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素质与领导艺术
31846400000007

第7章 奖惩是卓越领导的关键

第一节 物质利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优秀的领导者会考虑给他的下属以较高的工资,因为高薪是招聘优秀人才的永不褪色的绝招。一般来说,只要满足下属的物质需求,支付较高的工资,只要工作不是特别的辛苦,下属是很乐意干的。高工资对于员工而言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的企业工资不高,但员工也比较稳定。

领导者还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天才应该是无价的,即使是花费万金也应在所不惜。

有这样一个故事:

瑞士有一位研究生研制成功了一支电子笔及一套辅助器件,其可以用来修正遥感卫星拍摄下来的红外照片。这项重大发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美国的一家大企业闻讯后,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研究生,以优厚的待遇作为条件,要求这个研究生去美国工作、学习。同时,瑞士的一些公司也想留住他。于是各方展开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这些公司都要给他高薪,这场人才争夺战打得不可开交。最后,精明而又大胆的美国公司代表说:“现在我们不加了,等其他公司加定了,我再乘以5。”

尽管薪酬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往往是最有效的激励员工和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有一位喜欢安静的老人独自生活了很多年,他非常习惯这种生活,可是有一天这种生活被一群孩子的来临打破了,社区的一群孩子每当放学后都到这位老人的房子周围玩耍,他们大声地尖叫、嬉笑。老人被他们的吵闹声弄得寝食难安、坐卧不宁。

但是,这位聪明的老人想出一个办法。他走出家门对那些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每天都到这儿来玩,我就给每人1美元。”那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1美元。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聚集到老人的房子周围玩耍。可是有一天老人没有出来,自然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得到钱。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有出来,心急的孩子们终于敲开了老人的家门对老人说:“既然你不再给我们钱,我们以后再也不到你这儿来玩了,并且告诉我们的朋友都不到你这儿来玩了。”

老人和孩子们都得意地笑了。

上面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为什么仅仅1美元就起到这样大的作用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钱具有一种左右人们行为的潜在力量,对金钱的喜欢是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有的东西。

金钱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1美元可以让孩子们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了满足自己得到那些东西的渴望,孩子们就不断地重复老人要求的行为,而当有一天没有得到钱,自己的需求没法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就认为应该中断那些行为。在孩子单纯的心灵里认为金钱是行为的一种驱动,这恰恰证实了薪酬的内涵。薪酬最原始的形式就是金钱,薪酬是企业激励员工的原动力。

薪酬能提供一种保障,能够给员工一种宽慰,这就好比农民有一片好土地,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可以保证他年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薪酬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钱能让人们买来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在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人们可以自己生产绝大多数的生活必需品,而在现在高度商品化的社会中,人人都在为钱而工作,我们需要钱来购买所需要的一切,我们需要钱来支付我们的日常生活开支。薪酬只有满足了员工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让员工感到安全,才会把员工留在原有岗位上继续工作,否则,员工就会考虑另外的工作选择。

激励的形式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精神激励用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物质激励用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由于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基本条件,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物质利益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是个永恒的追求。

第二节 受到奖励才会使人充满热情

许多人都看过马戏团的表演,其中有许多有趣的节目。有个传统节目叫“小狗做算术”。每次当教练员举起一个数字的牌子时,小狗就能准确地叫出几声。这时,教练员就会从口袋中掏出一粒糖塞到小狗嘴里,以示赞赏和鼓励,小狗也高兴地摇摇尾巴。下一次教练员再让它算时,也总能答对。

同样,另一个马戏表演——大狗熊骑自行车也是这样。每骑一段教练就往它嘴里塞两粒糖。有一次教练员的糖不够了,只往它嘴里塞了一粒,那只大狗熊马上从自行车上下来,一屁股坐在地板上不起来了,急得教练员毫无办法。

上面的两个例子说明:动物,也包括人类自己,有一种天性就是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而这正是我们所要论述的最重要的领导原则。

