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当血胆红素达17.1-34.2μmol/L时,肉眼不能发现黄疸,称隐性黄疸;当血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出现皮肤黏膜发黄,称为显性黄疸。
一、病因及发生机制
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血循环中的衰老红细胞经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分解成为胆红素、铁和珠蛋白,此时的胆红素称非结合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为脂溶性,不能从肾脏排出。非结合胆红素由肝细胞摄取,受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脏排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被肠内细菌分解为无色的尿胆原,其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中排出,称粪胆素。小部分尿胆原在肠道内被重吸收,其中部分经门静脉进入肝内,再转化为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形成所谓“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部分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成为尿中的尿胆原。胆红素的代谢涉及其形成、运输、摄取、转化、排泌、肝肠循环以及肠道和肾脏的排泄等复杂过程,正常人胆红素的这一代谢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障碍,就会出现黄疸。按黄疸发生的病因,临床上将黄疸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溶血性
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于: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②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误输异型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某些药物和毒物(伯氨喹啉、蛇毒)引起的溶血。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大量的红细胞破坏,产生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的能力,加之溶血所致的贫血、缺氧及红细胞破坏释入的毒性物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而引起黄疸。
2.肝细胞性
黄疸凡能引起肝细胞广泛损害的疾病均可致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其主要机制为:①由于肝细胞受损,使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降低,致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②因肝细胞坏死或胆汁排泄通路受阻,经未受损的肝细胞合成的部分结合胆红素,可经坏死的肝细胞周围与窦旁间隙反流入血,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增多。
3.胆汁淤积性
黄疸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性和肝外性。肝内性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寄生虫病(华枝睾吸虫病)、药物性胆汁淤积(氯丙嗪、甲基****酮)等;肝外性见于肝外胆管、胆总管的炎症水肿、结石、肿瘤及蛔虫等,亦可见于胆管周围肿块压迫,如肝癌、胰头癌等。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胆管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引起黄疸。
4.先天性非溶血性
黄疸本组疾病大多为家族遗传性,如Crigler-Najjar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等。其发病机理主要是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有先天性缺陷所致。
二、临床表现
(一)主要表现
1.黄疸的发生、发展、持续的时间
发病急骤者多为病毒性肝炎、胆石症、急性溶血等,缓慢发生的多为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等。病毒性肝炎所致黄疸一般持续1个月左右消退,壶腹部周围梗阻所致黄疸呈进行性加重。
2.黄疸发生的年龄
青少年黄疸首先考虑病毒性肝炎;中年以后发生黄疸多考虑肝硬化、胆石症、原发性肝癌;黄疸发生于老年人,多由原发性肝癌、胰腺癌、胆道系统癌肿所致。
3.各型黄疸的特点
(1)溶血性
黄疸黄疸一般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背及四肢疼痛等,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浓茶色),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遗传性或家族性,除贫血外还有脾肿大。
(2)肝细胞性
黄疸皮肤、黏膜呈现浅黄至深黄色,可有轻度皮肤瘙痒,以及一些原发肝病表现,如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
(3)胆汁淤积性
黄疸黄疸较重,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者可呈黄绿色或绿褐色,常伴有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因尿中有胆红素致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二)其他表现
1.身体反应
溶血性黄疸:若为急性溶血所致,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有时会引起少尿、无尿,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肝细胞性黄疸:可有肝功能损害表现,严重时可发生肝性昏迷。胆汁淤积性黄疸:由于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减少甚至缺如,影响脂肪消化吸收,可出现腹泻和腹胀。另外,血中胆盐增高,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可引起明显皮肤瘙痒。刺激迷走神经,则心率减慢。
2.心理社会反应
严重黄疸皮肤颜色发生异常改变,病人短期内不能接受这种事实,害怕他人的反感或被别人排斥,感到无助。周围人群可能对黄疸的认识不足,害怕有传染性而不愿与病人接触,病人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恐惧和自卑等心理。
3.伴随症状
黄疸伴有发热见于急性胆道感染、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以及各种原因所致急性溶血;伴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见于病毒性肝炎;伴有肝肿大,若为轻至中度增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等;若明显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若肿大不明显、质地较硬、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伴有胆囊肿大见于胰头癌、胆总管癌等;伴有脾肿大见于肝硬化、疟疾、溶血性贫血等;伴有腹水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三、护理评估要点
1.病因或诱发因素
询问病人既往有无溶血性疾病、肝脏疾病、胆道疾病或胆道手术史;有无长期酗酒史;有无与肝炎病人密切接触史;有无应用能引起溶血的药物史;有无家族遗传史;有无近期内输注血液制品史等;是否群体发病,以及黄疸的发生与饮食有无关系等,如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者可因使用蚕豆诱发急性溶血。
2.黄疸的特点
(1)确定是否为真正的黄疸,下列因素所致的皮肤巩膜黄染现象,并非真性黄疸,应注意鉴别:①进食大量的胡萝卜、南瓜、橘子等,其黄染以手掌、足底、前额等处明显,但无巩膜黄染;②服用阿的平、呋喃类药物及新霉素等,其巩膜黄染以近角膜缘处明显;③球结膜下脂肪沉积,其巩膜黄染特征为分布不均,以内眦处最明显。
(2)确定黄疸的类型评估黄疸发生的年龄、出现的缓急、发展情况、持续的时间、皮肤巩膜黄染的程度、尿和粪便的颜色、皮肤瘙痒情况、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伴随症状评估
病人是否伴有发热、上腹痛、肝肿大、脾肿大、胆囊肿大、腹水等。
4.身体反应评估
病人是否有发热、寒战、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以及因皮肤瘙痒引起的皮肤受损和睡眠、休息改变等。
5.心理社会反应评估
病人有无焦虑、恐惧和自卑等心理,周围人群是否对病人有畏惧、歧视等表现。
四、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舒适的改变:皮肤瘙痒:与胆汁淤积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瘙痒有关。
3.自我形象紊乱:与黄疸所致外形改变有关。
4.焦虑:与皮肤严重黄染有关;与创伤性病因学检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