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37

第37章 错别字.读音

错别字狡辩三则

错别字是错字、别字的统称,习惯上往往也单把错字或别字叫作错别字。错别字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中的“永叹调”。换言之,这是一个人人易犯而又很难绝对避免的错误。按说,出现了错别字,改了就行了,可是有些人碍于面子,不愿直面对待。更有甚者,还为他人的这类错误进行诡诈的强词夺理,因而也是徒劳的辩解。

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风荷”的来历是:“麯院,宋时取金沙之水造麯,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麯院风荷’是也”(明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语)。“麯院”即酿酒之地,此处酒香荷花香,别具情趣。康熙皇帝题字“曲院风荷”,误“曲”为“麯”,此错字相沿至今。后来乾隆皇帝在该碑背面题刻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莫惊误字传新谤,恶旨崇情大禹同。”意思是不要以为是写了错字而大惊小怪的胡乱议论,须知康熙帝与古代圣君大禹一样,是讨厌美酒(恶旨)而崇尚节制情欲(崇情)的。因此故意将酒麯的“曲”写成了“麯”。牵强附会,欲盖弥彰。

杨小楼是一个戏班子中的名角,常为慈禧太后唱戏得赏。有一次演完戏后,慈禧赏给他些糕点、瓜果,他没有急忙接赏,却说道:“小民斗胆请老佛爷赐一个福字,让小民高挂在家中,让家人世世代代地沐浴在太后所赐的福字当中。”慈禧听了这极尽恭维之话非常高兴,立即挥毫在大红纸上写了个“福”。在场的人发现“福”字的左旁多写了一点,但不敢明言。太监们想,太后写的错字若传了出去,岂不让人耻笑?杨小楼想,事关太后的声誉,这个错字自己怎敢亮相?慈禧看到大家异常的神色,又瞧瞧刚写的“福”字,也发现了败笔之处。但至高无上的太后怎能写错字,心理也不免有些懊丧。此时,乖巧机灵的李连英出来解围:“还是老佛爷福份大,写出来的福字都比别人多了一点。不过,奴才只怕杨小楼消受不起。还是改日请老佛爷另赐墨宝吧。”慈禧说:“小李子之言有理。我也累了,那就改日再写。”小李子之言是狡辩,也是巧辩——大家松了一口气,慈禧也正好就坡下驴。

据说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在点名时把一个叫“许光熙”的念成了“许光照”。连叫两遍无人应声,叫第三遍时,有人站起来:“报告校长,学生叫‘许——光——熙’。”堂堂一校长之长竟然“熙”“照”不分,实在有失颜面。这个台阶怎么下?真是人到着急处,有个出奇处。这时,人称马屁精的值班少尉站起来:“报告校长,是学生我抄名单时写错了字,请求处分。”蒋介石像是煞有介事地说:“粗枝大叶!是应该给个处分。”后来许光熙因不识时务而被另找借口开除了军籍。而维护了校长尊严的马屁精,先是受了个记小过的处分,不久撤销了处分,再后来竟越级被提拔为少校。

后两则故事中,写错念错字者十分可笑,拍马屁者十分可耻!总的来说,写错别字和念错别字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也会给交际带来某些麻烦。因此,纠正错别字和避免别字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张蓓的“蓓”该怎样读

蓓蕾:尚未开放的花朵,俗称花骨朵。不少家长给小女孩起名用“蓓”。“蓓”音bèi。但社会上王蓓、李蓓、赵蓓的“蓓”常被念作péi——声母读错了,声调也读错了。笔者认识一位女士,叫刘蓓。此人性格开朗,语言诙谐。她常被人叫做“刘培(蓓)”。问她:“别人把你的名字叫错了——声不对调也不对,你为什么不纠正对方?”她答:“在语音上我宁愿别人叫错,不愿意叫对。如果叫对了,其他人还会以为我是‘刘备’,连性别都改变了。”笔者还认识一位女同志,叫张蓓。她在省府某厅任处长。这个厅是个较大行业的主管上级,下面直属单位较多,各地市也有相应的下级单位。厅机关同志都叫她“张培(蓓)”,下属单位的人也叫她“张培(蓓)”。这就成为一种习惯。为了维护普通话语音的标准性,我建议张蓓同志随时随地纠正他人对自己的错称,“他人”也应知过即改——读“蓓”为bèi,而不再读péi。

