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徜徉汉语王国
31943200000034

第34章 咬文嚼字(1)

“不尽人意”是何意

“不尽人意”一词在报刊上经常出现。

“这位名噪一时的歌手今天的演唱却不尽人意。”

“多年来的春节晚会都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编、导、演确实是尽了心了,出了力了,但相对而言,演出水平的提高总有些落后于观众欣赏能力的提高。”

“艾滋病是当今人类的一大公敌。虽然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苦苦探索钻研,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医疗、预防方法和不少新的药物,但总的来说仍不尽人意。”

以上三句话中的“不尽人意”应是“不尽如人意”。“尽”,副词,意为完全。“如”,动词,意为符合。“不尽如人意”即不能完全符合大家的意愿或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去掉了“不尽如人意”中的动词“如”后,成了“不尽人意”。何谓“不尽人意”?青蛙跳池塘——扑通(不通)。

咒语怎能头上戴

某媒体有一篇报道,标题是《高校情侣戴上紧箍咒》。文中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生管理规定,各省高校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具体细则。广东一些高校把非法同居、第三者插足等道德问题写入了校规。这些规定必然大大地约束校园情侣,使他们不再敢做出越轨的事情。

无独有偶,另一家媒体又刊载了一则标题形式类似的通讯——《“黑名单”给行贿者戴上“紧箍咒”》。大意是对建筑、金融、教育等行业的行贿犯罪建立档案查询系统,向社会提供查询。这无疑是对行赌者的警示和震慑。

粗看,这两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紧紧相扣,而且比喻也十分形象。可仔细一想,不对了。“紧箍咒”是能使箍圈紧缩的咒语。咒语怎能头上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头上戴的是金箍,唐僧口中念的是使金箍紧缩的咒语。金箍紧缩,疼得泼猴地上打滚。这样高僧就能辖制住自己的大徒弟。对社会上某些以此物降彼物的现象,用这个故事作比喻,的确恰当而形象。但只能说给戴上“紧箍圈”,而不能说给戴“紧箍咒”,上述两例中的“戴上紧箍咒”逻辑不通。

“家父”一词莫乱用

今年二月份,陕西著名学者武复兴先生的《古今诗林漫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此后笔者在两家媒体上见到两篇大同小异的推介文章。令人惊奇的是,两位作者都写了这样一句话:“武复兴自小受到家父武经伦先生深厚学养的熏陶。”

前不久,央视《艺术人生》中爆出奇闻。名嘴朱军请毛泽东嫡孙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上台,讲述爷爷奶奶的往事。朱军在对话中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

上述例举中的“家父”一词值得推敲。华夏文明古国十分讲究交际辞令,形成了一整套简练而又独特的词语。家: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辈分比自己高,或年龄比自己大的亲属。如,家父即自己的父亲,家兄即自己的哥哥。与此相对应,用于称对方的亲属或亲戚,如令尊、令堂、令兄、令表妹等。由此看来,朱军本该说“令尊”,却误说成“家父”,这样就把毛新宇的父亲说成了自己的父亲。同理,“武复兴自小受到家父……的熏陶”中“家父”一词也不恰当。可以说成“受到父亲……”,也可说成“受到其父……”,而不可说成“受到家父……”。

朱军把敬词“令”和谦词“家”用混了,有人说他犯了常识性的错误。但要细说,“令”和“家”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一、“令”的使用范围不受辈分限制,既可说“令尊”(上一辈),又可说令爱(下一辈)。而“家”只限用于长辈或同辈中年纪长于自已的人。如“家父”、“家兄”。二、敬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而不说“令父”“令母”。谦称自己的父母为“家严”“家慈”,也可称“家父”“家母”。这说明“令”和“家”的使用有对应的地方,也有不对应的地方。

想起了朱军错用“家父”一词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石瑞芳炼于熔炉的书法》。文中说:“石瑞芳和泪办完了《石宪章书法作品集》和《石宪章书法回顾展》这两件大事,见识了先父全部遗墨,深谙先父书法艺术之丰富。”这句话中的两处“先父”值得推敲。显然,这句话是第三人称口气,即由他人叙述石瑞芳的故事;而不是第一人称口气。然而,这样,问题便出来了。

“先”是中国传统辞令中的尊敬用语。“先父”是对人称自己故的父亲。这么说来,上述那句话中的两处“先父”应是故事叙述者的已故的父亲,而不是石瑞芳的已故的父亲。而实际上,叙述者本想用来指石瑞芳已故的父亲。须知“先父”一词必须用在第一人称的话语中。

此处错用“先父”使人想起了著名主持人朱军错用“家父”。二者何其想似乃尔!朱军请毛泽东的嫡孙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上台讲述爷爷的往事。朱军说:“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家”是中国传统交际辞中的谦词,“家父”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此处,朱军本应用敬辞“令尊”或“令翁”,却误用了谦词“家父”,结果把自己的父亲和毛新宇的父亲混淆了,闹出了笑话。

