便宜,他也不笑。你给他个油燷(lán,炒)豆腐热包子,他手摛(cǐ,伸)的蛮长,嘴里可(却)说不要。家有三个光葫芦(男娃),个个活宝。老赵偏大的,爱碎的,中间夹了个受罪的。老大是个大颁(读如“奔”)颅——颁颅颁颅,下雨不愁:人家打伞,他有颁颅。老二瓷锤(呆子)昧种(笨汉),担的拐枣进省(有千里贩樵——不划算之意),不图挣钱,只图逛景。老三是个锢鏴(用熔化了的生铁来修补漏处)匠:锢鏴盆,锢鏴锅,锢鏴不住拿泥抹。

说了赵家说曹家。曹家出了四枝花。大女(大女儿)炒菜炒的好,爆炒腰花一癶剌(读如“不拉”,操作极快)。二女搋(读如“猜”)面(用水和面后再用力压揉)搋的蒇(chǎn,好,此处指软硬适度),蒲城的蒸馍不搭(不投放)碱。三女的手艺很巧妙,牛槅头(套在牛颈上的曲木,槅音“隔”)擀面好翘(谐音窍)道。四女的饭菜也很好,豆芽菜不炒她来焯(读如“灶”,用开水速煮即捞)。糠心萝卜(失去水分的萝卜)她不要,喝麦仁要把皮(chuǎn,舂)掉。

(三)

老人去世叫老了,小娃夭折叫殇(读如“伤”)了。竞争淘汰叫沙(去声)下了,草木萎缩叫挼(翻译成拼音字母是ruà)了。毕了、完了是结束了,陈了、旧了是过时了。煎了、滚了是沸腾了,佴(èr)了、撂(liào)了是抛弃了,乏了、困了是疲倦了。感冒叫凉了,作废叫瞎(hǎ)了,否则叫不(bú)了,坍塌叫塌了,犯浑叫二了,犯傻叫瓜了。绝望了叫没象了,受骗了叫上当了。发了常指发财了,有时特指发炎(疮伤)了。(音“就”)了既指体积缩小了,同时又指长度缩短了。

老子是画家、文学家,他儿(他的儿子)的“两家子”在方圆里(指较大范围的地方)也出名啦。进了馆子是吃家子(美食家),进了赌场是耍家子(善赌者)。他吃了个梨瓜(甜瓜)说甚不甜——不是很不甜,而是不很甜。他买了个锅盖嫌甚不圆——不是很不圆,而是不很圆。他(他们)厂里有三个属蛇:叶广芩《逍遥津》:“陕西民间将“蛇”叫“颤”,写出来仍是蛇,读出来就成‘颤’了。”的,其中必定有个能干的。他(他们)车间有三个属龙的,其中必定有个能成的(有能力、会办事的人)。

不用掐(用大姆指触点其它指头进行推演),不用算,眼观天色咱有经验。早烧(读如“少年”的“少”,烧指呈现彩云)不出门,晚烧晒死人。东虹(读如“降”,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半圆弧)日(er)头西虹雨,南虹忽录(闪电打雷)大白雨(大暴雨)。云往南、水漂船;云往北,晒干麦;云往东,刮黄(狂)风;云往西,老爷(关公)骑马披(翻译成拼音字母是pēi)蓑衣。

这里叫这儿,那里叫儿,蚕茧叫茧儿,麻雀叫雀儿(qiàor)。时间可分今儿、明儿、后儿,量词里头有对儿、捆儿、份儿。被子叫被儿(bìr),裤子叫裤儿,豆子叫豆儿,杀人越货的挨(口语读作nái)枪子儿。一壶壶儿茶,一股股儿麻,一盅盅儿酒,一毛(ɡá,钱)。爱个花花儿草草儿,耍个虫虫儿鸟鸟儿。你先儿(“先人”的急读合音。特指父辈)一辈子俭省,而今你胡花乱动(胡乱开销。动,读如“懂”)。羞你先儿,羞我哩,你先儿(先人,泛指祖先)腿疼我跛哩。

