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71

第71章 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黄帝内经》论中年养生的奥秘

事实证明,老年时的许多疾病都是从中年开始的,有些甚至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一般没有显露,或者还没有发展到妨碍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程度。因此,医学专家们认为,老年保健应从中年开始,中年保健是老年保健的准备,也是延长人类寿命的重要环节。每一个中年人都应注意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更好地讲究中年生活卫生。为此,我们较系统地介绍有关中年人养生之道的问题,希望对提高中年人的健康水平有所帮助。

怎样划分青年、中年和老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学者认为中年是指30~55岁的人,又有些学者则认为是35~60岁。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布劳恩斯坦教授等主编的《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一书中,中年是指40~65岁,同时又把40-45岁看成是向中年的转变期,把60~65岁看成是向老年的转变期,也就是中年之前、之后都有5年的重要转变期。

由于人受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平均寿命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具有良好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个人寿命更可以大大延长,因此,中年期的年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还有,每一个人的体质不可能一样,有的人年过花甲,仍然精力充沛、身强力壮,而有的人体弱多病,未老先衰。那么,人们的体质为何差别这么大呢?除先天原因之外,后天的调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从而指出了能否体质强健、益寿延年的关键,在于人们是否懂得养生之道。上古时代的人,由于掌握养生之道,年纪到了100多岁,而形体、动作不显得衰老;而现在的一些人,因不注意养生,往往不足50岁形体就衰老了。人是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

……两眼是否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说明视觉器官与大脑皮质等的生理功能良好。祖国医学认为,眼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皆有关,因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这说明眼睛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脏腑虚衰,必影响于眼,眼睛有病,也反映了脏腑的病变,故两眼是否有神,是健康与疾病的重要标志,中年人保健,尤其要注意眼。

2面色应红润祖国医学认为,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气血旺盛,则面色荣润,若气血衰减,则面色枯槁。所以,中年人应经常观察自己的面色是否正常。若面色萎黄,说明脾胃病变,消化吸收功能差,会经常气短、懒言、倦怠、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若面色苍白,说明心脏功能差,血液循环不好,会经常失眠、心跳、心慌,甚者会出现四肢冰凉;若面色发青,说明肝脏有病,经常出现口苦、目眩、两肋胀满、气郁不舒;若面色发黑,说明是肾脏功能差,会出现腰疼,下肢浮肿;若面色白而无光泽,说明肺脏病变,易感冒、咳嗽。

3.语音要洪亮祖国医学认为,声由气发,而肺主气,故声音洪亮,反映肺的功能良好;若语言低微,气短,说明肺脏有了病变。

4.呼吸是否微徐没有呼吸就没有生命,正常的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呼吸怎样才正常呢?其关键是呼吸微徐,此指人的呼吸要从容不迫、不疾不徐,若稍一紧张劳作,如上楼梯过快,就感气喘吁吁,说明肺的功能减弱,作为一个中年人就要引起警惕。

5.情绪须稳定此指七情和调,又叫和喜怒。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一致认为,情志过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若精神恬静,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若经常情绪波动,一些琐碎的小事就会引起情绪反应,如急躁、消沉、不满;或心理上常处于紧张状态、有支持不住的疲劳感,这就说明是疾病的先兆,此时提醒人们应该立即采取保护措施,不能再加班加点,搞突击,中年人尤应如此。

玩二便正常汉朝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说明古人早就认识到大便通畅,及时排出浊物,才能健康长寿。同样,小便通利与否,也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正如《老老恒言·便器》中说:“小便惟取通利。”总之,大小便通利是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年人要密切观察自己的大小便是否正常,一有异常,就应引起注意,辨证求因。

7.牙齿坚固中医认为,齿为骨之余,而肾主骨,所以牙齿坚固,反映肾气、肾精充足。若牙齿松动、脱落或枯槁不荣,说明肾精虚衰。

8.腰腿灵便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未老腰先病。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筋肉经络、四肢关节皆很强壮,有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抗老防病。若经常腰酸腿软,这是衰老的征兆,尤应注意养生防病。

9……不瘦不胖这是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病态,祖国医学认为胖人多气虚,多痰湿,易患中风、消渴病,而瘦人多火,易患劳嗽。

10.脉象缓匀缓,和缓;匀,均匀。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因为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映气血的运行。

《黄帝内经》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可见,通过把脉,能够发现是病者,还是健康人,所以,经常请一些有经验的中医把把脉有利于了解身体健康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