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40

第40章 赏析

读郭正华田园诗

近日《陕西老年报》发表了郭正华先生诗二首——《汉阴油菜花似海》《恒口桃林排对排》,读之如品甘醴,令人一醉一陶然。这是两首以农村风光为题材的田园诗。作者经过提炼、加工,由山水、林木、花果、野兔等素材编织了耐人咀嚼的华章,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第一首,不用典故而语意明快;第二首,语言精炼,诗意更浓。

满川道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摇曳,像是浪花起伏的海洋。花色能染衣,细风也能让人嗅到芳香。景物由静态变成了动态,令人心驰神往。“古岭往昔野兔哀,眼前果林排对排。红了鲜桃黄了杏,哪有青山不聚财。”这既是对山乡巨变的描绘,又是对农谚“要想富,多栽树”的最好注脚。其中“红了鲜桃黄了杏”的特别修辞让人想起了宋时词人蒋捷《一剪梅》脍炙人口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春光骀荡扑面来,如火如荼桃花开。”“春光骀荡”者,春时光色舒缓荡漾;“如火如荼”者,蓬勃旺盛也。这两个词语用得文雅而又贴切。

诗词一般忌讳词语多次重复连用,但偏要多次重复连用却又成为一种特殊的突出某一事物的修辞手法。“花燃川道似海洋,柳下月河撩水响。花开花落三十日,八方宾客皆若狂。花前留影游胜侣,花色染衣细风香。花自多情人不老,花恋蜂蝶赏春光。”标题又是《汉阴油菜花似海》。“花”得人眼花缭乱,美得人忙不迭收。这种修辞法又使人想起了黛玉《葬花词》中的佳句:“花开已见落难寻,阶下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花枝见血痕。”《葬花词》中的花渲染了凄凄惨惨的场面,《汉阴油菜花似海》中的花却烘托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有朔风,秋有金风,夏有薰风,春有和风。“细风”“和风”相通。“花色染衣细风香”表现出盎然春意和浓浓诗意。

奥运新闻标题赏析

北京奥运会上捷报频传。平面媒体的报道是立体媒体报道的深化。看了电视,仍需再看报纸。因为图像固然好看,却不如文字报道能给人以深刻的分析。老编们在报纸的新闻标题上运用了谐音、镶嵌、双关等手法,读来颇有兴味。

《秦兵勇,再凯旋》。秦凯跳水,在北京奥运会上为三秦父老带回了一金一铜。标题既概括了秦凯的两次胜利,又巧妙地镶嵌了这位来自陕西的运动员的姓名。

《一个军礼》。奥运会羽毛球单击赛上林丹夺冠,他以标准的军礼向四个方向敬礼致谢。然而《一个军礼》却是“两个军礼”——林丹冠军的敬礼和八一队中一个现役军人的敬礼。此“敬礼”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

《初生牛犊龙清泉一举成名》。“一举成名”,原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就闻名天下。现在泛指一下子成了名人。年仅18岁的湖南小子,以292公斤的总成绩得到中国举重的第二块北京奥运会金牌。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不是只举一次,而当他把160公斤重量轻松举起时,这“一举”才获得了冠军。此处“一举”是真的往上一举,而“一举”又是一下子的事。

肩题“威震天下”,主题“杨威自解四大谜团”。杨威以2.6分的优势摘取了北京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金牌。肩题“威震天下”即威力震慑天下,亦即杨威之“威”震撼全球。杨威,向四面八方张扬了威风。

李小鹏拿下了双杠金牌,邹凯强夺了单杠金牌,这可真是《鹏展翅,凯歌邹》。鹏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鸟。鹏展翅,水击三千里,乘风直上九万里。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李小鹏曾经获得过15个世界冠军,这次在北京奥运会男子双杠决赛中又获冠军。把李小鹏走过的辉煌路程喻之鹏程不算过誉。李小鹏本是鹏,鹏展翅,所向披靡。邹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初露锋芒,三奏凯歌——参与了夺得金牌的中国体操队的拼搏;摘下了男子自由体操金牌;获得了单杠冠军。三奏凯歌实属不易,邹凯能奏。

