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35

第35章 咬文嚼字(2)

蓝,指蓼(liǎo)蓝,是一种草本植物,叶子干后变成暗蓝色,可提制成靛青做蓝色染料。“蓝色”指晴天天空那样的颜色。兰,用于兰花、兰草等植物名。由此可见“兰色”并非“蓝色”。“蓝”无简繁之分,“蘭”是“兰”的繁体。“蘭色”是谁也说不清楚的颜色。

同理,把甘肃省省会“兰州”可写为“蘭州”,因为“兰”是“蘭”的简体。但陕西省的“蓝田县”不能写为“兰田县”,因为“蓝”和“兰”是两个不同的没有关系的字。

“奘”字四误及其他

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玄奘西游记》,近期媒体上“奘”字的出现频率增高。据笔者所闻所见,“奘”字常有以下四误。

一、唐代高僧“玄奘”的“奘”音zànɡ,但有些人误读为zhuānɡ。

二、“奘”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又音zhuǎnɡ,义为粗大、健壮。关中方言里读高平调。把强硬、有势力的后台人物称为“奘腿”,把巴结此类人物的行为叫“抱奘腿”。但一些关中人,其中甚至包括个别陕籍作家和方言专家误把“奘”写作“壮”。有部著名小说这样写道:“小兄弟现时虽则撞不动他的壮腿粗腰……”某西安方言字书收“蟒壮儿”条,释义为又矮又粗。这里两例中的“壮”系“奘”之误。一家平面媒体发表一首讽刺诗《某些报纸——今日内容提要》:“……小青年拉壮屎真臭!老太婆贴黄花真秀!大鼻子说汉语真逗!加花边信息量足够……”把一些浅薄无味的东西当成导读亮点,这的确是当前某些报纸的悲哀。但这里也出现了个错别字——壮(应为奘)。

三、“壮”是“壯”的简化。但带“壮”字旁的字,有的可以类推简化,如“装疯卖傻”的“装”字即是;有的不可以类推简化,如“玄奘”的“奘”字即是。有些人不知这一规定,误把“玄奘”写成“玄”。

四、“奘、装”的右上角和“壮”的右偏旁均为“士”,但有些人却误写作“土”。

既然谈到“奘”字,笔者还想再赘述以下两点。

关中方言里把肥料的肥力很浓、很强也叫“奘”。农谚:“一脬尿,奘三料。”这是“奘”本义的引申。

有人说,陕西方言里义为粗大的“奘”字又土又俗。其实不然。这个“奘”字在章回小说《西游记》第九十五回里也有:“见那短棒儿一头奘,一头细,却似舂碓臼:碓:舂米用具,由石臼和杵组成。碓音duì,臼音jiù,杵音chǔ。

的杵头模样。”再往前溯,《尔雅.释言》也有:“奘,驵(zǎnɡ)也。”驵犹麤(cū)。麤同粗。

棗和棘

笔者在《使用异体字要小心》一文中谈到这样一种现象:某一个字作为构字部件,它既可上下叠架,又可左右并列,例如:棗和棘,含和吟,柰和标,召和叨,怠和怡,架和枷。这些例字中,除“棗和棘”外,都分别是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成对的字。“棗”和“棘”值得特别一提。

组成“棗”和“棘”的部件字为“朿”。朿:音cì,是刺的本字。“棗”(今简化为“枣”)是乔木,果实为大红枣。“棘”是灌木,果实为小酸枣。后来,“棘”又成为带刺草木的统称。“棗”和“棘”都是会意字。两“朿”叠架,表示高大独立。两“朿”并列,表示横向低矮。“棗”和“棘”都长有芒刺。总之,从字形和字义两个方面来看,“棗”和“棘”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别。

牙和齿

牙齿是用来咀嚼食物的,本文却想对牙齿作一番咀嚼。

某条街上有一牙科诊所,又有一齿科诊所。一日,有人带孩子看牙,经过牙科时没有进去,却径直来到齿科。孩子问:“爸爸刚才为什么不进牙科,来到这儿?齿科是干什么的?”孩子的爸爸说:“牙——齿,牙——齿,牙就是齿,齿就是牙。齿科也就是牙科。这儿有我认识的一位大夫。”

