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立荣报告文学选
31923600000023

第23章 阳光打在你们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中

不要说你看到了什么,而应该说你心旌摇曳,灵魂悸动的片刻感受到了什么。那是什么?阳光打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像花一样开放。温暖的气息像一首古老的民歌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它仿佛来自天堂,温润、祥和、阳光,甚至带一点点乡愁……

在宜化,在2005年的春天,我们封存已久的记忆被打开。往事并不如烟,那是在很多年很多年以前,我们有过这样的感动。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大办钢铁,百万知青下农村……尽管很多“运动”旋即成为历史的笑柄,但那时的我们心中装满了随时都可能爆炸的激情,我们为一个人笑,为一个人哭,为一些永远都摸不着的希望欢呼,我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但我们的热血熊熊燃烧,痛并快乐着。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民族的愚昧和民族的落后比什么时候都突出,但民族的激情和民族的自信比什么年代都狂热……当我们终于从噩梦中醒来,意识到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气球时,我们在大呼上当的同时也冰释了全部的激情。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置身宜化火热的创造生活,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曾经的激情倘若不是投放给虚妄的理想甚至破坏和毁灭的“壮举”,而是用于经济建设,我们的民族不知要前进多少年。而现在呢,我们理智了,务实了,进步了,我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们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心灵越来越封闭,在一个几近完全物质化了的世界里,人像机器一样承载着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责任,所有的愉悦只能来自物质的享受。精神的平庸,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生活的重压日渐变得浮躁、忧虑、压抑、痛苦和呼吸困难,诗人变得庸俗,作家失去灵感,艺术走向艳俗……

好在有了宜化。好在有了宜化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好在这种企业文化在创造了惊人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的天窗。这样的文化是如此强烈地呼唤着我们正在沉睡的精神记忆。

我们深刻记得,忧患的民族情节,悲壮的英雄梦幻,“大同”的理想远景,“拯救”的历史责任,曾经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情结。我们也深刻记得,豪迈与壮美的历史独白,伟大与神圣的宏伟叙事,悲壮与牺牲的英雄史诗,热烈与夸张的鸿篇巨制,曾经是我们最为钟情的文学表达,那是一种万众同声的精神呐喊,它震撼,照亮并激励着我们的民族战胜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而今天,我们终于在宜化听到了这种熟悉的精神呐喊,找到了久违的文化踪影。我们是如此的兴奋和激动。

也许你会说,一个企业,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甚至机遇和背景,创造了一定的数字,文人便像臭虫一样蜂拥而至,穷尽华美之辞为这个企业披上华丽的外衣,把一些本来是很简单的管理符号镶上文化的金边,哗众取宠。在走进宜化之前,我亦报着这样的观念,尽管宜化惊人的效益鲜亮和骄傲着我们这座城市,但对于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他关注的只是生命、人性、爱和死亡。数字和高楼,永远不会击败他的灵魂。

是在半年以前,我奉命主编一本《感动中国――三峡英才创富史诗》特刊,约请一批著名作家深入各企业进行采访,派往宜化的,是我的朋友杜培俊。半个月后,杜培俊从宜化回来,他仿佛变了一个人,脸上挂满感动的红晕,两眼放射激动的光芒。特别是在谈到宜化和宜化董事长蒋远华时,他竟然毫不吝啬那些褒奖的词汇,他说,在宜化,你看不到阴谋,看不到欺骗,看不到自私,那是一个被过滤了的社会,阳光照在每一个角落,快乐挂在每一个人脸上,幸福洋溢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他又说,平等、和谐、尊严、快乐、创造,是我看到的全部宜化。当提到这一切的缔造者蒋远华时,他更是神采飞扬:他不仅是一个魅力型的企业家,更是一个杰出的思想者。他浪漫,但闪耀理智之光;他霸气,但富于宗教情怀。他身上烙满了理想、救赎、爱和悲悯的动人彩色!说这些话的时候,一个疑问盘桓在我的心头,是什么使一个勤于理性思维、擅长电视政论文献片和报告文学创作的中年作家如此感慨、感动和情喷?

之后不久,我读到了杜培俊的报告文学《宜化文化解读》,我被深深震撼了。在一个日渐沉沦的文坛和一个日渐庸俗的报告文学领域,能读到这样的作品实在是一种奢侈。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真实、大气而又充满感染力的文字了。我真是惊讶一个职业警察作家是怎么在一个机声隆隆的企业,同时获得了对文化和人性如此深刻的体验。文中所表现的宜化文化像一股清新而又湿润的旷野之风,一阵阵拂过我燥热的心田。宜化奇特的企业文化与我们身边这个喧嚣的社会没有半点相似之处。它处处体现的是生命至上,人性至尊,以人为本。改革、重组、扩张、上市……已经被千百次的描写过了;艰难、悲壮、探索、辉煌……也被无数次的表达过了,可这些曾经有过的文学表达,都不在宜化文化的视野之内。在这个垃圾遍地、精神腐败、相互复制的文学沙漠上,这篇报告文学深刻的脱离了当代报告文学所流行的“以事论事”和“玩弄词汇”的腐朽气息,以人性、生命为视点,处处透视出对民族、社会的警视与关爱……《宜化文化解读》很快被《报告文学》杂志转载。杜培俊说,是宜化神奇的企业文化感染了他,使他获得了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力。作品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宜化文化。

因为这篇报告文学,于是就有了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武大、华工、华师等知名大学的作家、社会和经济学家及学者聚集宜昌,走近宜化,于是就有了专家和教授举办的“宜化文化高峰论坛”。也是在这次论坛前后,我才真正走进了宜化。

应该说只要走进宜化,无论是在集团总部、子公司、办公室或车间,你都能感受到燃烧的激情,怒放的快乐,会心的微笑和温润的阳光。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像世外桃源,它有重压,但轻松;有竞争,但和谐;有批评,但阳光;有惩罚,但乐意;有失落,但激情;有挫折,但快乐;有风浪,但平静……无论是在它的办公室、车间、楼梯口抑或是厕所,你都能看到一些装帧精美的语录:“家庭第一,工作第二”、“转变一个人的功劳大于开除一个人功劳的1000倍”、“快乐地工作、工作着快乐”、“宁可少赚一个亿,也不丢掉一条人命”……据说,这样的语录在宜化有一百多条,都是董事长蒋远华思想的结晶。

重要的不是“语录”,“语录”只是形式。重要的是心态和习惯,是被宜化文化浸润和改造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

如果将效益堆砌成数字,那便是总资产50亿元,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36亿元,2005年将达到55亿元。谁敢相信,这样一组数字的基础,4年前加在一起只有5.8亿元。那么,在这短短的4年里,是什么神力使宜化人再造了6个宜化?

毫无疑问,是蒋远华和他的企业文化。这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像空气一样,如影随行。如果硬要给他总结一个理论的话,那便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经济效益的良性提升。

这是一种什么文化,它不仅使所有的人变得激情、阳光、快乐,而且使所有的人变得自信、自尊、自强,充满爱心和盈满感激……它绝不是用于约束职工行为的制度翻版,而是根据人性需求烹制的心灵鸡汤,一滴滴渗透,一滴滴浸润,直至涌到全身,进入血液,它使生命为之舞蹈,心灵为之飞翔。它像一首诗,风和日丽;它像一幅画,天人和一;它是一种爱,藏在心中;它是一个谜,歇在梦里。

我想起了那篇著名的《新年献辞》,想起了献辞中那两句著名的话:

阳光打在你们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