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47

第47章 来历(1)

西瓜史话

西瓜是一种大众化的夏令瓜品,过去,西安瓜桌旁的小商这样吆喝:“嗳!红沙瓤赛冰糖!门扇大的块块子,一块只要×分钱。”他切开一个好瓜时,将瓜头部分朝外放在草圈上作为样品,如果碰上一个“白瞪眼”(生瓜)时则放在筐内,等到晚上,在罩着大红纸的灯下再卖。关于西瓜有很多歇后语、谜语。如:“两个和尚抬西瓜——三圆(原);”“身穿绿衣裳,肚子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谈到西瓜不能不提说历史上两位外出长途跋涉的陕西人。西瓜者,西来之瓜也。传说西汉时陕西成固(今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途经安西时,因暑热而病,后进食西瓜,入口即化为水,甘甜如醴,其病豁然而愈。于是张骞便带回种子,种于长安。并命名安西所建之镇为瓜州,即为敦煌。

提及“安西”,这里顺便插入一段话题。新近,甘肃敦煌市所属的安西县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瓜州”。安西历史上因产蜜瓜,春秋时就谓之瓜州。清康熙皇帝大败葛尔丹,始称安西,意为“安定西域”。社会上传说改名的原因是避其谐音“安息”之嫌。对此该县文化部门予以坚决反驳。由此可见,前段中“并命名安西所建之镇为瓜州”有误。

南宋范成大《西瓜园》诗:“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这证明宋、元时西瓜已不稀罕。南宋文天祥《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斫:音zhuó。用刀斧砍叫斫。

破苍玉瓶。”赞西瓜为玉瓶。元代方夔:夔:音kuí,人名用字。

《食西瓜》:“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这又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西瓜的色、质及食用时的情形。

据考,西瓜原产非洲沙漠,南北朝末期曾传入中国南方,称为寒瓜,但未普遍栽种。唐时花剌子模国也曾用雪包裹西瓜进贡唐皇。西瓜之种在唐五代时由东北的契丹引进栽种。五代时后汉同州合阳(今陕西合阳)县令胡峤跟随上司萧翰进入契丹。萧被杀害,胡则居留达七年之久。在契丹时胡第一次吃到了西瓜。后来他回忆:“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因为契丹得之于回纥,而称之为西瓜。这是西瓜冠“西”的又一说。

三秦大地普遍栽种西瓜,其中尤以同州著名。同州即今大荔县,同州西瓜的特点是个大、皮薄、甘甜。想来这大概和早年胡峤引入有关——种瓜历史长,因而务瓜经验多。当然和这里的沙土地也不无关系。

西瓜在中国落户后,引起了中药界的关注。西瓜为葫芦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皮名西瓜翠衣。瓜瓤、汁、种子、皮均入药。性味:甘淡、寒、无毒。功用:清热,解暑,止渴,利尿,除烦。值得一提的是西瓜霜的提取。在西瓜顶上开一洞。留原皮作盖,挖去内部部分瓜瓤,把皮硝装满瓜内,盖上开口瓜皮,并以竹签钉牢。用细绳网袋,把西瓜吊起挂于阴凉通风处。约十天后,瓜皮处即不断冒出白霜,收霜入瓶。西瓜霜有清热、泻火、消肿功效,适用于咽喉肿痛及口疮等症。

想起了“染指”

报载:吉尔吉斯风云突变,总统、总理离职,反对派占领了政府……据新闻分析:美国的直接参与无疑在吉尔吉斯政局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推澜助波的作用。美国要把吉尔吉斯当成“民主之岛”,并以此作为样板,逐步将整个中亚纳入自己的“民主范畴”,企图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孤立俄罗斯,扼制其南下咽喉要道。二、控制中亚及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三、掐断中国的中亚能源通道,遏制中国经济发展。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现在要做结论为时尚早。

美国这一举止使人们想起了“染指”一词的来历。《左传》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楚国人献给了宋灵公一只大甲鱼。大臣子公和子家被召见。路上子公的第二个手指头动了起来。他想:食指动预兆有美食也。他告诉子家:“我们此去必定有好吃的。”及至,果然见到杀了大甲鱼煮了一鼎的汤。子家把路上子公的预见告诉了宋灵公。宋灵公脑子一转,遍赏其他大臣,偏不给子公一个人喝。子公抵挡不住美味的诱惑,便把食指伸进鼎里,不停地蘸着尝…….后来,人们便把沾取非所应得利益的行为称染指。吉尔吉斯的政变中,美国人的插手即“染指”也。

