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06

第6章 特色办学与理念创新(5)

1997年,在乐山师范专科学校经历20年发展,其办学实力、办学声誉大大提高之际,面对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我校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作出了争取“升本”的重大发展决策。当年,乐山市政府接受我校建议,正式向四川省政府提交了建立乐山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以此为标志,我校与市政府共同致力于合并乐山师范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建立乐山师范学院的“升本”目标的实现。同样,我校由专科向本科层次的提升,是我校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地方看,乐山是国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西部仅有的世界“双遗产”所在地,是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名牌,其蕴藏的旅游经济价值潜力巨大。但境内没有一所完整的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这与城市的名声、地位、形象极不相称;另外,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要求高等教育和科技智力为地方发展作支撑。从学校看,随着地方“普九”任务的基本完成,师范专科的人才去向面临新的压力;高等教育大扩招的形势变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层次的提高,与专科人才适应层次的下移,促使学校必须提升办学层次,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较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我校和地方共同面临新的发展挑战与合作机遇,建立地方性本科院校,自然而然地成为双方迫切愿望的真实表达。乐山市“倾全市之力,确保乐山师范学院申报成功”的决心,乐山师范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团结一致、矢志不渝的努力争取,经过三年的奋斗,于2000年“升本”成功。

进入本科层次的乐山师范学院,面对强大的同层次竞争对手,其生存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形势更加严峻。在摸索本科办学方面,我们缺乏经验和良好的条件;在怎样服务地方的问题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定位与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以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对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作为立足四川、面向西部的乐山师范学院来说,必须回答怎样加强教师教育人才的素质能力培养,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资的迫切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同时,在过去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基础上,面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与更广范围的服务需求,我们必须探索新型特色办学之路,全面发挥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更加强大和有效的功能,这是我们“升本”以来正在努力思考和探索的道路和模式。以2004年我校“实践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5年我校与乐山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标志,我校围绕地方需求办学,努力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办学理念,初步明晰起来,并且正在扎实推进。

从1985年全校上下展开地方高师院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广泛讨论到2005年乐山师范学院与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20年既是不断探索思考的过程,又是学校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两根明亮的光柱聚焦在一点上,这就是地方性高等学校必须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这篇大文章,只有这篇文章做成了,学校才能抓住每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才能够获得发展的最大动力,才能够走出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才能够占据其不可取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三、明确功能定位,努力开创我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2005年,四川省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川委发[2005]16号)中总结我省高等教育“十五”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时指出:“我省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不断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这既是全省高等教育过去几年取得突出成绩的共同经验,也是像我们这样的地方性高等学校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办学和发展定位,绝不能游移或动摇。

我校与地方的长期合作,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并在很多方面探索出了一些经验,这是我们今天开展这项工作最宝贵的财富。自然,站在今天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途径、办法、模式和经验,必须在不断创新之中把为地方服务的工作引向纵深,寻求新的突破,取得更大成绩。

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地方领导更加了解学校、相信学校、依靠学校。乐山师范学院虽然建在乐山,但很多人,包括地方各级领导,对学校的了解甚少,有的知道的都是过去若干年的状况,而对学校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缺乏了解;有的从朋友、世人的传言中知晓一鳞半爪,缺乏从正规渠道全面、准确的了解;甚至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对乐山师范专科学校、乐山教育学院的了解,超过了乐山师范学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跟我们主动而得法的宣传不够有着直接关系。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强调宣传的重要性,根本在于,与地方合作或为地方服务,必须基于对方对我们的了解和信任,放心地把地方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任务交给我们来办。但不少令我们尴尬的事实是,地方政府往往舍近求远地找他人解决问题,有些是由于对我们缺乏了解,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寻求我们的支持。

要使地方政府了解我们,相信我们,必须在地方建立起立体宣传体系,及时、全面、多渠道地宣传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实力、人才优势、学科特点和成果技术,让政府职能部门清楚我们能够为地方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的事情,首先想到让我们做。2005年我校与乐山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之后,学校与政府的主管领导建立了定期协商工作机制,双方职能部门之间也加强了沟通与合作,很多信息与合作需求,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得以互达。除了行政部门的及时沟通信息达到宣传学校的目的外,还应建立宣传和信息网络,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宣传实效。通过传媒各种形式、学生及其家长渠道、校友网络、实习基地、人大、政协、民间学术交流等丰富多样的途径和形式,广泛宣传学校,传递正确信息,造成浓郁氛围,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力。

