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穷日子 富日子
31899500000005

第5章 幸福不是财富而是一种选择(2)

识别有钱人

“大家来看一看我们这位同事身上的穿着,如果你对他身上领带、衬衫、皮带、手{L-End}表等物件的品牌有所了解,请记录下来交给我们。”某次招聘面试现场,主考官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他们招聘的职位是售楼小姐。

不得不佩服这家企业的务实作风,他们不像一些小家子公司那样问人家生辰八字,生平事迹,他们知道这类问题很幼稚,会让应聘者瞧不起;也没有问经史子集,知道自己不是余秋雨,应聘者也不是来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怎样识别有钱人?这才是售楼小姐,乃至一切将目标定位于高尚人士的销售人员最实用的素质。

前几天跟着公司老板去考察房地产市场,我们一干人中只有老板会开车,于是只能让他当司机了。到了一个售楼部门口,保安来帮忙开车门,他只扫视了一眼,就确定了“司机”是主角,把笑脸的百分之八十给了“司机”。

奇怪,我们脸上并没有写着“打工”二字,为什么保安会看出我们是“喽啰”呢?带着这个怀疑进了售楼部,售楼小姐过来聊了几句,也把主推对象定为老板,一个劲地对着他说,一滴唾沫星子都没有溅到我们脸上。

服了!出了售楼部,我们都对这些工作人员的素质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个个都是火眼金睛,任我们再怎么虚张声势地牛气,也分得出谁“高尚”,谁是跟班。

“那有什么了不起,连我家狗都分得清谁地位高。保安和警察衣服相似吧?许多人不细看都分不清,我家狗就一眼看得出来。它只对保安吼叫,看到警察就摇头摆尾……”我们楼下的酒店老板说。他家的狗长期生活在酒店,阅人无数,竟然也无师自通可以把人分出三六九等了。

“可能因为你穿着名牌,我们虽然认不出牌子,人家销售服务人员都认得出……”对于老板常常被人认出是“有钱人”,我们有些不服。

“这样吧,我穿件便宜的旧衣服出去,你们看会怎么样……”老板说。

结果我们去一家高档餐厅聚餐,最后老板还是被服务小姐另眼相看。

“说话的底气、神态,这都是生活积累,不是随便模仿得来的。人家服务小姐见多识广,早就形成经验了。”老板得意地说。另外,我们这些人中,老板的手机不是最好的,可是没几分钟就会有电话来,而我们的手机长时间都在休眠状态。

“还有小刘,你刚才一个劲地盯着服务小姐看,一看你就是个打工仔,顶多是个小个体户。真正有钱的男人天天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美女,不是很惊艳的,根本不会丢了魂似地去看……”出来后,老板又说。

看来现在要装有钱人越来越难了,不像八九十年代,说话口气大点、穿一身假名牌就可以忽悠人了。在感慨销售服务人员素质越来越高之余,我们也不得不感叹自己和有钱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点评:有钱人越来越容易识别,说明这一群体渐渐成熟了起来,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除了口气、衣着,穷人、富人大家差别都不大。但愿已经形成阶层的有钱人,也能像国外“同类”一样,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担负起稳定社会的责任,提供正能量。

财商与爱情

现在的女性杂志真是难做,一位编辑朋友如此感慨。比如写爱情,每每都难免与钱狭路相逢。“聪明的女人应该让男人舍得为自己花钱”,“得不到真爱,得到钱也好。”这些观点放在十年前的杂志上,一定能让读者眼前一亮,可是现在早已是老生常谈,看得人眼睛都长老茧了。可是,拿什么新的观点去让见多识广的女同胞们重新产生新鲜感?总不能鼓动她们去把她们的老公、男朋友搞得倾家荡产吧?

女人花男人的钱,用途大致有二:一,女为悦己者容。这种思路比较传统,效果很不理想。美容、护肤、在穿着上紧跟时尚潮流,这一切如果都是以留住身边那个男人为目的,其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失败。无论美容、整容技术如何发展,女人始终无法战胜“年龄”这个天敌,一个四五十岁的女人在自己脸上、身上投资再多也无法在眼球吸引力上与二十多岁的女孩抗衡。而对于正处妙龄的女子,“审美疲劳”又是其无法战胜的天敌,纵然你能让自己像孙猴子那样变化出七十二种造型,在熟悉你的那个男人的火眼金睛下,你还是那个熟悉的你,而外面却有那么多让他感到神秘的诱惑。女人花男人钱的第二种用途是买“保险”。假设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而女人又不得不找一个老公,那么准备一条退路当然是必须要做的保险措施。要一套自己名下的房子,从老公那里尽量多要些留作自己私房钱的“保险基金”……几年下来,算算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好像已经立于不败之地,即便离婚也够本了。殊不知,这种“保险”策略从一开始就撕破了爱情浪漫的面纱,一旦一切都赤裸裸了,分手也就没有了感情上的牵绊,变得格外容易。

