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10

第10章 方言(2)

陕西方言以关中话为典型代表。关中广泛流行的一些定型语句,简明凝炼,生动形象,富于哲理,这便是关中俗语,也可称陕西俗语。一般说来,俗语通俗易懂,但也有些俗语却需要揭示其本质涵义才能深刻领会其或耐人寻味、或引人深思、或给人以启迪的种种品格。

用关中语音读关中俗语,趣味盎然,倍感亲切。准确而适当地运用俗语可使语言鲜明生动,增强表达能力,可使文章熠熠生辉,文采斐然。

“差点窍”,“少根弦”,不是傻,就是憨。“缺成色”,“不够数”此辈人称“二百五”。

“阿谀奉承”、“拍马溜须”都是文人的话。老百姓的语言是“顺情说好话,舔尻子不挨骂”。

穷人身体好,腰里没(钱)。富人尽管有,身子却常“耍麻搭”(生病)。这可真是“有牙没锅盔,有锅盔没牙”。

“七寸子”歹毒可怕,“黑豆虫”称王称霸。未曾见天打雷殛,定会遭绳之以法。

旧社会穷人受恓惶:“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见面流泪是情之所激,过后才会诉说苦情。

“灯里没油黑下咧,人没钱咧龟下咧”。“龟下咧”即呈龟缩状,失去了活力。龟受惊扰时头尾和脚收入甲中。此处“龟”字用得惟妙惟肖!

“绾花子”(即绾个花结)的词义已经伸延:耍花样,耍手段,摆花架子,扎势给人看。

“娘娘婆好了还想摸奶头——没大没小,得陇望蜀”。娘娘婆是迷信传说中给人送子的善良女神。

小本生意挣了,大款面前把口夸。“荞麦地里刺荆花,人家不夸自己夸”。零星的刺荆花之与成片的荞麦花犹如小巫见大巫,其法术没法相比。

要说怪可真怪,“二尺五”(或曰“高帽子”)是假的人人爱戴。爱听赞扬的话既是人之常情,往往也是缺乏理性的表现。

古人云:“千里不贩樵。”今人说:“瓜倯昧种,担的拐枣进省。”“瓜倯”即傻瓜。“昧种”即愚昧之人,昧,读转音“闷”。“拐枣”:一种呈不规则拐状的廉价水果。

“今天想当个老板,明天想成个大款。”我看你“五六糖麻花”。,心动也,音霍,关中读转音“花儿”。

“跳楼价”,“大甩卖”,“买一赠一”你快来。心勿动,持理性。有道是:“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换一句话说,商家总比顾客“能”(精于算计)。

犬即狗。带犬字旁的字非凶即丑。人世间有很多这样凶恶和丑陋的狗:不务正业,整天闲逛的是“游狗”;帮豢养者做恶的是“走狗”,给人栽赃陷害的是“疯狗”;向权势者摇尾乞怜的是“哈巴狗”;耍无赖的是“癞皮狗”,耍无赖也叫“耍死狗”;分不清里外,认不准敌友的是“混眼子狗”。

有勇无谋是“大炮”,煽动他人是“点炮”,无的放矢“乱放炮”,冷嘲热讽是“砸洋炮”(用怪话砸呱人)。

关中人偏爱“货”。置“皮货”,办“年货”,给娃买“耍货”(玩具)。杂货铺里有“杂货”,山货店里有“山货”(杈耙扫帚之类)。聋子的耳朵“样子货”,我看人“不是货”(即坏蛋)。生个男娃“顶门杠”(传宗接代者),生个女娃“赔钱的货”。

人之贱称为倯:据学者任克先生考,倯音sónɡ,关中骂人的话。《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奴婢贱称也”。由此可知,“倯”乃骂人下贱之称也。陕西方言专家孙立新先生认为:“‘’()与‘倯’不同,‘倯’是阴平字,‘’是阳平字。”伍永尚先生认为:“,骂人的话,表示坏、懒、下流。但字变为倯。”

(音sónɡ):会弄小计是“怪倯”;常做坏事是“贼倯”;手脸不洁是“(音奴)倯”;木讷蠢笨是“痴倯”;不听规劝是“犟倯”;心术不正是“黯(音哈)倯”;说下流话,干下流事的是“龟兹:龟兹是古代时新疆境内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唐时该族一部分人迁徙关中。作为国名,“龟兹“读qiūcí。作为乐人,陕西人读如“归滋”。

倯”。龟兹即吹鼓手。旧时认为吹鼓手属下九流,故“龟兹倯”即下流坯子。

切磋“方言集粹”

我以为《陕西方言集粹》发表在《陕西老年报》上有其特殊意,因为老年人“爱屋及乌”之情甚于中青年人。他们毕竟在这黄土地上筑起的房屋里住了很长时间,对本地的土语方言耳熟能详。方言虽好,无奈日趋消亡。申正先生搜集这么多方言字,还列举了很多乡土味极浓的俗语。其抢救之举令人敬佩。