美国有一个叫米契尔·拉伯福的人,他是从车间里成长起来的领导专家。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他一直为一种现象感到困惑。那就是许多企业、组织不知出了什么毛病,无论领导者如何使出“浑身解数”,企业、组织的效率还是无法提高很多;员工、部属还是无精打采;整个企业、组织就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运转起来特别费劲。他试图从众多的领导学著作中向领导大师们讨教,可结果仍是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最后有人告诉他,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最简单,当你不能理解一项问题时,就去从最基本的找起,你会发现答案的。就这样,米契尔·拉伯福回过头,反复思索自己的领导实践,最后终于悟出了一条最简单、最明白,同时也是最伟大的领导原则。

拉伯福认为,当今许多企业、组织之所以无效率、无生气,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的员工考核体系、奖罚制度出了问题。“对今天的组织体系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所要的行为和我们所奖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

拉伯福说,他所辛辛苦苦发现得来的这条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原则就是:“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

领导的精髓确实就是这样一条最简单明白不过却往往被人遗忘的道理:你想要什么,就该奖励别人做什么。作为公司(团队)的领导者,需要通过部属的进取精神去完成预期目标。但是,如果没有员工奖励,员工的士气就无法振作起来,更谈不上完成工作目标了。

同样,领导需要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来营造一种积极的团队文化,以强化员工的动机,促使其更积极有效地工作。研究人员通过衡量各种奖励的重要性,发现最有价值的奖励是工资,随后是提升、个人的发展和作为某群体成员的成就感。价值最低的奖励是好感与尊敬、安全和表扬。换句话说,工资、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和满足内心的需要,对员工的激励最为强烈,而需要安抚和安全感的激励较弱。

激励因素价值的大小因员工人文特征的不同而不同,年龄较大、任期较长的员工和那些家庭人口多的人对金钱奖励最为重视;未婚的或家庭人口少的和通常受到较多正式教育的年轻人认为较高层次的奖励(表扬、好感与尊重、成就感)更有价值。

第三节 做一些令人感动的事情

美国IBM公司副总裁巴克·罗杰斯曾经对给予员工表扬、光荣称号、象征荣誉这样一些精神激励以极大的肯定。他在《IBM道路》一书中曾写道:

“几乎任何一件可以提高自尊心的事情都会起积极作用。我并不是说光凭赞美、头衔和一纸证书就会使一个付不起账单的人满足,不是这样。但是,这些做法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是对做出贡献的人的一个很好的、公正的评价。”

赞扬员工是一种不花或较少花费成本的激励方法,如果用得妙,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亨特是某公司的青年骨干,就在他结婚那天,公司的领导都来了。婚礼会场简直就像是公司的一个喜庆集会。总经理代表公司全体同仁对两位新人说道:“青年是我们公司的希望,公司为这样的员工感到骄傲,祝福你们!公司的美好未来就寄托在你们身上。祝你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听了领导的一席话,使在场的每一位同事都和这对新人一样,心里热乎乎的。

在非正式场合表扬员工,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更易于表达感情和看法,有着许多正式场合表扬所不具备的好处。它不但能激励人、鼓舞人,而且能以积极的暗示点拨人。但要注意,在采用表扬奖励方法时,要特别关注在场人员的心理变化,千万不要给人留下相反的暗示印象。

除了在非正式场合表扬员工,奖励旅游同样可以让优秀员工心中甜蜜蜜,以后甘心继续为公司卖命。就算是选择在很近的东南亚举办奖励旅游,只要有创意和用心,不必花太多的钱,也可让员工感动。台湾地区的雄狮旅游公司曾替花旗银行在新加坡办了一场很成功的旅游活动。节目主持人让接受表彰的员工在台上讲出最想感谢的人。结果,这些人要感谢的妈妈、爸爸、太太竟然就出现在他们面前,与他们一同分享得奖的荣誉。

原来,主办单位请这些得奖者的亲人当天另外秘密搭机到达。“昨晚刚通过国际电话的亲人,竟出现眼前”,台上的主角感动得喜极而泣。

第四节 奖励的标准即是员工工作价值的心理标准

有一家生产煤气热水器的企业,销售成绩一直不理想。老板认为原因是价格定得偏高,他决定降价20%,于是召集销售人员开会宣布这一决定,大多数销售员赞同老板的决定。

只有一个人表示,问题不是出在售价上,而是售后服务网点分布不合理以及服务态度不够好。老板听后不以为然,仍坚持自己的决定,并宣布将按销售额给推销人员分红。在降价后一个月左右时间内,销售量果然大增,有关人员也得到了可观的分红奖励。但随后销售便直线下降,原因正是售后服务跟不上,用户纷纷投诉,甚至写信向媒体投诉。

