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我一个同学在上海一家外企做销售主管,现在已经在上海买了两套房了……”午休时分,小丽又开始说她某个有“出息”的熟人,这几乎已经成了她的一种生活习惯。此时,我们这些听众都知道她这一说没有一个多小时刹不住车,于是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尽量让她的老生常谈快点结束。
“听说股票还是有机会反弹的……”小马用一个热点话题企{L-End}图转移小丽的视线,果然大家七嘴八舌谈起了股票。不过五分钟后,小丽又把话题拉回到了她同学身上。“人家这几个月炒股赚了好几十万……”眼看不用袜子堵嘴根本不可能阻止她继续替她同学炫富,我们只能选择当相声里的捧哏,不时“哼”、“啊”、“是吗”、“这样啊”……敷衍几句,就这样,小丽依然讲到了下午上班。
小丽是个财富崇拜者,她对赚钱方面的成功人士似乎总是充满了敬意,不过也不竟然,对于身边的“财主”,她又常常嗤之以鼻。
“他算什么成功人士?不过是个土包子,钻政策漏洞赚了一些钱,只是因为运气好……”说到我们老板,小丽总是一脸不屑。
对于远在天边,交往很少的陌生“熟人”格外青睐,常常情不自禁地替他们吹嘘,而对身边“业绩”与之相当的成功者不予承认、刻意鄙视,这在当今社会中似乎是个常见现象。为什么小丽们热衷于夸耀自己“熟人”的成功?熟人全都那么成功难道不会衬托出自己的无能?旁人常常会这么思考。不过当事人却不是这样的思路,他们在心理上往往挟成功“熟人”以自重。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熟人”这么出色,自己还会被人小看吗?
“所谓幸福就是看到邻居吃不饱饭时的感觉。”这是某位西方哲学家几百年前说过的一句话,听来刻薄,却常常被世俗中人验证。对于身边同事、亲友,或许由于常常见面,小丽们从心理上难以忍受他们的成功,于是从言论上予以否定,有机会时处处掣肘,“防止”其成功就成了他们的本能选择。
“我赚了些钱以后扶持一下我的老乡,并不是因为我思想有多好,其实也是为了自己……”一次闲聊中,一位浙江商人这么说。十多年前他贩卖蛇皮遇到一次变故破产,就是靠着同行中的老乡,他身无分文从湖北经过六七个城市回到老家,一路有人接待衣食无忧。后来又是靠着老乡的资源,东山再起,重新创业。
如果与你联系最紧密的亲友、同事都比你差,那么在生活中一旦遇到一两次重大难题,你连一个可以借到钱的人都没有,而那些“陌生”的成功熟人并不能给你实质性的帮助。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个“大家”有时更指向你身边的“大家”。就像国家之间的关系,周边国家经济都很繁荣,往往带来发展机会和稳定的形势;周围都是穷国,那么你就会常常受难民潮冲击。
善待身边的“大家”,摒弃“远交近攻”的不良心理,生活中的“小丽”们应该做到这一点。
点评:国人很务实,烧香拜佛、祭祖都会提条件,要求神佛、祖宗保佑自己升官发财。然而有时候又很不理性,对于比尔盖茨、李嘉诚的财富传奇钦佩有加,而如果身边某人过得比自己好了一点,往往内心酸楚,暗自希望他能衰下来。如此心态,一生中当然难遇贵人扶持,贵人常常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的心态招来的。
股神
博客是个好东西,常常能够同时满足博主和看客双方的心理需求。博主晒幸福晒得自然,不必到社交场合故意引人发问,然后才晒出自己买房买车等等亮点。只要在自己博客上贴个{L-End}图片,自言自语一番,不愁熟人们不知道。至于看客,以往要打探熟人隐私很费事,得旁敲侧击好半天,才能得到一些碎片信息,回去还得“缝缝补补”,用想象力当黏合剂,才能大致拼出个大概眉目。如今省事了,不时地隐身偷窥熟人的博客,就能了解对方最新动态了。
“阿力又买了一套房,150平米。这些天正在装修……天啊,他采购的这些卫浴设备都是世界名牌……”某天,老婆惊呼。
阿力是我们的一位文友,三年前调到一个市场执法部门当小头头。那个部门级别很低,职务晋升空间不大。阿力在原单位已经混得不错,我们一度觉得阿力的调动并不明智,每月三四千薪水,福利还不如原单位好。
“三年里买了两套房,虽然其中一套有可能是按揭,也够吓人的!”老婆一边在网上查阅这两个楼盘的均价,一边按着计算器,很快算出一个吓人的数字。再按中等装修计算装修费,然后加入填满两套房的家具、电器价格。乖乖!额的神啊!拿句时髦且不太弄得明白的话来说:这让我们这些穷朋友活得情何以堪!