偶然看到一则对于温州某富商的采访,富商先生说温州普通老百姓基本都是男的在外经商,女的在家做点小生意,许多温州一般人家的主妇私房钱都有一两百万,都是自己做生意赚来的。上海的离婚率、深圳的二奶现象……当许多大城市都以情感危机频频在报刊上露脸,以财富闻名的温州人在情感问题上却少有被人谈及的话题。为什么长期两地分居,经济上又颇为宽裕的温州人从来不是“情感口述”类文章的主角?不得不说他们的财商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要把情感太当回事,特别是女人,千万不能把感情当作生活中的惟一内容。学学那些温州女人吧,如果你把琢磨男人、为自己婚姻牵肠挂肚的那点心思分一部分去做点正经事,也许你也可以有几十万私房钱,自己挣出来的光明正大的私房钱。在挣这些私房钱的过程中,你失去的是忧郁、担忧、胡思乱想、嫉妒,得到的是智慧、财富、心理健康和男人的尊敬。

相对于男人为家庭、为责任而求财,女人求财的主要目的并不一定是“财”本身,而是通过求财的过程让自己更注重自我。也许你不把男人太当一回事的时候,男人才能在心底里把你当回事。

点评: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础,而两个人格独立的人组成的家庭,才会有稳定的基础。不少现代女性消费观念上紧跟世界潮流,婚姻观上依然信赖“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二元制”思想,往往会造成婚姻悲剧。

装B

朱辉

“装B”这词不雅,但如今运用广泛。有句被PS过的名言曰:“存在就是合理的”,道出了现象反映本质的道理。你可以鄙夷“装B”粗俗,但你很难不装B地说:“我从来没有装过B”。

“装B”得有一定经济基础,起码衣食暂时无忧。80年代涌现出一大批装B前辈,他们喜欢穿喇叭裤、戴太阳镜,男的还喜欢留带卷的长发。这些人基本都是城市青年,有的虽然待业中,但有老可啃,所以温饱思搞怪,当时农村是见不到此等人物的。

到了90年代,“小资”应运而生。所谓“小资”是指与俗众相比相对富裕、有一点社会地位,但离中产阶级尚有距离的那批人。俗话说“满瓶水不响,半瓶水晃荡”,小资自然而然成为了最喜欢装B的人群。她们有属于自己群体的时尚杂志,这些杂志的特点是{L-End}图片多、文字少,厚厚一本可以用于防身,足以拍昏一个身高一米八的色狼;她们喜欢背LV的包、喜欢吃哈根达斯……

“你知道哈根达斯多少钱一斤吗?‘维多利亚的秘密’有没有对应的男款内衣,比如叫‘达芬奇的秘密’什么的……”有一阵子,某女文友垂涎时尚专栏的高稿费,想闭门造车鼓捣出几篇小资文章。可是她出生于本市市郊一个叫“碾子”的小山村,往上数三辈都是贫农……很难意淫出小资情调。如同便秘病人酝酿一堆翔(大便)一般辛苦了好几天,最终知难而退,放弃了徒劳的努力。

时至今日,意淫小资情调早已不是什么难事,网购的发达让任何小资用品都不再为人陌生。道具失去了神秘感,出国也变得非常容易,小资们装B难度越来越大。而数码电子产品的迅速升级换代,也让时尚杂志处境艰难。手捧两块“板砖”大小的{L-End}图片集,不仅显不出小资范儿,还有点滑稽感。

今年两会期间,身家若干亿的******亮出了自己的手机,诺基亚老款,价值100多元。老赵对此不以为耻,十分淡定,声称老手机用着习惯,所以不想换。

“低调是最牛B的炫耀”,老赵验证了这一点。实际上一旦达到富豪级别,衣食住行、言谈举止都有了相当大的自由度,不再需要装些什么了。因为足够强大,没有人会因为你骑自行车上班,穿过时服装而小看你。“我就是我!”这是一个气场足够强的人才能说出来的宣言。

装B从心理上分析,目的很简单,那就是提高辨识度。装B的人就像某些熊孩子,生怕人们忽视了自己的存在,于是总要闹出点动静吸引大家的目光。然而装B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模糊了辨识度。80年代穿喇叭裤的,满大街不少,谁知道他是张三还是李四?后来拎着名包,喷着香奈儿的小资女性,在某些“高尚场所”也满目皆是,谁知道她英文名是“薇薇安”还是“阿曼达”?辨识度来源于自内而外散发的气场,一个真正牛B的人无须刻意揣摩别人的目光,装B是不自信的{L-End}表现。一不留神没有装成牛B,倒弄得酷似***。

点评:养过宠物的朋友都知道,狗狗们狭路相逢,常常会竖立起背毛,这样显得自己体型大一些,以此恐吓对方。若是两条狗体型悬殊,通常小狗反应更强烈,不仅毛竖得夸张,还往往嗤牙咧嘴,以示威慑。大狗常常不以为意,懒得有什么反应。实力和底蕴是装不出来的,大狗都知道,何况人类?所以实在不必费那功夫。