他们的竞争对手趁机推出新型产品,广布服务网点并承诺如果售出的产品有问题,维修人员会在24小时内到场解决。结果这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夺去了大半。

可见老板是只奖励那些顺从听话的员工,而忽视那些有真知灼见、持不同意见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可能是致命的。以上的例子还说明,人们会积极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而不考虑是否是正确的。因此老板们千万不要把奖励问题当成一件小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正确的奖励视为最重要的领导原则,并不为过。

在企业的办公室和车间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往往提前半小时上班,而过了下班时间,他们看上去还在那里工作。老板看到这种情况真是喜上眉梢,因此,一有机会,就会优先提拔这些员工。可是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员工在上班的时候可能并不是紧张地工作。当老板不在的时候,看报,聊天,甚至干私活。一旦老板出现,他们立即看上去在一本正经地工作。这在有些企业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而另一些员工,一般总是按时上下班,并且工作起来效率高,一方面是精神集中,一方面是巧干,最后总能较好地完成任务。但是往往下班时间老板来巡视时,他们已经离开了。老板这时只看到了那些仍然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就对已经走的人心生不满,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奖励他们了。这种现象应当引起老板的深思。一位专家说过:

“如果你不能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完成你的工作,那么不是你被分配太多的工作,就是你的能力不够。”

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论是古代的君王、官吏,还是今天的总裁、经理,你奖励什么,惩罚什么,无疑就是向人昭示你的价值标准。你的下属、员工,或者认同你的价值标准,努力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成为你所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或者不接受你的价值标准,离开你的企业;或者就是阳奉阴违,投机取巧。

作为一个领导者,建立自己正确的即符合企业、组织根本利益的,明确的即不是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价值标准,并通过奖罚手段的具体实施,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应该是领导工作的头等大事。

要求人们做出什么行为,与其仅仅停留在希望、要求上,不如对这种行为做出明明白白的奖励来得有效。

作为领导者,应当牢记以下几点:

奖励彻底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采取了应急措施;

奖励冒险,而不是躲避风险;

奖励实用的创造,而不是盲从;

奖励决定性的行动,而不是无用的分析;

奖励出色的工作,而不是忙忙碌碌的行为;

奖励高质量的工作,而不是快速的工作;

奖励简化,反对不必要的复杂化;

奖励无声的有效行动,反对哗众取宠;

奖励忠诚,反对背叛;

奖励合作,反对内讧。

第五节 奖励某人,对他人而言可能感觉是一种惩罚

奖励某人,对其他人而言可能就是一种惩罚。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一个公司里,由于销售业绩比较好,所以总经理决定给营销部发奖金。这件事情被生产部门的员工得知了,他们想:好,一切都是营销部门的功劳,我们加班加点地生产就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还那么卖力干什么。于是在第二个月的时候,公司产品的次品率、报废率、返工率都大幅上升,成本增高,效益也就大幅下降了。这就是典型的奖励变成了对别人的惩罚的例子,难道这就是企业进行奖励的目的?

奖励会鼓励、强化过去的成功模式,而丧失创新精神。在过去的领导理论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论点叫做大棒加胡萝卜政策。用棒子来惩罚错误的行为,而用胡萝卜来奖励正确的行为。如同棒子惩罚原则只会激励人们去做一件事——躲避棒子一样,奖励会让人们形成经验主义,形成一种思维的惯性,从而丧失创新的动力。

奖励也会让人变得不择手段。有这样一个故事:

150多年前,有一个牧童,在死海边上的一个洞穴内发现了一个手卷。经过专家鉴定这个手卷是犹太人的手卷,比先前发现的犹太人手卷早1000年,这就是著名的死海手卷。但是当政府去当地准备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时候,手卷不翼而飞了。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好发出告示:凡是上交手卷的,都将获得奖金。告示一出还真的有效果,陆续有人来上交手卷。凡是上交的人,哪怕是一个手卷上的小纸片,也都会得到奖励。当所有的手卷收集齐全了以后,研究者发现手卷已经无法拼回,这么一个珍贵的文物就这样被毁了。其实手卷就在当地人的手里,但是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奖励而把手卷撕毁了。

