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土地上,在巴人的故乡,现代人的灵魂在抽泣……
之一遥远的地平线
三洞水,三洞水在哪里?
在鄂西苍茫的山峦深处,在祖国版图最闭塞的角落,在苍凉悲壮的古歌声中,在历史老人遥远的记忆里……
距今30亿年前的造山运动中,地壳板块构造的碰撞和挤压,造就了鄂西大地上雄奇的武陵山脉。山,是阳刚的象征,它需要阴柔的滋润。造物主便赐给它一条美丽迷人的清江。那是一条女性的河流,她的性格犹如她的名字一样温柔。千百年来。她就这样静静地、深情地、款款地在武陵山强健的胸肌间蜿蜒,唱着歌,流着泪,滋润山峦,养育生灵……两岸的土家人深情地称她为母亲河。
正是这山与水的结合,正是这山的雄性与水的温柔演绎了人类生生不灭的历史,创造了人类亘古不变的家园!
本书所描写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洞水村,便镶嵌在清江中下游南岸的武陵山带之间。
窥其历史村貌,但见峰峦叠嶂,沟壑阡陌,川岩险阻,鸟道横绝……
往上看,远山迢遥,绝壁干仞。
瞧脚下,断崖残壁,深渊百丈。
左面是耸入云端的落雁山,然而大雁敛翼,有翅难飞。
右边是直插霄汉的马鞍山,但见老马慵悃,举步维艰。
千百年来,三洞水就静静地躺在这“抬头只见一线天,低头不见半里坪”的大山皱褶里,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世世代代的三洞水人艰难地拼搏着、挣扎着,那部浩瀚的历史文书上,一页页皆写满喋血的痛楚……
然而,它虽然荒凉闭塞,苦难深重,却历史悠久,人文弘扬。不仅是人类祖先“长阳人”的发祥地,也是远古巴人的故乡,具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源流和悠久绵长的文化传统。
公元1956年9月,考古学家在三洞水附近的钟家湾一个普通洞穴里发现了一块远古动物化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权威贾兰坡教授鉴定,被定名为10多万年前的“长阳人”。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发现,它雄辩地证明,祖国的南方如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当“长阳人”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被写进《辞海》和中学生历史教科书时,我们方才知道这片土地亘古贯今的悠久历史……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岁月的风沙浩瀚无边,历史的河床盈尺累丈。我们无法考证先民生活的方式和探讨他们人生的轨迹,只能凭借想象,构筑这样一幅横跨10万年的生命图景――
……清江两岸,武陵山间,绿荫遮天蔽日,气候温和湿润。原始榛莽,举目可见,凶禽猛兽,侧耳可闻;山岫里,猿猱声声呼唤着同伴;荆丛中,虎豹嚣嚣追逐着鹿群;天上,有鹰鹫翱翔;水底,有锦鳞穿梭……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幅雄浑壮丽的大自然图画里,他们登上清江两岸陡峻的山崖,战狂风,沐暴雨,顶烈日,弄江潮,和古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搏斗。练就了一副骠悍而强健的体魄。在漫长的雨季和寒冷的冬夜,他们栖身于岩穴石窟,钻燧于枯薪败叶;在晴朗的春天和暖和的秋日,他们呼啸于圈猎场上,欢庆于猎获物边,以青山作幕,流水作琴,击石而歌,举木而舞,用劳动创造着文化,用智慧战胜着野蛮……
这是想象,无法考证。但距今三千年前诞生在三洞水右侧武落钟离山(又名?山)的土家族先祖巴人则是有史可查的。
据载――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谭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廪君掷剑称王,部族欣欣向荣。但由于人口一天天增加,原来的洞穴不够住,山上的动物和野生植物也不够吃。于是廪君决定舍下武落钟离山,带领部族逆水西进,开疆拓土。他们浩浩荡荡,逆清江而上,途经伴峡,射杀了美丽的盐水女神(本书序章所描绘的情景)。然后继续西进,西进……
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土家族的祖先。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土家族……
于是,我们赞美这座伟大的山――土家族的发祥地――武落钟离山。
?阳古地,夷水名疆。
我们赞美江河、土地和山峦,是因为它博大的胸怀和伟岸的脊梁孕育了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明,养育了一个强悍而伟大的民族。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曾经创造了人类最成熟、最灿烂的农耕文明的民族,今天恰恰是因为这种文明过余烂熟而显得步履维艰!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样悠久。是谁,把中华民族的生命线拉得如此之长?是谁,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超稳定社会结构?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像一块“结石”,顽固地凝结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迟迟不肯风化、溃散……
当我们走进“长阳人”化石洞,当我们登上古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当我们站在三洞水厚实而火烫的黄土地上的时候,一下子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如果说是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使得生活在,鄂西山地上的人们那份强悍而坚韧的生命力值得赞美,倒不如说是一种顽固的山地意识凝结着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人们,使他们付出的生命和血汗太多太多。我们终于明白,一个民族的悲剧和喜剧,都是由于这过于悠久的历史!它在民族心理积淀中形成一种超稳定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好像是一张无形的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制约着人们。这张网――
剪不断,理还乱,丝丝入扣!
