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51

第51章 集萃(2)

nè音。“那么些”、“那么着”、“那么点”中的“那”,在口语里常常读nè音。

以上谈的是当“那”同时兼具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时共有十一个不同的读音。不过随着语言的进步和发展,指示代词“那”和疑问代词“哪”开始分道扬镳,因此“那”有十一个读音已渐成为历史。

(八)同声韵字最多的是yi

读yi音的字,《现代汉语词典》里有103个,《辞海》里有159个,是汉语里同声韵字最多的。同声韵字(词)连用,听起来往往令人难以分辨,如前些日子央视台特别节目中的“神州看神舟”。但汉字是表意文字,看起来还是明白的。

下面请看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的一篇看得懂却听不清的妙文《漪姨》:“漪姨倚椅,悒悒,疑异疫,宜诣医。医以宜以蚁胰医姨。医以亿弋弋亿蚁。亿蚁殪,蚁胰溢。医以亿蚁溢胰医姨,姨疫以医。姨怡怡,以夷衣贻医。医衣夷衣,亦怡怡。噫!医以蚁胰医姨疫,亦异矣;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这篇文章,对于即使熟悉文言的人来讲,如果单凭听,也会如坠五里云雾;而对于略懂文言的人来说,如果来看,却能知道大概意思。现在我们把这篇文章翻译成语体文。“一位名叫漪的小姐,斜靠椅子,显现出一副忧郁的神情。看来她是患了某种疑难怪病,需要送去治疗。医生认为应该用蚁胰来治。于是他用了一亿支箭射死了一亿只蚂蚁。蚁胰流出来了。医生就用这些蚁胰来治漪姨的病,终于治好了。这时她的表情怡然自乐。出于感谢,她把自己的一件洋服赠送给医生。医生穿上了洋服同样怡然自乐。咳!医生用蚁胰治病已是一件新鲜事,漪姨把洋服赠送给医生更是一桩奇闻。”《漪姨》一文用了30个读yi的字,叙述了一个颇为离奇的故事,显示出了赵元任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折射出汉语言简而意赅的特色。

(九)最容易写错的一个字

“感冒”二字常说常见,其中的“冒”字,十人九写错,是汉字里书写出错率最高的一个。你可以对一批一批人测验,方知此言不谬。

《说文解字》:“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物也。”“冃”是个象形字,“冂”是一顶帽子,“二”是帽子上的装饰物。“冒”就是帽子的意思。这是个会意字——眼睛上面有个覆盖物(帽子)。因此,“冒”又引申出了覆盖义。随着语言的进步发展,“冒”字的义项逐渐多了起来。在大型辞书《辞海》里,“冒”有11个义项。此外,陕西方言里也有一些带“冒”的词语。如:冒失鬼、胡吹冒撂、胡(duí)冒碰、胡叫冒答应,等等。

如果把合体字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称作部件的话,“冃”(音mào)是一个专用部件,“曰”是一个通用部件。“曰”可以用于沓、量、最、等很多字中,而“冃”只能用于“冒”、“冕”二字之中,而“冒”、“冕”的意思都是帽子。因为“冃”本来就是帽子。很多人把“冒”字写错,主要原因是对专用部件“冃”不太熟悉,把专用部件“冃”当成了通用部件的“曰”。还有一些人不知“冒”是个会意字,把“冃”写成了“月”。

总之,“冒”是一个常用字,不可写错,而明白了“冒”字的构字道理也就不会写错了。

(十)汉字的信息量最大

“信息”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音信,消息;二是信息论中的一个名词,即通过指令、数据、符号等发出的对接受者来说在此之前没有获知的消息。本文标题中的“信息”指的是后者。

在联合国的档案馆里保存着很多语种的文件。找汉字文件最容易——哪本最薄,那本就是。汉语言简意赅,可以用较少的篇幅容纳较丰富的内容。因为汉字属方块型,是平面文字,平面文字比印欧线型文字储存的信息多。一位日本学者曾说,每个汉字就是一个IC(集成电路)。