“靠薪水当然不行,这几年我炒股赚了一些钱!”老婆忍不住在QQ上和阿力聊了几句,阿力说出了自己的赚钱门道。
“阿亮去埃及旅游了,一家三口一起去的。前几个月不是才去过韩国吗?”那天,我忍不住惊呼起来。
阿亮在一家大企业采购部工作,虽然薪水、福利都不错,毕竟只是工薪阶层。他居然一年能携家带口出国几次,还开着三十多万的私家车,着实也让我们这些友人莫名惊诧。看着那些海外风光照片,看着照片里阿亮一家得意的笑……我们鼻子都忍不住莫名酸楚。
“死工资能有多少?我全靠炒股赚了些钱,要不然在国内都游不起……”阿亮告诉我们。
不是说这两年行情不好吗?怎么他们炒股都赚了大钱?老婆认为有可能不少股民怕别人都发财,故意说炒股亏本了。
“明天就去开户,咱们也要炒股!”老婆下了决心。
“千万别炒股,亏死你!”老婆把要炒股的事情告诉大嫂,大嫂劝她道。
“我有个亲戚买了套别墅,儿子还出国留学了。他虽然在一家医药公司当经理,按说也没有这么多钱……后来他说主要是炒股赚的。去年我也参加炒股了,还不时向他请教,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大嫂说。
于是,炒股的事暂时搁置了下来。不久,听说阿力被停职了。又听说他在单位名声已经很不好了,传说他私下收了一些不该收的钱。这次即便查不出什么大问题,估计也会调到一个没可能捞油水的岗位。
“看来阿力的股票很快要亏个不停了……”我叹息世上少了一位股神。
“看来想要炒股赚钱,先得谋一份好工作。”老婆也终于有些开窍了。作为草民的我们,恐怕这辈子都不会有当股神的可能。
点评:信息时代让人足不出户就能见多识广,然而信息泛滥也会带来副作用,那就是无从辨别哪些有用,哪些是“毒药”?这就需要我们有冷静的头脑,多分析、多琢磨。如果人云亦云,胡乱见贤思齐,最后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平民需要的财富偶像
不知什么时候起,经济学家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大多成了反面人物,他们一发言,往往马上引来一堆“砖头”。某年两会期间,吴敬琏大放厥词说“在城市拆迁补偿方面,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是不合理的,因为城市化是全民的成果,其利益不应该完全给房主,应建立城市化基金,将这些收益按照一定的规定来分配。”话音刚落,网上就骂声一片,个别愤青甚至在留言中“问候”了估计已经过逝的吴母。不过,笔者所在小区的居民却对吴大师的此番言论却难得地大加赞赏,佩服他真了解情况。原来,小区外面的鱼塘两年前被填,建成了一片“高尚住宅区”。于是一墙之隔的那个城中村,人人都成了百万富翁。不仅如此,村里用土地使用权入股,在他们村地面上建立的好几家大商场、大公司里村委会都成了股东。村民们每年什么都不用做,年底就可以分得不菲的红利。
天上掉馅饼,原来并不是神话,共产主义生活可以通过不劳而获轻易获得,这对于一墙之隔的市民们是莫大的刺激。有些人下岗后经过几年奋斗终于当上了小老板,有了每月几千元的收入,原本充满了自豪,可是和隔壁那些村民相比,顿时泄了气。干得好不如运气好,那勤扒苦做还有什么动力?