千百年来,沉沦在大山包围圈里的山民们,躺在精卫填海的传说里,睡在女娲补天的梦魇中,听不见历史前进脚步声,看不见社会滚动的车轮子,一种“人不可违天命”的地域文化心理,一种“劳作为了活着,活着为了繁衍”的原始山地意识,一层又一层地制约着他们,像围困他们的大山一样无法摆脱。一代又一代的山民就在这苦难的文化氛围里苦挣苦扎,流血流汗,全凭着敢用骨骸撞击岩石的坚韧的生命力顽强地生活……
?山,夷水,你曾经在一个长时期内被历史所追赶,像一位年轻妩媚的少女,有着高耸的乳房,丰腴的体态,姣好的面容。然而,你付出得太多,经受不起一代又一代山民疯狂地攫取。你衰老了,变得头发稀疏,脸条清瘦,满目疮痍。你落伍了,被历史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但是你绝没有沉沦!
三洞水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匍匐……
之二?山不会忘记
路向哪里延伸?
生命往何处驻脚?
中国农民,你挣扎了几千年,叹息了几千年,在近代史巨大的舞台上,你在作出怎样的表演?
千古?山是一位真正的历史老人,三千年前,他孕育了土家先民巴人,三千年后,他依然伫立在清江岸边,关注着一代又一代巴氏儿女桑田沧海,历史沉浮……
我们来到这里。来到这古老历史的脚下。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穿行、寻觅、思考。试图将思想的触角伸进民族心理结构,民族文化积淀的灵魂深处,去探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从而展开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思考……
我们访问?山。我们访问历史。
我们惊奇地发现,就在我们驻足的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那么多震古烁今的农民运动,有过那么多土家儿女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反封建、反压迫的辉煌篇章!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白莲教起义”、“田思群起义”等农民运动就发生在这里!
让我们翻开这辉煌的一页――
那是这样的年轮:皇朝腐败,国是日非,官府肆意敲剥,百姓惨遭荼毒……
官逼民反。
?山脚下,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运动在酝酿……
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十八日。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炮响,在总指挥覃佳耀,副总指挥林之华、覃士群的率领下,数万饥寒交迫的劳苦大众揭竿而起,举行了震惊清王朝的长阳白莲教起义。他们头裹白巾,手执白旗肩扛长矛和板斧,怒吼着向长期压榨他们、欺凌他们的清政府发起猛烈进攻,在清江两岸与清军展开无数场血战……
他们没有长枪和大炮,但他们拥有生命和热血,在长期的压榨中磨砺得坚韧的生命和燃烧得滚烫的热血!他们还拥有民族精神,古巴人传承下来的强悍而勇猛的民族精神……
真是英雄盖世,何等壮烈!
鼓角声中,他们与庞大于他们10倍、20倍的清军英勇拼搏,浴血奋战,杀敌数十万。致使清王朝闻风丧胆,屡派重兵增援。刀光剑影中,无数优秀的土家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毕竟在清江两岸吹响了反封建反压迫的第一声号角;点燃了当地农民起义的第一支火炬!
