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50

第50章 集萃(1)

漫笔汉字之最

《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一书颇具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和学术性。在“语言.文字”篇里有个“汉字之最”的条目,很是吸引人的眼球。请看:

汉字里笔画最少的是“一”和“乙”两个字,只有一笔;笔画最多的是“齉”,共36笔。

汉字中形声字最多。《说文解字》的9539个字中,形声字占82%。

读音最多的字是“那”字,共有8个不同的读音。

组成汉字的“部件”很多,最常用的“部件”是“口”。平均每100个不同的汉字,就可能出现20个左右的“口”。

汉字里同音字最多的是yi,《现代汉语词典》里读这个音的字共103个,《辞海》里读这个音的字共195个。

此外,厉世成主编的《现代汉语趣谭》里也有“汉字之最”。两“最”相比,大同小异。所有这些都是专家们艰辛研究的成果。对此,笔者萌发了解读,诠释,狗尾续貂和借题发挥的念头。于是就陆陆续续地查找资料,写了一些小品。

(一)汉字里笔画最少的字

一直以来都认为“一”和“乙”是汉字里笔画最少的字。其实,现在应该再增加一个“0”字。

“0”是个汉字吗?须知汉字是由横、竖、撇、捺、点、折、钩等笔画组成的,而“0”和这些笔画都不搭界,即不具备汉字形态最基本的因素。这么说来“0”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汉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构成汉字的三条件是形、音、义,“0”,有了形,音línɡ,义为“数的空位,用于数字中。”既然三个条件都已具备,又怎能不承认它是一个汉字?

如今新版的辞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正式收录了“0”字。为此,汉语专家曹先擢:擢:音zhuó。

先生写了篇《0的突破》,社会科学家于光远先生写了篇《从0开始》。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把“2000年”写作“二000年”,而不再写“二零零零年”,这足以说明,“0”字真的突破了,从“0”开始了。

再说,“零”字的笔画较多,而“0”字简单明了,又不会产生任何误解,何乐而不为?当然“0”只取代了“零”字诸义项中的一项,而“零落”、“零散”、“零件”、“零星”中的“零”,还得照写,不能以“0”替代。

毕竟说来,“0”是一个特殊的孤独的字。所有汉字都能在辞书里通常采用的偏旁部首中查找到它们。而这些偏旁部首又都分别是由横竖撇捺点折钩组成的。每一个偏旁部首都有若干数目不等的字。这些字好比某些家族的成员,部首名称就是它们的姓氏。而“0”是一个由点经过了360°的轨迹变为曲线的特殊的符号,孑然一身,既和那些最简单笔画不搭界,也没有“姓氏”。所以在辞书里用偏旁部首法是找不到它的。好在当代辞书一般都有两种以上的查字法,其中都有同音法,而“0”正是依赖了同音法才占据了一席之地。此外,有些辞书备有笔画查字法,用这种方法在“一画”里也能查到“0”字。

(二)汉字里笔画最多的字

《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一书说,汉字里笔画最多的是齉字,36画。齉音nànɡ,意思是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俗称齉鼻儿,陕西人称作呵齉儿。

陕西有个俗字biánɡ,笔画更多。西安街头有些饭馆卖地方面食biánɡbiɑnɡ面。这个biánɡ字笔画繁多,书报行间不易写出。不过此字是一则字谜的谜底,他的谜面道出了这个字的全貌——“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一下扭咧六(纟)点六;你一长(chánɡ),我一长,中间加个马大(dái)王;心字底,月字帮,坐个车车儿逛咸阳。”此字由“之、宀、八、言、马、心、月、二纟二长”11个部件(字)组成。其中,部件“马”、“纟”、“长”均为繁体,共计61画。字比齉字整整多出了25画。

汉字的偏旁在古代一般是独立的字,现在大部分仍然可以单独成字,如山、石、土、田等。有的则只当作偏旁用,不再独立成字了。例如:这里提到的“宀”,音mián,房屋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已经不用此字,但却当作部首。“宀”,俗称宝盖或宝盖头。再如:“糸”,音mí,义为细丝,后仅作左偏旁用,再后又简化为“纟”。“纟”被称为绞丝旁,陕西人叫丝扭。“纟”的繁体为“糸”,是六笔。细丝可扭,故称“一下扭咧六点六”。有些人把biáng字里“你一扭”及“我一扭”均写作“幺”。而“幺”音yāo;义为排行最末的,如“幺妹”。须知:“幺”不能扭;“幺”和被称为丝扭的纟(系mì)不相干。又再如:“辵”音chuò,义为走走停停。“辵”作部首时为“之”,名称是“走之儿”,陕西人叫“坐车”。“坐个车车逛咸阳”中的“坐个车车儿”即“之”。