我看贾平凹“凹”字读音之争

前不久,《陕西老年报》先后发表了马其胜和王高明两位老先生关于贾平凹“凹”字读音的文章,我很感兴趣,原因是自己曾有过凹字读音āo、wā碰撞的遭遇——解放初,上中学时在物理课上我读凹(wā)透镜,郭凤岗老师纠正说应读凹āo透镜。因此也想谈一谈对马、王之争的看法。

马文称:“《新华字典》‘凹’只读āo,不是多音词,亦非方言。”“按我国文字规范,‘凹’应读āo(熬)。”此一理也。我不但赞同,还要帮腔:国家语委、教委、广电部在1985年发布了《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通知,《审音表》规定,凹统读为āo,即不再有wā的读音。这正是对马文之说的权威印证。王文广征博引,证明“凹,本来就有两读,一发āo声,一吟wā音”,确实如此。之后,他说:“若把王石凹(wā)读成王石凹(āo)那才是怪呢!”此又一理也,我也赞同。

或问:“你不是东倒吃猪头,西倒吃羊头吗——须知两人的看法绝然相反!”答曰:“非也——我自然有自己的说辞。”马文是据理而论,王文是以例举来说明问题,双方各执一辞,我虽赞同“两理”,但我更赞成某位语言学家的一个观点。他说:“语言文字是约定俗成,当理据性和习俗性发生矛盾时,我们只能跟习俗性。”他还举例说,长期以来,大家都错把“猫熊”叫“熊猫”,“熊猫”也就成立了,此例虽属词汇方面,但该观点也包括语音方面。安徽有个六安县,中央电视台气象播音员读lù,而不读liù。北京前门外有个商业大街叫“大栅栏”,规范读音是dàzhàlɑn,北京人却读为dàshìlàr。陕西蓝田有个泄(原作洩)湖镇,蓝田人都把“泄”读如“页”。这里“六”“栅”“泄”的另类读音,过去和现在一直为人们所认可。由此看来“贾平凹(wā)”是能够站得住脚的。贾先生在《自传》中写道:“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通畅,我写平凹,正视崎岖。两代人心境可见也。”他给自己的“凹”定了wā音。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师长也呼之为“凹”(wā)。陕西人都知道出了个贾平凹(wā),而不知道贾平凹(āo)为何许人也。长于褒贬的评论家和咬文嚼字的媒体老记也时不时地“凹”(哇)里“凹”(哇)拉一通。贾平凹一部又一部小说畅销全国,于是全国“凹”(蛙)声一片。从势头来看“凹”(蛙)鸣还将持续下去。总而言之,凹(wā)音已被“约定俗成”牢牢锁定。

行文至此,笔者猛发奇想:有朝一日,辞书编纂者会不会萌发恢复“凹”字原有的另一音——wā——的念头也未可知。因为长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凹”(wā)声不断,而新版辞书却不给它一席之地,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李玟的“玟”和贾琏的“琏”

人名字中多有带王字旁(或称窄玉旁)的字眼,这是因为此类字多为美玉的意思。不过有两个字十读九错,很值得一提。

美籍华人女歌手李玟拥有很多粉丝,遗憾的是不少人把自己的偶像的名字读错了。他们把“玟”读为“文”音,其实应读“民”音。

玟:读wén时,义为玉之纹理;读mín时,义为美玉。通常,“玟”作人名时,取“美玉”义,而不取“纹理”义。由此可知,虽然“玟”一字二音,但“李玟”的“玟”当读mín。

《红楼梦》里的贾琏是一个拈花惹草的公子哥儿,书中写了他偷娶尤二姐等一连串的故事,可以说他是读者耳熟能详的人物。但是大多数人读“琏”为lián(二声),其实应读为liǎn(三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的剧中人对话也有读“琏”为lián(二声)的。甚至老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也未能幸免。他在现代文学馆讲演时把贾琏的“琏”也读为第二声。据《新华字典》:琏,音liǎn(三声),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皿。

