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41

第41章 姓名(1)

有名无姓的人

跖(zhí),一作蹠。旧时被诬为“盗跖”。他领导的奴隶起义规模之大、力量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起义过程中,“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所到之处,使“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堡)”,极其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跖,这个人没姓。

伊尹(yīyǐn),名伊,尹为官名。相传伊为奴隶出身,早先是有莘氏女嫁给汤时的陪嫁男奴。汤用为“小臣”。因他精通治国之道,被汤授以国政,曾在协助商汤灭夏的过程中建立功勋。伊,这个人也没有姓。

赵高,秦宦官。其祖原为赵国人。父母罪没为官奴。高生内府,后转入内宫为宦者。秦始皇出巡,死于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密谋,伪造遗诏,逼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二世皇帝。旋杀李斯,自为丞相。“指鹿为马”者即此人。赵高,即一个名叫高的赵国人。此人无姓。

“庖(páo)丁解牛”这个成语比喻某人技术高超,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庖丁不姓庖。此人名丁,庖是他的职业——厨师。

《孟子》《学弈》篇里有位名叫弈秋的人,可称得上棋坛高手。他教二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听讲,另一人却心不在焉,总想着有天鹅飞来,怎么拿起弓来射它。当然他们两人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但原因并不在于两人智力的差别上。

《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优旃(zhān)是个侏儒。此人善于说笑话,不过他的笑话却符合大道理。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了一统天下,一时踌躇满志。按说经多年战乱,正需休养生息,但他却想建造一个大花园——东至函谷关,西至雍(今凤翔)、陈仓(今宝鸡市东)。这实在是一件荒唐至极之事。试想,这么大的地方,得荒废多少良田?得让多少老百姓迁徙?从安全角度讲,这么大的范围,将怎样设防?这时优旃出来说话:“好啊!这么大的皇家花园,应该多养些禽兽。要是敌寇从东方来,单凭成群的麋鹿就能把他们牴跑。”秦始皇闻言,恍然大悟,就不再提说那件事了。秦始皇是个专断独裁者,说一不二,谁敢反驳他的话?优旃的一句反话正说的笑话居然纠正了秦始皇的扰民伤财和有碍京都安全严密布局的计划工程。

上述两个故事里的弈秋和优旃是两位有名无姓之奇人。弈者围棋,引申之义为下围棋的人。弈秋即名为秋的棋手。优者演戏之人,优旃即名叫旃的演员。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在奴隶社会,姓氏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而奴隶们只有名,没有姓。弈秋和优旃社会地位低下,虽为能人,还是没有姓氏。

鲁班,也叫公输般,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建筑工匠。这位工匠后来竟然当上了楚国的大夫。据传,他发明了曲尺、打孔钻和吊线墨斗等一套工具,创造了攻城的“云梯”、水战中的“钩拒”和滑翔的“木鹊”等,后被尊为建筑工匠的祖师。查辞书:鲁班,姓公输,名班,鲁国人。和现在一样,古时同名者也很多,往往需要想办法加以区别。鲁班即“鲁国的班”。“鲁”并非其姓。有位学者认为,公输般中的“公输”也不是姓,而是鲁班的字。根据是先秦时期有先字后名的叫法。按照这位学者的说法,鲁班也是一个有名无姓之人。附带说明一下,“鲁班”之“班”和“公输般”之“般”,音同形异,实际上是一回事,但习惯上写“鲁班”不写“鲁般”;写“公输般”不写“公输班”。不过“公输般”却可写作“公输盘”。

借此顺便再说一件相关的事。某媒体曾有篇报道《人人学成吉思汗,蒙古国民取姓难》。文中说:蒙古向来只有名,没有姓,虽然方便称呼,但蒙古政府认为,这有碍蒙古引进信用卡和电话簿之类的现代化事物。因此立法要求国民取姓。没料到遭遇单调化一的难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成吉思汗的氏族名号“孛儿只斤”。

有名无姓情况已经成为历史。至于罕存的有名无姓现状,也会因电子文明的到来而即将消逝。

“廖冰”之“兄”廖冰兄

报载广东著名漫画家廖冰兄近日病逝,享年91岁。看到这则消息后,笔者想起了秦克成先生的一篇短文《“廖冰”之“兄”》。文中说,早年央视“东方时空”曾介绍广东大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廖在谈到自己名字时说起了一件趣事。郭沫若参观廖的画展时,忽然问王琦:“廖冰兄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王答:“他的妹妹叫廖冰。”郭老笑道:“我明白了。郁达夫的妻子自然叫郁达,邵力子的父亲必定叫邵力了。”

风趣的类推令人叫绝,郭沫若不愧为一代才华横溢的大文豪,思想敏捷,知识渊博,文字功力深厚。他的这段随口应对在文艺界传为佳话。

赵C周E王@

近日报载:《换第二代身份证遭拒,大学生赵C告公安局获胜》。事情是这样的。赵志荣为1986年出生的儿子以“赵C”为姓名进行了户籍登记。2005年当地公安部门又为赵C签发了身份证。可是到了2006年,当赵C去换领第二代身份证时,民警告诉他,公安部有通知,名字里不能有英文字母,建议赵C改名。笔者按:民警的说法不够准确、严密,准确严密的说法应该是“名字里不能有西语字母”。须知:“西语”是欧美各种拼音语言的统称,而英语仅是西语的一种。为维护自己的姓名权,赵C状告公安机关。鹰潭市月湖区人民法院认为,《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居民身份证法》第四条第1款规定:“居民身份证使用规范字和符合国家标准的数字符号。”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是由汉字、数字、符号三种元素组成的。“C”既是英文字母,又是汉语拼音字母,当然也是一种符合国家标准的符号,因此,“赵C”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月湖区法院遂判赵C获胜,并责令被告允许赵C以“赵C”为姓名,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被告当庭表示上诉。这是全国第一个因名字使用字母而进入行政诉讼程序的案件,因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笔者所知,以前已有此类问题,只不过未发展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请再看以下两例。去年,2007年,南京周先生说服户籍管理人员给孩子登记上了“周E”这个特别的名字。周先生的孩子是2000年出生的,和家人商量后,周先生决定给孩子起名“周一”。但考虑到周是大姓,担心重名,便将儿子的名字改为“周E”。