“你们这里还算好的,在广东我们打工的镇上,当地原住民哪个不是靠征地富得溜油?不少人大字不认识几个,名片上挂着好几个小厂的厂长头衔。那些投资办厂的商人看他们在本地人脉熟,有什么治安、报关之类难题就请他们帮忙解决,他们挂个虚衔每月做不了几件事,每家工厂给好几千月薪。想想我们天天加班,一年下来又能赚多少?真是人比人、气死人。”{L-End}表弟对我说。
“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这句俗话如今在生活中似乎越来越得到了验证。国人崇拜的财富偶像往往是那种赚钱特别快,速度超乎一般人想象力的富豪,比如比尔盖茨和李嘉诚。可是这样的偶像离一般人距离实在太远,除了每年公布、未经他们本人确认的个人财富数字,我们对他们几乎一无所知。虽然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伪励志文章传播着他们的创业故事,明眼人都知道那大多只是穷文人适应市场需求编出来骗稿费的,没有多少可操作性。所以,国人真正的财富偶像其实是自己身边已经富起来的人,这些富人未必非常富,而且多半不出名,可是因为被周围人熟知,最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别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
“我现在也是个主编了!”前年一个朋友突然来访,骄傲地递给我一张名片。原来他承包了一家核心期刊的增刊,成了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学术杂志主编。看看这本印刷粗糙、排版呆板、内容东拼西凑的杂志,我很替他担心,这样的杂志能赚钱吗?他不会是烧钱玩吧?要知道以前他只是个推销药品的业务员,文化底子可以用“薄如蝉翼”来形容。
一年之后,这位朋友坐上了“奥迪”,短短一年他的个人财产就翻了N倍。原来他光每年收取论文版面费就好几十万,再不时地找到一些举办评比活动的机会,获得的赞助就更可观了。比较一下和他差不多时候下海创业的朋友,做小生意的,大多原地踏步没有多少发展,而且活得很累;代理销售工业品、日用品的,虽然赚了一些钱,可是市场竞争激烈,前途未卜;只有他这样从事“特殊”行业的,赚钱似乎全然不费工夫。
“找体制内的漏洞去赚钱最容易,比如我承包学术杂志。现在走市场的杂志生存有多艰难?读者才不管你是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不好看就不买。可是我们这类杂志是世界上仅存的靠级别吃饭的杂志,那些花钱发的论文当然没有任何学术价值,不过只要发论文和职称挂钩,咱们就不愁没有饭吃,学校的厕所永远不用担心没有纸用……”朋友得意地说。
说穿了,他们其实就相当于“熊猫烧香”病毒中那只烧香的熊猫,哪里有漏洞哪里就有机会。看看我们身边,这样的“熊猫”其实很多,然而却没有多少“杀毒软件”去制约他们,只能让那些“熊猫”大量繁殖以后互相去竞争了。
踏踏实实做生意赚不了大钱,靠天上掉馅饼或者自己去钻空子可以发家致富。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平民的财富偶像被扭曲,机会主义思想战胜了勤奋苦干的创业精神。如果只有承包一段公路的施工、揽下一个学校的后勤供应才是致富捷径,那谁还有动力去投资充满风险、充满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呢?
许多中年人谈及上世纪80年代,都觉得那是个有精神的年代,那时有一部日本电视剧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那就是《阿信》。它讲述了一个女人从童年一直到80余岁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一生。《阿信》最吸引人之处是塑造了一个很阳光的平民英雄,她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或许我们的社会应该多创造一些让阿信们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一个阿信成功了,势必能带动起她周围无数个阿信。这比一个懒汉撞上大运,或者一只“熊猫”烧香成功,带动周围无数个“梦民”、“熊猫”好得多。
点评:许多人在年轻时代喜欢看励志故事,虽然旁人看来或许有些幼稚,但自己精神状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随着社会经历的增加,励志故事就渐渐失效了,原因在于身边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似乎都在证明“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于是便泄了气。这一方面需要净化社会环境,堵塞各种漏洞,树立正面成功榜样。另一方面得靠自己培养定力,横财虽然可以致富,但毕竟来路不正,难以心安。
穷人的光阴
小侄儿职高毕业后进了一家电子厂,每天加班加点,一个月下来才二千多元。干了几个月之后,看不到前途的小侄儿便辞职了,等着半年后去外地跟一个亲戚学做生意。
有半年的空闲时间,小侄儿便没日没夜地玩起了网络游戏,几个月的打工工资都用在了升级电脑配置上。
“玩玩网络游戏无可厚非,不过上瘾就不好了,你就不能腾出一点时间学点有用的东西?”我时常劝他,然而效果甚微。小侄儿的想法很简单,作为穷二代,自己根本没有资本和官二代、富二代竞争,所以便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了。
