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05

第5章 特色办学与理念创新(4)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首先要解放老师,让老师从工具理性、单一的评价观中,从应试教育分数观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评价主体和主人。其次,要让学生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从被动、消极地接受评价,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判定,进行反思,从而在评价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从分数的奴隶变为评价的主人。再次,要把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纳入评价之中,参与评价,拓宽评价渠道。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这样的评价更显得必要。教师和学生是第一层次的主体,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是第二层次的主体,多元互助,课程评价成为大家共同的事业,民主就在其中了。

第四,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过程与结果之间有必然联系,没有过程则无结果,结果是过程发展的产物。传统评价观,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它是与量化评价相联系的,注重结果,体现的是工具理性,面向“过去”,是为了实现课程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从思维上看是一种横比思维,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等级,明确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过程与结果是分离的。新课程要求立足过程,重在发展,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形式。它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不仅关注结果,更加注重过程。它不仅要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更希望掌握学生是怎样学的,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等。它是面向未来的纵向思维,具有实现学生发展的功能。

研究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对于实现上述目标是必要的。纸笔测验依然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法,我们应该给它一个恰当的地位,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用。过去的缺陷主要不在于这个方法本身,而是使用不当,把它当成了唯一的方法,对其功能绝对化了。对于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倡导的其他新方法,如成长档案袋、学习日记、情景观测、课堂评价工具等如何在高师院校中运用,给它们一个恰当的位置,处理好各种评价方法之间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尔.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90~491

[4]郭元祥.生活与教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4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50

[6]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3

[7]朱慕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谭辉旭,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明确学校功能定位、开创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杨胜宽

摘要:地方性高校办学功能的体现,必然反映在其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由此形成的办学特色上。我校发展的历史和办学的经验证明了这样的道路是可行的、成功的。在本科层次上,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与地方合作、为地方服务的发展道路,才能够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与优势,实现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功能。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功能;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办学特色。

在本科层次上面对众多强手和竞争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怎样生存和发展,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命运与功能发挥,也关系到新世纪建设的一大批高校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其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确立。地方高校不具备重点大学的雄厚实力和坚实基础,也不具备中心城市大学的区位优势和竞争条件。但地方高校的优势在于:或者是地方稀缺的智力和人才资源,或者与地方具有长久的合作渊源和共生共荣的紧密关系。地方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好于己有利的环境与条件,努力实现服务地方办学功能的充分发挥,寻求与地方互惠共赢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关于地方性高校服务功能的思考

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办学功能。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在分析了世界数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后,总结了三方面的经验启示:其一,大学职能的每一次扩展,都是顺应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象牙塔”向社会迈进一步;其二,高等教育与社会结合得越紧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就越大,这一点已为德国赶超英法、美国赶超欧洲所证明;其三,从教育发达到科技发达,再到经济发达并形成三者良性互动,是一条符合规律的发展道路。事实上,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高等教育为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不仅仅推动了美国经济和科技的长足进步,加快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大大促进了美国大学的良性发展,提升了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形象。社区大学依然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社区经济发展智力库和加速器的作用。

对于地方性高校来说,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也就是说,地方高校办学功能的具体体现,必须有区域的时空规定性。所谓地方性,是指与地方高校办学服务面向相吻合的覆盖区域定位,其办学目标,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发展阶段性要求相适应。

要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就必须了解地方情况,研究地方发展的基础、现状,发展的思路、规划,近期、中期、长期的目标是什么,当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要弄清地方党委、政府想做什么,在做什么。全国性重点大学要体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国情;地方性高校要为地方服好务,就必须了解和研究省情、市情。这种了解和研究,不是泛泛地知晓和能够谈论一些情况,而是深入、全面地调查、分析,对发展现状知其短长,对发展未来能够提出好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全面、和谐地发展。高校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是在党委、政府“想做”、“在做”的时候,提供“怎样做”的对策建议和智力支持,对地方发展、建设的热点、重点工作,高校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越多、越有价值,就越有可能促使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地发展,高校在服务地方方面的作用就越明显,自然,高校在地方的地位和影响就越重要。

在中国今天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日益明显。首先,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历程看,在过去20多年中,国家的“特区”发展战略,带来了东部地区的先行和快速发展,东西差距、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最近几年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的发展战略,就是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问题。中央在国家发展思路上采取分地区、分先后的策略,主要基于我国经济起步基础薄弱、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稀少的国情实际,希望通过地区拉动和辐射效应,促进国家整个经济的发展。受我国发展模式和区域经济条件的双重影响,各地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选择适合其实际的发展思路和途径,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其良性发展的必然出路。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中国加入WTO的国际承诺,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日益完善,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引导产出、调节利益格局等方面,“看不见的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价格和效益手段,引导全国这个大市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多样性,促使各地努力培育产业、产品的特色和优势,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区域经济,实际上就是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经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形成,特色产品的培育,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对地方高校的服务功能定位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再次,中国的发展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发展的粗放模式和不平衡性,对于中国资源紧缺、人才负担沉重的国情来说,是不能持久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就是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实现节约、可持续、和谐的良性发展。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人才、管理、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在为地方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大有可为,其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地方性高校的角度看,它虽然不具备中心城市高校的区位、资源、条件优势,在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诸方面,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性高校没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优势,如果其服务地方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则不仅其直接、近便、快捷的优势是其他学校无法取代的,而且必将使学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彰显其人才、信息、资源优势,体现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地位与作用,实现地方与高校的互利共赢。

因此,地方性高校切实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服好务,起好咨询、论证、决策的参谋作用,不仅是高校自身的功能、职责所在,是学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培养办学特色的可靠出路,而且也是地方发展建设必须重视并充分利用的智力资源。通过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建设人才,组织专家进行应用性研究,建立科研成果转化的畅通渠道,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会更有质量,更有后劲,才能实现科学、协调发展。这种互存互利的关系,是双方都需要的。对于学校而言,尤其需要转换角色,增强为地方服务的意识,把办学的宗旨、目标、工作重心和办学特色的培育,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上来,发挥其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功能。

二、我校办学发展的经历与启示

我校自1978年开办以来,走过近30年发展历程。回顾历史办学经验,充分印证了地方性高校自身发展与地方支持的血肉联系,寻求办学的鲜明特色,必然离不开发挥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功能。

1985年,在原乐山师范专科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首先是在当时四川省高教局的关心努力下,乐山市政府为了支持学校的发展,同意低价(每亩1万元,且负责安置搬迁居民)划拨土地100亩给学校,使学校的占地面积实现了翻番。这对学校办学空间的拓展和办学实力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在这一年,中共中央于5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师范院校要坚持为初中和中等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毕业生要分配到学校任教”。师专明确面向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思想,为农村“普九”培养师资,成为其办学的主要任务。我校为了贯彻中央的决定,开展了广泛的教育观念与办学思想的讨论,并组织力量深入乐山农村初中实际,进行现状与需求调查。从此,学校逐步坚定了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进行了主辅修制、校县结合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之路。

现在看来,好像是历史的巧合,中央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为我校与地方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携手的机遇:地方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支持,使我校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具备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更大功能;而我校为了落实中央政策精神,谋求自身的特色发展,毅然选择了为完成乐山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农村初中师资的任务,确定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志在山乡”的办学育人目标。这是一个互相需要的合作,也是一种互赢互利的合作。