怪圈

朱辉

“这两三年算是浪费掉了,忙忙碌碌,最后好像什么收获也没有……”朋友阿华说。

阿华之所以如此感慨,是因为参加了一场同学会。看到有人开上了“奔驰”,有人升了正处,有人“二婚”了……自己那两本装帧粗糙的自费书,竟然窝在包里一直没敢拿出来。行前曾打算吹吹自己的文学创作,还做了预案,如果同学们恭维他是未来的鲁迅、莫言,他该如何自谦?可是聚会时别人的气场太强,他这些未雨绸缪都没能用上。

两三年前,阿华可不是这样。那时他刚刚“入会”,有了个绿本本。虽然写作已经十来年,样报也有一大摞了,但自从有了本儿,阿华才感觉自己是个真正的作家。本儿不像“柿油党”的“银桃子”,不能挂在胸前公示。好在有本儿就有了圈子,从此阿华经常参加笔会……一群作家游山玩水诗文唱和倒也是雅事。

按说文学如玫瑰,不应该按堆头论高低。可阿华的圈子里都以出书为荣,书越厚越有面子,本数越多越光荣。至于有没有人看?稿酬多少?都属于粗俗话题,没人谈及。于是阿华便也向著述等身方向努力着,于是有了两本自费书。

“现在我明白了,人家拼出书并不都是{L-End}图虚荣。他们大多在体制内工作,有的出书直接能获得经费支持;有的可以在单位造声势,谋个宣传科副科长之类的职位……我一个社会人员,跟着他们的思路走,当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阿华总结道。

圈子除了提供社交机会,往往还有一个神奇的功能,那就是统一思想。商人圈里当然谈生意,假如你在里面吟诗作赋,很快就会********;网游圈子谈游戏,你若是谈论国事、家事很可能被踢;军迷圈里,世界大战是永恒主题……如果你长期浸淫于某个圈子里,必然就会有某个圈子特有的思维习惯,甚至“三观”也会随之改变。

“你血压140?那还算高啊?我经常170!”自从患了高血压,我父亲也有了自己的圈子——“血压圈”,没事常与周围同病相怜者比血压。如今他格外注重健康,很难戒的烟酒全戒了。我们每次回家,都会习惯性地给我们量血压。一向十分节俭的他,不久前花好几百给我买了一个血压仪。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是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想都不会随意漫游,圈子往往决定着思想的边界。为了不至于久而久之画地为牢、坐井观天,有时我们应该让自己适度孤独一下。离开圈子几个月,独自思考一下人生,这样或许能让思想走得远一些。

点评:人类是群居动物,首先遗传基因就会驱使我们抱团扎堆以求安全感。所以小孩子不合群,在家长看来是件很值得担忧的事情。至于走上社会,势单力孤更会让大多数人担忧未来,所以我们都会进入一个个圈子。然而凡事有利皆有弊,圈子里呆久了,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有空还是应该出来放放风。

差一点成功人士

“曾经有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却没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年过三十之后,国人中的大多数往往说过类似的话。一般年纪越长,说的频率越多,内容也越丰富。有人甚至成了祥林嫂,喜欢重复“阿毛(机会)被狼叼去了”的故事。

我是个俗人,当然也在“机会回忆族”之列,我这大半辈子里,“机会”也着实不少。比如当年在厂里,眼见单位效益每况愈下,大家都暗自寻找出路,此时和我关系不错的刘科长有了门道——去越南办厂。一段时间里,单位里暗流涌动,刘科长偷偷摸摸“组阁”,我有幸也成为了“阁员”之一。为了保密,我们和刘科长之间都是单线联系,不知道除了自己,周围还有哪些是自己的“革命”同志。那段日子过得格外刺激,总觉得周围有人四处串岗,鬼鬼祟祟,仿佛天地会义士在接头。闹腾了几个月,我们的“董事梦”彻底破灭了,去越南办厂完全是件不靠谱的荒唐事。刘科长辞职了,我被调到了三峡附近的经营部,一干“革命”同志或下车间或下岗,作鸟兽散。原来他们做神做鬼这么一闹腾,动静大了,一切尽在领导掌握中。

到了经营部,机会似乎又来了。业务员小马和当地生资公司一位小干部成了把兄弟,两位都是志大才疏之辈,一起喝个酒就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会儿联系进口万吨土豆,一会儿要去弄千吨化肥……两人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互相搀扶着,歪歪斜斜走过镇上唯一一条大街。日子久了成为了小镇午后一道风景,看着他们的身影,我们生动地理解了“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他俩一个东倒一个西歪,正好呈“人”字形一路接受小镇人民的检阅。

“事儿成了以后,别的不说。你,劳力士{L-End}表一块,我绝对要送给你!我们公司办起来后,你,总经理助理!”小马那时常对我许诺。有了前车之鉴,这些话我只是姑妄听之。小马他们常常要出去谈判,为了壮声势,常拉上我们一起去。就像《新闻联播》里人民大会堂的外事活动,宾主双方分坐两边,我们这些“填充物”坐在小马一侧“阁员”位置……