说明:一、西安话是关中话的代表,关中话是陕西话的代表。陕西方言呈现出了这样的趋向:乡村向城市靠拢,城市向普道话靠拢,方言土语正在消失。因此,寻俚语,觅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休闲,同时能够保留一些方言素材,也是一项不无意义的工作。二、本文所采用的一些方言字(词)是方言专家们考证出来的,这些字的形、音、义都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当然方言中也有一些词汇,如戳撑,很难让人“望文知义”。这大约是“字之未造,语言先之矣”(章太炎),即没有恰当的字,只好找同音字来代替的缘故。三、方言是相对于通语而言的,关中方言和普通话比较,除音、义上的不同外,语法上也有差异。例如,在关中方言里,人称代词单数我、你、他,有时实际是复数我们、你们、他们的意思。又如,在词序上,关中“甚不甜”中的“甚不,”是“不甚”的倒置。此外,关中方言中的儿化字很有特点,非常风趣,比之普通话中“表小、表昵”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关中方言百子图

(一)

说一个子,道一个子,关中方言里尽是子,请你念时用秦腔,需要原味和原汁。这才知:带子的方言有意思。

人民币叫票子,旧棉絮叫套子。对联叫对子,磨子叫碨子。杌凳叫杌子,戒指叫箍子。戏子、厨子、叫花子,妹子、妗子(舅母)、老妈子。妇女怀孕有身子,低矮粗壮胖墩子。爱笑的娃娃叫喜娃子,连哭带闹叫麻米子。臭毛娃子(多指女婴,毛口语音mú)贬中爱,臭毛犊子(多指男婴)倩(读如“亲”)的太。娃子,小子,男娃子;女娃,女子,吱喇子(嗓子尖)。胸前挂个银锁子,(sá,头)上留个髦:髦:《说文》:“髦,发也。”《集韵》:“,束发也。”

(读如“该”)子。曲连子,胡阑(又作“忽联”,关中读如“忽峦”)子,都是拴娃的礼馍圈圈子。儿童玩具叫耍货子,假面具叫兽脸子。老碗大的西瓜一拃厚的皮,瓜子(傻瓜)娃瓜的严严(口语读nián)的。贫怜子货(馋嘴子),长不大(读如“堕”或“唾”),长大还是个贫怜子货。

娃们家,长大啦,个个都是不顶啥,简直把老子活气煞。有勇无谋是二杆(ɡàn)子,遇事怯火(惧怕)是::音sǒnɡ。《广韵》:“,恭怯貌。”“,小行恐惧貌。”

狗子,嘻闹缠人是(chào)皮子,风风火火是燎毛子,不起性子是蔫蔫子,听不懂王话(泛指大道理)是黏糨子子。愣子也叫二愣子,孔(空,去声)子也叫二孔(空)子,他们都是二杆子,嫑把孔(空)子当成孔夫子。本是二流子,又中咬舌子,说话带把子(带刺),常常飘叶子(指桑骂槐),理亏了还会打岔子。他给人家撺板子(捉弄人),人家给他上了个洋条子(骗人干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事)。贼头子贼脑进家院,眼珠子::《类篇》:“,目动也。”《增汇》:“,俗谓看。”

(ɡǔlǒu,眼睛转动,搜寻可“猎”之物)胡想(打坏主意,音“万”)。狐朋狗友一杆杆子(一伙),要钱围了个圈圈子。这旁个子(这一边。个子,方位词),麻雀子(纸牌),花花子(纸牌);那(读如“耐”)旁个子,押宝掷骰子。收赌钱的老婆子,头后绾(vàn)了个纂纂(妇女的一种发髻)子,套了一个络络子,中间还别了个簪簪子。

(二)

小嘴巴子长的巧,如来佛的肚子吃不饱,啊搭(哪里)有吃喝,我往啊搭跑。走进肉架子(肉店),割了一吊子,回家爁(lán)臊子。杀公鸡,擀黏(rán)面,油泼辣子闻起爨(味香)。凉皮子、面皮子,原来都叫皮子。我给乡党积(读如“剂”,动词)积子(多指麦秸积子),乡党供我油饼子。红烧肉,氽丸子、葫芦鸡,甜盘子。油水大,得喝茶。::据任克先生考,以手裂物曰(pià)。据孙立新先生考:“劈”读pià有古音痕迹。

(pià)子壶(口小底大,无尖椎形),块子炭,大片叶子(一种湘红茶)熬的酽。喝完茶,还在谝(聊天),干果、水果往上端。一爪(zhuǎ)子葡萄,一孛(pú)篮子(笸箩)核桃,一装子(大口袋)甜梨,一嘟噜子红枣。吃柿子要剥皮皮子,吃甘蔗要砍根根子,吃梨瓜要刮瓤瓤子,吃西瓜要切成牙牙子。