由此明确一个观点:利益会让人不择手段。可能很多人不认同人性本恶的论点,但是应当说明的是在领导工作中根本就没有绝对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必要的预防。这就如同有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名词——授权。授权并不是放权,领导者仍然要对权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同样,我们可以以人性本善的角度进行领导工作,但是我们仍然要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做出预防。

领导者如果希望能够激励员工,就一定要懂他的心,因为只有这样,领导者才会知道员工所需要的,才能够给他们最有价值的奖励,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效果。

第六节 只奖不罚只能让更多人不满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是人最基本的动力之源。鉴于此,领导制度的设计也分别引入了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奖励是一种激励性力量,惩罚是一种约束性力量,在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地带,是领导者纵情驰骋的空间。但是,在近来人性化领导大兴其道的影响下,很多领导者十分重视运用奖励制度,冷落了惩罚制度。具体表现在相对于奖励制度,惩罚制度的数量、方式和力度都有所减少,甚至有的惩罚制度竟变成了一纸空文,根本得不到执行。这种主动放弃惩罚的做法,无疑是一剂毒药,日积月累后,其危害不容小视。

某保险公司,在年终时距离完成年度任务指标还有不小差距。为了完成任务,总经理下令,不但给一线的业务员施加压力,而且要求所有的内勤办公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业务指标,并且规定了每个人必须完成的指标下限。为保证落实,总经理还制定了奖惩措施,对超额完成任务的人员视额度予以丰厚的奖励,对不能完成任务下限的员工,则要给予惩罚。最后,该公司“冲刺”成功,如期完成了任务。从整个情况来看,部分有能力员工超额完成了任务,有的业绩还很不错;而很大一部分员工则在压力下仅仅完成了任务下限;还有一部分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成任务;少数几个员工甚至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们的业绩是“白板”。

总经理知道,如果不兑现奖励,一定会招致员工不满,虽然这一块例外奖励的支出,大大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但他还是论功行赏,按照事先制定的标准一一兑现了奖励。至于那些没完成任务的员工,总经理认为这毕竟不是大多数人,况且现在公司的总体目标已经完成了,从与人为善的角度出发,没有必要和员工过不去了,事先制定的惩罚措施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这位总经理不想跟员工过不去,他的一部分员工却跟他过不去了。在这个案例中,超额完成任务而得到奖励的员工和未完成任务却逃过惩罚的员工都很高兴。但是大部分正好完成任务指标的员工却不高兴了。他们在公司高压政策之下,付出很多努力,克服很多困难才勉强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的回报竟然和那些不思进取、偷奸耍滑者并无二致。许多人虽然不敢明着去向总经理提意见,却暗自做了决定,今后再有同类事情,一定要向这些未完成任务的同事学习。蒙在鼓里的总经理不知道,由于他的一个所谓“人性化”的领导失误,在他的公司中,惩罚措施作为一种约束性力量已经在无形中失效了。而且,这种影响作为一种强烈的信号,即不完成者不受惩罚,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组织产生负面作用。

事实上,这与领导者的奖惩观有关。许多领导者把奖励当成惩罚的对立面。上述案例中的总经理就是如此,在他的心目中,对未完成任务者不施加处罚,等同于不奖励。其实不然,奖励的反义词不是惩罚,而是不奖励。同样,惩罚的反义词是不惩罚。奖惩制度的层级应该是这样的:惩罚、不惩罚;不奖励、奖励。换句话说,奖励和惩罚都是相对的,该奖励时不奖励,就相当于惩罚,即隐性惩罚;而该惩罚时不惩罚,就相当于奖励,即隐性奖励。领导者一般能看到显性的奖励和惩罚,却看不到隐性的奖励和惩罚。上面这个案例中的总经理正是在无形中“奖励”了偷懒耍滑的员工,从而引起了努力工作的员工的不满。