“就算你随波逐流,过几年要谈恋爱,买房子、结婚……经济任务重得很,不抓紧时间提高自己,以后恐怕会越走越艰难。”我说。
“没钱就不结婚,单身也挺好!”小侄儿满不在乎。
我觉得小侄儿有些不懂事,然而他的想法似曾相识,他的那些话好像我年轻时也说过。
“懂事就像参禅,要靠顿悟。前几年我也天天打游戏打到深夜,你们劝我,我根本听不进。现在突然清醒了,过几年就三十岁了,再不努力,这辈子说不定就完了。”大侄儿对我说。
对于大侄儿的“顿悟”,我很欣慰。比较一下我的同学,彼此基本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往往谁“顿悟”得早,人到中年以后就混得相对好一些。不少同学1995年到2000年间就离开了单位,或南下打工,或经商。他们大多在房价很低时已经买了第一套房;房间渐涨时,他们已经有一定经济实力,许多人按揭了第二套房……如今同学聚会,那些富二代、官二代固然混得很滋润,穷二代中也不乏已然中产阶级者。
大侄儿如今一心钻研软件技术,虽然他看到大学同学中有些人靠着家庭背景,无需努力也混得很好,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结婚、生子、养老,这些问题绝大多数人无法回避,越是没有家庭背景,越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才能顺利完成这些人生课题。
“高档小区里根本没有麻将室,低档小区几乎每幢楼里都有一两家,路边还有不少露天牌友。一寸光阴一寸金,看来世界是公平的,富人多金,穷人时间花不完。”一位富同学到我家做客,对我们小区遍地麻将声颇有感慨。
时间是黄金还是粪土,其实常常取决于当事人的认识。当你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那么时间就失去了意义,你会在游戏和麻将声中等待人生尽头的到来。如果你觉得还有许多事必须去做,那么就会感到光阴似箭。面对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就像带着“0:3”的比分登上足球场,时间一开始就很紧迫,因为你要追赶。
穷人的光阴,应该是一寸光阴两寸金。
点评:随着社会阶层固化趋势渐渐明显,拼爹现象越来越泛滥,于是不少**丝青年刚走上社会就失去了斗志,觉得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追上富二代、官二代。这种自暴自弃的想法,不仅害了自己,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L-End}表现。时代总在发展进步之中,要相信努力终究会或多或少地改变命运,而不努力就完全失去了成功机会。
财运人生
虽然都知道算命是迷信,虽然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科普知识,不过随着现代人压力的日益增大,运气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常常被寄予特别的期待。杂志摊上,面向青少年的《星座测试》、面向女性读者的《情感测试》大多很畅销,而男人们最关心的往往是财运。
从手相、面相、生辰八字真的可以看得出财运吗?以现有的科学知识分析,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不过中国有句俗话,“3岁看到大,7岁看到老”,如果说有什么预测稍微有一点靠谱,大概是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言行去推测他日后的运势。
小毛、小龙、小军是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我们一起生活在工厂家属区。我们的父母都是“三班倒”,因此从上小学起,不时地买菜做饭就成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必修课。我们几个家境差不多,父母平日给的零花钱也差不多。不过小毛显得最穷,几毛钱的早餐都常常不吃;小龙则最富,经常买小人书、吃臭豆腐。久而久之,我们都知道小毛常常把自己的零用钱、早餐费倒贴进为家里买菜的支出上;小龙则相反,常常虚报菜价吃“回扣”……于是小毛买的菜总是便宜得像批发价,小龙像是菜贩回回都欺负了他,小军则实报实销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三种不同的买菜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小毛一度被父母、邻里认为是最能干的孩子,小龙虽然常常挨批可是偷偷得了实惠……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三个人如今有了不同的生活。小毛在一家国企当劳资科长,单位效益不好不坏,在一帮昔日同学伙伴中,小毛的收入水平居于中等稍稍偏下。不过工作轻松,职位稳定。在单位,他一直被同事视为能人,当然“能人”称号的得来,是靠常常贴钱出力帮人办事,就像某年春节晚会一个小品中郭冬临扮演的角色。小龙目前在广东一家民营企业跑业务,帐面上的工资不高,不过经营过程中经常打些“夹帐”,实际到手的收入也算不错了。他们老板是草根出身,知道国人身上常见的“劣根性”。所以给经营人员的工资不高,同时对适度的“小动作”睁一眼、闭一眼,这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手段。而小军是个老实人,做事认认真真一五一十,原本他父母担心他长大了会吃亏,会没有出息。好在他成绩好,大学毕业后进了上海一家外企。他严谨认真的做事风格很适合外企的要求,渐渐当上了技术主管,收入在同学中属于上等偏下水平。