当然,最后一切都是“闹眼子”,什么项目都没有做成。我原本没抱什么希望,所以并不失落。小马回省城后常常借酒浇愁,47岁就去世了。

理性回想一下曾经有过的一次次“机会”,其实大多只是“坑儿”,不过人的内心总是会不甘平淡,于是便会去美化那些“机会”。这样自己就能成为“差一点成功人士”,以此安慰失落的人生。

做人不能钻牛角尖,不然早晚会得心理疾病。所以偶尔在回忆中PS一下失去的“机会”,也未尝不是一种心理理疗。

点评:小时候看电影,有句台词耳熟能详,“不成功便成仁!”通常出自反派人物之口,语境是处于垂死挣扎之中。这句话文绉绉,当时听不懂,后来知道“成仁”就是死。一晃人到中年,事业无成,当然属于“不成功”。然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何以解忧?难道都去“成仁”吗?当然不行。你不珍惜生命,也不能污染环境啊!所以做人得会想,不妨追认自己曾经差一点成功。

回眸

朱辉

新建的“祖屋”里,几大桌人济济一堂,十分热闹。此时,电视里正播着新闻,说年轻人孝道观念日渐淡薄,一个村回乡扫墓的打工青年往往凑不齐一桌……这条新闻很为在座的各位喜闻乐见,因为大家都因此找到了道德优越感。比如我岳父,这已是清明节前后,他第四次回去扫墓了。虽然他早已不是青年,但论刷数据,他这一数字也足以秒杀老中青年任何组别。

岳父之所以如此频繁地扫了又扫,并非格外思念他已故去多年的父亲、爷爷,而是因为清明时节,有一些当官发财的亲戚会回去祭扫。这些人就像影视界的角儿,怕彼此的光芒互相干扰,档期都错开了,所以如同我岳父这样的“二三线”亲戚便跑断了腿,赶了一场又一场。

按照电视台肤浅的认识,回乡扫墓就代{L-End}表孝心,这其实是想当然耳。那些已然混出名堂的亲戚大多有些迷信,相信祖坟与官运、财运密切相关,所以即便平日里日理万机,清明节无论如何也要回来烧个香。而我岳父他们是看到有用的亲戚回来了,一起在祖宗面前上柱香……地位之间的鸿沟上便有了快速通道。而且上香也是在提醒那些阔亲戚,咱们是同一个祖宗下的分支机构,彼此应该有点团队精神,拉兄弟一把,是你们应尽的义务。然而,阔亲戚往往贵人多忘事,加之以前不讲计划生育,一个辈分的叔伯兄弟,姑{L-End}表、姨{L-End}表已经是一个加强排了,晚一辈一个加强连,出了五服的更是不计其数。所以常常穷亲戚热闹了老半天叙旧,阔亲戚一边含笑“嗯啊”,一边在脑子里搜索这人的资料。有的阔亲戚文化不高,便会直通通地问:“您是?别怪我不常回来,都记不得亲戚们长什么样了。”按说这话会得罪人,可是某些人一穷就不容易被得罪了。

“我是国栋啊!您是贵人多忘事。我们小时候还一起玩过泥巴呢,那次,我们玩兵抓土匪,我还帮你挡了一枪呢,虽说是萝卜子弹,打在脸上也怪疼的……”穷亲戚会绘声绘色描述童年往事,以期勾起美好的共同记忆。

死人搭台,活人唱戏,每年清明节,祖坟前都会上演这一幕。年复一年,其实诸如我岳父这样的“三线亲戚”,并没有因为人脉得到什么具体的好处。不过他们依然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擦肩而过”。某亲戚平日喜欢看通俗杂志,学会了这句“格言”。岳父他们也很欣赏这句话,五百次回眸才换得擦肩而过,可想而知要让人帮忙,得回眸多少次啊?这和“猴子不上树,多敲几遍锣”一个道理。所以大家并不气馁,该敲锣就敲锣、该回眸就回眸,只当参加摇奖。多抽几次,概率总会大一些。

祖坟冒青烟,穷亲戚、富亲戚,都有这种期待,于是有了纽带,每年清明热热闹闹。

点评:人脉这东西让人欢喜让人忧。自己有,当然欢喜;如果别人人脉比你广,就会忧了。国人中相当一部分,尤其男国人,都有人脉焦虑症。其中行动力强一点的,就会拼命去建立、加强自己的人脉,只不过心浮气躁,往往手法过于粗糙,事倍功半。

撒网

文友小白被拉入了一个车友群,这并没有什么奇怪,有了车,多半会加入这样那样的车友群。然而参加了一次群里的活动,小白发现这个群不一般,是个“土豪群”,随便哪位的车价格都在小白那辆10倍以上。