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宣告:
中国农民,你血管里流淌的是热血!骨髓里奔涌的是尊严!
号角在延伸,火炬在传递――
清同治三年(1864年),土家英雄田思群树旗造反。相传,田思群身长八尺,腰大数围,文武双全,聪明绝顶。他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5岁那年,一位姓张的先生来村里约学,思群抓着先生不放,要先生带他去读书。张先生觉得他聪明可爱,便问他:
“小家伙,叫什么名字?”
思群不答,用红土在一片芭蕉叶上写下“田思群”三个字。尔后,又用手将“田”字划掉了。
张先生不解。问:
“你不是姓田?”
思群回答:
“思群无‘田’,要读书。”
张先生大加赞赏,当即收下田思群做他的学生……
10多年后,田思群学成归来。这时候的田思群不仅是一位精通四书五经的秀才,而且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武将。这时候的田思群深刻地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腐败无能的清王朝面临列强的欺辱,赔款割地,丧权辱国,极尽奴颜婢膝;而对广大的劳苦大众却高利盘剥,血腥压榨。在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双重重压下,人们惨遭鱼肉,苦不堪言……
为挽救广大劳苦大众于水火,解万万同胞于倒悬,田思群忍痛弃学,进山修武,然后投奔到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门下,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使他懂得了无数革命真理。
1864年正月,田思群受天王洪秀全委派,回到?山脚下他的故乡,就在他广联民众,暗造刀矛,准备造反的同时,手下心腹王启福因触犯长乐(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知县乔太爷被长乐县令逮捕入狱。
王启福勇猛刚烈,英勇无比,于被捕次日越狱逃跑。抓不到王启福,长乐县令便将王启福的母亲捕入狱中。田思群闻讯,怒火中烧,突入长乐,闯进大狱,杀死守卫,救出了王启福的母亲和10多个无辜百姓,然后闯进衙门,要见知县乔太爷。乔太爷得知,击鼓升堂,阴阳怪气地对怒目圆睁的田思群发话:
“你叫田思群?”
“老子叫田太爷!”
“大胆!”
“不错。你敢乱抓劳苦百姓,我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田思群言毕,拔出双刀,直刺乔太爷,乔太爷措手不及,身中数刀,被侍卫簇拥着仓皇逃窜。
田思群刀伤乔知县,震惊八方。长乐、长阳两县联名发下榜文,悬重赏捉拿田思群,并下令田家族长田清远限期将田思群捉拿归案。田清远早已对欺君惘上的田思群怀恨在心,视为心头之患,得令后,即派族中家丁密探思群行踪。田思群得知,并不躲避,单枪匹马去会族长。其时,田清远正在床上抽大烟,听说思群露面又惊又喜,急忙从后门逃出,直奔田家祠堂,心想,“只要到了祠堂,你田思群就有翅难飞了。”但是他没有想到,此时田家祠堂已被田思群接管,数十名义军早已埋伏在祠堂内,专等田清远到来。田清远刚刚进门,田思群随后赶到,一把抓住田清远的头发厉声喝道:“田清远,老子今日为民出气,要你的命!”
田清远大叫:“我是族长!”
田思群哈哈大笑:“族长算什么,知县还怕我呢!”
言犹未了,手起刀落,只见田清远人头落地,血如泉涌……
当天夜里,田思群升旗造反。一万余农民簇拥到他旗下,鸣炮奏乐,禀告苍天,对天发誓:“不贪财,不贪生,灭昏君,杀洋人,清江不断流,造反不收兵!”