下面想对申文中的一些词条进行讨论,其中既有表示认同的印证,也有切磋中的不同认识。

“关中一些地方把人的发辫叫‘帽’或‘毛’”。此外,还有一种写法:“髦”,通常仅把幼儿的发辫叫“髦”。俗话有云:“大髦细,越看越着(chuó)气。”

“陕西大部分地方把凶狠残忍的人叫“(wɑi)人”、“娃”。“”也作“歪”,如《红楼梦》第一百零三回:“问问宝蟾再说歪话也不迟。”“”,关中地区读wǎi,不读wāi。

“家兄弟是方圆十里的娃,谁敢惹讶?”“讶”疑为“伢”,“讶”是惊奇的意思,而“伢”在陕西方言中是“人家”的合音词。

“关中多数地方把头叫‘’(sá)。”关中方言研究专家任克先生认为,应是“颡”,而不是“”。“”虽读sá,但意义相去甚远。如《集韵》:“,肉杂也”,并无头之义。”笔者以为:把头作“”这在陕西已经约定俗成。理据性应让位于习俗性。

“峃xué性子瞎”。“峃”:孙立新先生认为:横,口语读xué。

,可当蛮横不讲理,厉害得人不敢惹讲。如:“三峃二阎王,老大怕婆娘。”“峃”也当“横”讲,如:“峃跟顺(直)一样,鞭跟棍一样。”

脏话不登大雅之堂,但研究方言土语时是不避讳这些的。“:

音chuà,《正字通》收录此字。

”,“巴帽”。“”同“”,“”是将物体皮完整地剥下来。如“把蛇皮下来套在拐杖上。”“巴帽”即“巴帽”,这是一个很脏的比喻戏谑词。申文称,“”有“不成器”、“不争气”、“训斥”、“挖苦”等含义,其实这些词义都是由“巴”比喻引申出来的。

“两个瞎讼叽里咕噜,不知又给谁捏褚褚哩。”此处的瞎讼也写为“黠倯(hǎsónɡ)”。“黠”是心术不正,“倯”从人,松声,乃人之贱称,如“懒倯”、“脏倯”等。

“巴豚”(bàdú)是对矮子的贬称。”其实不仅指矮,还含有胖的意思。关中把矮而胖的人叫“巴豚瓮”,即这个人像矮而粗的瓮一样。此处“巴豚瓮”即“八斗瓮”。

“关中许多地方把膀胱叫尿脬(páo)”。“脬”是个俗字,使用范围很广。南方人和北方人(不仅是陕人)都把膀胱叫“尿脬”。不过南方人不读niào pǎo而读suài páo。关中农谚:“一脬尿,壮三料”,即肥效可长达生长三料庄稼的时间。

“(páo)牛指未骟割专门作繁殖配种的公牛。”陕北吴堡一带称公牛为“牛”。牛自然可以用来繁殖配种,但不可以反过来说,“专门作繁殖的公牛叫‘牛’”,因为除专门作繁殖配种的公牛叫“牛”外,未曾交配过的公牛也叫“牛”。

“儃,tǎn音毯,意性太慢也。”《辞海》:儃,音chán;儃徊,不进貌。由此可见:“儃”的标准音chán和方音tɑn有某种衍化关系;“儃”的“性太慢”也是由“不进貌”转化出来的。

“zhǒu音肘,意用手执、撑也。”“他两只手把一装子粮食过头顶啦。”此时,“”不仅是“执”、“掌”,还有转化出来的“高举”之义。关中人把木偶(戏)叫“乎子”,此时“”又有“执着并来回转动”之义。,关中方音读如“肘”。

“关中不少地方把打耳光也叫“”jù(音录),比如‘你一耳光’等。”此处注音中“j”系“l”之误。,西安等地方音读lǒu不读lù。“”,也写作“”。

“抶bié音蝶,意打、击也”。此处注音中“b”系“d”之误。“兴平、武功等地方也叫撇die(音憋)”。此处注音中“d”系“b”之误。“你过去把他撇两下,他就安宁了。”这里“撇”读bǐe。”两个小孩子攥紧棰头(拳头)互相碰击,高陵、三原、泾阳一带把这种动作叫“撇棰”。这里“撇”读piè。作为方言字,“抶”还有另外一个写法——挕(dié)。按关中方音,“抶”、“挕”均读dié,而不读diē。

“掯kēnɡ音坑,意为刁难逼迫。”按照普通话标准读音,“掯”读kèn;“坑”读kēnɡ。有趣的是这两个读音相近而字形迥异的字在词义上有共同之处——使人受损。当然也有区别。坑:陷害,设计使人受损。例如:“这个卖菜的耍秤杆子坑人哩。”掯:刁难,勒索。例如“村子里只有一个小卖部,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掯家店,但有时也只好到那里买东西。”在关中,“掯(kēn)家店、”“坑(kēnɡ)家店”两种说法都有。

