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62

第62章 其他(5)

2009年2月《江南都市报》刊载了一篇《背诵十余年,变身活字典》。文中说,江西上饶奇人李克军,最初为了解除烦恼,开始背《新华字典》,一背就是十多年,至今能够倒背如流,只要你说出任意一个汉字,他不仅能在两秒钟内准确无误说出字在哪一页,还能告诉你这一页里有哪些字,并能顺序不差、一字不漏地讲出来。这又是何等功夫!

《新华字典》收录了一万多个字。李瑞英、李克军都可以说自己认识的汉字有一万多个。一般人大约能认识三四千字,据说认识了这些字大体上就够用了。但谁也说不准自己到底认识了几千字。有没有一个能够测定自己认识了多少汉字的方法呢?回答有肯定的。台湾心理学家张耀翔做过有趣而简便的试验,他抽样找出100个汉字,由被测者在不做准备的情况下认读。知音知义算一个,知音不知义或知义不知音算半个;每人统计一下这100个字中自己认识了多少然后乘以135,就是此人认字的数目。经过抽样调查,这个方法测定出的结果比较具有准确性。现把测定试验所用的100个字抄录如下:

花和叩切全奔科直台腓职谨異璧纲纣鲳壁密岛邦朵侨俱俞助协噜汁畸喋枯狂疆桔瘦羹蚤药荫抽辩鲤策窝放消漕时胐烝滥旂遥氨郯蘸鉷坺增挂扞乔您揞桀樗栊殳撬泐磟确赚饳撮闳灵缰簸蛊蛮瘰蓉猿脓臜菱踅鴂覜獾纰鎝党肝髌鸥鳍舘

上述100字中你若认识40个,则40×135=5400,也就是说,你认识的汉字大约有5400个。如果测出你认识的字少于2000个,那么,你就得赶紧多学学了,因为这个数目说明你读书时碰到的拦路虎多了。

朋友,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认识汉字的大概数目字,或想了解他人识字多少,就不妨用上述方法来试一试。

政治家也玩“自我拔高”

人们以身材魁梧为美。低个子的人多留背头,少有留平头的;所穿皮鞋也让鞋匠将前掌和后跟加厚,意在自我拔高。而这些是属于个人自由,他人未便厚非。但是低个子通过弄虚作假来和高个子比试一番,这时却难免遭人议论。不过争胜好强是人的天性。天性作弄人时,一些政治家也会干出看似聪明实则荒唐可笑的事来。这不,眼前就有一例——6月8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法国电视台近日播放的一段该国总统萨科齐在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上的演讲视频出了大洋相。为了在电视画面上身高不输给奥巴马,萨科齐演讲时用板凳“增高”。但摄影师不小心将小木凳拍入画面,播放时让萨科齐的秘密曝了光。据说萨科齐屡次刻意掩饰身高差距。他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几乎都以“高跟鞋”示人,这也成了他穿着的标志。2007年萨科齐偕新婚夫人访问英国时,眼尖的媒体又发现了他的“高跟鞋”。同时,为照顾丈夫的感受,身材高挑的布吕尼总是穿平底鞋,以缩小两人的身高差距。而当萨科齐和布吕尼站在一起合影时,为了身高般配,萨科齐不得不辛苦地踮起脚尖。萨科齐看到了如上报道时大概会说:“讨厌,这是我个人的自由。”但老记们也会说:“很抱歉,萨科齐先生,猎奇求异是我们的天职,观察入微是我们的习惯。”有媒体还记叙了这么老辣的一笔:“法国人一直寄希望于总统萨科齐能像拿破仑一样,以强硬的姿态把法国重新带入世界政坛中心。然而他们发现自己错了。萨科齐的政治能力完全无法达到拿破仑的高度。两位政治人物唯一相似的地方只有身高。”这让身高只有1.65米的萨科齐倍感尴尬。

无独有偶。写到这里,笔者又想起早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往事一桩。刘杰诚先生在他的《毛泽东与斯大林》里说,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隆重的中苏条约签字仪式。毛泽东和斯大林亲自出席。代表中国签字的是中国政府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代表苏联签字的是苏联政府外长维辛斯基。毛泽东的个头比斯大林稍高一些。但在签字仪式上照相时斯大林轻轻向前移动了一下,所以在照片上,他就显得和毛泽东一样高了。刘杰诚先生含蓄地稍带了一笔:“至于斯大林当时为什么向前移动谁也说不清楚。”其实,谁都清楚,斯大林的移动是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拔高自己。只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谁都不愿意说清楚。

“明日”演绎出的故事

“明日”是个偏正结构的名词,义为次日。然而这个词义简单明了的“明日”却演绎出了两个弯弯绕的故事来。

有个饭馆老板忽然心生一计,给店铺门前挂了一个牌子,上写“明日吃饭不要钱”,想以此吸引更多的食客。次日果然有人吃饭不给钱,但老板不依。那人说:“你的牌子上不是写着“明日吃饭不要钱”吗?”老板:“今天这个饭钱你可得给呀!”这个食客一时绕不过来,只好掏钱走人。饭馆老板的字典里,“明日”的意思是:明日复明日,明日无穷尽,实则无“明日”。

清代禇人获《坚瓠:瓠: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瓠,音hú。

续集》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明代松江有个“明日再来太守”赵豫。每逢有人来告状时,他总是说:“明日再来吧。”结果有不少人再来时不是告状,而是撤诉。原来这些人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气头正旺而又按捺不住,这才告状。从衙门回去,经一夜思量,气就消了一半,再经人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诉讼不养家,养家不诉讼”,“得饶人时且饶人”——最后终于放弃打官司。明智老练的赵太守采用了冷处理方法,化干戈为玉帛,自己清闲了许多,还赢得了“居官慈惠”的好名声。“明日再来”中的“明日”并非确指“次日”,意为泛称的“改日”,当然也包括了“次日”。太守的本意是“能不打官司,就不要打官司了”,但说出来的话表面上却是:“我愿为你们排解纠纷,只是改个时间。”

有感毛泽东荐人未遂

时下媒体曝光落马高官,除贪污腐化那些事外,还常有依仗权势横施淫威,或安插心腹,或肆意荐人。社会上还留传一句话——“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句像是别人说的不带褒贬之言,实则深刻地道出了用权者的疯狂行径和贪婪心态。荐人腐败现象,在特定环境和特定时间,下级单位和群众有看法,没办法。

近读《毛泽东书信选》,看到毛泽东荐人未遂之事颇有感慨。1954年3月2日,毛泽东致秘书田家英信称:“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苟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长年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北京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李淑一女士,请她表示意见。”

北京文史馆是毛泽东眼皮底下的一个小小的单位,敢于坚持用人标准,自己认为条件不符的人,即便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所荐者,也不予录取。这种坚持原则的精神何等可贵!

作为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才华横溢,中共八大第一次全会上毛主席所做的报告就是他起草的。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地为毛泽东办事,但绝无奴颜媚骨,从不干吹喇叭抬轿子的事情,从不帮倒忙,不愧是毛泽东的好秘书!

再说毛泽东本人,他对元配夫人杨开慧感情极深,人情味很浓,处事周密细致,并不因为“挡驾”而恼怒,即便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他也不再向北京文史馆推荐。他尊重地方单位坚持用人标准的意见,而另想它法帮助。一代伟人的心胸何等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