“还习惯吧?既来之则安之。以后多活动几次,大家就都是朋友了。”群主大概看出小白有几分忐忑,特意单独安抚他的情绪。接着打消了他的顾虑,活动不需要他买单,以后他还可以带上老婆、孩子一起参加。

后来小白知道是一位朋友把他介绍给群主,于是他才如此突兀地被进入了这个土豪圈。土豪们精力旺盛,下扬州、游苏杭,一出动就跑得大老远。吃住玩都追求高档次,一趟下来,人均消费是个不菲的数字。小白对于土豪为什么要带上他这个非著名文人玩?一直大惑不解。不过琢磨了几番之后,心情便愉悦了。“咱们可不能妄自菲薄啊!土豪有钱但没文化,需要附庸风雅才能去掉‘土腥味’。我陪他们玩,能提升他们的社会形象。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小白自信地说。而且他很快有了个想法,土豪钱多人傻又好虚荣,何不鼓捣他们出自传?按现在的行情,一本怎么也能赚几万元代写费,比写小稿子强多了。

小白的美好憧憬很快被打破了,那天他正准备张口鼓捣自传的事情。群主先开口了,大谈本市某项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市民翘首以盼更新改造,小白作为对口主管部门领导的秘书,应该多向领导反映民声……如果工程要启动,不妨承包给他的公司。

小白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满拧了,人家从未仰慕过他的文采,看重的只是他的职务。

“我哪有这能耐,我们领导也才只是个副职。以后我不参加这个群的活动了。”小白打算退群。然而那位介绍他进去的朋友不以为然,劝他不必有压力。人家土豪兄是广种薄收,到处建人脉呢,并不指望靠他就能开花结果。

广种薄收,小白觉得土豪们真够浮躁的。然而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抓住一切机会扩大社交面。文友、车友、打游戏玩伴……都暗自筛选过,希望能培育出几个有用的朋友,壮大自己今后的人脉。可是广种薄收了这么多年,数数铁哥们,还是以前那么几个。

“挖十口浅井,不如挖一口深井。”许多人都明白这个社交原理。可是挖深井需要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等不了那么久,于是很容易选择广种薄收,遍地撒网。最后不仅人脉“收成”不好,平日玩起来也没法投入,活得累也就不奇怪了。

点评:放假比上班还累,这是中国人普遍的感叹,翻译成外语,外国人一定无法理解。原因在于我们是人情社会,所以休闲等于加班,玩也玩得心事重重,玩得有目的、有企{L-End}图。如此背景下,美食吃不出美味,美景难尽游兴。大家都醉翁之意不在酒,自然时时轻松不得。

钱是王八蛋

{L-End}表弟是个很新潮的人,经常挂在嘴里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就是想不开……”。他本人并没有移民,他所指的“中国人”通常是他父母这类人。

像大多数上了年纪的国人一样,{L-End}表弟的爹妈平日里也是省吃俭用。一口剩菜都舍不得倒掉,一张废纸都要留着卖钱……{L-End}表弟则截然相反,大手大脚,收入不高平日里却常常在外吃喝玩乐。衣服要穿名牌,手机要用“爱疯”,后来又闹着要买车。

“现在有些拿低保的人都有车了,我好歹也在公司上班。天天坐公汽和一帮老头老太挤在一起,自卑得都不好意思出门了。”{L-End}表弟不断在家里制造舆论。他爹妈经不住他反复攻心,终于松了口。可是买什么样的车又成了问题?起初{L-End}表弟看中一款18万元的车,计划首付之后每月还5000元。可是{L-End}表弟月薪才3000多,这个计划自然遭到他爹妈竭力反对。讨价还价一番之后,{L-End}表弟最终勉勉强强接受买一款10万元的车,他自己只出2万,其余靠两老赞助,一次性付清。

有了车,{L-End}表弟的交往面顿时拓展了许多,隔三岔五就会去参加车友活动。作为朋友,{L-End}表弟是很理想的。他仗义疏财,每每聚会完毕都是抢着买单,而且是真抢,六成以上机会能抢中。然而这就苦了他爹妈,{L-End}表弟的赤字越来越大,两老就得不断压缩自己的生活支出去填补……

“就这一个儿子,能怎么办呢?”他妈(我姑妈)每每对我叹息道。

“钱是王八蛋!”对于劝他节约的人,{L-End}表弟往往这样回应。而且他会列举人家美国人怎么怎么想得开,没人想着存钱,有多少用多少。

“可是,‘钱是王八蛋’还有下半句,那就是‘用完了再去赚’。我们可以把自己的钱当作王八蛋,但没理由拿父母的钱当王八蛋啊。你的工资用完了,能自己去赚更多的钱填补亏空吗?”那天,我对{L-End}表弟说。他一时语塞,之后好一阵子没和我联络了。

“钱是王八蛋!”的下半句是什么?这才是那些大手大脚的年轻人应该多想想的,他们如果时时能记得“用完了再去赚”,那么高消费倒也无可厚非。

点评:双轨制是个国产名词,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常常用到,在人们处事态度上也经常得以体现。年轻人都希望父母像欧美父母,给儿女极大的自由,不干涉孩子们的想法。可是同时又希望父母像古代父母,一切最终都给下一代。于是这一代中,“自私分子”比例便特别高。

留一手

过了4年单身生活之后,岳父终于再婚了,而且还是自己通过网络找到的对象。

起初我们心里都有疑问,我们这辈人还没有谁通过网络征婚恋爱过,岳父都60好几了,靠谱吗?