再往前,2004年,郑州某市民王先生给孩子起名叫“王@”,心想这几年电脑流行,@(谐音“爱他”)也是个新生事物,估计没有人用这个名字。但此举遇到了入户“门槛”。户籍民警讲,按照相关规定,名字中的英文必须翻成中文才可上户口,@属于字母,所以不能入户。

以上三例:赵C初步获胜,周E经费口舌,取得起名权,王@未跨过入户“门槛”。如此三时三地,对起名用的三个符号有三种不同的处理结果,足以证明户籍工作人员在掌握内部文件精神上存在混乱。而造成混乱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文件本身可能有含混词语;二、工作人员可能有对文件理解不够准确的地方。例如以上提到的“三元素”之一“符号”,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应该说居民个人头像是重要组成元素,但却被排除在“三元素”之外。又如,“名字里不能有英文字母”,赵C要是说他的“C”不是英文字母,而是法文字母,大概还得费口舌。这些属于咬文嚼字的地方,笔者不想深入讨论,而想转换如下一个话题。

姓名,是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标志,是区别个人的符号,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起名中刮来外语字母之风,有悖于民族文化传统。试想,人们呼唤名字时尽喊些A、B、C、D、E、F、G,这样的名字还像是中国人的名字吗?再者,起名用很有限的一些外语字母,势必会造成重名情况,而重名是交际的麻烦,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便。笔者以为起名突出个性无可非议,但最好不要在外文字母、外文符号上打主意、动脑子。

“赵C改名案”为什么能达成和解

2009年2月26日,全国瞩目的“赵C改名案”审结:争议双方达成和解,赵C的父亲同意采用规范汉字给儿子改名,公安部门免费为赵C办理第二代个人身份证,并协助办理更改相关户口,档案等。终审法院准许江西省鹰潭市公安局撤回上诉,撤销一审判决(赵C胜诉)。

诉讼案双方达成和解当然是件好事——和为贵嘛!不过笔者以为,中国姓名权第一案就这样结束,公众并未从中吸取多少经验教训来,希望媒体能够发表一些有政策依据又有深入分析的评论文章。譬如:一、当初公安机关给赵C办户口和第一代身份证,到底错了没错?如果错了,还是公开承认的好。如果没错,为什么后来又拒绝给赵C办理第二代身份证?二、是不是相关政策先后有变化?如有,那么原先的和后来的具体规定有哪些不同?把政策规定告诉公众,让大家自觉遵守,而不要把政策文件锁在柜子,等有人违反了再拿出来依此惩治。三、有关姓名问题的政策规定有无模糊含混之处?说到底,中国第一姓名权案所以能够达成和解,是否与此有关?如果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姓名中只能使用规范汉字,而不能使用任何一种西语(包括英语)字母,那么赵C在一审中何以能够取胜?

据笔者所知,还有周E和王@的姓名,也许还有更多的此类姓名。看来,把上述几个问题讨论清楚,起名者会少犯或不犯错误,管理机关也会省事清闲一些,不愉快的诉讼案也许不会再次发生。

“楠”和“桧”

“楠”和“桧”虽为两个不同品种的乔木,但是却有些相似的品质——木材都有芳香,都很密致、坚固且耐腐蚀,因而都是建筑和家具制作的优质材料。当今人们的名字叫单名的很多,而单名中称“楠”的又很多。笔者有位亲戚叫沈楠,有位邻居叫李楠。王楠是世界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孙楠是流行歌曲著名歌手,邓楠是伟人邓小平的女公子。甚至可以说,大一点的学校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中,总会有几个叫“楠”的。还可以猜想,西安市公安局户籍管理部门,至少能够查到百把个叫“楠”的。

父母寄厚望于子女,希望他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但为什么取名中“楠”繁而“桧”鲜?袁枚老先生有位高足叫秦涧泉,该生才思过人。一日,秦结伴游杭州西湖。来到岳王坟前,他们看到铁铸的秦桧夫妻像;又看到一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佞,音nìnɡ,义为善于奉承,谄媚。佞臣:以花言巧语奉承君主,因而取得信任的人。

。其中一位朋友硬说是秦涧泉为秦桧的后裔,并要他也题写一副对联。其实这两个秦相隔好几百年,很难说他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名字可以随心取,姓氏却无法选择。秦涧泉大度,不加辩驳。他稍稍思索,随即吟出:“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副对联婉转而含蓄地回答了“楠”繁“桧”鲜的历史原因。

有一年,一位名叫张佩华的台湾影视明星应邀赴湖南经济电视台做嘉宾。主持人孙鸣洁问张佩华最近忙什么,张说他正扮演一个臭名昭著的历史人物——秦桧。但他把秦桧的“桧”念作kuài(快)。没想到主持人也应声道:“哦,您扮演的是秦桧(kuài)。”有人对此提出批评。他说:作为树名,桧字读作ɡuì(桂),作为人名,桧字读作huì(会);读kuài(快)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