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之所以叫“象”棋,是因为:“象”是“相像、模仿”的意思。“象棋”模仿战争,有将士相、车马炮。所以叫“象棋”。
渊源
象棋源远流长,究竟起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据载,中国战国时即有“昆蔽象棋”这一类称谓。西汉时有“燕则斗象棋”之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宇文邑制《象经》。唐代以来又有“橘中戏”、“象弈”等称谓。到了南宋时,体制已与现行体制完全相同了。
象棋被誉为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融艺术性、娱乐性为一体,熔技巧性、思辨力为一炉,并以其特有的魅力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其普及程度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地步,它的着法惊险奇巧,变化莫测,既有严密的逻辑思考,又有深远的战略理论。因此,它为一代又一代棋迷们耗终生精力长期探索,潜心钻研。
象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增多,象棋已为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接受。1983年马来西亚成立了“亚洲象棋研究会”,它的宗旨之一就是“提倡研究象棋棋艺以促进象棋国际化。”象武术、京剧一样,它已经走出了国门,定会不断地发扬光大。
盲棋
有一个行人借宿在一户人家。吹灯入睡时,忽然听见主家婆媳两人在低声对话:“相三进三”,“马二进一”……客人很惊讶,以为借宿到了神仙之家。其实这是在下盲棋。
盲棋,亦名蒙棋。意思是,不看棋盘,凭记忆心算,用口述进行对局。《文山别集.纪年录集注》:“公(文天祥)暑月喜溪浴,马弈者围子善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暮。”当代“中国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擅长“盲棋车轮战”。据说,他能够以盲棋形式与十多个“明眼人”轮番作战。这不是活脱脱的“神仙”吗?
何其相似乃尔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个在东方开花,一个在西方结果。它们都拥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神奇的魅力,享有人类文明瑰宝之盛誉,占有各类大型比赛中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在竞意志、竞毅力、竞逻辑思维推理和果敢决断诸方面,两者完全相同。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是模拟战争性质的棋类。除上述情况外,两者之间还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有些甚至相似得出奇。现在让我们从四个方面对两者加以比较。
1.兵种的设置(名称)
中国象棋中设有一将(帅)、双车、双马、双士、双象、双炮、五兵(卒),有七个兵种,共32枚棋子。国际象棋中设有一王、一后、双车、双马、双象、八兵,有六个兵种也是32枚棋子。从兵种设置上看,中国象棋仅独有“士、炮”,国际象棋仅独有“后”,其余车,马,象、兵完全一样,两者的车、马、象也都是成双配置。
为什么中国象棋中有“炮”?这是因为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并首先应用到军事上:宋时已经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火炮。一盘象棋的对弈就是一场古代战争的再现。国际象棋中怎么出现了女人——“后”?难道行军打仗时还可以携带老婆吗?对的,高级将领带老婆确实是有的,我国西楚霸王南征北战时不总是带着他的爱妾虞姬吗?武装爱红装,不管白皮肤还是黄皮肤,在人性上都是相通的。
2.军中的首领
孙子曰:“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意思是说,精通兵法的将帅是掌握人民生死命运的人,是国家安危的主宰。将(帅)和王、后的名称不同,但其“主宰”的地位完全相当。整个战争过程中,将(帅)和王、后都受到各自麾下:麾下:指将师的部下。麾,音hūi,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的全力保护。它们的安危维系着全军,它们的存亡标志着全军的胜负。
3.棋子的着法
在棋子的着法上,我们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将(帅)和王、后都可以上、下、左、右行走,但都仅限一步;两者的兵(卒)都只能有进无退。还有更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地方,这就是中国象棋中“马踏日字象飞田”的特殊着法,竟然在国际象棋中找到了对应的相似,即象斜飞,马拐行,你说奇也不奇?
4.其他方面
两者都有“吃子”“将军”“应将”“将死”的过程,都有“摸子动子”“落子无悔”的规定。在被“将军”时的“应着”,两者都采用了三种完全相同的办法:一是将(帅)和王、后躲避到不受攻击的地方,二是吃掉对方“将军”的棋子,三是用自己的其他棋子“垫将”。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是东西两个不同的棋种,当然在名称、着法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各不相同的地方。按说,两者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应视为正常。但是看完了上述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不能不惊奇地感叹:何其相似乃尔!
