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潮汕商人赚钱全凭真本事
31868100000015

第15章 自强不息的“红头船精神”

做生意是对一个人的考验,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都不应该有丝毫的犹豫,竞争即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足,超越置地?

——李嘉诚

潮商有大海的性格,“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精神鲜明地体现在他们的身上。历史上,潮商冲出陆地,走向海洋,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

清初,中央政府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当时有这样的规定:“凡官员民兵私自出海贸易,又迁移海岛居住耕作者,但以通贼论斩。”到了康熙22年(1683年),清政府才宣布开海,准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潮商主要是在苏州府、松江府、乍浦以及赣州、广州、惠州等地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自康熙二年(1663年)起,潮州船开始不断前往日本进行贸易。乾隆以后,潮州商人才遍历海邦,特别是东南亚的新加坡与泰国成为其主要贸易地区。

当时,对外通商的广东船只涂抹着红漆,潮州海船也因之被称为“红头船”。出于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的需要,以及生计所迫,潮汕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经商谋生,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跨越。

面对海洋,他们没有退路,必须顶风而上,临危不惧,有破釜沉舟的精神和勇气。与海洋打交道,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只有战胜滔天巨浪,才能抵达希望的彼岸。来到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什么都是陌生的,必须从零开始,艰辛奋斗,才能在此地站稳脚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海外的生活,让他们开阔了视野,舒张了心胸,眼光放得更远,这对他们日后把生意做好做大具有积极意义。

潮汕人在出外谋生的过程中,催生了以海洋文化为内核的“红头船精神”,其核心就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潮汕人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是潮汕文化的精华。

■信心比任何东西都宝贵

潮汕人出海经商,面对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和挑战,经历的是非人的考验。长期以来,他们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其实就是“信心”。面对危机,遭遇挫折,“信心”是扬起胜利航船的风帆,它比任何东西都宝贵。一个人失去了自信,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力量,没有了“自强不息”的可能。善于建立自己的信心,也是经商的一种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