笑赏雅俗诗

雅俗诗是近体诗中的一个品种,带点张打油的味道。这类诗中既有雅言,又有俗语,通常是先俗后雅,以俗引雅,给人以惊诧,读来妙趣横生。

唐寅,字伯虎,明代画家,兼善书法,又能诗文,刻有“江南第一才子”印。秉性疏朗,放逸不羁。一日,几个秀才携酒登山作诗。唐伯虎身着褴褛衣衫,靠近前去,想凑个热闹。他问道:“能否让小的也来唱和?”大家想拿他开心。其中一人道:“那你就试试吧。”唐伯虎提笔写了“一上一上”四字,停下笔来。众人笑他不会作诗——写不下去了。他却说:“不瞒各位,本人嗜酒,只要有酒诗兴才能出来。”一个秀才举起酒壶说:“只要你会作诗,管你一醉。”唐伯虎继而又写“又一上”。持酒壶的那个秀才笑道:“‘一上一上又一上’这也算诗吗?”他并不答言,接着写了第二句:“一直上到高山上。”众人大笑,觉得平淡如水,没有诗意。唐伯虎仍不理会,拿过酒壶,一饮而尽,挥笔疾书:“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见到后两句,众人大惊,为之倾倒。

解缙,明代进士。少时聪敏,以善诗闻名。有一次,解缙到社仓(即常平仓:调节粮价,备荒赈恤之粮仓)买平价米,几个豪绅为难他:“没有做出诗来不卖。”这时恰好有一群麻雀落地啄食。他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窝一窝又一窝,墙上还有许多窝。”众人听了笑得前仰后翻。一人说:“你这也叫诗?”解不答理,接着又吟道:“食尽皇家千廪:廪:lin,粮仓。

粟,凤凰何少尔何多?”众豪绅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巧的是这两首诗中都用了“一×一×又一×”的格式。解缙生于1369年,唐寅生于1470年,两人年龄相差百岁。不知他们的相同格式是一种巧合,还是前者被后者所套用。两首诗的手法极为相似,虽然主题各异,但共同特点是平中见奇,拙中见工。

咏竹不见竹

古代文人爱竹——“岁寒三友”(松竹梅)中有竹,“四君子(梅兰竹菊)”中也有竹。竹有节,心空,干挺拔,三者分别象征着坚贞气节,虚怀若谷和宁折不弯的高贵品格。因此,苏东坡说:“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北宋著名书法家、大诗人黄庭坚也很爱竹,他写了咏竹不见竹的七律《新竹》——原诗并无这一标题,此为后人编纂时所加。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涟漪,名词lián yī,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箨:tuò,名词,笋的皮壳。

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归闲我欲频来此,枕簟:簟:diàn,名词,竹席。

仍教到处随。”

试问:“谨护持”“护持”何物?“映涟漪”,何物与水“映涟漪”?再试问:“解箨时闻声簌簌”,何故“解箨”?“放梢初见影离离”,何物“放梢”?咏竹而不见竹,手法不俗。此诗含蓄凝练,所咏之物未曾出现,但人们却能领悟得来。不言而喻:“护持”的是幼竹,竹林与水相“映涟漪”;幼竹长大蜕壳时可闻声簌簌,新竹不断从顶端冒梢才隐约可见“影离离”。

把上述领悟串联起来便是这首诗的意译:插上荆枝编成的篱笆来小心维持幼竹,清风吹过已长成碧绿清凉的竹林时令人有种秋意先到的感觉。午时烈日当空,人们却没有酷暑难耐之感。幼竹长粗,挣脱缚在身上的壳皮,可听到细碎的声音,从顶端冒出后,才隐约可见新竹的身影。归来闲暇我总喜欢带个枕头、夹卷凉席来此纳凉憩息:憩息:qīxī,动词,文言,即休息。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七律又是律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较严,三四句,五六句都要对偶。《新竹》:“赤日行天”对“清风掠地”,“午不知”对“秋先到”;“放梢初见”对“解箨时闻”,“影离离”对“声簌簌”。再者,“到”和“籁”都是仄声,“知”和“离”都是平声。因此,可以说“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和“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是两副对仗工整,平仄顿挫的佳联。