第七节 有反馈的奖惩才能使员工真心接受

一个有16年工龄的员工在公司重组时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工作不合格”。但是自他加入公司以来,每一年的业绩考核结果都表明他的工作是符合要求的,因此,这位员工感到不平,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会由于“工作不合格”而被解雇。于是,他起诉了原公司。

法庭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证明这个员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作一直达不到标准水平。然而,因为每个经理都急于摆脱他,想把他转到其他部门,为了使不知底细的其他部门经理愿意接收他,就给了他一个“达到标准”的工作评价。

在法官面前,这位员工陈述说,经理没有如实地指出他的缺点,也就等于剥夺了他改正自己错误的机会。结果这个员工打赢了这场官司,他原来的公司被迫全额补发了他的工资,而且还另外支付了一大笔赔偿金,来弥补“他的痛苦和精神压力”。

因为没有做出诚实的反馈,该公司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在进行反馈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把真实的情况告知给员工。虚假现象和欺骗行为会误导员工,其结果如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这方面,有的领导者做得就很好。例如下面的谈话:

“科比,我对你的工作态度不满意。前天开员工会议时,你迟到了半个小时,而且还告诉我,你还没看过我们正在讨论的报告;昨天,你又说家里有事,提前1小时就下班走了……”

“琳达,你对我们的客户科尔公司所做的工作让我很满意。上个月他们在我们公司的订货总额提高了20%;几天前,我接到科尔公司负责人丹·菲利普先生打来的电话,称赞你对于产品规格和性能非常熟悉……”

正是因为这位经理针对具体行为进行了反馈,科比不但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批评,而且很快就改进了这些缺点,而琳达也继续保持了这些好的方面。相反,如果只是笼统地说:“科比,你的工作态度很不好”、“琳达,你的出色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效果就会大为逊色了。科比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你的话会感到摸不着头脑并感到精神紧张;而琳达则可能会对经理的表扬不以为然,缺少那种现实的激励。没有反馈的奖罚相当于半途而废。反馈是奖罚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奖罚永远是领导者的暗箱操作,那么,奖罚将因此失去员工的参与和信任。而且,奖罚作为一种评价,其激励的作用也大为萎缩,从而失去真正的价值。

总之,不论领导者进行奖励或者是处罚,有一点非常重要——根据员工的具体行为,明确指出他到底“错”在何处,而又“对”在哪里。

第八节 奖罚分明才能让下属心服口服

赏与罚,可以称为管人的两把利剑,是领导者统御部属、使用人才的重要手段。赏罚分明得当,是一切用人者的根本原则。领导者一定要正确使用赏罚,切莫随心所欲,无原则赏罚。

不赏私劳,不罚私怨。不奖赏对私人利益有功的人,不惩罚对自己有成见或隔阂的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当权者,在这个问题上往往处理不好。且不说封建社会中的帝王将相常常把大量恩荣给予伺候自己的“心腹之人”,就是现代少数领导者,也是往往把给自己出过力的司机、秘书、公务员等人予以种种特权,惹得其他部属反感和不平。

有功即赏,有过即罚。领导者要正确地用人,真正调动部属的积极性,必须做到按功行赏、论过处罚。这样做有以下三点好处:一是为部属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家就会尽心尽力地工作,以争取奖赏、避免惩罚。二是可以避免人为的矛盾。如果不坚持功奖过罚,部属难免有亲嫡疏旁之感,相互之间的隔阂矛盾便会随之而生。如果惟功是奖,惟过是罚,部属会感到领导一视同仁,矛盾自然消失。三是可以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无论赏还是罚,只有得当,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如果失度,不仅没有受到赏罚的人心里不服,即使受罚者也不以为然。因此,在赏罚上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吃“大锅饭”,必须坚持功过分明。无功受禄,罚不当罪,皆是领导者的大忌。

日立会社董事长仓田主税就深谙赏罚并行、恩威并施之道。

日立会社是国际著名的大企业,其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它的崛起和发展,仓田主税做出了很大贡献。仓田主税的一个法宝就是恩威并施。