说话或作文中用一些得体的客气的辞令是对人礼貌的一种表示,但如果对所用辞令的含义不甚了然,却会说出令人哭笑不得或贻笑大方的话来。

邮编还是邮码

郝铭鉴先生是上海一位“咬文嚼字”专家。他在一封公开信里说:“(来)信务请写明地址,邮码和联系电话”。邮码一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多年来,我给别人写信和收到别人的来信,都使用的是“邮编”。作为简缩词,邮码对,还是邮编对?查了一下手头辞书,偏又找不到。再翻《新闻采写手册》所附的“部分新闻单位简介”,其中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一百多家中央和地方报纸均为“邮编”。但这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看样子该书编者是按自己的意思统一写为邮编,譬如人民日报对“邮政编码”并未简缩。于是又到陕西省图书馆翻阅了二十几家中央和地方报纸。其中少部分未简缩,大部分简缩为“邮编”。但我不赞成“大家都那么写就算对”,因为“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可真是凑巧。几天后我看到了胡云山先生的一篇专论《邮编、邮码:谁笑到最后》。从这个标题便可知道,邮编、邮码两个词在社会上并用,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胡先生主张采用“邮码”,并做了令人折服的分析。他讲:从语法角度来说,“邮政编码”是个偏正结构,“邮政”修饰“编码”;而“编码”又是个偏正结构,前者修饰后者。所谓“邮政编码”就是用于邮政的经过科学编制的数码。“码”是一个最核心的语素,不言而喻,“邮码”最能反映“邮政编码”的特性和功能。而“邮编”则带有相当的模糊性。

我赞同胡先生的观点,又想从词汇角度做一点狗尾续貂。码,有代表数目或与数目相关的含义,如明码、密码、数码、页码、号码、筹码等等。此时,码是名词,是词根。“邮码”正符合这个道理。编,是动词,意思是按一定的顺序或条件来排列。“邮编”既可理解为“邮政编码”,也可理解为进行邮政区划的编制工作。显然,“邮码”比“邮编”更明了,更确切。

胡文里还提醒大家,早在1992年《瞭望》杂志第30期上,邮电部邮政局答复读者来信明确地说:“邮政编码”缩写以“邮码”为宜。

“下里巴人”不是人

有篇《名人与“打油诗”》的短文中提到:“宋代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下里巴人。”显然,这里肯定了“下里巴人”是个没有文化知识、没见过大世面的乡巴佬。

其实,“下里巴人”不是人,而是指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了作歌曲的人和地方。“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经常对举。“阳春白雪”也不是雪,而是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高雅歌曲。此二语同出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楚首都)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两个词语。此后,“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附带说一下,文中既然说老妇人能够以诗句“是非只因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来“反唇相讥”大学士苏东坡的“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并且“戳到了他的痛处”,可见这一老妇远不是个“下里巴人”(乡巴佬),“地道”更是无从说起。

头“發”是不好理的

笔者在本市碑林区某街见一家理发馆的玻璃门上写着“广州阿哥發业。南韩离子烫……您的自信从这里开始”。介绍一些专业技术,附带一点宣传辞语本无可厚非,但这里冒出了一个繁体别字“發”却大煞风景。无独有偶,笔者又在新城区一个小巷子见到一家小理发馆门头上写着“小李發艺”。

“发”(fā)和“发”(fà)形同、音同、调不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字(词)。“发”读第一声时,组词有“发财”、“收发”、“发射”、“发生”、“发言”、“发扬”、“揭发”、“发愁”等等,它是一个多义词。“发”读第四声时,只有一个意思——“头上长的毛”,即“头发”。

原来,“头上长的毛”本字为“髪”,后来简化为“发”(fà)。义为“生长”(发芽)、“揭开”(发掘)等多义的“發”字后来也简化为“发”(fā)。这样就出现了繁体异而简体同的情况,从“髪”到“发”,从“發”也到了“发”,殊“途”而同归。好繁恶简者偏偏又不了解这一演变过程,结果因卖弄“学问”反而闹出了笑话。退一步说,即使将“发业”、“发艺”写为“髪业”、“髪艺”也不好,因为已经有了正体“发”字,原来的繁体“髪”字就变成了一个不规范的字了。

一句“洋泾浜”广告词

西安市某印务公司自己设计广告牌,竖立在街头。画面内容是:“我们做到100%good。”标明了公司的全称、地址、传真,注明了公司的业务和特色。

解放前有个中学生写信向家长汇报学习情况。“father、mather敬禀者:儿在学校读book,一切功课都good,惟有english不及格。”如果说这几句话还有些风趣的话,那么,上述广告词就显得太“小儿科”了。笔者以为这里半土半洋的广告词非常别扭,就像人们看到一个人西装革履却又戴了顶盖肩的大草帽一样,给人一种不伦不类、非马非牛的感觉。语言学家把这种如同汉语一样不分性、数、格的英语称为“洋泾浜”英语,并认为使用这种英语是滥用外来词引起的语言污染。

称“您”也有不宜时

文教单位把一个常用代词“您”用错,这是很少见的,但还真给我们碰上了。今年九月一日,在本市一家小学大门前挂了一个大横幅——“××小学欢迎您”。这大概是对小学一年级新生的亲切表示,但却不符合日常称谓的习惯。“您”是第二人称“你”的敬称,通常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同辈间和交际辞令中也常使用,但都含有尊敬义。如果某大学在开学的时候,在校门前的横幅上写着“××大学欢迎您”,想来定然会有个学生站出来说:“不敢,不敢,折煞小子了!”

蘭色是什么颜色

本市有一家美容美发中心,档次比较高,服务项目也比较多。该店招牌上写着“蓝色经典美容美发中心”,而灯箱上写着“蘭色经典”。“蘭色”为何色?叫人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