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36

第36章 转文儿

村妇转文儿

有人说话或写文章时,总喜欢半白话半文言,或者过多地堆砌词藻。北京话把这种现象叫转(zhuǎi)或转文儿(zhuǎiwer)。转或转文儿是语言文字中的一种病态,给人以酸溜溜的感觉。为了反对这种现象,北京话常说:“说大白话吧,别臭转”,“写得平实点,不必这么转文儿”。

笔者偶翻杂书,看到了如下一个故事。

从前,一个农村妇女,有点文化,但却非常喜欢转文儿,不,转文儿已经成了她的习惯。有一次,丈夫要她回娘家借牛。她回去后,家里人问她:“现在正是大忙季节,你回来有什么事情?”她慢条斯理地回答:“天出头(夫)叫我借午出头(牛)。”家里人听不明白,她也不再解释。就这样在娘家一连闷住了十多天,后来空手回而归。丈夫一见大怒:“人人都在抢季节,你竟在娘家待了十多天。牛没借到,农活也耽误了。人误地一时,地误人半年。你成心想让全家喝西北风嘛。”丈夫越说越气,忍不住连骂带打。村妇坐到地上哭说道:“你要手丁(打),就不要四马(骂),你要四马,就不要手丁,怎么连手丁带四马?”这时邻居一位老大娘闻听吵闹,走了过来,赶快把她扶起。村妇擦了擦眼泪,理了理头发,说道:“言寸身,言寸身!(谢谢)”

转或转文儿是语言文字上的一种浅薄卖弄或故作高深,其实滑稽可笑。村妇的拆字游戏也属转文儿。可悲可笑的是,遭受了皮肉之苦,她还继续臭转。

秀才买柴

有个秀才赶到集上买柴。他打老远看见一个挑柴担的,喊道:“荷薪者过来。”卖柴的先是一愣,但听见“过来”二字,于是就挑着柴担过来。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者似懂非懂,听到了“价”和“几”,就回答了价钱。秀才边看边摸柴,说道:“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损(sǔn),减少。“请损之”即请把价钱放低一些。

”这几句话卖柴的一点也听不懂。他想早些卖掉这担柴,不愿耽误时间,于是挑起柴担就走了。秀才再喊,他也不回头。

这个秀才本来也是个穷苦家庭出身,但他却觉得周围的人说话俗气。他的话别人越是听不懂,他越觉得自己清高。他越是清高,别人越觉得可笑。这类人被称为迂夫子,即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当时环境的人。

缀加引领字的话语

解放前笔者读初小时,同学们课余喜欢讲一种特殊语言——缀加引领字的话语,即每句话里的每一个字之前都缀加一个在音韵上相互对应的引领字。例如把“牧童”说成“门牧吞童”——“门”的韵母是en,“牧”的韵母是u,en和u对应;“吞”的韵母是uen,“童”的韵母是ong,uen和ong对应。“门”和“吞”分别是“牧”和“童”的引领字。

一句话中增加了引领字意味着原句字数增加了一倍,因而令人不易弄懂到底说了些什么,这叫故布迷阵。引领字和被引领字的韵母相对应,新句增添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现在让我们用缀加引领字的话来读关中版《清明》诗:

秦(qin)清(qing)民(min)明(ming)森(sen)时(si)今(jin)节(jie)允(yun)雨(yu)春(chun)漴(chuɑ)春(chun)漴(chuɑ),口(len)路(lou)身(shen)上(shɑng)欣(xin)行(xing)忍(ren)人(ren)门(men)没(mo)因(yin)有(you)森(sen)啥(sɑ)。今(jin)借(jie)吻(ven)问(ven)今(jin)酒(jiou)今(jin)家(jiɑ)怎(zen)在(zɑi)恩(en)阿(ɑ)□(den)达(dɑ),门(men)牧(mu)吞(tuen)童(tɑng)因(yin)遥(yɑo)怎(zen)指(zi)怎(zen)在(zɑi)温(wen)乌(wu)□(den)达(dɑ)。

当时的小学生对这样特殊话语很感兴趣,乐此不疲。但在成年人看来,这是一种卖弄小巧的伎俩,是一种贫嘴的表现,因而无聊。

“转文”不能写作“拽文”

一位曾长期在《红旗》杂志和《求是》杂志工作过的资深编辑混淆了“转文”的“转”和“拽”。他说:“对方的父亲,你拿不准该叫“令尊”还是‘家父’或是‘先父’,也就不要拽文了,干脆,就说“您的父亲”。这也很好。”这个句子中的“zhuai”用得确切恰当,但书面上写作“拽”却不合适。

“转文”的“转”,音zuǎi,是个北京方言字,而有些方言字是说不清为什么要那样写的,但既经约定俗成,就不能再用别的同音字取代了。这位资深编辑以“拽”代“转”窃以为不可。怎知约定俗成的是“转”而不是“拽”?《现代汉语词典》和《北京方言词典》均收录了“转”(zhuǎi)和“转文”(zhuǎi wénr),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拽”,并没有“转”和“转文”的“说话夹杂文言或过多的堆砌辞藻”的含义。同时,两者音调也不合——拽,音zhuāi、zhuài和yè,而没有zhuǎi的读音。

北京是多朝故都和当代首都,北京话是强势语言,“转”和“转文”早己不是囿于一地的方言词。再说,要对说话作文爱夹杂文言或堆砌辞藻的卖弄现象给以谑而不虐的嘲弄,似乎还没有比“转”和“转文”更好更简练的语词。因此为“转”和“转文”正误是不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