仓田主税深信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全体员工的积极进取,稳定职工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他为日立的员工提供了广泛的福利。日立会社的15万男女员工,每人都能够住到租金低廉的房屋,上下班有交通车,有免费的读物,甚至有结婚补助金和死亡抚恤金等,待遇是很不错的。因此,全体员工都拧成了一股绳,工作热情非常高。从1950年日立会社成立以来,没有发生过严重的罢工或者不安定的情况。但是,仓田主税对待日立员工并不完全只是一个充满慈爱的父亲。他在最初被任命为日立社长时,曾坚持裁去16.5%的日立员工。正是运用这种恩威并施的手腕,仓田主税把日立的众多员工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上下同心,精诚合作,写下了日立会社的宏伟篇章。

在企业的经营领导中,领导奖罚分明,恩威并用,也就是“推”与“拉”的艺术。所谓“推”即压力领导,“拉”就是奖励领导。成功的领导总是能将“推”与“拉”很好地搭配使用,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方式,促使和激励企业员工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第九节 年终奖是一种沟通

公司年终发“红包”是令员工十分盼望和欣喜的事情,而发“红包”实际上也是领导“趁机”与员工沟通交流的途径。

一般来说,年终奖金有两种。一种是到年末时,老板偷偷塞给你,不数也不知道有多少,别人也不知道你拿多少。一种是本来就谈好的,有多少业绩表现,年终就发约定的奖金。事先不知道拿多少钱的状况比较多,尤其是民营企业,因为很多民营企业的薪酬制度不是很透明。比如说,他们同一层级的可能都拿一样的工资,如总监级都拿5000元,但是在年终业绩好的时候,他们可以拿到很高的年终奖金,可能给一张卡或存折,里面有超过1年年薪的奖金。在房地产业,楼盘卖得好,或企划做得好,就可在年底拿到高额奖金。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较少,但是民营企业家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他愿意出这笔钱,就马上可以发放。

还有一种是国际比较通行的方式,就是首席执行官或者经理同公司股东事先约定好,如果今年做到何种业绩,或是市值达到多少,就可领取相当比例的年终红包,这种红包通常也超过一年的年薪。国内的外企、国有企业主管,也常采取约定制,他们一年的薪酬,每月只拿60%或其他比例,其余到年底看业绩,再发放剩余的薪酬,如果业绩没达到,甚至无法拿到全额工资。愈高阶的主管,平时每月拿的比例愈少。

当然,还有更规范的做法,就是与每个领导人员签约,内容非常详细,你今年完成哪些指标就拿多少年终奖。指标订得非常细,有很明确的奖金计算公式,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公允,特别适合制度比较健全的公司。老板一方面可激励员工,一方面不担心会失去控制,员工平时对老板很尊敬,年终则根据公式计算薪酬,也藉此了解员工一年的表现。藉由设计公式,老板有了较大的控制权,平时每个人都会卖力去表现。

年终红包代表老板对员工一年工作的认可;另外,年终红包也代表一种激励,但作用有限,因为员工拿到奖金,通常一个月后就忘了。所以领导学上不把薪资或奖金当作激励的手段,只是作为激励的强化手段。

假如只是发奖金而不做沟通,激励强化也无法完成。因为很多员工拿到奖金后,不晓得自己为何拿到这些奖金。他可能觉得拿到的奖金很多,是老板认可自己的年度表现,但他可能不知道,在员工中他拿的是最少的。另一种是,如果老板给一位副总两万元的年终奖,会觉得很多了,因为这大约是副总一个月的薪资,但副总却觉得自己做得那么辛苦,却只拿到一个月奖金。因此,沟通很重要,要让员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奖金多少是一回事,让员工知道为何拿这些钱更重要。

薪酬管理有一个重要的原则:薪酬就是沟通。如果员工不知道为何拿钱,对员工也起不到激励作用。

年终奖金在业绩领导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第一,与员工沟通公司的战略方向,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这对于高阶领导特别重要;

第二,将公司总体目标向下分解,帮助各部门和员工明确具体业绩目标;

第三,通过业绩考核与资质评估,为员工提供业绩结果与行为方面的反馈;最后以薪酬手段,包括年终奖金,强化员工的业绩行为,继而达成公司总体目标。

作为最高明的领导者,他自己不一定要多么优秀,但他一定会有一群优秀的下属,而这些下属通过他的领导,能充分发挥潜力。这就一定需要领导者运用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