其次,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为地方服务上来。自2005年11月我校与乐山市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以后,2006年3月,我校党委、行政出台了《关于落实“为乐山服务”办学宗旨的实施意见》(乐师院委发[2006]5号),提出“全面贯彻学校‘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区域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服务面向定位,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区域性大学为区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把为乐山服务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贡献。应该说,我们的办学思路已经明确,服务目标非常清楚,今后的工作,就是狠抓落实,把工作切实做好。

把服务地方作为学校工作重心,首先必须全校上下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这项工作放在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放在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认识。其次必须长期坚持,按照既定的目标、计划不断推进工作有序开展,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再次必须广泛参与,集中全校上下的智慧与力量,全面部署,各尽其能,使尽可能多的人有任务、有作为、有贡献。最后必须组织得力,保障有力。我校党委、行政要定期研究为地方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完善保障措施与条件,激励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并对成绩突出的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争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更多发言权。乐山师范学院作为乐山市市境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大学,集中了为数众多的各学科的专门人才,这是地方政府实现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好的智力资源。近年来,乐山市党委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这一点,与我校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就是最有力的证明。除此以外,乐山市人大、政协注重吸收我校党内外专业人士作代表、委员,在地方决策、协商重大发展问题时发挥作用。2005年组建的乐山市第四届科技顾问团,我校有7名专家参加,占全团总人数的十分之一。乐山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加强了与我校各职能部门的联系,通过合作课题形式使合作得以落实;乐山市重要的发展规划、方案,都要分送我校听取专家的意见,或要求组织研究、论证,并且注重采纳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乐山市科技局、乐山市社科联近年大幅增加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性课题在我校的立项数和经费支持力度,鼓励我校教师开展服务地方的应用性课题研究,大大激发了这方面的积极性,使研究方向、立项课题针对地方发展实际,并且尽快实现成果的直接应用。地方“四大班子”经常通过现场办公、视察和确定联系人制度等方式,关心、支持我校发展,了解我校对地方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应该说,乐山市党委、政府为专家发挥专业特长与智力优势,搭建了宽广的平台。我们应该珍惜、利用好这些条件,积极为地方建设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为地方作出贡献。

第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的力度,搭建对应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学科、研发服务平台,储备更多的为地方服务的能人、干才。支柱产业是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带动、牵引、辐射和核心支撑作用的产业,在地方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乐山市的电子元器件、建筑材料、医药、旅游等产业,在全市的经济构成与发展中,就具有这样的作用。首先,学校在旅游、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建立了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世界遗产研究所、环境保护研究所、社区发展研究中心、武术文化研究所等一批省级、校级研究机构,就是希望通过整合全省乃至全国的学科力量,借用专家智慧,使之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智力、研发和人才支撑。其次,以市校全面合作为平台,以每年十个左右的应用性科研项目为着力点,努力整合校内各学科的资源和科研力量,突出重点,联合攻关,有针对性地研究地方发展建设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双方合作单位及其工作协调小组,做好成果推广应用的各方面工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变成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再次,在“十一五”和今后更长的时间内,大力调整学校学科和专业结构,按照“以师为主、以本为本”的办学类型、层次定位,力争在2010年前后开办研究生教育,提高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层次;同时,加强非师范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办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工科专业,努力实现乐山市委提出的建设地方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的目标,增强学校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扩大地方人才需求的学科专业覆盖面。

第五,不断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手段,造就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实用性本科人才。社会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地方高校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时,要从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着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安排。我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始终注重地方基础教育和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通过主辅修制、校县结合、师专培养方案整体改革等改革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一专多能、志在山乡,地方留得住、用得上的问题。升本以来,已经四次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大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整体结构方案中的比重,做到教学时间课程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管理规范化,全面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此同时,不断建设完善学生实践条件,100名学生的计算机拥有量,超过30台,比国家规定标准高出2倍;建成教育实习基地100余个,非师范实习基地50余个,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完成见习、实习、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建设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沫若艺术团为代表的校级学生社团和以太阳岛文学社、热风社为代表的系级学生社团,正蓬勃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弘扬地方文化、提高学生素质能力发挥日益显着的作用。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创新管理、提高实效,按照“实用、好用、顶用”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信在校期间素质能力得到良好培养的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学成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教育事业和社会各项事业需要,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