“她是退休中学老师,知书达理,你们见了一定能接受……”岳父信心满满地对我们说。

岳父这人一向果决,他决定的事情哪里需要考虑我们的意见。何况《婚姻法》也决定了我们无权干涉他的婚事,再何况他已经先斩后奏领了证。

那天,岳父通知我们去他那儿吃饭,于是我们见到了他的新婚妻子王阿姨。没有开场白,也没有什么寒暄,我们一家人就坐到了一张餐桌上。

岳父一如既往主导着话语权,从国内到国外,国事、天下事乱侃了一番。可能发现王阿姨插不上话,这才从云山雾罩中落地,谈了一些家务琐事。

岳父之前也曾谈过两个“阿姨”,从气质到谈吐,我们都觉得太俗。相比之下,这位王阿姨虽然话不多,不过看上去确实还像个知识分子。

“你们肯定担心我会被骗?告诉你们,王阿姨有三套房产……条件比我好得多。”岳父私下对我们说。

岳父和王阿姨生活了一年后,渐渐有了一些隔阂。他私下对我们抱怨王阿姨警惕性太强,似乎总怕他占了她的便宜,用钱方面几乎都是AA制。我们劝他这并不为过,毕竟是半路夫妻,各自都有儿女,难免都会有顾虑。假如岳父比王阿姨有钱,也会防备自己被算计。

“你们兄妹几个中,你嘴紧、办事稳重、私心少,所以我这些东西就放在你这儿保管。我都这个年纪了,突然有个三长两短也很有可能……”那天,岳父突然来到我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堆存折、银行卡、借条、房产证……直到我老婆都弄明白了,并且看着她放进了小保险柜,这才放心地松了口气。

岳父找到了晚年归宿,可是这归宿似乎又不那么踏实。望着岳父离开时的背影,我叹了口气。可是又能怎么样呢?找谁再婚都难免如此。相信王阿姨那边,或许对她的子女也有一番如此交代。

但愿各自留了一手之后,两位老人能轻装上阵,起码能在AA制的基础上,好好过好在一起的日子。其实我更希望假以时日,岳父和王阿姨都能放心地收回放在儿女那里保管的物件,变“联邦”为“共和”,不分你我,彼此相依。我相信只要老人家过得幸福,我们做子女的都不会去惦记以后能分多少遗产。

点评:近些年来,家庭恶斗戏一直占据着电视台黄金时段,甚至出口非洲居然也广受当地观众喜爱。而这些电视剧中,财产往往是一切矛盾的导火索。可见从“君子耻言利”,到亲兄弟明算账,乃至夫妻也各有打算,我们的社会经历着怎样的改变。对此,并无良药可治,只能让人们在实践中自我调整、互相磨合,最终实现和谐。

家运

我家兄弟几个胆子都比较小,生活态度多少都有些消极。就像大嫂形容的“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之所以胆小,很大程度是因为父亲长期压着我们,我们自主空间很小;而消极,似乎也源于父亲言传身教。

“你爸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或许听到我们私下里对父亲的一些负面评价,母亲觉得有必要为他辩护几句。

母亲说父亲年轻时胆子很大,最突出的{L-End}表现是和邻居老刘关系密切。老刘当时是厂党委书记、县团级,父亲当年与他交往过密可不是拍马屁,因为老刘那时已经岌岌可危,随时会下台。

“江青这身打扮,不男不女的……”老刘是军人出身,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平日里说话还是口无遮拦。父亲那时住在老刘楼下,或许因为我们家根红苗正,是最老资格的工人阶级,所以他敢常常和老刘一起喝酒,一起说些“反动话”。

终于老刘被打倒了,他家里有把西瓜刀,担心被造反派抄家当作反革命武器,又舍不得扔,于是让我父亲代为保管。老刘生活简朴,可是要参加批斗会时,仍觉得家里没有拿得出手的行头。于是父亲赞助给他一件家传的旧棉衣,端的是千疮百孔、补丁摞补丁尚掩不住黑乎乎翻露在外的棉花,老刘便把它作为上台挨斗的工作服……

后来粉碎了“******”,老刘官复原职,人到中年的父亲也迎来了事业发展的良机,厂里准备让他担任总调度。那两年,父亲意气风发,还特意去上海做了一身呢子中山装。可是当升职报告一层层终于递到了局里,新文件下来了,必须中专以上学历才能提干,父亲的干部梦就此破灭了。雪上加霜的是有两位亲戚和父亲学历一样,但早了半年,分别当上了科长和车间主任……