强手后边有强手,天外还有一重天。于光远先生在《咬文嚼字》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字汇、字汇补》中收录了一个64画的字,这个字由四个繁写的龙字组成。该刊在于文后的“编者附记”中说:“《汉语大字典》同样二龙、三龙、四龙皆收。二龙、三龙均音dá,龙形貌(二字同音同义,罕见)。四龙音zhé,意为唠唠叨叨,话多。”

(三)汉字里带“口”的字最多

机械制造行业里有个常用的术语,叫作部件。机器是由部件组装而成的,部件又是由零件装配成的。汉字中的合体字如“谢”是由“言、寸、身”组成的,“言”、“寸”、“身”又都分别是由某些笔画组成的。“谢”字好比一部机器,“言”、“寸”、“身”好比不同的部件,笔画好比零件。

汉字里带“口”的字最多——一篇文章里,连续的100个汉字中就会出现20个左右的带“口”的字。

回字和吕字各有两个“口”,品字有三个“口”,器字有四个“口”。此外,还有很多字,如井、田、由、甲等,其中的“口”虽然不是相对独立的部件,但仍然算“口”。有这样一则字谜:四面有山山不显,二日碰头头相连;全家一十四口,两王纵横中原。谜底:田。瞧,“田”字中的四个“口”虽然都不是相对独立的部件,可是谜语仍然称它们为“口”。

朋友,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请随便拿出一篇文章,在连续的100个汉字中,仔细查找,看是否有20个左右带部件“口”或非部件“口”的字。

(四)“的”是汉字里最常见的一个字

“的”是汉语文章中最常见的一个字。有人统计,大约30个字中就能碰到一个“的”字。也有人统计,25个字中就能碰到一个。这大概是因为他们选用了不同种类的文章。应该说,选用的种类越多,试验的次数越多,取其平均值,就越接近精确。

长期以来,书报上对de音字的使用存在某些混乱,这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有关规定变更的原因,说到底是语法理论上还未能很好解决问题。至今,混乱现象仍在困扰着平面媒体和教学工作。de音字出现的越多,混乱越多。

据考证,“的”字的左旁原来是“”,意思是射箭的目标。后来为了与“日”字加以区别,就在上边添了一撇。右旁是“勺”,原意是箭靶子上面的一块牌子,下面是一根杆子。“的”本读dì,但后来抽象为“确实”的意思时,变调为第二声了。现代汉语迫切需要一个标志定语的助词,开始用“底”,但笔顺不顺,改用“的”,于是“的”又有了de(轻声)的第三种读音了。助词“的”在某些歌词、唱词或个别习惯语中,有时读di。

五四时期,白话文中的结构助词de共有四种写法——的、地、底、得。它们虽有分工,但不够严格。这是早期的混乱。1956年,教育部推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文称《暂拟》),规定“的”、“地”、“得”分别在作定语、状语、补语时使用。1984年教育部批准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行)》(下文称《提要》),对《暂拟》进行了修订,把结构助词“的”和“地”合二为一,统写成“的”。因为全国各地语文课本不统一,有的地方贯彻了“合二为一”,有的地方“淡化语法”,不强调“合二为一”。这样,就全国而言,中学生对“的”、“地”的使用又出现了混乱。《提要》的注中也说:一、提倡不分;二、愿意分写,分写的标准是——定语用“的”,状语用“地”。既可分,又可不分,焉能不乱!不过也不能责备规定的制定者,埋怨规定缺乏刚性和前后变更,因为语言现象十分复杂,一些问题在理论上还未能得到解决。例如,“他真地来了”,“总地来说喜忧掺半”,“河是这样地宽”,“水是那样地深”,等等,其中“真地”、“总地”、“这样地”、“那样地”都符合状语后用“地”的规定,但都不符合语言习惯——习惯上常说“真的”、“总的”、“这样的”、“那样的”。虽然例举中用“的”或用“地”并不影响对原意的理解,但毕竟仍然存在着用字(词)上的混乱。