城里的娃,长的倩,三成子靠长相,七成子靠打扮。把自己拾掇(打扮)的齐整些,串门子嫑叫人下眼观。我有衣裳虽求不多,箱子、柜子里也压摞摞(整齐堆放)。大襟袄叫褙褡子,对襟袄叫褂褂子。帽子戴了个偏偏子,皮袄穿了个反反子。下雨踢了双泥屐(jǐ)子,走路跌了个仰翻子(摔了个面朝天)。坎甲子、马甲子、单甲甲子,棉甲甲子,这些都俒:俒:《说文》:“俒,全也。”孙立新先生讲,“浑”在古代有全部的意思。

(hún,全部,统统)没袖子。戴副眼镜是料片子(化学原料制成,非天然水晶),指头上也是个铜箍指。头上顶了个帕帕子,肩上背了个褡裢子。上县赶集骑驴子,家里没有高脚子(指骡马)。买回了个萝卜擦擦子,还有一个老鼠夹夹子。两口子,过日子,一个锅里搅勺把子。男人是个筢筢子(聚财),女人是个匣匣子(守财)。老头子啬吝痞(皮)痂子;老婆子,满脸的皱皱子。男的身挂布绺絮絮子,活像一个叫花子;女人不会捉剪子,只能身披麻袋片片子。桑木扁担两头觘:觘、翘有别。觘,音cāo。《玉篇.角部》:“觘,角上也。”翘,音qiào。《广韵.笑韵》:“翘,尾起也。”角多为双,尾多为单。由此可知,觘有两端上举之义。

,老爷我宁担担子不坐轿。出门(出嫁)的女子想坐轿,迎亲的赶来了毛驴子,把新娘子气的哭鼻子。

(三)

日子过的蒇(蒇chàn,好的意思,此处指小康的幸福生活),家务做不完。捻弄(修理)家电用起子(螺丝刀),拾掇(修理)木床用斧子。打胡基(有的地方读如“胡期”,土坯),提锤(读作上声调)子;安玻璃,抹泥子(用桐油及石膏粉和成的软状物)。绱鞋要用鞋楦子,钩鞋要用鞋拔子。打袼褙(用碎旧布裱成厚片)用糨子(糨糊),绣花先铰(剪)花样子,挺子梆子(快速、利索)把活干,干完一件少一件。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我小子说子,越说越乱。做(西安等地读如“揍”)示范称为做样子,做样子不能理解为装样子。做样子(敷衍塞责)也等于装样子。谁敢做样子,拿他做个娃样子(拿他开刀),端掉他的饭碗子(炒他鱿鱼)。卖油郎敲梆子,看病先生开方子(药处方)。打油用溜子,打醋用提子,绣花用绷子(两个相扣的小圆竹圈),量米用升子。石匠碫(读如“段”)磨子(使磨平了的磨齿再锐利),木匠拉锯子,铁匠打錾子,笼匠做箅:箅:蒸食物用的,有空隙而起间隔和透气作用的木竹制灶具。

子。这样的子,那样的子——见笑了:我今天尽说了一些鸡毛蒜皮子。

几点说明:

一、现代汉语中“的、地、得”三字的用法各有不同,但是在关中方言里有特殊的地方。在关中方言里,“得”做谓语时读为“dǎi”,做补语时读为“dǐ”。为了避免误读,本文把“气得哭鼻子”、“拾掇得齐整些”中的“得”统统写为“的”。

二、关中方言区的读音也不尽一致。例如,渭河以北的人把“妈”读如“麻”,渭河以南的人读如“抹”。因此涉及读音问题,自己觉得怎样顺口,就怎么读。

三、对于方言,不同的人感受不同。年岁大一些的人熟悉而倍感亲切,中年人也觉得很有意思,青年人似懂非懂,外地人不甚了然。因此,本文对一些较为生僻的方言注了拼音,标明了该读的声调,对其含意也做了些简单的注解。

四、关中方言里有几个音比较特殊。例如:1.你我他中的“我”,其注音为ngè,或兀。2.眼睛的“眼”其准确注音为广ㄢ(方音第三声),并非拼音niàn。3.抹泥子中的“泥”其准确注音为ㄏㄧ(方言第四声),并非普通话拼音nì。

关中俗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