“半字师”二则

要说“半字师”得先谈“一字师”。

唐代诗僧齐己《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齐己下拜称谢。时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所谓“一字师”即订正诗文中不当一字而被人尊为师者也。此中含有称美教正者博雅,受教者虚怀之意。由此演绎下来,订正半字者为“半字师”。

清《巢林笔谈》:一才女诗有“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之句。学者龚炜觉得“别”字太硬,举笔勾去“别”字的偏旁“立刀”,成为“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另染一枝花”。众人称善,誉龚为“半字师”。

毛泽东《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原稿中的“咒”为“哭”。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把此诗交给与他有文字之交的湖北省委秘书长梅白,请提出修改意见。后来梅对毛说:“别梦依稀哭逝川”宜改其中半字,即改为“别梦依稀咒逝川”。因为“哭”字太消极,用“咒”字则恰到好处地抒发了作者对离别三十二载的故乡的依恋之情。笔者按,此处“咒”当“祝告”讲。梅白又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正是孔夫子回到故乡的无限感慨之情。”毛泽东认为有道理。他笑着对梅白说:“你是我的半字之师啊!”

构成方块汉字的三要素是形、音、义,这三者缺一不可。从这个意义上讲,“半字师”其实还是“一字师”。不过单就形体而言,“别”字去掉右偏旁,确实是砍掉了一半;“哭”改为“咒”也是改动了下边的一半。称作“半字师”形象而生动,因而可以不必过分拘泥于“三要素”。

锅盔

据说锅盔始于秦。秦人西开千里,东统六国,实现了天下统一的辉煌业绩。在大规模、长时期的征战中,野战部队往往连续行军,垒灶为炊多有不便,也常耽误时间,或引起敌方警觉。于是有了新的创造:以铁质头盔作锅,多烙一些既耐吃又便于携带的食品来。有人给这种以盔为锅作出来的食品取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称——锅盔,大家就这么叫了起来。后来这种食品普及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之中,“锅盔”一词便一直沿袭下来。

又有一传说,锅盔起源于武则天造乾陵时。秦谚:要吃甜梨走邠(bīn)州(今彬县),要吃锅盔走乾州。乾州锅盔天下第一。武则天下令造乾陵,工程十分浩大。众多士兵、民工夜以继日地修筑,为了节约时间,加快工程进度,乾州动员村妇用铁锅烙制厚饼,供军、民工简餐。旧时,小孩子饿了,向大人要吃的。大人开玩笑说:“你去上乾陵,寻你姑婆要锅盔去。”“姑婆”即指武则天。“乾州锅盔”厚达一拃(大拇指和食指伸开,两指之间的距离),两面微黄而不焦黑。很多人想知道乾州人采用了什么特殊工艺。原来他们给发好的面上淋温水再掺面粉,同时加适量的碱、盐和少许芝麻。这样的面团很硬,需要用杠子压,多次折叠,直到面团润湿光亮为止。然后在炉堂点燃麦秸(麦草。秸,普通话读jiē,关中话读“兼”或“家”),用文火慢焪(qiònɡ烤)经“三翻六转”操作才能制成。乾州锅盔闻起爨(cuàn,香),吃起酥。会吃的人劙(lí,割开)成条吃。不会吃的人整个拿来啃,这样往往会掉下不少碎渣。

至今,陕西人仍爱吃锅盔。

至今,乾州锅盔仍是叫响的地方特产。

“恶作剧”的由来

“恶作剧”,在常用中型辞书中大都能查到这个词语,但均未注明出处。这一词语究竟出自何经,据自何典?大型辞书《辞海》却没有收录。因为“剧”是个多义词,所以,对“恶作剧”这个词语作字面推敲便遇到了麻烦。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书生韦生搬家到汝州去,半路上遇到一个和尚,两人坐骑并连,一路上谈得非常投机。夕阳西下,和尚指着岔路口的一旁说:“朝这条路走,只有几里,便是贫僧住的寺庙,不知阁下愿否光顾?”韦生点头同意,并嘱咐家属先走。他只身与和尚走了十多里路还未见到寺庙,便问:“怎么还未到达?”和尚指着前面一处茂密的丛林说:“此处便是。”这时天色已经昏暗。韦生善击弹,暗从靴中取出了弓弦,卸下十颗铜弹子揣于怀中。接着厉声责怪和尚:“学生旅程有限,刚才见你谈吐高雅,愿多听一会,便随你而来,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和尚打头先行,回过头来说:“朝前走就是了。”韦生认定此人是强盗,取出弹弓发射,一弹正中和尚后脑勺。但是和尚好像并没有什么感觉,又连发四弹,皆中。这时,和尚才摸了摸光头中弹的部位,说道:“郎君莫恶作剧。”韦生见和尚功夫非凡,莫可奈何地停止了发射。和尚又说:“我确是强盗,没想到你还有这般武艺。除过了我,谁也顶不住弹丸。”说完,五颗弹子一齐落地,咣当作响。

