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作了不同的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首绝句又变成了一首自由诗。新的间歇仍然保留了原诗节奏感,诗情画意也没有什么大的伤害。这一尝试,看似简单,其实颇具匠心。
还有人标新立异,也给这首诗重新标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改动后,“纷纷”修饰的是行人,而不是春雨;欲断魂者向酒家打听牧童,而不是向牧童打听酒家。也是一字不增,一字未减,人物关系变了,情节变了。但十分难得的是,新组成的文辞居然大体通顺。这也算得上是一种鬼才之能吧。
有位剧作家,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清明》诗改成了独幕短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时间、场景)
【路上。】(地点)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用标点符号对原诗重新包装,全剧组合得十分巧妙。有时间、地点、场合,有人物、台词,简短明了,又给人以无限遐思的空间。剧中只有两个人物,每人又都只有一句台词,手法何等洗练。
《清明》诗的翻版,除了标点包装手法外,还有另外一些形式。
《清明》诗改写。清初,清兵渡江南下,民众纷纷逃往山中。兵荒马乱,很多塾师失业。有人改《清明》诗:“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这首诗及时反映了社会现实及教书先生的困境。
《清明》拟古。“清明时节泪纷纷,九亿人民欲断魂。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面出妖精。”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游戏,而是一篇声讨“四人帮”的战斗檄文:檄文:xíwén,古时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清明》拟古即仿拟《清明》诗之作。这类诗的数量较多,这里再抄录一首。“某局近日乱纷纷,群龙无首欲断魂。借问局座何所在?秘书遥指度假村。”一首拟古短诗将一个领导人的腐败现象和一个单位的混乱局面刻画得入木三分。仿照古诗的语言形式,而改换原作的思想内容,铸造新的篇章,在修辞学中叫拟古。这种手法也叫旧瓶装新酒,能给人某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剥皮《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缩诗改诗实际上是剥皮,故称剥皮诗。缩诗改诗者说:第一句点题,“清明”二字不必书出;第二句“行人”,当然在“路上”,“路上”二字是蛇足;第三句有问号(?),“借问”二字反嫌累赘;第四句改后精辟而又不失原意。歪改者有歪理,还真的歪出了个子丑寅卯来。其实这是一种文字游戏,不可当真。唐时并没有问号“?”,“借问”又是个敬辞,删掉在语气上则有嫌生硬。
方言对译。有位陕西乡党,用地道关中方言对《清明》诗进行对译。“清明时节雨漴漴:漴,音chónɡ。象声词。水声。《玉篇.水部》:“漴,水声也。”清毛奇龄《谒嵩岳》:“烟霏春渺渺,水滴干漴漴。”
,路上行人没有啥。借问酒家在阿达?牧童遥指在兀搭。”这里的“漴漴”和原诗中的“纷纷”显然不合,原有的诗情画意也荡然无存——一瓶美酒变成了一瓶矿泉水。另外,可以看出,译者把“路上行人欲断魂”理解为“路上行人稀少”。这点姑且不论。但应该说,将原诗四句话每一句的后半部分改为方言,基本保留了该诗的原貌,也算是七绝,也押韵脚。“漴漴”、“阿达”、“兀达”、“没有啥”这四个方言词语既新鲜,又有较强的节奏感。通俗化、乡土化的译诗使陕西人一听就懂,倍感亲切,又令人忍俊不禁。此外,还有与原诗特色相同的一点,这就是译文用词也很通俗浅显,但却非常洗练生动。当然,读者知道这是戏作,所以并不怀疑译者对原诗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有一首关中方言《清明》诗:“清明唔阵雨唰唰,路上行人愁日塌(指难受到了极点)。打听酒店在阿搭,碎松(倯)乍:乍,方言音zā,义为举。《汉语大字典》:乍:zhà,耸竖。元白仁甫《梧桐雨》第三折“吓得我战钦钦遍体寒毛乍。”