笔者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强扭的瓜不甜,面对复杂的语言现象不可强行做出规定。实际上多数问题已经解决。1、早期用于领属关系的“底”已让位于“的”。2、补语后用“得”已不存在争论。3、定语后用“的”已取得共识。4、状语后多数情况用“地”。至于确认“真地”、“总地”、“这样地”、“那样地”还是确认“真的”、“总的”、“这样的”、“那样的”之类的问题,就让历史去做结论吧,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五)汉字里形声字最多

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叫形声字。形声造字法的产生是对纯表义造字法(象形、会意)的大突破,可以大量造字。这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的相应产物。形声字大体上有六种结合方式:1、左形右声,如哼、娩、犷、爬;2、右形左声,如战、功、切、鸠;3、上形下声,如草、景、零、崇;4、下形上声,如裳、盒、堡、盲;5、外形内声,如园、阔、府、衷;6、内形外声,如闻、闷、辩、辨。

当然,形旁和声旁的结合方式并不止这六种。那么形声字到底有多少呢?有人统计:《说文解字》中的9359个字中,形声字最多,约占82%。

时间在推移,字形在变化,一些形声字暴露出了严重的缺陷,从现代汉字的实际来看,不少形旁,因字义的演变已很难理解,如“楷”、“骗”、“骄”等。同时,大多数声旁不能准确地表示或根本不能表示形声字的读音。这些字已不能看作是形声字,而只能当作左右结构的字。

(六)汉字里左右结构的字最多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互称。”独体即独体字,如日、月、山、牛、羊、人。合体即合体字。合体字分两种情况:一、用组合的几个成分来显示字义,如“解”,从角、从刀、从牛,表示用刀来判牛,或用刀来解野兽。二、由组合的几个成分来表示字音和字义。如“秧”,“禾”表示义类,“央”表示读音。

汉字绝大部分是合体字。合体字的偏旁部位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等形式,其中尤以左右结构的字为最多。据统计,左右结构的字占总字数的67%。这就是说,就结构而言,汉字里左右结构的字最多。

“汉字里形声字最多”,“汉字里左右结构的字最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包括的汉字有重叠现象。形声字中有左右结构的字,但左右结构的字并不都是形声字。前者为种概念,后者为属概念。

顺便说一下,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个偏旁是固定的,不能互移。当然例外也是有的,例如:和=咊,够=夠,翅=翄。需要说明的是,“和、够、翅”为规范字,“咊、夠、翄”为不规范的异体字(但不等于错字)。

(七)“那”在汉字里读音最多

《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中说,“那”字的读音最多,共有八种。据笔者所知,其实还不止这些。

汉字,通常一形一音。也有一形二音的,如“步行”和“银行”中的“行”。还有一形三音的,如,“和(huó)稀泥”,“战争与和(hé)平”,“他摸了张二万,喊道,和(hú)了。”唯独“那”字,一形十一音,这是汉字里读音最多的一个字。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那”,读第四声时是指示代词;“那”读第三声时是疑问代词,现在一般写作“哪”。这说明“那”原本是两重意义的代词。而具备两重意义的“那”共有十一个不同的读音。

nā音。著名女歌手那英的“那”,名词,姓,读第一声,不读第四声。

nǎ音。“那(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前边的“那(哪)里”是个不确定处所代词,其中的“那”读nǎ。

ná音。急读“那(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时,前边的“那(哪)”由nǎ变为ná。

nà音。“他联系的那个人可靠吗?”“那个”,指示代词,“那”读第四声。

nɑ音。“大伙快点干那(哪)!”“那”(哪)助词,读轻声。

nǎr音和nàr音。“那(哪)里有卖当的,那里就有上当的。”口语里,“那(哪)里”读nǎr,“那里”读nàr。

nǎi音。“那(哪)位还有不同意见?”口语里后面跟量词时,“那”(哪)读nǎi音。

něi音。“这事与你无关,你生那门子气?”“那门子”,代词,“那”(哪)读něi音。

nèi音。“不是这个,是那个。”口语里常把“这”读zhèi音,把“那”读nèi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