“扽dūn音顿,意抻、扯也”。这是一个普通的口语词,一般字典里都收录。普通话里读dèn,关中方音读dūn。在关中,表现上不够大方(多指花钱小气)的人被叫作“扽不展”。

“墼音胡基,它是用墼模子槌打的用于砌墙的土坏,关中叫‘墼’。关中方音读如“胡期”。此处“槌打”的“槌”应作“搥”。“槌”是工具,“搥”是动作。“搥”也写作“捶”。孙立新先生在他的《户县方言研究》中提到了一个俗字“”。这个字正是打土坯用的工具。这个会意字既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

“待诏dqi zhɑo音代章。关中把剃头(理发)的人叫‘待诏’,把理发店叫待诏铺,这种叫法似有贬意”。这里注音中的“q”系“ɑ”之误。“音代章”的“章”,作为借字注音不准确。据景尔强《关中方言词语汇释》:待诏,音dɑi zhɑo。“唐代曾置翰林院,凡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技术之流,均居养其中,以待皇帝诏命。故有画待诏、医待诏等称。因此,宋元时期对各色人均尊称为待诏。”可见关中人把剃头的叫“待诏”是一种尊称。也由此可见,关中一些方言土语其实是雅言。

“cú音出儿,意快速、迅疾也。”“他刚才还在这儿,咋一听说叫他去干个啥,儿就溜了”。另有一词“登儿”与“儿”相类似。“他刚在这儿,咋登儿一下就不见咧。”“儿”指的是行动快速,“登儿”强调的是时间短暂。此外,还有一个(vir)::音入儿切。《广韵》:,余律切,飞快。

字。儿比儿和登儿更快更短暂。例如:“啥东西飞过去了,我没看清楚。”“儿一下就不见咧。”

“木纳mu nɑnɡ音暮囊,其意为质朴而不善辞令,出言迟钝,是麻利的反义词。”合成词“木纳”,普通话里读mùne,关中语读mūnǒnɡ。在词义方面,普通话强调语言迟钝,关中方言强调行动迟缓。毛主席有两个女儿,一个叫李敏,一个叫李讷,取“敏于行而讷于言。”关中方言里,“木木讷讷”,即慢慢腾腾。

方言问题指瑕

日前,友人到本市某酒店嘬了一顿,回来送给了我一张卡片。我说:“该不是诱人入彀:诱人入彀:即诱人陷入圈套。彀(ɡòu),张满弓弩。彀中,箭能射及的范围。

中的优惠卡吧?”他答:“不,这是一张文化牌。”我接过来一看,正面是某某酒店,下面有订餐电话和地址,背面是一些有注音和有释义的陕西方言字(词)。

好一个聪明的店老板!陕西乡党见到这些字倍感亲切,外地人也会觉得十分新奇。因此,都可能去“光顾光顾”——或寻古怀旧,或感受异乡文采,这实在是一项令人叫绝的创意,也是折射出古城文化底蕴的一束亮光。

好一个粗心的店老板!惊喜之后,我仔细咀嚼、品味,发现共计25个方言字词中,竟有近三分之一的词条存在问题——当然仅是个人拙见。愿借陶渊明一句话,“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打摭dàzhě指收拾整理物品。”释义不全。吃饭后洗涮锅碗也叫“打摭”。陕西方言中,打摭的“摭”读“折”。

“延chàn舒服,好的。”“延”系“”之误。身心舒展曰“”。(彼此)关系很好叫“”:学者任克先生认为:蒇有别。:身心舒展。蒇:办事妥切。陕西方言专家孙立新先生认为,善在古代有“常演切”,正好读作chǎn。

。例如:“我最近人不”,“伢:伢,陕西方言中的代词。音niɑ(去声)时义为他,音niɑ(阴平)时义为他们。

两个得很”。

“怜línɡxǐnɡ聪明。”“怜”系“灵”之误,“”系“惺”之误。

“褥nóu可爱。”释义范围应加以限制——仅指幼儿“可爱”。例如可说“我娃褥得很”。

“苕拂tiáo fú扫帚。”此处,“苕拂”系“笤帚”之误。

“夜个儿yēyéěr昨天。”方音有三种读法:yēɡèr、yēɡě、yèrɡě,而没有“yèɡěěr”的读法。

“依ɑi靠近叫依。”方音为“nɡǎi”,而非“ɑi”。

我估计店老板不是这些方言字的考据者,而是“拿来”者。但“拿来”时漫不经心,还有些随意,最后匆匆忙忙“出笼”,难免贻笑大方。玉有瑕,美中不足。创意好,差错太多。但只要认真改正过来,还算做了件好事。

试用秦腔读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