手兀不啥(那不是啦)。”同样,这也属逗人一乐的戏作。
反《清明》诗。即“反其意而用之”的六言诗。“清明时节无雨,路上行人回家。借问酒家何处,遥指出墙杏花。”对《清明》进行极小限度地增删,换言之,极大限度地保留了该诗原貌,但却使其原意反了个个。不是高手难有这般手段。
《清明》诗未见于《全唐诗》和多种唐诗选本,这一现象让人难以理解。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只靠了旧时供蒙馆用的《千家诗》的收录,《清明》诗居然成了不朽的经典。《清明》诗的翻版多多又折射出这一经典的无穷魅力。
屁故事
《玉篇.尸部》:“屁,泄气也。”常用来骂人或指斥诗文、语言的荒谬。如屁诗,屁话,你懂个屁。“屁”是一个不雅字眼,难登大雅之堂,但又是一个趣字,生活中人们常喜欢拿“屁”说事。
屁颠儿报载,某企业老板欲以“屁颠儿”注册商标,两次申请均被国家商标局拒绝,原因是“屁”字不雅,有不良社会影响。但该老板认为:“屁颠儿”一词是北京土话,形容一个人非常高兴的样子,是个褒义词;“屁颠儿”是整词,不能拆开来看,其词义和“屁”毫无关系。他认为,国家商标局硬把这个词拆开来看是荒唐可笑的,因而一纸诉状将它告到北京市某中级人民法院。这位先生表示非常有信心打赢这场官司,一定能“放响中华第一屁。”这个老板真够聪明——不管官司输赢如何,他所策划的炒作都会取得生意促销上的社会效应。
屁无捐刘师亮嘲讽国民党时期苛捐杂税太多,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故意便用粗俗字眼入联,取得了辛辣针砭时弊的效果。一首小诗便是投向敌人的一把匕首。
屁论某学究写了一篇短文《屁论》:“屁者气也,五谷之臭味也。人食五谷杂粮焉能无屁也。”
“狗放屁”的词序变化“狗放屁”是一种生理现象,不足为奇。“放狗屁”是一句骂人的话——称对方说话犹如放狗屁。也就是说,他是狗,不是人。“放屁狗”这句话就更损了——说对方什么都不会,是一个只会放屁的狗。
你把狗屁放出去还有一个“放狗屁”的故事。一个小孩子用石子打猪,被主人看见了,主人将他关进猪圈,说:“如果你能说出一件让我确实佩服你有本事的事,我就放了你,如果说不出,你就别想出去。”这个小孩想了一想说:“大叔,我名叫狗屁,你就别生狗屁气——你放了狗屁,狗屁才能出去;你不放狗屁,狗屁就不能出去。”主人知道这是先自损而后戏谑,但确实佩服这个孩子的急智,放走了他。
放驴屁古代文人有在旅游胜地题诗题辞的习惯,留下了不少耐人寻味的华章。后来有些人仿而效之,于是到处可见大煞风景的涂鸦。“×××到此一游”,有写的,有刻画的,面目可狰。有人在“×××到此一游”旁边题写了一首诗:“此墙上面文字多,非文非诗亦非歌。吃完青草放驴屁,有才何不早登科。”题诗者反对别人乱涂乱抹,玷污白墙,他自己没有署名。谁知后来又有人在这首打油诗旁批了几个字:“此乃放驴屁之诗也。”
缘何放屁在高墙某学士游览楞伽山,见其殿壁上有几首乱七八糟的所谓诗,他也在殿壁上题了四句打油诗予以讥讽:多时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二长;不是诗人长丈二,缘何放屁在高墙!
两面都有屁的墙不倒有一首称“到此一游”为放的屁诗:“如此放大屁,为何墙不倒?另面也有屁,把墙顶住了。”
借屁奉承有一个关于放屁的经典笑话。一个富翁在堂屋和两个客人说话时,忽然放了个大屁。一个客人说:“响屁不臭。”另一个说:“不但不臭,还有一种异样的香味。”富翁闻言大悲,说道:“听人说屁不臭则五脏内损,我的死期不远了。”这时第一个客人用手在空中一招,用鼻子连闻,然后说:“臭味刚来。”第二个客人用力吸气,接着皱起眉头说:“臭得厉害。”
冥国借屁奉承在人世间,借屁来进行阿谀奉承的人实在是一种有本事的人。有吃捧者,这才有捧者。这类现象在冥国也有。一士人死后谒见阎王,王忽放响屁一个。士人即拱揖进辞道:“伏维大王高耸尊臀,洪宣宝屁,依稀乎竹丝之声,仿佛乎麝兰之气。臣在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大喜,命牛头牵领其人去别殿,赐以御宴。行至中途,士人回头对牛头赞道:“看你两角弯弯,好似天边之月,双目炯炯。浑如海外之星”。就这么短短几句颂词,把牛头拍得舒舒服服的。牛头一高兴,便扯士人道:“大王御宴还早,你就先到我家吃个便饭吧!”
屁字虽不文雅,但是人们往往难以脱俗而用,所以它的生命力并不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