田思群当下挥笔泼墨,写诗一首。诗曰:
袖里龙泉夜放光,多情赠我是张郎。
精兵数练桓桓虎,宝剑重磨肃肃霜。
非是用心残黎庶,只因当道化豺狼。
文章报国犹嫌浅,自有均平齐治方。
至此,又一场震惊清王朝的农民运动开始了。起义大军英勇无敌,所向披靡,一连攻克清朝地方政府数百处,杀死贫官污吏数千人……
田思群起义,势不可挡。湖广总督杨寿昌上奏清廷,同治皇帝大为震惊,即令各路清军进行镇压,先后调动两个省的兵力开进长阳,驻扎在清江河边的三洞水。同治三年冬月二十九,清军正在准备粮草、弹药,拟定次日围攻田思群驻扎的株栗寨,可是当天晚上,起义军神兵天降,开到了三洞水对河的鸭子口,田思群弄了五百只山羊,每只羊头上挂一个灯笼,灯笼一亮,红光漫天,五百只山羊沿江边大道而下,清军以为是义军夜袭三洞水,便向山羊猛烈开火,等到清军火药打光,田思群的队伍飞渡过河,向三洞水发起了猛烈进攻。天亮时,清军全部覆灭。
这就是田思群起义史上最著名的三洞水大战。
在这之后不久的一次血战中,田思群身陷重围,英勇献身。
田思群壮烈就义,年仅27岁,但他用生命和热血点燃了鄂西山区反封建、反压迫的遍地山火,展示了中国农民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写下了中国农民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田思群的故乡,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个世纪以后的新一代农民,虽然因其所处时代不同,物质、精神,乃至观念和思想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他们并没有忘记田思群这位在历史上曾为他们增光添彩的民族英雄。从他们中间广为流传的山歌、民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艺作品里,你随便都可以找到田思群的影子。有一位著名的农民歌师在为我们演唱他的拿手好戏《长阳南曲》时,开口便唱道:“说古人,唱古人,首先要唱田思群……”
在田思群的故乡三洞水,我们看到了清末著名诗人黄敬刻在一块大青石板上的诗句:
山势巍峨居上游,名传清江九千秋。
五峰观里钟声远,八丈岩前梯云浮。
环顾隐龙能吐秀,观畔伏莽必添愁。
我辈登临一凭眺,思群英魂尚在否?
我们看到,诗人不仅是在用凝重的诗句歌颂伟大的英雄,而且是在对历史、对后人呐喊心中的忧虑,一句“思群英魂尚在否”的质问实际上是在质问思群精神尚在否?民族精神尚在否?
诗人不必担忧,历史作了最好的回答。
掀开?山不朽的历史一页,我们看到贺龙元帅和无数优秀的工农红军为了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深足迹……
在血火交织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将军曾5次来到长阳,在这里点燃了湘鄂川革命斗争的风暴,创立了苏区革命根据地。在贺龙将军的领导下,?山脚下长期受压迫、受剥削的土家人民终于从“命该如此”的山地意识中觉醒过来,懂得了反抗可以掀倒统治和压迫,武装能够换来幸福和自由的革命真理。
当贺龙将军亲手在?山顶上插上一面鲜血染红的军旗,当这面军旗在强劲的山风鼓动下猎猎飘动于野外,无数历经苦难的劳苦大众潮水般向军旗奔涌而来,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喷吐着一束燃烧的火苗……
贺老总站在一个高高的石墩上,挥舞着双手引导农民们唱起了这样一首歌:
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干革命不怕杀,头发掉了能再长,脑壳砍了只碗大个疤!
在贺龙将军的亲自领导下,组织成立了土家族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这是怎样的一支军队哟,从军长到士兵,全是清江岸边土生土长的土家农民。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一个人物: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军长――李勋。
李勋,1899年出生在三洞水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打入伪县“清乡委员会”任职,12月任县保卫团副团总,次年6月23日,李勋将县保卫团从县府龙舟坪秘密迁至西湾,举行了震惊湘鄂西的西湾起义。之后不久,李勋任红六军军长,先后率部与国民党各路兵力战斗一百余场,为湘鄂西土家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9年8月1日,红六军在资丘惨遭国民党38师张发奎部埋伏,全军殉难。李勋率10余人突围而出,将部队整编为红六军38团。9月,李勋至榔坪规劝国民党团保头目梅孝达弃恶从善,投奔革命,不幸被梅孝达团匪暗杀,时年30岁。
短暂的人生,光辉的历程,生见雄风,死存浩气。这就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的精神之源。
当我们在三洞水村采访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样一种民俗:每年腊月,家家户都把煮熟的猪头奉送在“神龛”前,祭奠为了他们的解放和自由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先烈们。
那是怎样一种朴实、纯真而高贵的感情啊!