三十岁以后,大多数人的生活趋于定型,渐渐各就各位,可骨子里还残留着一些青春骚动。小毛有时候也会抱怨收入少了点,小龙会觉得打工的公司档次不高,小军会为素质比他差的同学发了财而不平衡……
其实回头看看他们各自的人生历程,从童年、青少年时期开始,不同的价值观就让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努力着。到现在,他们基本都实现了自己“第一志愿”的生活方式,没有得到的那些东西只是因为精力、能力有限,不可能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算财运其实不必去求签或者看相,自己的财运绝大部分由自己掌握着,冷静地自我分析一下,一般都能算出个大概。
点评:无论科技水平如何发达,算命先生似乎总不用担心失业,因为命运这玩意儿太神秘,再高级的电脑程序也不可能算出一二。虽然时至今日,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未必相信算命之言,可是心理上总会去寻找一些寄托,希望能算出一个好命来。
命运虽然无常,大体上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一直在播种什么?渐渐就能收获什么。算命不用求人,你自己就能大致算出来。
搭伙难求财
“一根筷子耶,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耶,牢牢抱成团……”十多年前,傅笛声曾经唱过这样一声脍炙人口的流行歌。
“一个和尚挑呀么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么抬水喝,三个和尚没呀么水喝呀……”而这首歌流行的年代更久远。
之所以想起这样两首有些“古老”的歌,是因为不久前,朋友小李的第一次创业惨遭失败,他和两个好朋友合资开的美容院倒闭了。说起那两位曾经的好朋友,小李愤愤不平,形容为“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亏了几万块钱,不过认清了两个损友,也算是一点收获。”小李最后“欣慰”地说,虽然从{L-End}表情上看不出一点欣慰之情。几乎可以肯定,他那两位朋友此时对他的评价也好不到哪里去。
放眼四周,为什么我们周围几个人合伙做生意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尤其是那些刚刚起步的创业者。他们都明白在如今创业门槛越来越高,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犹如一根脆弱的筷子,随时可能被折断。可是无论多好的朋友,甚至亲兄弟一起搭伙求财却往往不欢而散。
《西游记》中描写了一次很成功的团队合作,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分析这四个互相陌生的人可以顺利合作的原因,紧箍咒的存在是维系他们团结的纽带。通过紧箍咒,取经意识最强烈的唐僧约束住了本领最大的孙悟空,又通过孙悟空约束住了猪八戒、沙和尚,于是一路上虽然猪八戒屡次鼓噪“分行李”,四人团队却始终没有散伙。
比较西方人合伙做生意繁多的成功案例,国人搭伙求财屡屡反目为仇的根源首先出在创业之初。在中国,能够达到合伙投资的信任度,彼此起码是多年的朋友。中国的儒家文化一贯推崇“义”,耻“言利”。国人合伙做生意的筹备阶段往往是其乐融融,大家一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西方人此时恰恰是“撕破”脸皮签合同、订制度的时候,此时应该尽量把对方假设成潜在的贪污分子、刚愎自用的蠢材、不负责任的小人……这样通过合同、制度编织出一道尽量没有漏洞的“紧箍咒”,彼此戴上,让法律充当唐僧,来约束各自的行为。脸皮撕破得早,一旦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有人想“分行李”回高老庄,合同上可以找到他应该分到多少财产的依据。经营状况不错,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利润,也可以找到严格细致的划分依据。
丑话说在前头,往往能让搭伙求财的路上省却许多内耗,可以将精力更多地运用到商海竞争之中。而开始一团和气,草草写个协议就开张,往往把丑话留到了后面去说,最后撕破了脸皮,不仅生意失败,最好的朋友也变成了敌人。
出海之前,必先造船。那些细微、琐碎的事先约定,彼此制约的条款就像铆钉、胶水、焊条,它们能使得这艘船更加坚固,经得起未来的风浪。
搭伙求财,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起步之前。
评点:“君子耻言利”,千百年来儒家思想让我们有了这样的观念。然而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当君子的胸怀,嘴里不言利不代{L-End}表心里不思利。而且既然搭伙做生意,不言利言什么?