这位先生并没有把话说清楚。《说文解字》里对牙和齿是这样注释的——“牙,牡齿也。”意思为:牙即大牙,臼齿,俗称腮牙。“齿,口龈骨也。”意思是:齿为张口可见的牙龈中长出的骨头,即门牙。由此可知,牙是牙,齿是齿,二者并不是一个东西。据此注释,牙科应该是医治腮牙的地方;齿科应该是医治门牙的地方。不过,这是认死理的说法。

与自然科学的严密逻辑不同,语言有时有它的任意性。牙亦泛称牙齿,这样牙和齿便成了同义词。长期以来,人们把专门医治牙齿疾病的诊所,或大点医院里医治牙齿的科室都叫牙科。近几年来又出现了齿科。因为牙和齿可视为同义词,所以牙科和齿科是一回事。同样,普通词语的门牙、上牙、下牙、奶牙等,在书面语或专业用语中则分别为门齿、上齿、下齿、乳齿等。再进一步分析,牙和齿又有俗雅之分。俗者如“笑掉大牙”,雅者如“令人齿冷”——即令人耻笑。笑则张口,时间长了,牙齿就会感觉到冷。所有这些,说明了牙和齿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但是也有不可替代的情况。一些习惯用语和成语中牙和齿便不能互相替代。“牙疼不算病,疼时能要人的命”,其中“牙疼”的“牙”不能换成“齿”。而“难于启齿”、“何足挂齿”及“唇亡齿寒”中的“齿”,也不能改为“牙”。

附带说一下,“牙”字是四画,第二画是撇折。有些人却误写成五画,即把撇折误写为点和横。再者,“牙牙学语”中的“牙牙”,读为yáyá,常有人误读为yāyā。

“揉合”还是“糅合”

昨天有朋友送来一盒新茶“黄山毛峰”,装璜精美漂亮。上书:“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揉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文中所用“揉合”欠妥。“揉”是用手按着较软的东西反复搓动。“揉合”是个生造词。倒是有“糅合”一词,不过“糅合”有点怪——可当“搀合”讲,但却多指不适宜合在一起的;也可当“结合在一起”讲,例如“把国画技法同油画技法有机地糅合起来。”

由此可见,文中“揉合”宜改作“糅合”。须知“揉”跟“糅”虽然音同,但形义都不同。

附带说一下,“杂糅”(把不同事物掺杂、混合在一起)。“古今杂糅”,“中外杂糅”,“不要把两种不同的句式杂糅在一起。”常有人把这三个句中“杂糅”之“糅”误写为“揉”。

简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每周文摘》报上有一则奇闻怪事报道,说的是一男子一路小跑进了电梯,在电梯内仍然维持跑步(原地)状态,不料,本可乘载十人的电梯出了故障,困了他一个多小时。后来据质监局特种设备科人员讲,一个人在电梯内跑步,可能形成几个人的压力。他提醒市民,乘电梯时不要在电梯内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事故”这句话值得推敲。“以免”是在复句里用来连接下一分句的连接词,其表示目的是避免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不必要的”是“事故”的限制性修饰语。其实,说“以免发生事故”已经把意思表述清楚了,而给“事故”前面加个修饰语“不必要的”,反倒显得累赘别扭。“必要的”和“不必要的”相对立,难道还有“必要的事故”吗?从逻辑上讲,“事故”的“造成”,和思想认识上的“不必要的”没有必然联系。因为“不必要的”是人主观意识上的判定,而“事故”却是出人意料的损失或灾祸(多指生产上、工作上的)。既然是出人意料的,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必要的”或“不必要的”了。

有同有异“筵”和“宴”

旧时,关中道给娶媳妇的某家行礼的人将会有一顿美餐。临行时街坊邻居常开玩笑地提醒他:“吃筵席不要忘了带手帕!”

现在书报上“筵席”、“宴席”都经常出现,到底哪一个对?