千古青史,今古一鉴。从白莲教到田思群,从田思群到李勋,代代英华,风云继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光照古今的辉煌乐章!
?山应骄傲,在他的胸怀里孕育了那么多翻江倒海的英才;巴祖当含笑,他的儿女继承了他的勇猛强悍,发扬了他的勤劳智慧……
山不朽,我们的歌不朽!
清江不朽,我们的歌不朽!
之三死亡线上的挣扎
解放了,自由了。再也没有了剥削和压迫。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了真正的主人。然而,一个从千年桎梏中刚刚挣扎出来的苦难民族,要想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还需要经过艰难漫长的跋涉,历经无数壮烈的苦难和美丽的阵痛!
由于恶劣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三洞水人始终难以从饥饿中挣脱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个边远闭塞的小山村,每年都从本不富余的粮仓里挤出一部分粮食供给三洞水。于是,“吃供应”这顶帽子便死死扣在了三洞水人的头上。山梁上,山沟旁,你随时都能看到蚂蚁一样蠕动在山道上背供应的人们。远远地,你能听到这样一首苍凉悲壮的古歌:
一背背到上阳坡,兄弟后头喊哥哥;
二背背到石墙屋,哥哥坐在前头哭。
一曲哀歌,令人扼腕。三洞水人做梦都想掀掉“吃供应”这道可恶的紧箍咒,但是他们办不到啊!除了光秃秃的山岭,张牙咧嘴的崖壑,人平只有八分田。而且那是怎样的八分田哟,全是沙土,这对靠侍弄土地谋生的庄稼人来说,不吃供应怎么活哟!
历史在古老的山道上走得那样沉重,缓慢!
到了1959年,大饥荒开始像瘟疫一样在全国蔓延。
鄂西山区几百万人携家逃荒,成千上万的人倒毙在路旁。
供给三洞水粮食的国家粮店本身挣扎在死亡线上。三洞水人生命的源泉断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竟有十多人被活活饿死。
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叫陈文清。这是一条山一样坚强的汉子,19岁被国民党抓去当兵,20岁投奔新四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在海拔3000米的冰雪荒原上连续站岗48个小时,当战友来换岗的时候,他已经冻成了一根冰柱,但警惕的眼睛却还在扑闪着,闪着寒光的冲锋枪也依然握在手中,当战友使劲把他从冰雪中拔出来的时候,只听得格嘣一声,右腿膝盖以下的部位永远留在了那片荒原上。但是他没有死,坚强地挺过来了,复员后当上了村里的独腿支书。就是这样一位钢铁般的汉子,却没有能够战胜大饥荒年代的灾难。别人没有饭吃,但是能够走路,可以到山上挖野菜,但是他不行,他只有一条腿,寸步难行。当他明白自己不行了的时候,心里依然惦记着乡亲们,他没有能力为他们弄来一粒粮食抑或一株野草,但是他想看望他们一眼,看看他的乡亲们都饿成了什么模样。这时他已经没有一丝力气能拖动3斤多重的拐杖了,只有爬着去了却这最后的心愿。
他爬呀爬呀,尖刀般锋利的石渣路上,到处挂着他的肉丝,滴着他的鲜血,他最终没有爬到第一家乡亲的门前……
他临死的时候,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
“咱村的人啥时能够填饱肚子,我就闭眼了。”
他是睁着眼睛入葬的。不瞑之目里,那束绿莹莹的饥饿的光,永远留在了三洞水人的灵魂深处。
那年月,野菜比金子值钱。谁家的自留山里要是有一片野蒿子或狗杏草,那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富户”。
50多岁的王必弓老汉那片光秃秃的自留田里没有一株野菜。他在一家人饿得嗷嗷叫的时候,拉下了那张顾了几十年的老脸。他端着锄头,弯着腰,提心吊胆地摸进了人家的山林。大半辈子没有做过强盗,这第一次确实有些紧张,颤抖的身子碰得树叶哗啦啦响,一株野菜还没挖出来,就被人家抓住了,山里人整治强盗是最能下手的,结果王必弓老汉挨了一顿死打,挨打不说,还要背上一顶强盗的黑锅。50多年没拿人家一针一线,就连平时借个分儿八毛的都拿不下面子的人,到头来却是因偷野菜成了强盗。他想不通呵!于是赌下死咒:宁可一天天饿死,也绝不再挖一株野菜!