先小人后君子,一开始场面难免略显不和谐,可是能预防多种后遗症。偏偏大多数合伙经商者,选择了先君子后小人,最后往往不仅赔本,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胆识
小林突然富裕起来了,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挣十多万,就在一年多前,他还和我们差不多。当时的他已经经商九年,却只能挣出一份普通白领的薪水。
“给,终于可以把钱还给你们了。咱们是老同学,付给你利息显得太做作。这样吧,晚上请你们全家吃饭。”那天,小林还给了我两年前借去的2万元,还硬把我们拉上他的新车,去了一家颇有档次的酒店。
“赚钱其实就是靠胆识,什么智商、情商都在其次……”酒过三巡,小林滔滔不绝说起了他的成功经验。可能由于成功不久,城府不深,倒没有故弄玄虚。
“两年前我看准了这个项目,可是贷不到款,所以只有四处借钱。幸亏我平日人缘好,死乞白赖总共找到了二三十个债主……虽然看准了,不过心里还是没底,觉得只有三四成成功的希望。一旦失败,我肯定血本无归。我都想好了,假如真到了这一步,只好和老婆一起偷偷去广东、福建躲起来,打工为生。欠下几十万债,这辈子或许都不能回来了。”小林感慨不已,沉浸在对自己“胆识”的佩服中。
老实说,我们听出了一身冷汗。幸亏老天保佑小林发财了,假如他投资失败,看来根本不会还我们的债,我们也许这辈子都见不到他了。他冒险可以博一下发财的运气,我们跟着冒险,顶多只能赢得本金以外的一餐饭。
“这没什么稀奇的,许多平民出身发了财的,都这样。我们没有这个胆识,借了别人的钱,晚上觉都睡不好,生怕将来还不上。所以我们不可能发财……”老公说。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胆识”,有点“无毒不丈夫”的味道,其突出特点是赌博时不仅自己豁出去了,还敢于押上别人的“身家性命”。对于这种“胆识”,如今许多“成功学”爱好者还颇为欣赏,有机会就会去效仿,这点很是可怕。
一位写文史的朋友考证出,“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最初应该是“无度不丈夫”,意思是大丈夫要有“度量”,后来传着传着走了样,“度”变成了可怕的“毒”。事情虽然搞清楚了,然而许多国人恐怕不肯改过来。与憋屈的“度”相比,他们更喜欢有胆识的“毒”,所以恐怕“丈夫”们会一直“毒”下去。
如果要靠“胆识”才能致富,这种成功其实没有值得炫耀的成分。
点评: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就一位名将总会要有牺牲,牺牲谁?敌人除外还有手下。经商用不着玩命,但也会有财物上的牺牲。有些人便毫不犹豫牺牲亲友,能发财成就了自己。亏本了,亏别人的。如此致富最终得不偿失,亲情、友情失去容易,要找回来难,多少钱也难买到。
放得下,所以拿得起
十几年职业生涯,在好几个老板手下打过工。老板中虽然不乏年纪轻轻,资产过千万的成功者。老实说相处久了往往也觉得不过如此,有时候甚至纳闷,此君资质平平,也不见有什么魄力,怎么偏偏他发了财?思考的结果往往是这家伙运气好,假如给俺一个支点,说不定俺也可以翘起地球。
黄老板兼并我们公司时不过三十多岁,第一天见面就给大家没有留下什么好印象。由于身材矮胖臃肿,一身名牌休闲服穿在他身上皱皱巴巴,像地摊货。可能考虑到公司生产线工人比较多,他讲话时故意偶尔带几次粗口,企{L-End}图拉近与员工的心理距离。可是却不讨彩,因为粗得不地道。
靠转手贸易起家的黄老板管理工厂很不在行,四年工夫,千万资产亏成了净负债两百多万,公司停产了。当初兼并时黄老板把家搬到了厂内一座小楼里,于是他每天上街都成了难题,要债的供货商,讨欠薪的工人天天在院子门口“布控”,晚上时不时有人向小院扔啤酒瓶进行“空袭”,大声叫骂各种类型的诛心话。我想黄老板也许快要崩溃了,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偶尔在街上遇见他,他居然红光满面,肥胖的身材一点不见消瘦。随便聊了几句,他的口气还是大得像亿万富翁。这次我真正佩服了他一回,“敌军围我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心理素质也许能让他东山再起。果不其然,两年后他又渐渐恢复了元气。
许多人不缺乏聪明的头脑、果敢的勇气,可是为什么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人往往可以当老板,自己却不能?也许差异就在于某些“微量元素”上,“拿得起、放得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不易。商海中常常能见到许多“不死鸟”,几度破产又能几度雄起,抗打击能力也许才是老板们的核心战斗力。
“最近成绩不太理想吧?”那天我问二叔,他是有十几年股龄的资深股民了。“我炒股不会有亏的时候。行情好的时候赚钱,行情不好赚感情。现在帐面上是亏了一点,可我在其他方面赚了。同事、邻居平日关系一般,现在大家都亏了一点,感情上特别容易产生共鸣,交流的时候就融洽多了。不像以前要就是埋头干活,一聊天情不自禁就会扯是非,最后闹矛盾影响团结。而且聊股票没有代沟,不分男女、雅俗,大家同遭套牢彼此格外亲切。那些领导,平时我们也不知道和他们交流什么好,弄不好就会被理解成拍马屁,打小报告,现在一起谈几句股票,说不定有两支股票我们都套上面了,成了难友……”没想到股票亏了他还能找出那么多值得高兴的理由,难怪他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