猪年说猪

“猪”古时称豕(shǐ)。甲骨文中的豕是个象形字——头大体粗,将“豕”横过来即是猪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豕首象其头,次象其四足,末象其尾。”而“猪”是个形声字,繁体为“豬”,从豕,者声。猪还有一个别名彘(zhì)。“彘”中有“矢”,本指被箭射中的野猪。“彘”可作地名,周厉王曾流亡到“彘”这个地方,汉代曾设“彘县”(今山西霍县东北)。“彘”又可作姓。春秋时土鲂的采邑在彘,称为彘恭子,他的后代以“彘”作姓。此外,还有一个豚(tún)字。“豚”的本义指为肉食宰杀而畜养的小猪。古人喜食炮羔炮豚,图其肉鲜嫩。

既然有了豕字,为何又造猪字?“豕”有一种天生与人亲近的品质。这一点甚至比狗更强烈。野豕经过在家驯化豢养,所以更依着于人。“者”义为“涂刷漆器”,因此含有“附着”的意思。猪字的右偏旁“者”正是取其附着之意。这说明“猪”和“豕”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即猪是已经驯化了的豕。

古时人们以狩猎谋食,生活很不稳定,养猪便成了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家务。会意字“家”便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佐证。“家”者“宀”(mián)下豕,亦即屋内有猪也。“家”在古代不仅是人们饮食棲居之地,不仅是“避风港湾”,同时也是劳动生产——养猪的场所。古代不是也养牛羊嘛,为什么唯猪用“ㄇ”下“豕”来表示棲居之地?因为,比较而言,养猪更重要。同样养一头牛,一只羊,一口猪,经过一年,牛只能生产一只小牛,羊可生产8只,而猪可生产24口,猪怀胎四个月,一胎可生12口,繁殖能力非常旺盛。因为猪多,于是便产生出很多表示“猪”的字来。豭(jiā),公猪。貗(lóu),母猪。豵(zōnɡ),一岁的猪。豝(bā),两岁的猪。豜(jiān),三岁的猪。豨(xī),野猪。豮(fén),阉割过的猪。豩(bīn),指两头猪。此类字还有很多。

前边提到彘字,史书上还有一个骇人听闻,使人毛骨悚然的“人彘”一词。汉高祖死后,歹毒的吕后将高祖宠姬戚夫人手脚砍断,挖掉眼睛,治聋耳朵,并用暗药使其失声。最后将她置于茅厕。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被残酷地整治成了“猪”。

“牲醴三供”和“猪头三牲”两者都指猪羊牛是祀神祭祖的必备供品,而且不能用其他畜类替代。不过也有例外。传说汉代张渤因治水救灾成神,他治水时化为一头猪,以嘴拱土,用身开道。夫人李氏为她送饭,但他叮咛夫人,以敲鼓为信号相见。他听到鼓声现出人身。一次李氏忘了敲鼓,张渤的猪形被她看见了。瞬间张渤化为一阵清风隐去。人们不忘他的功绩,为他立了神位。给他的祭品中以狗头代替了猪头。

猪又馋又懒,食量大,繁殖力强。后来便有了栩栩如生的“猪八戒”形象。据说吴承恩的家乡有个二流子名朱八,此人又馋又懒,还有偷偷摸摸行为。吴认为只有戒除馋懒,历经磨练才能变成好人,于是就塑造了人格化的猪精形象。既然是传说就很难考究了。但是关于“猪八戒”的由来,又有一说。据发现现藏大英帝国博物馆内由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盗窃的敦煌唐绘图像《大摩里支菩萨图》中就有这个形象——“猪八戒”的最早雏形。另据《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猪是菩萨的乘骑:乘骑、坐骑的“骑”,名词,旧读jì,今读qí。

。唐三藏所译的《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罗尼经》中,述及种种厄难,这也是《西游记》中种种厄难的张本。关于“猪八戒”的由来,此说颇有一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