此后父亲便颓废了,阳台上十几盆养了很久的花也都送人了。父亲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家里气氛长期很压抑。

与之相反,那两位提了干的亲戚从此家道中兴。直到现在,他们家几个儿女都在中产阶级以上,远比我们家几位有出息。

父亲是倒霉的,假如他当年提干了,情况会完全不一样,甚至我们家整个气势都会不同。然而现在分析起来,也不能全怪运气,因为当年有和父亲境遇相似的邻居,人家后来停薪留职下海,都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父亲如果官场失利转战商场,以当时的历史机遇,成功概率极大。

如今我们也人到中年了,已经不会为自己没有成为官二代、富二代而抱怨父亲。但父亲的经历提醒了我们,人不应该轻易颓废,尤其作为一家之主,一定要有韧劲。否则有可能坏了全家的气场,导致家运衰败。这不是迷信,是精气神对于人的巨大影响力。

点评:运势无色无味无形,可是常常让人牵肠挂肚,甚至某些强势人物在它面前也会忐忑不安。其实运势不是迷信,而是科学。所谓好运,常常光顾于逆境中仍保持着精气神的人。

你的我的

每每经过附近城中村,便能看到老同事大刘家的那幢私房。私房是大刘组织建造的,他们家兄弟姐妹五人共同出资,一人一层楼。一晃房子已经建成8年了,都一直大门紧锁,没有住人。

之所以闲置了那么多年,源于当年房子做好之后发现超出了预算,每人需要再出2万元,于是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大刘便成了贪腐嫌疑犯。偏偏大刘做事马虎,账目不全,原始票据更是有一张没一张,完全经不起弟妹们审计,于是更没有人愿意追加投资了。

“我是家里的老大,老爸去世后,按理说长兄为父,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怀疑我……”大刘曾多次对我倾诉过。他自认为了建房办手续跑断了腿,盖房时一个人忙前忙后,没算自己的工钱。最后超支是因为物价上涨,何况做什么工程都不可能预算得十分准确……

气愤之余,大刘便大锁封门,谁也不住了。这几年附近几所大学不断扩招,周边房租节节攀升,算下来他们兄妹几个的损失远远超过了每人2万元。难道就不能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旁人都这么想。可是他们却“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硬是耗到底了。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其实很多,尤其面临拆迁、遗产等问题,兄弟姐妹反目为仇更是屡见不鲜。之所以如此,很大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当孩子们小的时候,父母总是教育他们不要斤斤计较,哥哥的东西弟弟可以拿去用,姐姐用了妹妹的东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老爸老妈的东西,将来更全部是儿女的。

混沌的财产观念使得子女成人后常常“不拘小节”,比如大刘就觉得自家人一起建房,不需要做账,于是为自己被冤枉埋下了伏笔。而啃老现象泛滥,也源于儿女总觉得父母的就是自己的,用他们的钱天经地义。

“这是你的,这是我的!”我们似乎应该早早地让孩子明白各自的财产界限,养成正确的财富观。现在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了,子女与父母之间也应该有个粗浅的“你我”财产界限。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培养一种处世态度,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麻烦。

“你的、我的”习惯了并不会显得生分,有规矩才能少纠纷。有界限,才能培养出责任心。

点评:人人想当君子,可是君子难为,属于极端个例。所以我们应该互相假设为“小人”,分清你我,约束好自己和别人。只有一切公共经济活动都处于互相监控之下,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彼此不必要的怀疑,最终处得长久。

意淫

今年以来生意一直不好,与之成反比,我在网上下象棋的时间便大大增加了,游戏中的头衔从“县令”、“都尉”、“校尉”一路升到了“常侍”。虽然这些头衔不值一文,不过每天能赢几盘棋,倒也可以暂时缓解一下紧张、焦虑情绪。

每每在我打开游戏页面之时,常常会跳出一条捷报:“杨某某在‘偷菜’游戏中一举获得XX积分,大家快去祝贺他吧!”这位杨某某是我{L-End}表哥,也是我的供货商之一。与我相比,他今年经营情况似乎更糟。我留心了一下,他几乎每天“偷菜”到深夜,有时第二天凌晨三点多,又上线继续“偷”。如今他在“偷菜”界俨然已是翘楚,积分高得几乎令他周围所有人惊叹不已。

“你也太投入了吧?这样玩下去身体都垮了,不值得啊!”偶尔我会劝一下{L-End}表哥。不过通常是无效的,他似乎很享受“偷菜”带来的成就感。在游戏中,他是王者,能让不少“菜友”崇拜。

看来事业受挫,将精力转移到一些虚拟的快感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有人以为虚幻的成就感是网络独有产物,其实离开网络这个载体,我们同样会找到其他心理转移方式。