他真的饿死了。死的时候,他拉着同样也饿得奄奄一息的儿子的手,惭愧地喃喃:
“儿啊,你爹做了强盗,死也没死个好名声……”
儿子说:“爹,你不是强盗。”
爹说:“我……是。祖辈有话:饿死不当盗哩。”
还有一位叫杨天柱的老汉。如今他一人住着一栋青砖小洋楼,日子过得十分悠闲。没事的时候,便坐在门前太阳下翻古书。经人指点我们找到了他,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每人递了一支“茶花”牌香烟,闲谈中,我们要他谈谈大饥荒年代的情景,老人半晌不语,突然呜呜地哭了起来。
老人哭了一阵,抹着眼睛说:“我儿子就是在那荒月饿死的。”
“您儿子?他有多大?”
“四岁,才四岁咧。可怜我儿,临死那阵子还在他妈怀里喊:‘妈,我要吃糊糊……’”
之四夜闯龙舟坪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熬过了大饥荒,又陷进了大动乱。山里人没有闲心去武斗,去串连,去整人,去参与无休无止的政治斗争,他们梦想的是填饱肚子,捂暖身子。他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气、手艺来实现这个愿望。
三洞水人能供耕作的土地太少,要想实现这个愿望就只有凭力气和智慧开恳耕地以外的资源。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凭力气卖几筐煤炭,凭手艺挖几把木瓢,都是资本主义道路,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
如今的党支部书记张万里,村主任胡世昌,副书记向林倒等人,都曾在那时候被“割”得鲜血淋漓。
张万里是在挖茅坑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脚下这片土地藏着丰富的财源的。当他确信那厚厚的泥沙下闪着光的黑色层块是值钱的煤炭时,他惊喜得流下了眼泪。几天以后,他悄悄来到了县城龙舟坪,找到了在一家食堂里做事务长的一位好友,和他拟订了一份煤炭销售合同。半夜里,他将一千斤煤炭悄悄装上了一只木划子,顺着清江划了出去。当他从事务长手中接过5张拾元的票子时,差点没有笑豁嘴巴!他算计着,一夜运一划子,十夜就是十划子,一划子伍拾元,十划子就是伍佰元……天!伍佰元!伍佰元呀!
但是他的算盘打得太早了。第二天夜里当他的木划子在龙舟坪码头靠岸时,早已等侯在那里的革委会卫书记和几个虎气生生的民兵拦住了他。
“你好大胆子!偷偷搞资本主义,想翻天是不是?!”卫书记声音严厉马脸拉得老长。
“哪里哪里!我几代人贫农……”张万里哈着腰,浑身打冷颤。
“你是贫农?贫农为什么搞资本主义?”
“这个……没有办法呀,锅里生了锈哩!”
“划回去!”
“卫书记。求求您……”
“怎么,不划?想违抗命令?!”
“不是不是。您看这是上水,划不动哩!”
“那好!”卫书记冲几个民兵一挥手,“给我掀到江里去!”
几个牛高马大的民兵立时扑向小划子,齐一声吼,把木划子掀了个底朝天,乌黑的煤块哗啦啦地沉到了江底。那一刻,张万里心如刀绞,真想一头栽进江里,和煤块一起沉下去。但是他被人架着,脱不了身。他还没有交待问题,没有写检讨哩!
张万里偷开小煤窑的事,当时的支部书记胡世昌是知道的,但他装作不知。他也在偷偷做生意。作为支书,他没有胆量从清江上运煤出去。他做的是另一种生意――贩虾米。
但是,无论他多么巧妙,同样也没有闯过文化大革命铁壁铜墙,当他得意洋洋地从江陵贩回两口袋虾米,没想到下车时被红卫兵拦住了。
“这里面装的什么?”红卫兵用脚踢着口袋问。
“猪糠。”他急中生智。
“你是干什么的。”
“生产队饲养员。”
“什么成份?”