恶者狠也,剧者嬉戏也。恶作剧即过分地开玩笑。

最初,恶作剧的实施者并非开玩笑,而是发出一个警示信号,或致命一击;受施者则看作是“开玩笑”。与此相反,而今,恶作剧的实施者本心是开玩笑,想给对方以难堪。

解析“匪夷所思”

把“匪夷所思”中的“匪”看作土匪的“匪”,或把其中的“夷”看作野蛮人的“夷”,便走入了误区,因而难以自圆其说。“匪”:文言中的副词,表示否定的意思,相当于古代汉语的“非”,现代汉语中的“不”,“不是”。“夷”:平常。“匪夷所思”指不是按常理所能想象的。换一种说法是,言谈行动,超出常理,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匪夷所思”不能单独成句,在它前面还要有个相应的句子结构。例如,《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这是此词语的最早出处。又如,“荒诞离奇,匪夷所思。”

还有一拆字析意法。“夷”,是一个会意字,可拆为“大”“弓”二字。原来,“夷”,是我国古代善造大弓的一个氏族——殷时分布在今山东、江苏一带。善造大弓的人自然聪明。“匪夷所思”指不是聪明的夷人所能想象的。当然,更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三只手”由来的另一说

笔者曾在一篇短文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掱字。“掱”:音pá,又音shǒu。为什么这个字有两个音?俗称扒手为“三只手”,因写作“掱手”。此时,“掱”音pá。同样,因为俗称扒手为“三只手”,所以也有“扒掱”的写法。此时,“掱”音shǒu。掱字的不同寻常的两个读音可见于《辞海》。这说明已为字书编纂家认可了。

近日,陕西老年报登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神偷向同行献艺,在双手高举的情况下,他挨近一人身边,竟然能将对方的银子掏出装入自己的腰包——像是身上还有一只手似的。同行称其为“三只手”。此一说也。还有另一说。

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喜剧第四幕有一个故事——老吝啬鬼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气急败坏地要奴才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他的金罐,看了一只手,又看一只手,最后要求奴才给他看第三只手。以后“三只手”就成了小偷或偷窃行为的代名词了。有人说,在中国,“三只手”是舶来品。

土产品也好,舶来品也罢,我们且不去讨论。但至少可以这样说,“三只手”用来指代小偷或偷窃行为,这是中西文化习俗的一个罕见的巧合。

“狡猾”词义的由来

“狡猾”一词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意思。此意从何说起?

原来狡和猾是朋比为奸的一对野兽。据《山海经》:西王母(即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所居住的玉山上有一种名叫狡的野兽,此兽形象似狗,毛色如豹纹,头上长的双角又像牛角一样。这一怪兽生性诡秘奸诈,比狐狸有过之而无不及。狡和它的朋友猾朋比为奸,而猾比狡更奸诈。

每当猾看见老虎时,它浑身缩成一球,而老虎张口吃它时,它却趁机一窜,钻进老虎口中,旋即爬进肚内,大嚼其肠胃肝肾。老虎疼得在地上打滚,最后惨痛而死。饱餐之后,猾从虎口中爬了出来。

狡和猾常在一起干坏事,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两种动物的诡秘奸诈本质,于是便把某些人或某些动物(如狐狸)的这种诡秘奸诈行为说成“狡猾”,这样既形象,又道出了本质。“狡”和“猾”原是两个名词,合起来的“狡猾”变成了形容词。

借此顺便说一下:有人将“狡猾”写作“狡滑”;有的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也说“狡滑”同“狡猾”;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指出,不要把“狡猾”写作“狡滑”。

“××门”的由来

门,启开时可以进出,关闭时阻挡进去。但“××门”中的“门”却与进出和阻挡进出无关。

报载:“涉嫌与教授造假案有牵连,韩国总统助手卞良均卷入‘学位门’。”卞良均的女友申正娥伪造了美国两所大学的学位证书,东窗事发后被东国大学解聘。韩国检查厅发现了卞给申写的电子情书,进而了解到当初东国大学聘申为教授时卞滥用了职权……

报载:“指责朝鲜‘伪造美元’,证人证词都不靠谱,白宫或陷伪钞‘情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