记得几年前,我经常参加一些文友聚会。通常酒过三巡,大家就会用谦虚的口吻公示各自近来的成就,诸如这个月发{L-End}表了几十篇豆腐块,下月有篇纪实可得稿费数千元……其实心里都明白,别人不会发自内心为你高兴,不过也知道一定会得到礼节性的衷心祝贺。往自己怀里“作揖”完毕,文友们通常会互相“作揖”,你夸我是“名家”、“大师”,我赞你是“方家”、“高手”……如此这般,聚会便其乐融融了。

然而一散会,各自就从云端里落地了。彼时私家车已经开始普及,我们却都是挤公汽回家的。等我回到小区门口,听到邻居们你一句“****养的”、我一句“个板妈的”,亲热地大声聊着天,酒便也醒了。什么“方家”、圆家,我们其实都处于社会底层。如果在写《红楼梦》、《史记》倒也罢了,我们写的不过是些快餐文字,精神层面上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人都是脆弱的,常常需要自我排解不良情绪。如果能在排解过程中,适度地保留一点痛感,其实有助于促使自己进步。有时我们需要一点点虚幻的快感,但千万不能沉醉其中。

点评:据说诸如吗啡等毒品,原本都是药,用于镇痛效果很好。何以良药变成了毒品?度的把握失控使然,一旦失去了节制,它们就会使人失去理智、失去意志。意淫这事也一样,“小意”怡情,“大意”伤身。

备粮

名字起得好,往往能让人过目难忘。我的熟人中,就有两位拥有这样的好名字。一位叫王备粮,是我的邻居兼同学;一位叫陈梦茶,是我长辈。

王备粮这个名字时代特色鲜明,估计他出生时国家号召“备战备荒”,于是他爹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至于陈梦茶,按说出生于兵荒马乱的岁月,许多人食不果腹。不过由于他爹是个小资本家,居然还有闲情逸致梦到喝茶,可见人比人自古会气死人。

随着时代发展,王备粮的名字越来越显得土气,他一度想改名,哪怕叫很俗气的“贝良”也成。不过改名很复杂,许多证件都要改,后来他便放弃了这个念头。这个名字虽土却有运势,学业平平的王备粮三十多岁居然就混到了某知名外企大区经理,一时间嫉煞我们一帮童年好友。

如今的王备粮,人很洋气,与名字很不相符。倒是他爹一直维持着“备粮”思维,平日里床底下常年维持两三袋大米,厨房里六七袋盐、冰箱里……我爹说假如现在突然自然灾害,他家可以足不出户,起码维持半年日常生活。

去年,王备粮带着他爹去上海玩,顺便让老爷子检阅一下他领导的分公司。老爷子果然啧啧赞叹备粮如今出息了,管理着这么多洋气的白领。然而去公司餐厅吃了一餐饭,老爷子就大为不满。说白领们太浪费,整个的包子、大半块的面包、牛排,居然扔进垃圾桶。老爷子要王备粮扣这些败家子的工资,王备粮说他没这个权力,公司管不了员工的私生活。

陈梦茶这么多年来一直憋屈地住在工厂家属区,他与周围工友们一直格格不入。多年来,他抽雪茄、煮咖啡。大热天,外面四十多度,陈梦茶出门必穿长裤、衬衣,领带打得一丝不苟。更为难得的是,虽然周围都是粗人,难免偶尔与人发生纠纷,可是活到七十多岁,他连一句“****的”这样的初级骂人话都不曾骂出口。陈梦茶是工薪族,维持高品质生活是有困难的,所以多年来他一直是“半月光族”。工资到手,半个月基本就花光了。下半月找亲友借点,吃素煮面,翘首企盼下个月发薪。陈梦茶从不知道存款利率是多少?因为他从来不存钱,没钱可存。

夏日里,小区里的老汉们喜欢聚在一起吹牛,许多人喜欢吹祖上富。陈梦茶的父亲是开车行的,有人便怀疑是不是黄包车行,“骆驼祥子”。此言一出,马上遭到众人驳斥。大多数人相信陈梦茶没有吹牛,他爹开的是汽车行。陈梦茶这几十年不变,****都没有改造过来的生活习惯就足以证明。而王备粮的爹,以前多半真的苦过,要不然现在儿子很富了,他何以还是时刻“备粮”,想必是落下心理疾病了。

现在常常见到电视选秀节目里,选手们纷纷哭穷叫苦催泪,许多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人生经历不需要言语叙述,常常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

点评:穷人、富人并不只是以如今是否有钱来判断,穷、富皆有底蕴,都非一日之寒。穷不一定丢人,富不一定可耻。世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丰富多彩。

总结:“幸福与金钱无关,与内心相连。”某部电影里,范伟扮演的哲学大师如是说,听起来像大道理,但确实是这么回事。这些年,许多社会研究机构为了博眼球,每年都会公布一些统计数据,证明哪个收入区间者最具幸福感,哪个收入区间者最不幸,往往都难以服众,甚至被视为狗戴嚼子——胡勒。幸福其实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尽量平衡好各种心理需求,即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