“贫农。”
“叫什么名字?”
“胡……”他想了一下,“胡革命。”
但是他最终没有过关,被当场“抓获归案”,红卫兵一调查,弄清了他的身份,这下惨了!本来就是应该挨批挨斗的党支书,还敢偷偷贩虾米,标准的走资派!
于是巨大的磨难接踵而来。先是隔离审查,反省交待,继而游街示众,挨打挨骂……
生意虽然没有做成,但这种大胆的尝试,却使他们破天荒地发现了这片土地上赖以生存的丰富资源,从而在封闭的大脑里打开了智慧的天窗。
三洞水历史的贫瘠是难以言尽的;三洞水往昔的悲凉是难以尽诉的。
10多年前,一位文艺工作者受命创作一首新旧对比的歌词,来到三洞水深入生活。按照歌词通常的作法,一般分为两段,第一段写过去(阴暗),第二段写现在(光明),但是这位文艺工作者写出了第一段却没有写出第二段。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老牛在你额头上犁过多少载,石磨在你脊背上碾过多少年,迷雾氤氲你愁苦的双眉,寂寞紧锁你沉重的心田,恨就恨门前那一丛萧条的苦竹,怨就怨黄昏那一缕饥饿的炊烟,你是我驼背腰的故乡,你是我祖辈生息的大山。
半首歌词是无法谱曲上演的,只好搁下了。这一搁就是10多年。10多年后的今天,当三洞水神话般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位文艺工作者再次来到三洞水,写下了这首歌词的第二段,经谱曲演唱后,获得了全国歌词创作一等奖。第二段是这样写的:
鞭炮在你脸膛上清脆炸响,公路在你脊背上欢快蜿蜒,春雨洗净你满身的尘垢,风儿刮走你迷途的昨天,爱就爱村头那一口醉人的小井,恋就恋门前那一片养我的田园,你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你是我生死相依的大山。
我想不必交待这首歌词的作者,因为大家已经知道,这首歌词的作者就是本书作者。
之五这一瞬间如此辉煌
如今的三洞水,已经无法找到任何标志着贫穷和落后的影子了,这个占地面积仅4.2平方公里,却拥有265户人家,1041人的村庄,年平均总收入已达601万元,人平纯收入2346元,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每年给国家上缴利税60万元……
近几年来,三洞水村多次被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政治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党风建设先进集体”等60多项桂冠……
在伟大祖国的版图上,一个山区小村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在农村改革的浩渺史册中,它却占居着辉煌的一页!成为中国农村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正如党支部书记张万里所总结的:“家家电灯亮,户户喇叭响,汽车门前过,玉带绕山梁,流油的是农田,冒烟的是工厂……”
初来乍到,你无论如何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村,而且是一个曾经一毛不拔的“茅舍荒村”。它现在就像一座城:鳞次栉比的楼房,密如蜘蛛网的电线,纵横交错的公路,机声隆隆的工厂,忙忙碌碌的人群,川流不息的汽车……
然而,可歌可泣的不是一串抽象的数字,而是谱写这些数字的人所历经的艰辛的阵痛和超越的历程。一种超越自我力量,突破深山重围的宏观的、历史的壮举……
公元1989年4月23日,三洞水村党支部被评为“湖北省农村十面红旗”之一。当两鬓斑白的老支书张万里登上省人民大会堂宽大的主席台时,省委书记关广富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关广富激动地说:“张书记,你不简单啊!才几年时间,就把一个那么穷困的山村变得如此富裕,你吃了苦呵……”
张万里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紧紧握着省委书记的手,饱经风霜的脸盘上老泪纵横……
千头万绪,他从哪里说起哟!
这时候,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许许多多新闻单位的记者一齐将摄像机、照相机的镜头对准这位满含热泪的老支书。随着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响,镁光灯在一瞬间放射出映照历史的光芒――
这一瞬间如此辉煌!
是啊,这一瞬间是辉煌的。它是从远古洪荒中漫步蹒跚而来;是从历史演变中脱壳蜕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