当损失不可避免时,有人垂头丧气,有人一蹶不振,也有人总能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结果,“放得下”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免疫力,有了这种免疫力。“挫折”这种病魔就不容易彻底击垮你,大不了从头再来,精神没有被摧毁,重获成功就大有希望了。
点评:拿得起很容易,再多的钱也没有人会觉得拿着烫手。放得下却很难做到,虽然很多人自称淡定,不在乎利益得失,可是麻将桌上输了一点钱,脸色就会剧烈变化,让旁人看着都尴尬。
是否放得下,常常能决定你能走多远。因为轻装上阵才能有战斗力,你什么都背着,舍不得扔掉,注定没法跑赢别人。
精算人生
当年侄儿面临成年后的第一次重大选择——高考。在报什么专业上,大哥夫妇很开通,只要不是就业前景明显不好的,随侄儿的兴趣自由选择。不过在报考院校所在地上,大哥夫妇希望他选择在江浙沪范围内,哪怕学校名气不如同档次其他学校。
谈到为什么希望侄儿去江浙沪读书,大哥的解释是那里经济发达,尤其适合理工科毕业生发展。我问他有没有考虑到那边生活费用比较高,四年下来要比在本市读大学多花不少钱,而且侄儿回家一次也很不方便,其实大学毕业后再去那里找工作也是一样的。大哥说算了一下,确实有可能多花两三万,不过绝对是值得的。提前四年去将来定居的目标城市上学,这四年恰恰是孩子可塑性很强的青春岁月,四年下来侄儿应该可以融入到这座城市之中,不再会有“客场”作战的感觉。而且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四年积累的同学、老师“人脉”能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有助于他今后事业的顺利发展。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不得不感慨大哥想得真细,而且这种“精算”的确对侄儿的一生是有帮助的。中国人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成功要诀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大学里的成绩往往不是决定今后发展前途的最关键因素。我们的一生其实都在和时间赛跑,在赛跑过程中消耗着“人生成本”。身边许多人大学毕业后孔雀东南飞,到了一个生活节奏完全不同的陌生城市。一切从零开始,经过几年磨合终于渐渐稳定住了自己在这座城市的位置。此时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是买房在这里安家落户?还是拼命努力积累一大笔钱,然后回老家过相对悠闲的日子?似乎一切才刚刚开始,如此高难度的选择题就不得不做出快速抢答了,因为你已经快30了,社会在催着你尽快“而立”。
留下来,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工作压力就将一直持续今后几十年,因为这座城市的高房价以及其他高消费;回家,伴随着相对悠闲的是事业机会的减少,还有一座曾经熟悉如今却又变得陌生的城市。相信临近30岁的“北漂”、“南漂”一族,大多会经历这么一段痛苦的历程。
把可以预见的问题尽可能提前解决,也许相对小的付出将来就可以收获大的回报。
投资其他项目延误了时机还可以等下一次,而人生的投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下一步。一辈子短短几十年中,一般只有三十多年可以用来发展事业,怎么让这三十多年中少了一些用于适应、磨合的消耗,的确需要尽早认真规划。如果你能比别人提前一两年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和发展方向,如果你能比别人提前两三年买房定居、决定好这辈子的落脚点……那么一切都会从容得多,由此减少了手忙脚乱带来的错误选择。
一辈子可以赚多少钱?因人而异。但就个人而言,缩减摸索和走回头路的时间,你的人生就多了一些实战时间,因此也就多了一笔靠自己精算出来的财富。
点评:年少时对于财富的梦想往往是“大富大贵”,经历几年摸爬滚打就会知道这是小概率事件,一般人即便终身奋斗也难以实现。比较靠谱的做法是步步为营,抓住每一次哪怕小小的机会,积少成多。所以精打细算尤为重要,老百姓的日子都是计算出来的。
生活重在进行时
“要是当初接手大学门口那个门面就好了!”叔叔叹息道。
去年初,下了岗的叔叔去人才市场蹲了三个月,由于年纪超标,连份保安的差事都没有找到。想到工厂倒闭前自己好歹还是个科长,在对就业歧视进行了一番愤怒声讨之后,他不得不考虑自己创业当老板。
像许多初次创业的中年人一样,叔叔选择了开餐馆。一来自己以前曾经在厂食堂炒过大锅菜;二来觉得“生的炒熟,对半出头”,餐饮本钱小利润大,实在买不出去自己吃了,只当加强营养。
有了经营目标,叔叔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找门面。正好此时一个熟人准备移居到深圳去,有个位于大学门口的餐厅门面要转让。叔叔去观察了几天,从早餐一直到宵夜,周边的小餐馆几乎家家顾客盈门,然而三千元一个月的房租让叔叔犹豫开了。犹豫了几天,有人又给他介绍了另一个门面,地段比较偏,房租只要一千。这下叔叔思想斗争更激烈了,最后他选择了一千的那个门面。
“我刚当老板,没有经验。一下子投入太多资金,弄不好把八九万家底都扔进去了。那个便宜门面虽然生意可能比不上大学门口,不过可以在那里练练手,积累了经验再去找好门面……”叔叔对我们解释道。
