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心养性养生
31904500000017

第17章 适量运动和生活起居有规律可预防衰老

适量运动是指工作、学习、活动、休息等方面,这些都要做好科学的安排,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劳逸结合,起居有律。

劳动是人类天赋的职能,适当的劳动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能使人体的四肢自然协调地动作,使全身关节得到适度的活动,使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得到气血的滋养,肌肉发达有力,关节活动灵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胆固醇的合成,改善微循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促进身体健康,但是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黄帝内经》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形劳面不倦”,说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应该有一定的限度,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使人体的阴阳、气血、津液、精等生命活动物质平稳,正气旺盛,则抗御病邪、适应调节的力量就强,这是防病抗衰老的决定因素。

祖国医学在养生抗衰老方面很重视生活起居、作息制度的规律性。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这一段叙述实际上是四季养生法,春夏叫人们夜卧早起,积极地锻炼身体,到了深秋严冬时令,必须多接触阳光,避免风寒之邪侵袭肌肤,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生活作息制度要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使机体保持平衡和协调。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与人体的精神及物质均有密切的联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养生的理论和方法。

“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如《吕氏春秋》里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即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体的“三宝”,与生命息息相关。而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强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内外相和,脏腑协调,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现代医学认为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的营养状况,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稳定的情绪。运动能使心肌发达,收缩有力,增强心脏的活力及肺脏呼吸功能,改善末稍循环。运动能增加膈肌和腹肌的力量,促进胃肠蠕动,防止食物在消化道中滞留,有利于消化吸收。运动可促进并改善体内脏器自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脏器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并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内分泌功能,从而使人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时还可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人的动作更加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

可见,时常运动可以起到健身防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