信息论专家冯志伟教授在12370个汉字的范围内测出的包含在一个汉字中的熵(信息量)和其他文字的熵,分别为——

汉字:9.65(比特);

英语:4.03(比特);

法语:3.98(比特);

德语:4.10(比特);

俄语:4.35(比特)。

可见汉字的信息量最大,远胜于其它文字。

笔者曾向一位学软件专业的大学生请教:这里,以比特为单位的熵是怎样求得的?他的回答是“信息总量除以用来描述的汉字的数量。”

笔者还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文中说:“有人为汉字信息量大而骄傲,殊不知它使得中文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成本加大。”笔者是信息论的门外汉,但却想对此述说谈一点看法。世界上很多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汉字也不例外。不错,汉字的信息量大,这对初学汉字的人来讲的确造成了一些认知方面的困难,但是过了认知关之后却是另一番情况——汉字犹如精兵强将,可以以一挡十;汉语言简意骇,运用起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中文信息的管理和转递因此而遇到麻烦,说到底是一个运算速度问题。中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时曾用过手摇计算机,这个工具早已进入了历史博物馆。中国的计算机事业突飞猛进,因而运算速度问题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十一)汉字占据的空间最小

占据空间小,这是汉字的又一优势。与各种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占据的空间最小。这一优势可体现在节约用纸、提高印刷速度、降低发行成本、简化图书管理等诸多方面。而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大量节约亿万读者的精力和时间。

据前全苏印刷科学研究所的统计,印一部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俄文本所需的工料是汉译本的五倍。以阅速相同来计算,俄文本要用1000个小时的话,汉文本只需200个小时。换句话说,能节约80%的时间。假设两个人一生读书的时间相等,一个人读汉文书籍,一个人读俄文书籍,读汉文书籍的人要比读俄文书籍的人多读4倍的书。

据统计,同样内容的书籍,汉文本的篇幅比英文本的篇幅至少要少一半。如果汉文本采用文言体,则少得更多。

(十二)汉字构成新词的方法最简约、最巧妙

汉语有个非常巧妙的复合构词法,即把原来具有独立意义的词结合构成老面孔新意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例如“大海”“小河”“改革开放”。这些词语都是新构成的,而其中的“大、海、小、河、改、革、开、放”等都是早期已经认识的熟字。这就是说,在汉语里,只增加了词量,并未增加书面语的字量。这一独特的构词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学习、记忆和使用新词语的难度。

俄罗斯民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和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这两条河在俄语里是“伏尔加”和“顿”的音节,作为生词,你必须死背硬记。而汉语里的“长江”“黄河”却好记得多,因为“长、江;黄、河”都是老面孔(且不说“长”和“黄”又很形象)。

当今所有主要语种,如英、德、法、俄等,多采用一次构词为主的方法。据统计,这些语种日常实际使用的词大致保持在五万个上下的书面词语。而以二次构词(即复合构词)为主的汉语,其书面语只由4000~5000个汉字组成,是英文的1/10,是俄文的1/12。

翻版多多《清明》诗

唐时,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出了一位文学家杜牧。他的《清明》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近千年,至今不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以白描手法,先推出景,后写出情。没有堆砌华丽词藻,没有用典,也没有晦涩难懂之句,一幅情景交融画面十分幽美,一个行旅人伤感愁苦而欲以饮酒解脱的心情跃然纸上。读者先是感受到语出自然、词意清新的隽美诗意,进而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如果说千年以前的语言和现代口语还有一定差距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当今的译文:“清明时节,濛濛细雨不停地飘洒着。路上行人满怀愁绪,不胜感慨。请问何处有酒家以消愁?牧童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这的确是符合信、达、雅标准的好译文,但是毕竟不同于原诗——虽然忠于原文,而且文笔也好,但总嫌少了些令人遐想的余地。

有人独出心裁地给《清明》诗另行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字不增,一字未减,分段不同,意义略有出入,将一首名诗改成了一阕:阕:音què,量词。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

像样的小词,应该说,手法不俗。虽然没有定式的词牌,可是确实是词的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