江湖排局
西安乃文化古城,中国象棋在这里无处不有处处有。此外还有一道令人驻脚凝神的独特风景线——江湖排局地摊。
江湖排局旧称江湖残局。把江湖和残局联系起来,这和江湖艺人有关。旧时艺人,如打拳的、说书的、捏面人的、唱小曲的,以一技之长浪迹天涯,叫走江湖。精于弈道者熟背几十盘残局云游天下,以棋会友,混一碗饭吃,也属于走江湖的,他们摆出的残局被称为江湖残局。这些人摆出来的残局,一般来说并不是真正的残局,因为满盘棋往往很难走出那样的格局。这种复杂多变、高深莫测的棋势是由象棋大师或专家呕心沥血,苦思冥想排演出来的,所以确切地讲,应该叫象棋排局。象棋排局是一个大概念,大范畴,下边还可分为字形排局、图形排局、连照胜排局、宽紧胜排局、普通和排局、宽紧和排局及七子和排局。所谓江湖排局是江湖弈者从后三种和排局里精选出来的一些棋势。为什么要选“和局”呢?这是因为摆摊设局者按江湖规矩要礼让客人任选黑红。这样即使你把和局中的某盘棋看透了,他也能和你打个平手,无论如何他也不会输棋。相反,如果客人一步走错,他就稳操胜券。
江湖排局构思精巧,奥妙莫测,你纵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猜解。有时你以为某方子多实力强,而且形势很好,甚至三五步即可取胜,殊不知你已落入陷阱。有时一方看似岌岌可危,必败无疑,于是你挑反方,但是对方却采取解杀还杀的手段,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江湖棋手也有其职业道德,赢钱以糊口为限,时下的行情,大约一盘棋就是个块把钱。客人输棋后,付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代价,摊主还会告诉你那盘棋的奥秘所在。应该说,这是为人们休闲生活中增添了一种乐趣。若有谁责难江湖棋手,围观的棋迷们是不会答应的。当然确有一些痞子棋棍,他们或以“争强”、“抬杠”诱人入彀,或用激将法骗人上钩,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地坑人。这种人属“卖当”之类。他们自知行为不轨,往往在得逞后立即溜之大吉。对此,社会舆论应该给予谴责,棋迷朋友们也要擦亮眼睛,学会区分江湖弈者和痞子棋棍,对后者要特别警惕,必要时应给予当众揭露。
象棋方言术语
中国象棋既是传统文化,又是大众文化。闹市茶寮中,瓜棚豆架下,都有车马炮阵地。由于棋迷广布九州辽阔地域,所以又产生出了一些色彩斑斓的象棋术语。这里小辑陕西、北京几个象棋方言术语。
踩陕西方言里,把马吃子叫踩,把吃车叫踩车,把吃士叫踩士。踩即践踏,显示了马蹄的威力。
躗坐陕西方言里,把将(帅)左右吃子和向上吃子称躗。躗,音wēi。《说文》:“牛以蹄踢而自卫。:踢者践也。《改倂四声篇海.足部》引《龙龛(kān)手鑑》:“(ɡuì),践也。”践者踏也。
”将(帅)从上往下吃子叫坐。这种将(帅)吃子着法的称谓躗和坐十分形象贴切。
劐开劐,音huò。车炮横行叫劐,或叫劐开,意在下一步进攻,或避开敌方的进攻。陕西人把密集在一起的东西分开叫劐开。象棋术语借用了这一方言词。
乍:乍,关中方言读zā,义为举。《汉语大字典》:乍,zhà,耸,竖。元白仁甫《梧桐雨》第三折:“吓得我战钦钦遍体寒毛乍。”
士(pià)士支撑互训,支士即撑士,就是把士向上斜移一步。陕西方言里把支士或撑士,叫乍士或士。乍,音zhà,举起之义。“乍起羊角士,不怕马来将”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战术。,音pià。以手裂物曰。被半之物呈“Y”形。这个字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北京是我国首都,在早也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北京方言因此而产生了附加值——一些北京方言字进入了普通话,又一些方言字渗透到了其他方言里。
拱卒(兵)拱卒(兵)指小卒(兵)前进一步。北京方言里,拱字有三个义项:一、用角抵触,如“老绵羊拱他”;二、用身体某部分撞击,如“他用胳膊拱了我一下”;三、排挤,如“你想把我拱走,没门儿!”拱卒(兵)的“拱”和上述三例中的“拱”在意义上是相通的,贴切而恰当。有人把卒(兵)前进一步叫“攻卒(兵)”。在这里“攻”远不如“拱”形象生动。象棋辞书和一般辞书均取“拱”。换言之,这个方言字已经进入了普通话。
官赢“官”是解放后北京青年口语中出现的一个词语,有“肯定,一定”的意思。通常,棋下到已能看出胜败绝对趋势时,或一子定乾坤时,称即将取胜的一方为官赢。陕西棋迷已经吸纳了这一词语。
闷儿炮打九宫,使对方将(帅)无法逃逸而闷死在宫中。北京棋迷简称此招为“闷儿”(读mēr)。陕西棋迷也吸纳了这一词语。
臭棋篓子北京方言里,“篓子”指爱好某种文娱活动的人。戏篓子即爱好听戏而且懂得很多戏的内容的人。臭棋篓子指爱好下棋但又下得很蹩脚的人。陕西棋迷现在也用这个词语来调侃自己的对手。
以上三例便是北京方言附加值第二个方面的体现——渗透到其他方言中。
将(帅),音kuǎi。北京方言里,义为崴,撇;又义为步行。将(帅)就是把将(帅)移离中线。
篓着篓着就是臭着。北京话里,篓有(技能)低劣之义。篓着、臭着都是拙劣的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