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红顶商人叱咤商场的终极学问
31907900000023

第23章 收服人才收心为上

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后请他走路,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要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使人心服口服。

朱福年做事不地道,不仅在胡雪岩与庞二联手销洋货的事情上作梗,还拿了东家的银子“做小货”,他的“东家”庞二自然不能容忍。依庞二的想法,他是一定要清查朱福年的问题,狠狠整他一下让他滚蛋。但胡雪岩觉得不妥。胡雪岩说,一发现这个人不对头,就彻底清查后请他走路,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则已,一下手就叫他晓得厉害,心生佩服。要像诸葛亮“七擒孟获”那样使人心服口服。“‘火烧藤甲兵’不足为奇,要烧得他服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己开户头,将丝行的资金划拨“做小货”的底细,然后再到丝行看账,在账目上点出朱福年的漏洞。然而他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点破朱福年“做小货”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让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被抓到了“把柄”但又莫名实情。

同时,他还给出时间,让朱福年检点账目,弥补过失,等于有意放他一条生路。

最后,则明确告诉朱福年,只要尽力,他仍然会得到重用。这一下子朱福年真就感激不尽,彻底服帖了。

胡雪岩的这一套做法,实际是从稽鹤龄讲的一个故事得到的启发:苏州有一家极大的南北货行,招牌叫“方裕和”。方裕和从两年以前就开始发生货物失窃走漏的事情,而且丢失的都是鱼翅、燕窝、干贝之类的贵重海货,方老板不动声色,明察暗访,很长时间才弄清楚,原来是他最信任的一个伙计,也是自己的同宗亲戚与漕帮中的人相互勾结,将店中贵重海货绑扎在店里出售的火把中偷出去,再运到外埠脱手,难怪他在本城同行、饭店中都没有查到吃黑货的蛛丝马迹。

在方老板的逼问下,这个伙计承认了自己的偷窃行为。按规矩,也是照普通人的做法,自然要请他走路。但方老板并不是按普通人的做法,他以为能够“走私”两年之久不被发觉,一定有相当的本事,再说同伙勾结,闹出去要开除一批熟手,还有损信誉,所以决定不仅不要这个伙计“走路”,还加他的薪水,重用了他。这样一来,那伙计感恩图报,自然不会再干偷货走私的事情。这种做法,胡雪岩觉得也算是相当漂亮了。但他认为还差一点。他在听稽鹤龄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对稽鹤龄说:“照我的做法,只要暗中查明了,根本不说破,就升他的职,加他薪水,叫他专管察偷漏。”胡雪岩的理由是,做贼是不能拆穿的,一拆穿就留下痕迹,无论如何处不长。既然他是个人才,自己又能容留他,就不必拆穿他,只让他感恩就行了。

胡雪岩对朱福年的做法,就是这种做法。胡雪岩的做法,确实更加高明也更加有效。俗话说,人怕破脸,树怕剥皮。人做了坏事,既已被老板揭穿,虽然不给处罚,他也心存感激,但终归落下痕迹而无法相处。在他本人是怕老板不再信任,满怀愧意侍奉老板,做事必不能放开手脚。而在老板则总想着避开对方的痛处与他相处,心里不免留着疙瘩。如此一来,自然无法再做下去。从这个角度看,既然还当他是个人才,同时还有不能请他走路了事的原因,那还不如为他留个面子,同时又让他心存感激,这样既达到堵漏补缺的目的,又还等于救下了一个人,于己于人,都善莫大焉。

当然,这种手段,只能针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且知耻的人,假如对方并不是个人才,或者虽是人才但已心肝全坏无可救药,那最好还是请他走路的好,因为这样子去做,流弊很大,对于不明白的人来说,它实际上变成奖励做坏事了。如不慎重,吃亏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