筵(yán):名词,古时指铺在地上作为坐县的竹席,转义为酒席。如:寿筵、婚筵、庆功筵。宴(yàn):一、动词,义为用酒饭款待宾客。如“宴请”,“大宴宾客”。二、名词,转义为酒席,所以“筵席”等同于“宴席”。但筵字仅是一个名词,而宴字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所以,可说“宴请”,“大宴宾客”;不可说“筵请”、“大筵宾客”。

活见鬼

报载:“《漫画大师华君武昨逝世》。于此同时还配发了《人物年表》,叙述了华老一生简历。读着读着,心头一楞——“现任全国文联荣誉委员。”真是活见鬼!大师已驾鹤西去,哪能“现任”什么“委员”?

我想说:“华老,‘真是活见鬼’这句话对您失敬了。”但我又仿佛听到冥府隐隐传音——“我玩了一辈子‘讽刺’,哪会计较什么‘活见鬼’。”

无独有偶,6月27日,还是这家媒体又发出了一则报道——《著名画家吴冠中去世享年91岁》。正文开头一句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91岁。”最后一句是“吴冠中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死者‘现任’……”这样谬误是怎样造成的?笔者猜想:大师及顶尖级人物在病危之前,家人或有关单位已开始了后事的准备工作,介绍简历便是其中的一项。一息尚存,仍在“现任”,但人已作古,“现任”便不复存在。而媒体对所得到的资料未作仔细审视,原样搬出,这样便弄出了“活见鬼”的笑话来。

商鞅的“鞅”和孙膑的“膑”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有趣而复杂。商鞅的“鞅”和孙膑的“膑”,两个字风马牛不相及,但从某个角度来看,他们又有同一性。

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人的片段故事。

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姓公孙,名鞅,也称卫鞅。当初,他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来到了秦国,说服了秦孝公变法图强。他帮秦孝公变法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封於(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州东南)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改革变法取得巨大成功,商鞅志得意满。在行使严刑峻法时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他曾割过太子一个老师的鼻子,又给另一个老师脸上刺了字。秦孝公一死,太子登基,号惠文公。商鞅被革职赶回封地商。因积习未改,他在回家的路上仍大摆仪仗,被人告为僭越:比国君的谱还要大。惠文公正好趁此收拾他,下令抓捕。他东藏西躲,晚上投宿遭店主拒绝。木匠制枷,自作自受。凭证住店正是他制定的法规之一。最后商鞅残遭五牛分尸。

孙膑,战国时兵法家。齐国人。春秋大兵法家孙武子的后代。孙膑和庞涓同是鬼谷子的学生,膑为学长,学识也高于涓。庞涓为人诡诈,一直嫉妬学长。后来庞涓先离老师去魏国,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庞涓诳孙膑入魏,设计陷害他,剔去了他的膝盖骨。其所以没有结果他的性命,乃是为了让他写出他的老祖宗孙武的《兵法》十三篇,企图据为据自己有。开始孙膑还蒙在鼓中,后来终于醒悟,于是装疯卖傻,瞒过了庞涓。齐国使者秘密地将他载回齐国。

他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孙膑先后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马陵之役中乱箭射杀了庞涓。

现在我们再来谈“鞅”、“膑”二字。鞅,是指箍在牛、马等脖子上的挽县,以便套辕拉车等。从革,是指这种挽县是由皮革制成;从央,是指套在脖子上。商鞅遭五牛分尸,其中便有一条绳索套在他的脖子上。这说明他的名字——鞅——是人们因他受到酷刑而后起的。同样,孙膑的“膑”也是人们因他遭膑刑而后起的。膑,指膝盖骨。剔去膑的刑罚叫膑刑。膑,又是膑刑的简称。作为人名,“鞅”和“膑”都是因刑而来,这便是这两字的同一性。

商鞅的“鞅”和孙膑的“膑”

一、叶昌元:《字理——汉字部件通解》P.21

二、林汉达:《东围刘国故高新编》P.446

三、《辞海》(上)P943.市鞅

《辞海》(中)、P.I935、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