成语中的错别字

成语中的错别字可分为四类:同音类、形似类、同音形似类和似是而非类。

“按部就班”的本义是:选择文词要分门别类,修辞要符合语言表达规则。引申义为:学习和做事要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部”“步”同音,“按部就班”被误写为“按步就班”。

“淡薄名利”系“淡泊名利”之误。淡泊:恬淡,不追名利,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淡泊名利”即“只有把名利欲望看淡,不被这些东西羁绊,才能表明高尚志趣”。而“淡薄”义为“密度小”,可用来说明空气、味道、印象等,跟情操和人格没有关系。“泊”“薄”同音,“淡泊名利”被误写为“淡薄名利”。

以上两例为同音类,即因同音而致误。同音致误类的成语还有:妄(枉)费心机、轰(哄)堂大笑、究(咎)由自取、毕躬(恭)毕敬、阴谋鬼(诡)计、精兵减(简)政、留(流)芳百世等。

“草菅人命”的意思是把人命看得像野草一样,指任意残害人命。菅,音jiān,茅草。“菅”“管”形似,有人错把“草菅人命”写为“草管人命”。而“草管人命”令人不知所云。

“破釜(fǚ)沉舟”义为过河后,砸破铁锅,凿沉船只,表示不胜利不再回来。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斧”形似,有人闹出笑话,把“破釜沉舟”错写为“破斧沉舟”——斧头怎么个破法?打破了又有什么意义?

以上两例是形似类,即因形似而致误。形似致误类的成语还有(括号内为正确写法):不落巢(窠)臼、鬼鬼崇崇(祟祟)、心矿(旷)神怡、如火如茶(荼)、万事享(亨)通、鸩(鸠)占鹊巢、饮鸠(鸩)止渴等。

“独挡一面”系“独当一面”之误。此处“当”义为担当,负责。“独当一面”即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当”被误为“挡”的原因是二者既同音又形似。

“汗流浃背”被误写为“汗流夹背”。浃(jiā):湿透。“汗流浃背”即汗水湿透了脊背。而“汗流夹背”词义不通。“浃”“夹”同音形似而混淆。

“明火执杖”系“明火执仗”之误。“明火执仗”的意思是点着火把,拿着武器。指强盗公开抢劫,比喻毫无顾忌地干坏事。“仗”是刀、戟等兵器的统称。“杖”是走路时拄的棍子。这里宜用“仗”而不宜用“杖”。误“仗”为“杖”的原因是二者同音形似。

以上三例是同音形似类。此类成语还有:喜上眉捎(梢)、针贬(砭)时弊、民生凋弊(敝)、虚无漂(缥)缈、诧(姹)紫嫣红、打架斗欧(殴)、不经(胫)而走、彪柄(炳)千秋等。

“稍安毋躁”系“少安毋躁”之误。然而“少安毋躁”也就是“稍微耐心一些,不要急躁”。因此,说“稍安毋躁”意思上相同。不过,成语来自古书,我们要继承就要遵守它的原来写法和意义,不能随意改字。“稍安毋躁”像成语但不是成语。

“真知卓见”系“真知灼见”之误。“真知灼见”义为正确的认识和透彻的见解。“真知卓见”可解释为正确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似乎也对,其实不然。因为在成语里,对见解的要求只需要真实和正确,不需要多么高明和多么与众不同。

“原形必露”系“原形毕露”之误。“原形毕露”义为本来的样子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剥掉,露出真面目。“原形必露”可解释为“真实的面目一定会暴露出来”。这样改似乎也通,但如同上理,成语里的字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自做自受”系“自作自受”之误。虽然“作”“做”同义,但成语“自作自受”的“作”是不宜改动的。

以上四例属似是而非类。这类“成语”虽然也都有一番说辞,但仍然不能成立。本文提到的成语都是由四个字组成,但并非一般的四字词组,而是四字成语。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和完整性。似是而非类破坏了成语“三性”,因而不能算作成语。似是而非类的成语还有:莫明(名)其妙、名符(副)其实、断章取意(义)、流言飞(蜚)语、各行其事(是)、不可明(名)状、攻城掠(略)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