一年过去了,叔叔似乎有了经验,付出的代价是亏了几千块钱。而当初大学门口的门面最终转给了叔叔的一个同事,人家赚了十几、二十万,如今已经开了第二家店,那个同事其实也是第一次创业。
一年之间,一个收获了丰厚的利润和自信心,一个不仅没有赚到钱士气也严重受挫,这都源自于当初选择的不同。好的门面提供了一次极佳的创业机遇,这种机遇也许几年才会出现一次。可是叔叔却选择了先去“热身”,殊不知创业就像上战场,根本没有“热身”、“积累经验”的说法,你已经处于战场之中,惟一要考虑的就是眼下必须尽可能地消灭敌人,并让自己活下去,根本无须考虑明年、后年如何如何。一次失手,你可能就没有明天了。
未雨绸缪,过多地考虑“长远战略”,这大概是有一定文化的中年创业者的常见病。相比之下,一些看上去有勇无谋、综合素质不高的创业者却往往能把握机遇,通过一两次“遭遇战”的成功,一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现在写稿子越来越没有前途了,互联网摘文章不给稿费,报纸、杂志在网络冲击下前景越来越严峻……”前几天,几个文友聚在一起闲聊,大家似乎都看到了文字行业不堪预测的将来。于是有人提出现在去学点别的技术,以便将来改行;有的觉得应该多了解一些商业知识,适当的时候可以投笔从商……说来说去,似乎都忽略了两点:一,理论上将要到来的行业危机现在还没有真正到来,而且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还是未知数。二,截止目前为止,在座几位最拿手、最能赚到钱的还是舞文弄墨。
“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现在进行时,尽力把现在可以做好的事做到极致,这其实就是最好的未雨绸缪,至少你可以积累一笔将来用于改行的本钱吧……”我装得像长者一般告诫他们。他们若有所悟,不知道是不是装的。
点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见眼前比将来更应该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然而国人总喜欢当战略家,高瞻远瞩。为了将来牺牲现在,可将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个人眼界又有局限性,所以最后常常赔了夫人又折兵。没等来美好未来,现在也弄得一团糟。
现在是将来的基础,还是认真过好每一个现在吧。
四两拨几斤
郎咸平在一次讲座中痛批中华文化,归纳为“浮躁、投机”,其中举例说《借东风》和《空城计》就是浮躁、投机的典型案例。
以目前的天气预报水平,准确预计几天后的风向风力,尚极有难度,何况三国时期?所以诸葛亮即便熟知天文地理,借东风依然是一次赌博行为。至于空城计,以一人之小品{L-End}表演吓退十五万敌军,更是超级大冒险。
郎咸平举这两个例子说明国人喜欢投机,当然会刺激愤青们的神经。于是很快有人指出,《借东风》与《空城计》的背景都是敌众我寡,不得已而为之,不能代{L-End}表国人喜欢投机。
然而说国人喜欢投机者,其本意或许不在批评诸葛亮,而在于千百年来,老百姓一直对《借东风》和《空城计》津津乐道,似乎对这类“四两拨几斤”的计谋格外情有独钟,大家普遍存在投机心态。
与《借东风》相比,《空城计》中双方实力更为悬殊。诸葛亮的城中仅2500兵丁,而城外司马懿有15万大军。这样的比例很能让读者、观众、听众兴奋,千百年来,无论京剧、评书,《空城计》都是容易让演员出彩的剧目。
“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三国演义》中这般写道。此情此景拍成电影,很有观赏性。然而有一点令人费解,纵然司马懿多疑,既然已经兵临城下,向城墙上的诸葛亮发射一阵箭雨,搞一下“空袭”应当没有任何风险。如果司马懿这样做了,诸葛亮恐怕早成了“刺猬”。
中国的小说常常经不起这样简单的推敲,好在也没人去推敲,大家都习惯于领会精神。在《空城计》中,国人特别欣赏的是小投入大产出,就像花2块钱买彩票,中了500万大奖,那感觉令人神往。
有人说国人根本不喜欢投机,恰恰相反,国人的通病是求稳怕风险。这种观点论据也很充分,比如国人都喜欢当公务员,都喜欢捧铁饭碗,自己当老板创业的意识不强。
其实“求稳怕风险”与“投机”,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存的。下海做生意,做得好“四两拨一斤”,再好不过“拨十斤”,已经是25倍的暴利了。然而相对于亏本有可能输光“四两”血本,许多国人还是觉得风险太大,不敢轻易尝试。而传销、博彩,常常能勾画出“四两拨千斤”的美景,极低投入极大产出,这种诱惑足以让许多人觉得亏光“四两”不再是风险,于是传销、赌博在中国往往特别有市场。
四两拨几斤?这往往会造成国人不同的处世态度,从中反映出某些文化基因。当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远不是“浮躁、投机”两个词可以概括,其主流是好的。我们正视缺陷,正是为了改良自新,发扬光大。
点评:谨小慎微和孤注一掷,有时候两者只隔一层窗户纸。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新闻,诸如某老汉勤俭节约了一辈子,最后相信了陌生骗子的忽悠,拿出几十万毕生积蓄去“投资”暴利项目……仰面摔倒还跌破了鼻子,这种“奇迹”往往是集谨小慎微和孤注一掷于一身者创造的。所以头脑发热时,我们应该反复提醒自己:冷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